如何洞察人性,掌握心靈的運作秘密?聽聽阿德勒怎麼說

2020-12-16 文眼看世界

在《洞察人性》一書中,阿德勒告訴了我們很多東西,尤其是心靈是如何運作的,下面摘選了其中的一些片段,一起來了解人性及心靈的秘密!

心靈的運作秘密——目標

心靈的一切活動都擁有相同的目標,這是其最明顯的特徵。可見心靈是種類多樣的行動力的綜合體,而非靜止不動的整體。該綜合體的所有行動力都源自相同的源頭,都為實現相同的目標。該目標其實就是跟自己的外部環境相適應,所有人的心靈世界都包含該目標,心靈世界的所有活動都受該目標引導。

目標決定了人類心靈。人類之所以能思考、感知、渴求、做夢,皆因心靈世界的一切活動都由一個永存的目標規定、維持、矯正、引導。每個人都務必要跟自己的外部環境相適應,對環境做出恰如其分的反應,一如我們探討的,人類的身體與心靈必須承擔一項基本任務,即與環境相適應,追求安全感。因此,每個人都會給自己的心靈制定目標。不妨這樣說,一定要制定一個能刺激生命活力的終極目標,不管其是靜止的還是不斷變動的都可以,這樣才能讓心靈持續發展。

人類的一切心靈活動,從這個角度來說,都是在準備迎接日後將要面對的環境。除了追求某一特殊目標的力量外,人類的心靈基本空空如也。所以人類心靈的一切表現方式從個體心理學角度來說,都有相同的目標。

在對世界、人性有所認知後,對某個人目標的了解必然能讓我們看清此人種種行動、表現背後所隱藏的真實意義,了解其不過是為了達成自己的目標,才會有上述行動與表現。更有甚者,比如朝地上丟石頭時,我們一定能預測石頭墜落的路徑,此人追逐該目標時,我們也能預測其會採取何種行動。

但心靈世界與自然法規迥然不同,心靈中一直有一個不斷改變的目標,因此在預測心靈的所有活動時,我們自然無法像預測石頭的墜落路徑一樣。不過,若某人有了這種一直存在的目標,就會像被一項看不見的自然法規掌控、引導一樣,受一種強制力量推動,所有心理傾向都身不由己地去追逐該目標的。世界上的確有一些法規能夠掌控人類心靈,這點毋庸置疑,但這些法規全都是由人類制定的。只有被表象欺騙的人才會斷言世界上有完全客觀、完全準確的心靈法規,斷言有充足的證據能為此提供證明。也就是說,只有自欺欺人的人才相信環境能發揮無法逆轉的決定性作用。

例如有位畫家說自己想創作一幅畫,人們便會認為其一切態度與表現都應指向該目標,認為其將實施一系列最後必將實現該目標的舉措,這是很自然的。該過程看起來是水到渠成,好像一項無可爭議的自然規律,人們有上述想法也很正常。可是這位畫家真能創作出這樣一幅畫嗎?這是值得懷疑的。

自然與心靈都有各自的法則,雙方有著實質性差異。這項原則是所有跟自由意志相關的問題的原則,關鍵至極。現代人廣泛認同人類意志並不自由的觀點,而這也是實情。只要牽涉到某一具體目標,人類意志便會受到約束。另外,人類跟宇宙、自然、社會存在相當緊密的關聯,其對目標發揮著決定作用,對此不必存疑。這樣便不必奇怪,某些情況下,心靈好像被一些嚴苛的法規約束了。但這種好像很真實的法規對以下這種人是無效的:即那些否認自己跟社會的一切關聯,堅定地跟社會對抗,或拒絕跟真實生活相適應的一少部分人。這種人的新目標確定的新法規,將取代上述法規的位置。社會生活普遍法規同樣不能制約這樣一種人:即那些失去了生活的方向,想要斷絕自己跟其他人的感情的人。以上內容引出了一項確鑿無疑的結論——即心靈活動在相關目標確定後才會出現。

反之,根據某人現在的各種行為,我們完全能將其目標推導出來。由於極少有人能深入了解自己的目標,因此此舉的意義非比尋常。另外,根據行為推導目標,從專業角度看,必然是深刻理解人類必不可少的步驟之一。因為人的行為也許包含多重意義,所以這樣做自然頗具難度。但有個方法更具可行性,即從當事人的行為中選取大量行為,對比過後再展現為圖表。例如首先確定他的某種態度,隨後找到兩種行為,跟這種態度相符,將這兩種行為分別展現為兩點,連接兩點形成曲線,以此展現時間差異。這種方式能讓我們從整體上了解某人的人生,進而對其本人有深刻認知。

童年時期的生活方式與成年以後的生活方式之間的關聯

如何找到前後相繼的童年時期的生活方式與成年以後的生活方式間的關聯?我們來藉助一個案例解答該問題。

有個有極強攻擊性的三十歲男人,人格發展上的阻礙並未影響其在事業方面功成名就。抑鬱至極的他來接受治療,發了一通怨言,說自己無心工作,甚至覺得生活一點意思也沒有。他還提到,自己對未來的生活毫無信心,連即將訂婚都對此毫無幫助。極強烈的妒忌心讓他飽受折磨,還讓他和未婚妻的關係變得岌岌可危。可他的未婚妻在其他人眼中完美無瑕,他的妒忌其實都沒有理由,他強烈質疑自己的未婚妻,只是為了表明他才是一切問題的源頭。

像他這樣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許很常見:與人交往時,一旦覺得對方對自己有極強的吸引力,馬上用攻擊性態度毀掉雙方一度想要建立的友好關係,然後把自己封閉起來。

根據之前談到的方法,接下來要為此人的生活方式列出圖表。先從他的生活中選擇一件事,在這件事和他當前的態度間想方設法建立關聯。這件事應該就是此人最初的童年記憶,這是從經驗中得出的結論。但要確定童年記憶的價值到底有多大則頗具難度,這點必須要承認。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這個男人擁有如下最初的童年記憶:他和母親、弟弟來到一個非常擁擠、混亂的市場,母親被迫抱起他。沒過多久,母親又放下他,抱起弟弟,原來母親到這時才發覺自己抱錯了人。身邊人都在擠他,他慌亂得不知該如何是好,而他這時才四歲。從他對當前狀況的怨言中,我們能夠推導出,他無法判定自己是不是受寵,他人若是受寵,也會讓他難以忍受。我們從他對童年記憶的描述中得出了相同的性格特徵,此前的推導由此得到證明。病人聽了我們對其當前狀況與童年記憶關聯的說明,馬上醒悟到了自身問題的源頭——妒忌心,渴望得到更多的愛。

心靈的行動從幼兒期就已開始

每個人的行動全都有一個確定的目標,童年時期的成長環境給其留下的影響與印象,決定了這一目標。這些影響與印象會在成長期間迅速推動成長中的他確定自己的人生態度,建立獨特的行為方式,即人也許在只有幾個月大的時候,就已漸漸確立了自己想達成的理想狀態,也就是自己的目標。這是因為人的部分知覺甚至會影響到如此幼小的嬰兒,讓其產生快樂或不舒服的反應。雖然這時候在展現自己的意志時,嬰兒採用的方式是最原始的,但其心靈的行動卻已開始。總之,作用於一個人心靈的基本要素,在其嬰兒階段就已經確定,絕不會因此人之後所受的任何影響或生活方式的任何改變而改變。

部分研究者認為,一般說來,嬰兒階段便已展現出了成年後的重要性格特徵,這點經過事實論證後也的確如此。但這也造成了一種誤會:性格源自遺傳。我們會認為,是父母遺傳塑造了一個人的性格,這會讓很多從事和父母相同專業工作的人自信心受損,嚴重阻礙其事業的發展,毫無好處,只有弊端。但還有一項重要原因,促使人們接受性格源自遺傳的觀點,就是以此為藉口把上學失敗的責任全部推給遺傳,將這個問題一筆帶過。很明顯,這是對我們教育宗旨的背棄或誤用。

孩子的心靈是如何運作的?

社會在每個人確定自己的目標時,發揮著極大作用。社會對孩子做出了各種各樣的約束,讓其在探索過程中找到一種理想狀態,掌握足以適應人生的能力,又不讓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任何威脅。也許孩子在極幼小時,便已清楚了解現實中的安全到底要達到何種程度,才能算是真正的安全。此處的安全是在最佳環境中保障人類的生存,這是一種更具普遍意義的安全係數,跟操縱設計優良的機器時談到的「安全係數」是相同的,跟一般所說的逃避危險卻是兩回事。這種安全係數在孩子內心,遠在其應對平時的生活、毫無阻礙地長大所需的安全之上。

孩子的心靈由此將出現想掌控別人、超越別人的意願,這是一種此前未曾出現過的活動。孩子也跟成人一樣,想大大超越一切競爭者。在孩子看來,優越感能幫自己實現一早便制定的兩個目標:一是獲得安全感,二是證實自己有足夠強的適應能力,所以孩子會想方設法獲得優越感。這種強烈的目標會很自然地在其心底激起不安情緒,這種情緒一定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增強。

假設當前有種緊急狀況,孩子要馬上做出確定的反應。如果孩子在這種危急時刻,沒有信心戰勝這種困難,就會儘量逃避,並會幫自己開脫,編造種種理由,此舉正好彰顯了他對成功與優越感潛藏的欲望。他在之後遭遇這種狀況時,直接反應通常也是逃避問題。若不是為了在短時間內逃避各種人生要求,這種人也不會在遇到問題時選擇退縮或儘量逃避。

人類心靈的種種反應不是絕對的,也不是永不改變的。也就是說,不要把任何心靈反應當成最後的確定答案,因為其只是一種不完全、暫時性的反應。尤其是孩子的心靈在成長時期的思想、情緒都在迅速改變,表明其一切反應都只是對自己想像中目標的暫時性具體化,稍作觀察便能得出這一結論。因此,我們在為孩子的心靈做出評判時,斷然不能採用成人的標準。務必要以更加長遠的目光看待孩子,無論如何不能對他當前的表現給出太過絕對的評判,而要慎重評判他極力想要實現的目標。我們若能在理解孩子時,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必然會發現孩子會確定一個理想,以適應自己的生活,孩子做的所有事都是為了達成該理想。因此,只有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才能看清孩子的行為有什麼動機。孩子的心態跟孩子看待問題的方式關聯緊密,不同心態的孩子,會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問題。

通常說來,樂觀的孩子都有自信能解決所有問題,而不會有任何困難。懷著這種態度長大的孩子,無論何時都會滿懷自信,相信自己能掌控所有事。這種孩子往往具備勇敢、開朗、真誠、勤勉、負責等大量優良品性。悲觀的心態跟樂觀的心態反差很大,不相信自己有解決問題能力的孩子會有何種目標?他會覺得世界一片陰暗,會擁有膽怯、內向、懷疑、消極等大量性格特徵與品性,而這些都是懦弱之人才會有的。他的目標往往很虛幻,很遙遠,準確說來,跟真實的人生毫無關聯。

而成年人這時就需要拿出行動,儘可能地用一種溫和或健康的溝通方式,改變孩子的這種心靈運作軌跡,使他脫離陰暗、被動、膽怯的心靈,走向光明、主動、勇敢的心靈。

相關焦點

  •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洞察人性》:一本好書,值得收藏重讀
    當我們閱讀阿德勒時,會發現他所描述的既是家常瑣碎,又是真知灼見。對於職業選擇、兩性關係、學校教育和家庭生活,似乎每個人都能插得上嘴、說道幾句,但又沒有人能像阿德勒那樣看得明白、說得透徹。「洞察人性」是一個很大的課題,自古以來就是我們的研究目標,但它並不是一門只允許少數專家研究的科學,其本質決定了人性必須由全人類共同探討,協力挖掘其蘊含的秘密。
  • 《理解人性》: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從表象窺到人性本質以理解人生
    阿德勒提出「自卑感」「社會情感」是性格發展的動力源泉,認為人的行為是由社會力量決定的。這一觀點為人們發展社會情感、識別並調整自己性格和行為中的陷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參照,為人們更好地理解人性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理解人性》是阿德勒的代表作之一,深刻而細緻地闡述了個體心理學的基本原理。
  • 《理解人性》:跟著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洞悉人性
    《理解人性》書名簡單直白,人類是社會性的群居動物,不管到哪裡我們都需要與形形色色的人相處,因此人性這個話題值得我們很多人花一輩子去慢慢理解。作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20世紀精神分析學派三大奠基人。
  • 如何克服自卑?聽聽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怎麼說
    阿德勒認為,幾乎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有自卑情緒,因為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並且無論你多麼優秀,這世界上總有比你更厲害的。只不過,每個人表現自卑的方式不一樣。阿德勒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阿德勒也就此說了一句令人醍醐灌頂的話:「人們總是忙著做虛假的戰鬥,對真正的生命問題卻假裝視而不見,他們總是讓自己「感覺自己很強大」,而不是讓自己「真的很強大」。自卑在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裡是一個核心概念,阿德勒認為,自卑雖然讓人痛苦,但它也是人們前進的動力源。正是為了補償這種「自卑感」,人類才選擇不斷超越自己。
  • 阿德勒的心理學著作
    此前《被討厭的勇氣》已多番推薦,此書雖非阿德勒所作,但對於理解阿德勒的心理學有很大的幫助。阿德勒本人著作不多,現推薦給大家。另外本書對於如何適應與自處,從而過一個正常、圓滿的生活方式,作者從自卑感的心理來分析並提出解決的辦法。有人因「自卑感」激勵奮發獲得人生的成功,也有人任由「自卑感」作祟而入歧途,毀滅自己。阿德勒以其豐富的學識、畢生的經驗,為因「自卑感」而迷惘的人們帶來希望的曙光,讓我們在面對生活困擾時,力求克服「自卑感」,重建健康的心理生活。
  •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 &...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1.阿德勒認為弗洛伊德過於狹隘地強調生物本能的決定論。阿德勒重視選擇、責任、生命的意義,以及追求成功與完美。2.阿德勒強調個人的行為能根據其目標自主表現,他認為,人性不是盲目的,人的行為並非受制於本我與潛意識內盲目的本能衝動。人是理性動物,具有相當的自主傾向,富有主動性、創造性和責任感,會選擇目標與理想,並接受自己所選擇的目標與理想。3.阿德勒持一種行為目的論的觀點,即所有人的行為都具有其目的。
  • 解讀阿德勒《自卑與超越》:心靈的困惑與自贖
    或許我們終日忙碌,沒有停下來思考這個問題,而當我們停下來時,或許可以從阿德勒的文字中找到答案。阿德勒說,生活本身必須是有意義的,生活的意義由生命的聯繫建立起來,我們生存於這個世界,必須與社會建立起聯繫。也就是說,我們需要謀求一份職業,使我們在有限的資源分配中獲得支持自己發展的一部分,並且要在我們的同類中獲得地位,以便我們在集體中得到歸宿。
  • 筆記|《人格》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3 阿德勒的個體...
    B2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C3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理論一、理論觀點(一)人性觀1.阿德勒認為弗洛伊德過於狹隘地強調生物本能的決定論。他認為人類行為是受到社會驅力的激勵,而非性驅力,行為是有目標導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識而非潛意識。阿德勒重視選擇、責任、生命的意義,以及追求成功與完美。
  •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精講|2021年1月
    了解理論後懂得生活,掌握方法論可以改善生活。阿德勒理論是最實用的心理學,最能改善生活的心理學,最一學就會的心理學,和生活最息息相關的心理學。 阿德勒理論工作坊,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饋理論,讓你不僅解決難題,提升能量,更能學習問題解決舉一反三的模型,真正升級思維模式。
  • 心理學家阿德勒告訴我們,如何走出自卑的性格,走向卓越的人生?
    在分享這本書之前,我們有必要介紹了一些,阿德勒這個人,在心理學領域,有三位大師,一位是弗洛伊德、一位是榮格,另外一位就是阿德勒,阿德勒1870年出生於奧地利,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他曾追隨弗洛伊德探討神經症問題,但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內部第一個反對弗洛伊德的心理學體系的心理學家。
  • 尋找阿德勒之旅 | 2018全年阿德勒心理學課程全新起航!
    著有《自卑與超越》、《人性的研究》、《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自卑與生活》等,他在進一步接受了叔本華的生活意志論和尼採的權力意志論之後,對弗洛伊德學說進行了改造,將精神分析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如何在教育中把「智力」變成「智慧」?聽聽他們怎麼說
    如何在教育中把「智力」變成「智慧」?聽聽他們怎麼說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9年07月29日 09:49 A-A+ 我們如何在未來的教育中把「智力」變成「智慧」?龍永圖和白巖松對此有著怎樣獨特的經歷和感悟呢?來看他們在《論道》欄目中的講述。  學以致用 掌握方法  龍永圖:我是學英文出身的,當時我在貴州大學學英文,我學了四年英文,從來沒有聽到一個真正的外國人講話。所以我分到北京了以後,我都不相信我講得外國話外國人是不是聽得懂。
  • 破除心理學迷信,從了解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開始
    著有《自卑與超越》、《人性的研究》、《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自卑與生活》等,他在進一步接受了叔本華的生活意志論和尼採的權力意志論之後,對弗洛伊德學說進行了改造,將精神分析由生物學定向的本我轉向社會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學,對後來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阿德勒曾說「每個人都是一副畫作,又是這幅畫的作者。
  • 喜讀阿德勒哲學課《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將是引導我後半生如何活得更有價值意義的導師,隆重介紹它——《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緣起知道有這本書,我是從一個愛讀書寫作的朋友發的朋友圈裡才第一次知曉。;2,知乎專欄作家,動機在杭州——自我的枷鎖和解放「阿德勒的整個理論體系,都在試圖把人從束縛中解脫出來,讓人重獲心靈自由;阿德勒想要幫我們掙脫的第一個束縛來自過去;第二個束縛來自人際關係
  •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曾被老師建議當一名鞋匠
    在校期間,阿德勒也博覽全書,哲學、經濟學、政治等,為以後形成他的心理學理論奠定了基礎,因為心理學建立在多方面的知識基礎之上,想要有所作為,必須對相關知識熟練掌握,畢業後取得了博士學位,後來開了家眼科診所。
  • 阿德勒作品《走出孤獨》出版
    出版方供圖南報網訊(記者 解悅)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作品《走出孤獨:阿德勒孤獨十五講》近日由天地出版社翻譯出版。阿德勒認為你可以獨來獨往,但不要封閉內心,每個人都需要和這個世界心意相通。我們該如何走出孤獨心境呢?阿德勒在《走出孤獨》中提出,人類的大多數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而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關鍵在於理解人性。我們要學會接納自己,尊重他人;信賴他人;在共同體中做貢獻。在良好的人際關係中,我們會不斷地得到滋養,不斷成長,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績,而是人格教育
    如何培養兒童健全人格1、塑造兒童的整體人格阿德勒認為,看人要看本質,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就像他如何表現自己的職業一樣,我們要從繁雜的表象中找到潛在的一致性,那就是他的人格的整體,這個整體是他本人的基調,無論行為方式怎麼變化,基調都不會變。
  • 師瑾:你想不想成為人性高手洞察人性,抓住人性,操控人性?
    師瑾社群創業你想不想也成為人性高手,洞察人性,抓住人性,操控人性?人也好,東西也好,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事情經歷多了,人經歷多了,自然,知道,真假,騙不了自己!為啥他們能利用人性做定位?做產品?做成交?賺錢?因為他們都是人性高手!為啥他們能成為人性高手?很簡單!特別簡單!
  • 試管嬰兒如何誕生?聽聽專家怎麼說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試管嬰兒如何誕生
  •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
    生活給我們各種束縛,表面上看起來,這些束縛是時間的、金錢的、人際關係的,但實際上,這些束縛是心靈的。阿德勒的整個理論體系,都在試圖把人從這種束縛中解脫出來,讓人重獲心靈自由。阿德勒想要幫我們掙脫的第一個束縛來自過去。從精神分析創始人弗洛伊德開始,很多心理學家都相信人是過去、尤其是童年經歷的產物。這些經歷變成了潛意識,決定著我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