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章句摘錄

2021-02-15 國學經典解析與智慧分享
本文摘錄《孟子》中一些可以用來借鑑和指導實踐的章句,建議有餘力者,可以背誦,經常在實踐中揣摩、感悟。

 

梁惠王章句

以五十步笑百步。

 

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人。」

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眾。」

 

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云:「畏天之威,於時保之。」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

 

公孫丑章句

      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

      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禍褔無不自己求之者。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褔。」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尊賢使能,俊傑在位。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

 

      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

      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

 

      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

 

滕文公章句

      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民事不可緩也。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

      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

 

      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離婁章句

      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規矩,方圓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之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事親,事之本也。

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

 

      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此之謂大孝。

 

為政者,每人而悅之,日亦不足矣。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仲尼不為已甚者。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

 

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可以與,可以無與,與,傷惠;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

 

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無事,則智亦大矣。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堯、舜與人同耳。

 

萬章章句

      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於大舜見之矣。

 

      君子可欺以其方,難罔以非其道。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孔子曰:「唐虞禪,夏後、殷、周繼,其義一也。」

 

      聖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

 

      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

 

告子章句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仁之勝不仁也,猶水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

 

      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裡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盡心章句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

 

      春秋無義戰。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正文完)

 

相關焦點

  • 【神爾•今日分享】國學一刻-《孟子》萬章章句下 四
    【神爾•今日分享】國學一刻-《孟子》萬章章句下 四 > 《孟子》萬章章句下 四 萬章問曰 敢問友 孟子曰 不挾長 不挾貴 不挾兄弟而友 友也者 友其德也 不可以有挾也
  • 【覓經記】趙岐:力舉孟子,唯傳《章句》(上)
    其實從《孟子》一書的編纂體例來看,該書跟《論語》很相似,蔣伯潛在《十三經概論》中說:「《孟子》七篇之題,皆取自章第一二句中二三字,皆為無義之題,各章篇幅雖多較《論語》為長,但所記皆孟子之言,或與時人及門弟子問答之語;其僅記數語為一章者,亦正不少。故就其篇章體例觀之,固與《論語》極相似,而與其他諸子不類也。」
  • 《孟子》中的50句經典,教你大氣做人,坦坦蕩蕩做事
    所以,我將儒家經典《孟子》這本書從新看了一遍,挑選出了其中50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1、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____《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一節》22、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____《孟子·公孫丑章句下·第一節》23、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____《孟子·萬章章句下·第三節》24、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 《大學章句》——①
    朱熹所撰《四書章句集注》的第一部分便是《大學章句》。
  • 3《孟子》「於我心有戚戚焉」句讀新說
    這裡要討論的是《孟子·梁惠王》第七章(一般稱為「齊桓晉文之事章」)的一處句讀。「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是一直以來的句讀。「於我心有戚戚焉」或「心有戚戚」被作為成語廣泛使用。「戚戚」,一般注為「內心有所觸動的樣子」,是承襲了趙岐注「戚戚然,心有動也。」錢繹疏《方言》「衝,俶,動也」云:「戚與俶聲近,義亦同也。」
  • 《孟子》七篇解讀 | 孟子其人其書
    從以上幾點來看,《孟子題辭》和《列傳》裡面很多講法有一種呼應的關係,我們在了解《孟子》其人其書的時候需要注意。在分析完《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和《孟子題辭》之後,我們接下來看看孟子和孔子的關係。《列傳》裡面講到他和孔門的關係,說「受業子思之門人」,《孟子題辭》裡面也講到,「長師孔子之孫子思」,所以,孟子跟孔門有密切的傳承關係。
  • 《孟子》三章其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部編版八年級上學期第六單元,《孟子》三章中我們會學習到關於孟子的三篇文章,分別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貴不能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是八年級重點文章也是培養中學生對古代文言文閱讀興趣的培養。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大丈夫孟子,孟子與大家見面了。需要同學們注意,孟子是孟子,和莊子是莊子。不少玩過王者榮耀的同學會把莊周以為成孟子。
  • 《孟子》6句處世箴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學說是儒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孟子》記載著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共有七篇。本期我們節選《孟子》中的6句處世箴言分享給大家。《孟子》6句處世箴言·第一句「其為人也小有才,未聞君子之大道,則足以殺其軀而已矣。」
  • 初中語文八年級上文言文拓展閱讀《孟子三章》(含答案)
    八上《孟子三章》拓展閱讀(一)蘇武牧羊律①知武②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氈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③。3.請結合孟子的看法或者自己的看法,對選文中的張儀作一點評價。(六)孟子謂萬章曰:&34;(選自《孟子》)【注釋】善士:品德高尚的人。1.下列句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 一鄉之善士 / 陳康肅公善射 B.
  • 《孟子·離婁》部分名句摘錄
    《孟子·離婁》(上)1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
  • 初中語文八年級上文言文比較閱讀《孟子三章》(含答案)
    八上《孟子三章》比較閱讀(一)【甲】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裡奚舉於市。(4分)選文【甲】和【乙】都闡釋了 ______________的治國理想,但語言風格不同,【甲】文大量使用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句,語言氣勢磅礴;【乙】文則大量運用______________ 句,語氣強硬,不容置辯。比較閱讀《孟子三章》(一)答案1.(1)選拔、任用。
  • 《論語》的每一章句,幾乎都有不同的釋義。請教,如何界別誰者正確...
    X 《論語》的每一章句對《論語》的任何章句,因為孔夫子的語意是唯一的,所以,當對某一章句存在N種釋義時,某釋義者證明自己的釋義是正確的充分及必要條件是:證明別人的都是錯的。不知是否還有其他判別準則?
  • 孟子生平||行其庭先生講《孟子》(第一講)
    我們本次《孟子講義》,逐章逐句閱讀並講解,採取「盈科而後進」的方式。觀孟子生平,以司馬遷《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載之最為簡明。觀孟子評價,以韓愈《原道》述之最為精當。觀《孟子》歷代重要註疏,以東漢趙岐《孟子章句》為早,以南宋朱子《孟子集注》為正,以清焦循《孟子正義》為詳。關於孟子其人。
  • 《孟子》的"民為貴"與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
    孟子七十多歲時,不再出外遊說,和他的學生萬章、公孫丑等著述《孟子》七篇。《孟子》是記述孟軻言行以及他和當時人或門弟子相互問答的書。《孟子》七篇是:《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後漢趙岐作《孟子章句》,把每篇分為上、下,則七篇共十四卷。《孟子》和《論語》有很多相同處。
  • 3 【國學經典】《孟子》公孫丑 上 第1-9 章
    》公孫丑 上 第1-9 章    本篇九章,從內容上可以大致分為兩組。至於仁政的具體措施,在第五章裡提出了五項政策,大意是尊賢使能、減免賦稅、實行井田制。另一組則論及個人修養以及人性論方面的問題,包括其二、六、七、八、九各章。第二章從「不動心」說起,最後涉及對孔子的評價,是《孟子》一書中極重要的篇幅。所謂「不動心」,指的是不因處境、待遇等外部條件的變化而改變心態,達到這種境界的兩個環節,一是「知言」,二是培養「浩然之氣」。
  • 1 【國學經典】 《孟子》梁惠王 上 第1-7章
    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今天我們所見的《孟子》七篇,每篇分為上下,約三萬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比現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趙岐在為《孟子》作注時,對十一篇進行了鑑別,認為七篇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為偽篇。
  • 《孟子》10句經典名言,感悟聖人的智慧!
    《孟子》是四書之一,是記錄亞聖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散文集,在儒家經典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下面挑選了其中的10句經典名言,讓我們共同感悟一下聖人的智慧!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感悟:大丈夫要能屈能伸,在人生得意之時,就要多為天下眾生著想,多做利益天下蒼生的善事;在人生不得志的時候,更要堅守道義,做好自己,為世人做個榜樣。二、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 孟子盡心章句上原文及白話文13.0-荀卿庠讀書會
    【原文】13.6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翻譯】孟子說:「人不可以沒有羞恥心,沒有羞恥心所帶來的恥辱,那才叫無恥。」【原文】13.11孟子曰:「附之以韓魏之家,如其自視欿然,則過人遠矣。」【翻譯】孟子說:「再加上韓魏之家的名譽地位和財富,如果自視還謙虛,不自滿,就遠遠地超過一般人了。」
  • 《孟子》十句經典勵志名言,每一句話都深入人心
    《孟子》十句經典勵志名言,每一句話都深入人心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語出戰國·孟軻《孟子·告子下》。「生這句話是千古不變的名言,告誡我們要時刻保持憂患意識,有所戒備,才能夠走得更長遠。二、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語出戰國·孟軻《孟子·離婁上》。徒:僅僅;除此以外沒有別的。君主僅僅有一份善心不足以用來治國理政,也實現不了仁政;只是訂立了法律沒有執行措施,法律也不會自行實施。
  • 孟子原文、注釋、譯文及音頻:四、離婁章句上-17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kē),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