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洞察人性》一書中,阿德勒告訴了我們很多東西,尤其是心靈是如何運作的,下面摘選了其中的一些片段,一起來了解人性及心靈的秘密!
心靈的運作秘密——目標
心靈的一切活動都擁有相同的目標,這是其最明顯的特徵。可見心靈是種類多樣的行動力的綜合體,而非靜止不動的整體。該綜合體的所有行動力都源自相同的源頭,都為實現相同的目標。該目標其實就是跟自己的外部環境相適應,所有人的心靈世界都包含該目標,心靈世界的所有活動都受該目標引導。
目標決定了人類心靈。人類之所以能思考、感知、渴求、做夢,皆因心靈世界的一切活動都由一個永存的目標規定、維持、矯正、引導。每個人都務必要跟自己的外部環境相適應,對環境做出恰如其分的反應,一如我們探討的,人類的身體與心靈必須承擔一項基本任務,即與環境相適應,追求安全感。因此,每個人都會給自己的心靈制定目標。不妨這樣說,一定要制定一個能刺激生命活力的終極目標,不管其是靜止的還是不斷變動的都可以,這樣才能讓心靈持續發展。
人類的一切心靈活動,從這個角度來說,都是在準備迎接日後將要面對的環境。除了追求某一特殊目標的力量外,人類的心靈基本空空如也。所以人類心靈的一切表現方式從個體心理學角度來說,都有相同的目標。
在對世界、人性有所認知後,對某個人目標的了解必然能讓我們看清此人種種行動、表現背後所隱藏的真實意義,了解其不過是為了達成自己的目標,才會有上述行動與表現。更有甚者,比如朝地上丟石頭時,我們一定能預測石頭墜落的路徑,此人追逐該目標時,我們也能預測其會採取何種行動。
但心靈世界與自然法規迥然不同,心靈中一直有一個不斷改變的目標,因此在預測心靈的所有活動時,我們自然無法像預測石頭的墜落路徑一樣。不過,若某人有了這種一直存在的目標,就會像被一項看不見的自然法規掌控、引導一樣,受一種強制力量推動,所有心理傾向都身不由己地去追逐該目標的。世界上的確有一些法規能夠掌控人類心靈,這點毋庸置疑,但這些法規全都是由人類制定的。只有被表象欺騙的人才會斷言世界上有完全客觀、完全準確的心靈法規,斷言有充足的證據能為此提供證明。也就是說,只有自欺欺人的人才相信環境能發揮無法逆轉的決定性作用。
例如有位畫家說自己想創作一幅畫,人們便會認為其一切態度與表現都應指向該目標,認為其將實施一系列最後必將實現該目標的舉措,這是很自然的。該過程看起來是水到渠成,好像一項無可爭議的自然規律,人們有上述想法也很正常。可是這位畫家真能創作出這樣一幅畫嗎?這是值得懷疑的。
自然與心靈都有各自的法則,雙方有著實質性差異。這項原則是所有跟自由意志相關的問題的原則,關鍵至極。現代人廣泛認同人類意志並不自由的觀點,而這也是實情。只要牽涉到某一具體目標,人類意志便會受到約束。另外,人類跟宇宙、自然、社會存在相當緊密的關聯,其對目標發揮著決定作用,對此不必存疑。這樣便不必奇怪,某些情況下,心靈好像被一些嚴苛的法規約束了。但這種好像很真實的法規對以下這種人是無效的:即那些否認自己跟社會的一切關聯,堅定地跟社會對抗,或拒絕跟真實生活相適應的一少部分人。這種人的新目標確定的新法規,將取代上述法規的位置。社會生活普遍法規同樣不能制約這樣一種人:即那些失去了生活的方向,想要斷絕自己跟其他人的感情的人。以上內容引出了一項確鑿無疑的結論——即心靈活動在相關目標確定後才會出現。
反之,根據某人現在的各種行為,我們完全能將其目標推導出來。由於極少有人能深入了解自己的目標,因此此舉的意義非比尋常。另外,根據行為推導目標,從專業角度看,必然是深刻理解人類必不可少的步驟之一。因為人的行為也許包含多重意義,所以這樣做自然頗具難度。但有個方法更具可行性,即從當事人的行為中選取大量行為,對比過後再展現為圖表。例如首先確定他的某種態度,隨後找到兩種行為,跟這種態度相符,將這兩種行為分別展現為兩點,連接兩點形成曲線,以此展現時間差異。這種方式能讓我們從整體上了解某人的人生,進而對其本人有深刻認知。
童年時期的生活方式與成年以後的生活方式之間的關聯
如何找到前後相繼的童年時期的生活方式與成年以後的生活方式間的關聯?我們來藉助一個案例解答該問題。
有個有極強攻擊性的三十歲男人,人格發展上的阻礙並未影響其在事業方面功成名就。抑鬱至極的他來接受治療,發了一通怨言,說自己無心工作,甚至覺得生活一點意思也沒有。他還提到,自己對未來的生活毫無信心,連即將訂婚都對此毫無幫助。極強烈的妒忌心讓他飽受折磨,還讓他和未婚妻的關係變得岌岌可危。可他的未婚妻在其他人眼中完美無瑕,他的妒忌其實都沒有理由,他強烈質疑自己的未婚妻,只是為了表明他才是一切問題的源頭。
像他這樣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許很常見:與人交往時,一旦覺得對方對自己有極強的吸引力,馬上用攻擊性態度毀掉雙方一度想要建立的友好關係,然後把自己封閉起來。
根據之前談到的方法,接下來要為此人的生活方式列出圖表。先從他的生活中選擇一件事,在這件事和他當前的態度間想方設法建立關聯。這件事應該就是此人最初的童年記憶,這是從經驗中得出的結論。但要確定童年記憶的價值到底有多大則頗具難度,這點必須要承認。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這個男人擁有如下最初的童年記憶:他和母親、弟弟來到一個非常擁擠、混亂的市場,母親被迫抱起他。沒過多久,母親又放下他,抱起弟弟,原來母親到這時才發覺自己抱錯了人。身邊人都在擠他,他慌亂得不知該如何是好,而他這時才四歲。從他對當前狀況的怨言中,我們能夠推導出,他無法判定自己是不是受寵,他人若是受寵,也會讓他難以忍受。我們從他對童年記憶的描述中得出了相同的性格特徵,此前的推導由此得到證明。病人聽了我們對其當前狀況與童年記憶關聯的說明,馬上醒悟到了自身問題的源頭——妒忌心,渴望得到更多的愛。
心靈的行動從幼兒期就已開始
每個人的行動全都有一個確定的目標,童年時期的成長環境給其留下的影響與印象,決定了這一目標。這些影響與印象會在成長期間迅速推動成長中的他確定自己的人生態度,建立獨特的行為方式,即人也許在只有幾個月大的時候,就已漸漸確立了自己想達成的理想狀態,也就是自己的目標。這是因為人的部分知覺甚至會影響到如此幼小的嬰兒,讓其產生快樂或不舒服的反應。雖然這時候在展現自己的意志時,嬰兒採用的方式是最原始的,但其心靈的行動卻已開始。總之,作用於一個人心靈的基本要素,在其嬰兒階段就已經確定,絕不會因此人之後所受的任何影響或生活方式的任何改變而改變。
部分研究者認為,一般說來,嬰兒階段便已展現出了成年後的重要性格特徵,這點經過事實論證後也的確如此。但這也造成了一種誤會:性格源自遺傳。我們會認為,是父母遺傳塑造了一個人的性格,這會讓很多從事和父母相同專業工作的人自信心受損,嚴重阻礙其事業的發展,毫無好處,只有弊端。但還有一項重要原因,促使人們接受性格源自遺傳的觀點,就是以此為藉口把上學失敗的責任全部推給遺傳,將這個問題一筆帶過。很明顯,這是對我們教育宗旨的背棄或誤用。
孩子的心靈是如何運作的?
社會在每個人確定自己的目標時,發揮著極大作用。社會對孩子做出了各種各樣的約束,讓其在探索過程中找到一種理想狀態,掌握足以適應人生的能力,又不讓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任何威脅。也許孩子在極幼小時,便已清楚了解現實中的安全到底要達到何種程度,才能算是真正的安全。此處的安全是在最佳環境中保障人類的生存,這是一種更具普遍意義的安全係數,跟操縱設計優良的機器時談到的「安全係數」是相同的,跟一般所說的逃避危險卻是兩回事。這種安全係數在孩子內心,遠在其應對平時的生活、毫無阻礙地長大所需的安全之上。
孩子的心靈由此將出現想掌控別人、超越別人的意願,這是一種此前未曾出現過的活動。孩子也跟成人一樣,想大大超越一切競爭者。在孩子看來,優越感能幫自己實現一早便制定的兩個目標:一是獲得安全感,二是證實自己有足夠強的適應能力,所以孩子會想方設法獲得優越感。這種強烈的目標會很自然地在其心底激起不安情緒,這種情緒一定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增強。
假設當前有種緊急狀況,孩子要馬上做出確定的反應。如果孩子在這種危急時刻,沒有信心戰勝這種困難,就會儘量逃避,並會幫自己開脫,編造種種理由,此舉正好彰顯了他對成功與優越感潛藏的欲望。他在之後遭遇這種狀況時,直接反應通常也是逃避問題。若不是為了在短時間內逃避各種人生要求,這種人也不會在遇到問題時選擇退縮或儘量逃避。
人類心靈的種種反應不是絕對的,也不是永不改變的。也就是說,不要把任何心靈反應當成最後的確定答案,因為其只是一種不完全、暫時性的反應。尤其是孩子的心靈在成長時期的思想、情緒都在迅速改變,表明其一切反應都只是對自己想像中目標的暫時性具體化,稍作觀察便能得出這一結論。因此,我們在為孩子的心靈做出評判時,斷然不能採用成人的標準。務必要以更加長遠的目光看待孩子,無論如何不能對他當前的表現給出太過絕對的評判,而要慎重評判他極力想要實現的目標。我們若能在理解孩子時,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必然會發現孩子會確定一個理想,以適應自己的生活,孩子做的所有事都是為了達成該理想。因此,只有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才能看清孩子的行為有什麼動機。孩子的心態跟孩子看待問題的方式關聯緊密,不同心態的孩子,會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問題。
通常說來,樂觀的孩子都有自信能解決所有問題,而不會有任何困難。懷著這種態度長大的孩子,無論何時都會滿懷自信,相信自己能掌控所有事。這種孩子往往具備勇敢、開朗、真誠、勤勉、負責等大量優良品性。悲觀的心態跟樂觀的心態反差很大,不相信自己有解決問題能力的孩子會有何種目標?他會覺得世界一片陰暗,會擁有膽怯、內向、懷疑、消極等大量性格特徵與品性,而這些都是懦弱之人才會有的。他的目標往往很虛幻,很遙遠,準確說來,跟真實的人生毫無關聯。
而成年人這時就需要拿出行動,儘可能地用一種溫和或健康的溝通方式,改變孩子的這種心靈運作軌跡,使他脫離陰暗、被動、膽怯的心靈,走向光明、主動、勇敢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