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孟子》「於我心有戚戚焉」句讀新說

2021-02-06 鐘樓語文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這裡要討論的是《孟子·梁惠王》第七章(一般稱為「齊桓晉文之事章」)的一處句讀。

「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是一直以來的句讀。「於我心有戚戚焉」或「心有戚戚」被作為成語廣泛使用。「戚戚」,一般注為「內心有所觸動的樣子」,是承襲了趙岐注「戚戚然,心有動也。」

錢繹疏《方言》「衝,俶,動也」云:「戚與俶聲近,義亦同也。」(《方言箋疏》卷十二)馬建忠把「於我心」解釋為前置的介賓結構:「『於我心』,『有』字之轉詞也。猶雲『有戚戚於我心』也。今先置者,亦以明意之所先也。」(《馬氏文通·虛字·於字之用》)[1]這為「心有動」之注提供了詞彙、語法方面的支持。

但是,前文的「他人有心」「不得吾心」及下文的「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之「心」,均指心思、思想,而所注「內心」之「心」指情緒,不夠貫通。於是,諸家往往將「於我心有戚戚焉」譯為「我的心裡倒有些感動了」,[2]或意譯為「我的心便豁然明亮了」「我便茅塞頓開」 [3]。但是「心動」所表現的情緒波動,一般是消極的,如宋玉《高唐賦》「悠悠忽忽,怊悵自失,使人心動,無故自恐。」這種「心有動」,與齊宣王所表達的心靈感到共鳴,還是有較大的差距。

我們認為,可以參考本章的「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將該句讀為「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孟子》多有用「之於」連接主語與謂語動作對象的例子,多數在對象後有「也」字表示停頓:

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梁惠王上》第三章)

君之於氓也,固周之。(《萬章下》第六章)

晉平公之於亥唐也,入雲則入,坐雲則坐,食雲則食。(《萬章下》第三章)

繆公之於子思也,亟問,亟饋鼎肉,子思不悅。(《萬章下》第六章)

人之於身也,兼所愛。(《告子上》第十四章)

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盡心上》第四十五章)

《告子上》第七章中的一個句子,以「有」為謂語,以「焉」絕句,很接近「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差別在於,「戚戚」疊音,為形容詞,不同於「同耆」的名詞性。與「有戚戚焉」結構更相近的,在同章有「殆有甚焉」。楊伯峻認為後者的「有」是副詞,同「又」,可譯為「更」。[4]楊逢彬則認為是單音節形容詞前綴。[5]考慮到《孟子·滕文公上》第二章有「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有甚焉」或即「有甚焉者(矣)」,「有戚戚焉」很可能相當於「有戚戚焉者(矣)」。

謂語後有「焉」字的句子,《孟子》中還有這些:

堯之於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萬章下》第六章)

故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於管仲,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霸。(《公孫丑下》第二章)

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萬章上》第三章)

這些「焉」字,固然可以理解為句末語氣詞,但也可以解為兼詞,相當於「於是」,復指上句的「於舜」「於伊尹」「於弟」。所以「有戚戚焉」的「焉」可能不是形容詞的後綴,而是復指「於我心」。

「戚」有親近義。《詩·大雅·行葦》:「戚戚兄弟,莫遠具爾。」毛傳:「戚戚,內相親也。」《呂氏春秋•見本》:「為政者反民性,然後可以與民戚。」高誘註:「戚,親也。」《孟子•梁惠王下》第七章也有:「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漢書·杜鄴傳》:「夫戚而不見殊,孰能無怨?」顏師古註:「戚,近也。殊,謂異於疏者也。」

「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可以譯為:先生的話跟我的心理,真是非常貼近的了。


 [1] 馬建忠著:《馬氏文通》,商務印書館,1983年9月,第258頁。

[2] 金良年撰:《孟子譯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第20頁。

[3] 楊伯峻編著;蘭州大學中文系孟子譯註小組修訂:《孟子譯註》,中華書局,1962年11月,第19頁。鄭訓佐、靳永譯註:《孟子譯註》,2009年4月,齊魯書社,第15頁。

[4] 楊伯峻:《古漢語虛詞》,中華書局,1981年2月,第295頁。

[5] 楊逢彬:《孟子新注新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第29-30頁。


    為學生立心,

    為教師立命,

    為語文繼絕學,

    為教育開太平。

相關焦點

  • 於我心有戚戚焉
    或許是相似的求學經歷,或許是性格中的某些契合,閱讀李萬瑞兄的文章,總會心有戚戚焉,他直擊心靈的敘寫和氤氳出的淡淡憂傷,常常使我沉醉其中,遐想聯翩
  • 莫道芳華遠,初心尤可為——方耀明《夜過中雲見小學老師猶挑燈授業心有戚戚焉》淺析
    ——方躍明《夜過中雲見小學老師猶挑燈授業心有戚戚焉》淺析詩人的創作從哪來?不是天馬行空,每片雲都是雨色,而是從生活中擷取,點滴可敬可嘆。當今詩人的情懷從哪來?不是酒肆眾譁,不是幽篁獨樂,應是范文正公筆下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社會責任感。
  • 《孟子》精華10句,句句經典,中華智慧的結晶!
    語出(戰國)孟子《孟子·離婁下》。愛戴別人的人就會得到別人永久的愛戴;尊敬別人的人就會得到別人永久的尊敬。2、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語出(戰國)孟子《孟子·梁惠王上》。遠遠望去,沒有君王的樣子;走近他,也不見他有讓人敬畏的君王威儀。這是孟子評價梁襄王之語。後世引此語,多是批評一個人沒有做領導、為人表率的氣質與風範。3、三過其門而不入。語出(戰國)孟子《孟子·離婁下》。
  • 心有戚戚焉
    【李鎮西】「我很熱愛班主任工作,可我幾乎無法堅持下去了……」  ——和馬老師的聊天記錄今天文章的開始,我連結了李鎮西老師昨天更新的一篇文章
  • 眾藝人避狗仔唯恐不及 心有戚戚焉衝突能免則免
    因為不滿被跟拍,周杰倫和狗仔隊發生了衝突,雖然周刊提供錄像帶說是要還原真相,但是有錄像帶就能表一切嗎,四年前也曾經被狗仔隊偷拍,被指參加搖頭派對的小s,感觸特別深,她說:「我非常能夠理解周杰倫的心情,要是今天是我被偷拍一定也會很氣,今天狗仔太over的話,那我覺得他們應該好好反省一下。」
  • 【未來學校】常態跨界研究隨筆之一 於我心有戚戚焉
    與我們一起關愛孩子成長文/李 蓓 (成都市實驗小學 校長)  夏 英 (成都市實驗小學 副書記)從孩子們一開口清晰準確自信的詩歌朗讀開始我們就對這堂創課充滿期待  短短的幾十字,一首臺灣著名詩人林煥彰的現代詩《花與蝴蝶》,一首杜甫的古詩《江畔獨步尋花》,老師要怎樣引導一群
  • 南懷瑾為何心有戚戚焉?
    「我常常提醒大家,清朝乾隆時代孫嘉淦的《三習一弊疏》奏摺,最為重要,需要認真一讀。那是一篇很有實質性的名文,無論上至帝王,下及政府官員或工商界的大小主管,都應該引為警惕的教誡。」——南懷謹    《三習一弊疏》是清朝直臣孫嘉淦上書給乾隆皇帝的一道奏摺,被譽為三百年大清王朝第一奏摺。
  •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行其庭先生《孟子》講義(18)
    朱子《孟子集注》開篇《孟子序說》,引楊氏曰:「《孟子》一書,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養性,收其放心。至論仁、義、禮、智,則以惻隱、善惡、辭讓、是非之心為之端。論邪說之害,則曰『生於其心,害於其政』。論事君,則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國定』。千變萬化,只說從心上來。」孟子心學,可謂潔靜精微。
  • 《孟子》章句摘錄
    本文摘錄《孟子》中一些可以用來借鑑和指導實踐的章句,建議有餘力者,可以背誦,經常在實踐中揣摩、感悟。
  • 齊桓晉文之事選自《孟子·梁惠王上》王之不王是不為而非不能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 [21] 。齊國雖褊小 [22] ,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23] 。以小易大,彼惡知之 [24] ?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 [25] ,則牛羊何擇焉 [26]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 [27] ?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28] 。」
  • 《孟子》全文和音視頻
    · 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 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 孟子|不忍人之心
    在孟子的世界中,他既看到諸侯國上下交徵利之危,也看到語言失真之弊。若就生活語境而言,人們常常被「詖辭、淫辭、邪辭、遁辭」包圍,而難有「詩、書、執禮之雅言」。如此,我們感嘆人心不古。大家知道,孟子非常看重「良知」,何為「良知」?他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閱讀原典,可知「不忍人之心」是沒有預先目的的人性自覺,可惜這種自覺常因我們的漠視而自陷困境。
  • 鈕則圳:朱子「道心人心說」新探——與孟子「人禽之辨」比較
    此三者,皆天之所以與我者,而心為大。若能有以立之,則事無不思,而耳目之欲不能奪之矣,此所以為大人也。[3]342耳目之官在孟子那裡稱之為「小體」,耳目之官本身無善或不善,但當其「不思」之時則易為外物蒙蔽且牽引而流於惡,這可以對應於朱子所說的人心。人心追求貪慾太盛之時,就會為外物所誘而陷溺於其間,這與耳目之官被外物遮蔽、牽引是一致的④。
  • №186【孟子大義】孟子非有四端心故有善性之端,而是四心是善性之端表而已
    性善不是抽象的(抽象地談就完了),孟子說是仁義禮智之性天賦固有、非外鑠於身;如果通天達德了,就還有「聖/誠/信」之類,那就是五德了,甚至「德之行五和」而德也天道也(形天德於心是德之行,不形於心只是人行而已,不高尚,不高級,不得道)……孟子思想理論裡,不是有四端心故有善性之端(以有四端心論證有性善之開始云云,章句閱讀大錯特錯,思想義理本末顛倒),而是四心(覺識)是善性之端表而已,即四心(
  • 孟子名言二十句,世道人心盡於此
    2、(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譯文】(孟子)說:「孝敬自己家中長輩,並推廣到孝敬別家的長輩;愛護我家的兒女,並推廣到愛護別家的兒女。」3、(孟子)曰:「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
  • 孟子「知言養氣」讀書筆記
    夫志至焉,氣次焉。  志氣關係的背後即是心與氣的關係。一般而言有兩種理解方式,其一志為極、氣為次,此為主從關係。其二至為到、氣為舍止義,則此含義下二者相位表裡,密切交融不可分。朱子章句結合兩方面的意圖。志為心之向、用。志氣關係亦是此章的大關節,此章開宋明新儒家「理氣」說的先河。心具萬理,天下無理之氣。
  • 新知丨曾振宇:「只是要正人心」:孟子「性善說」獻疑
    故曰: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從口、耳、目之「同耆」「同聽」「同美」,推導出心有理義悅心之「同然」,這一類比推理過程與結論存在諸多邏輯漏洞。類比推理是從特殊到特殊,前提與結論之間沒有蘊涵關係,結論是或然性的。
  • 《孟子》中的50句經典,教你大氣做人,坦坦蕩蕩做事
    關於孟子這個人,想必不用小編過多的描述,跟孔子一樣,孟子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之一,被稱為亞聖。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很多人對儒家思想很是牴觸,不對,應該是說有的人對儒家、道家等都有牴觸。我不明白那些人到底是存在什麼心思,是崇洋媚外還是別的什麼心思,為什麼會對一些古文化那麼的牴觸。
  • 《孟子》的精華15句: 要是早幾年看到就好了!
    【感悟】孔子說:「四十不惑」,孟子說「四十不動心。」不惑就是不動心。很多人到了中年還是如無頭蒼蠅,了無人生目標,這就是惑。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應該考慮的事太多,正如鬱達夫說的:「生非容易死非甘」,何必再為名利為難自己,做人不如少些算計,多些光明磊落;做事不如少些顧慮,多些坦蕩自然。
  • 孟子盡心章句上原文及白話文13.0-荀卿庠讀書會
    【原文】13.3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翻譯】孟子說:「尋求才能得到,捨棄就會失掉,因此尋求才有益於得到,因為尋求這個行為方式是在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