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有一個甘願付出的女人,而一個學霸的背後,一定有一個苦心經營的媽媽。
顧碧蕾今年49歲,兒子王昱凱今年高考以666分的成績考進浙大,如願以償是母子倆在經歷完高考後的最大感受。
最近這一個月,身邊的朋友們都收到了顧碧蕾送去的喜糖,與她一同分享這份喜悅。
兒子進浙大,
背後是一家人的努力
「你兒子能考進浙大,肯定從來都不用你操心吧。」「這麼優秀的兒子,他肯定很自律,不用你管。」……在兒子考進浙大後,身邊這種聲音非常多,然而回望這一路,顧碧蕾說,這是全家人的努力,培養一個孩子太需要用心陪伴了。
王昱凱在讀小學四年紀的時候,突然對數學特別感興趣,相對來說,數學成績也比較好,顧碧蕾給他報了當時非常流行的奧數班,兒子在奧數班的成績也很突出,其他學科的成績也因為數學好而被帶動起來了。
小學畢業時,兒子被普陀二中招走,當時一家人都住在浦西,可是為了兒子能讀更好的學校,顧碧蕾和老公決定在臨城買房,讓兒子讀南海實驗學校。
兒子讀小學的時候,老公還能給兒子講講題,初高中以後,作業就太難了,夫妻倆只能做好兒子的後勤工作。
比如兒子夜自修回來前,顧碧蕾一定提早回到家了,為兒子準備好水果夜宵。早上,她都是5點左右起床,鍛鍊一會身體,再給老公和兒子準備一頓豐盛的早飯。
王昱凱在學習上的努力和數學方面的天賦,讓老師們覺得他考進舟山中學不成問題。然而,中考時卻因為體育成績低了3分,最終和舟山中學的分數線差2分,留在了南海實驗學校繼續讀高中。這一次考試對顧碧蕾和兒子的打擊不小,還是老師來安慰他們說,高中再努力三年,考進好大學還是很有希望的。
到了高二,顧碧蕾和兒子談心,問他心裡有沒有理想的學校,兒子說他想考浙大。然而那時候兒子的成績距離浙大還有一些距離,從那時,浙大就成了全家人的目標。
顧碧蕾也十分注重兒子的心理健康,她要求自己和兒子的相處像朋友一樣。「做父母真的是很難,我對我兒子從來都不是打罵那一套,我感覺那些沒用,少說多做,做給他看這點比較重要。」另外,在顧碧蕾看來,父母對知識的認可和對生活的態度也非常影響孩子對學習的態度。
作為浦西漁嫂,
哪裡需要她,哪裡就有她
顧碧蕾是浦西紅漁嫂服務隊的成員。她懷著對生活的熱愛,懷著為居民服務的情感,熱心參與社區公益活動,盡心盡責,奔走在社區的各個角落,清理垃圾、公益宣傳,哪裡需要她,就會出現在哪裡,力所能及的為居民解決問題,傳遞正能量。
同時她也是熒心文藝隊的隊長,一直熱心參與社區演出義演活動。每逢節假日或重大紀念日,都積極策劃組織一系列文化和文藝演出活動,通過演出,宣傳黨的政策和法律知識。鼓勵居民破除陋習,崇尚文明,愛國守法,從而提升了浦西社區的知名度和社區居民的認同感,使得文藝隊宛如一道迎春花盛開在社區的每一個角落。
在年初的疫情防疫戰中,她自發地參與到社區防疫一線,白天照顧家中要參加高考的兒子,晚上就守在浦西新村的卡口,風雨無阻地進行路口卡點登記工作,連續一個多月的奮戰,疲憊的身心並沒有擊退她,在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她作為一個紅漁嫂志願者,積極響應,共同參與,堅定地站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線。
顧碧蕾和紅漁嫂服務隊的其他漁嫂一起,還自創了方言版的防疫快板。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防疫知識,這特別適合基層民眾尤其是老年群體,畢竟是其聽得懂的當地方言和更容易接受的文藝宣傳方式。「今年春節不一樣,親戚朋友莫串門,無事不要出家門,在家安穩過好年」。接地氣的表達方式,同時輔以輕快的快板節奏,既能舒緩大家的緊張情緒,又能更好地普及防疫知識。
多幫別人,
也能讓自己收穫快樂
顧碧蕾總是教育兒子,在學校要多幫助別的同學,尤其在學業上。而她也是這樣要求自己的,翻看自己的手機相冊,大多數照片都是她給隊伍拍的合影,她總是做鏡頭背後的那個人。在隊伍裡,她希望大家都能像姐妹一樣相處,誰家有難事了,幫一把拉一把,這幾年,有了這種心態後,自己也收穫了很多快樂。
現在她還是浦西社區的預備黨員,時刻督促自己要向黨組織靠攏,繼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