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我心有戚戚焉

2021-02-09 臨朐教書匠

或許是相似的求學經歷,或許是性格中的某些契合,閱讀李萬瑞兄的文章,總會心有戚戚焉,他直擊心靈的敘寫和氤氳出的淡淡憂傷,常常使我沉醉其中,遐想聯翩。

收到他的文集《老槐樹》時,正值手頭需要處理的事情很多,擔心一旦沉浸於書中便不能自拔,故而暫且置諸書架。最近偶得閒暇,展卷開讀,又一次被他營造的意蘊深長的文字世界深深吸引。

(李萬瑞,濰坊市奎文區作協主席)

作為這部文集的重要作品,《老槐樹》是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深情回憶,長短不一的64節篇章,雜糅了村莊史、家族史和個人史,一一鋪陳時代變遷,還穿插著鄉村奇人趣聞,每每讓讀者擊節慨嘆。萬瑞兄在重溫童年,更是發現童年;是重溫生活,更是發現生活。「打懶老婆」、藏貓貓、下河撈魚、偷摘瓜果及趕年集、聽講古、觀殺豬等活靈活現的場景,生活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農村孩子,哪個沒有經歷過,並留下刻骨銘心的印記?八辛的節儉、王華的缺心眼、四仁的詭巧、李增信的嗜酒、李子梅的苦命及父親的老實、母親的快性子、我的自閉等栩栩如生的描繪,不正是多姿多彩現實生活的展現嗎?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老槐樹》的敘事方式,亦古亦今,亦景亦人,亦述亦論,跳躍性大,故事性強,許多地方看似閒筆,卻蘊含豐富,啟人思考。摘錄兩個片段:

王華結過婚,是用妹妹換的,但王華只知道瘋,新媳婦暗示肚子疼讓他揉,他嚇得躲出去,向同齡人請教再三也不知所以。新媳婦自知沒有指望,總是藉故回娘家,把王華家本來清貧的底子更搗騰得家徒四壁,之後索性長住娘家不回來了。王華明白過來,也把妹妹要了回來。自此與老父幼妹一起生活。

期間最經典的事件是王華賣藕,把父親下河挖的一簍子藕擔到了集上,整整五十斤啊,但那買藕的人說,五十斤是不錯,但藕上的窟窿就佔了三十斤,王華遂當二十斤把藕賣掉了。 

大旱季節,會有老人在井邊煮粥祈雨,選用上等的七七菜,加一點豆面……有一年祈雨之後,粥還剩了半盆,支書突然有了衝動,集合當時村裡的知青訓話,讓大家嘗嘗憶苦思甜的味道,別天天說自己的知青飯不香。結果知青一擁而上,幾分鐘不到,半盆粥喝得一點不剩。那挑頭的知青吧嗒著嘴對支書說,這等美味,與我們知青的夥食比好上天了,謝謝支書大人了。

支書鐵青著臉,一甩手走了!

這些從容不迫的筆觸,讓人一笑之餘,也體會了那個年代的生活苦楚、人性詭譎,品咂出人生五味和命運莫測,豈不是妙筆?

這部書分四輯,《老槐樹」僅是第一輯「流年記略」的頭篇,該輯還有11篇文章。其餘三輯為:「百人百字」6篇文章,「曾經清純」5篇文章,「親情家園」5篇文章。其中「百人百字」寫老師、同學、戰友、同事、文友,「文筆或許粗陋,但忠於內心,感情和文字都是乾淨的」。萬瑞兄是性情中人,真摯坦率,情感充沛,毫無心機。他筆下的人物,同他一樣,美、善、真集於一身,讀來猶如浮躁世界中的清涼劑,給人神清氣爽之感,自然增強了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會更加堅實地走好人生之路。我在微信公眾號閱讀這些任務小傳時,曾評論說:「這樣的文章是需要耐心讀,仔細讀,琢磨著讀,反覆讀的。這是百讀不厭的佳作,只因為是滿懷著激情寫出的。文字要打動人,真實真情真誠是最關鍵的!……最近讀馮驥才《俗世奇人》,感覺特好。只是馮寫的是小說,李主席寫的是真人真事。」這次,從紙質書上重讀,依然像有數朵漂亮的花兒開放在心間,燦爛了整個靈魂。

萬瑞兄寫親情的文章,多次讓我淚溼眼眶,不能自已。《痛哉骨血隨風散》是對老實巴交父親的懷念,字字句句都是發自內心的情愫,不僅讓厚道的父親鮮活地立在讀者面前,而且那份愛、那份疼、那份悔,淋淋盡致,直抵心靈。「父親真的走了之後,才忽然明白過來:燈滅了,這是世界就什麼也看不見了,不僅沒有了光明,也沒有了溫度」。懷想我的老父親生命最後躺在床上那段時光,我也是「痛哉骨血隨風散」,只是我缺乏萬瑞兄那樣好的文筆,難以寫出這樣感人肺腑的文章。《永遠的痛》同樣敲擊著我本已支離破碎的心,夫妻仳離是人生中最無法為人道的痛,唯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知道那種撕心裂肺,尤其還牽涉到孩子的撫養與教育。在孩子大婚時,「我思慮再三,還是不能夠參加兒子的婚禮。我的出現對未曾謀面的兒媳一家是個非常尷尬的遇見。在這個大喜的日子裡,少一些枝椏當是對兒子最大的祝福。但錯過這個當面祝福的機會對我卻是很殘忍」。閱讀至此,我也快要窒息了。深深情,切切悔,盡在這不多的方塊字裡。

一如萬瑞兄的文學主張,「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學作品的靈魂應是貫穿字裡行間的濃鬱人文關懷」,《老槐樹》恰切體現了這一點。同時,萬瑞兄的文字暗藏機鋒,時有嘉言妙語,如「其實,人最偉大的地方不是夢想成真,而是歷經很多夢碎之後依然相信夢想。真實的東西或許不完美,但比虛無縹緲的夢更讓人感動」;如「男人不壞,女人不愛,這個世界上其實沒有什麼道理好講的」,諸如此類,增添了文章的張力和內涵,值得讀者好好領會和學習。

 

    《老槐樹》,中國文化出版社2019年3月第1版,定價:37元。

 

相關焦點

  • 3《孟子》「於我心有戚戚焉」句讀新說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這裡要討論的是《孟子·梁惠王》第七章(一般稱為「齊桓晉文之事章」)的一處句讀。「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是一直以來的句讀。「於我心有戚戚焉」或「心有戚戚」被作為成語廣泛使用。「戚戚」,一般注為「內心有所觸動的樣子」,是承襲了趙岐注「戚戚然,心有動也。」
  • 心有戚戚焉
    【李鎮西】「我很熱愛班主任工作,可我幾乎無法堅持下去了……」  ——和馬老師的聊天記錄今天文章的開始,我連結了李鎮西老師昨天更新的一篇文章
  • 眾藝人避狗仔唯恐不及 心有戚戚焉衝突能免則免
    因為不滿被跟拍,周杰倫和狗仔隊發生了衝突,雖然周刊提供錄像帶說是要還原真相,但是有錄像帶就能表一切嗎,四年前也曾經被狗仔隊偷拍,被指參加搖頭派對的小s,感觸特別深,她說:「我非常能夠理解周杰倫的心情,要是今天是我被偷拍一定也會很氣,今天狗仔太over的話,那我覺得他們應該好好反省一下。」
  • 【未來學校】常態跨界研究隨筆之一 於我心有戚戚焉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兒童疾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這些以前學習的記憶都因為「花與蝴蝶」這個主題被一一喚醒。孩子說: 「這首詩把『花』這一靜物比作了動物的『蝴蝶 』」「如果這是一條街,我可能會在這裡走上一個小時,我想去摸一摸。」
  • 莫道芳華遠,初心尤可為——方耀明《夜過中雲見小學老師猶挑燈授業心有戚戚焉》淺析
    ——方躍明《夜過中雲見小學老師猶挑燈授業心有戚戚焉》淺析詩人的創作從哪來?不是天馬行空,每片雲都是雨色,而是從生活中擷取,點滴可敬可嘆。當今詩人的情懷從哪來?不是酒肆眾譁,不是幽篁獨樂,應是范文正公筆下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社會責任感。
  • 南懷瑾為何心有戚戚焉?
    「我常常提醒大家,清朝乾隆時代孫嘉淦的《三習一弊疏》奏摺,最為重要,需要認真一讀。那是一篇很有實質性的名文,無論上至帝王,下及政府官員或工商界的大小主管,都應該引為警惕的教誡。」——南懷謹    《三習一弊疏》是清朝直臣孫嘉淦上書給乾隆皇帝的一道奏摺,被譽為三百年大清王朝第一奏摺。
  • 心有戚戚
    戚雲斐有點兒得意地晃晃腦袋,「今天只遲到了四分鐘,我跑得越來越快啦!按這個速度下去,我下個星期就不會遲到了!」戚雲斐心裡興高採烈地想,喜歡陸澄可真好,學習進步了,身體素質也上去了。 戚雲斐匆匆忙忙地回教室了,陸澄看著她跑上樓梯,忍不住想笑。他從紙袋裡摸出一張小紙條,上面是每日例行一問:今天陸澄喜歡戚雲斐了嗎?他輕輕地笑一聲,小心地把紙條夾進自己的筆記本裡。
  • 讀書 荊娟娟:師之慎,於我心有戚戚焉
    今天拜讀了校長放假前發的《師道》一文,說實話,讀起來不是一種輕鬆愜意的閱讀享受,而是讓我倍感沉重。可能越是有用的東西讀起來越累,因為需要配合深入的思考,需要花費心力去理解其內涵吧。讀完後讓我觸動最深的是第三篇:師之慎。作為關乎人之生命、關乎聖學之傳承、關乎天下太平的老師,不可不謹言慎行。其一,惰之慎。
  • 小人長戚戚
    二是因為「莫知我艱」,在他看來,自己已經很不容易了,但卻沒有人能夠或者願意理解他的艱難和辛勞。後面兩章的每章前四個詩句,便是緊緊圍繞他「終窶且貧」「莫知我艱」的處境來進行具體呈現的。「王事適我,政事一埤益我」與「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遺我」語意基本相同。「適」同「擿」,即「擲」字;「埤益」「埤遺」,都是堆積、層層加碼的意思;「敦」,敦促、逼迫。
  •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戚戚兩字在這是什麼意思?
    戚戚是憂愁、悲傷的意思。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前者保持光明磊落,後者長期心情憂鬱。憂鬱的眼神戚有多重意思,一種是兵器之斧子的意思;一種是表示親屬關係,比如親戚。不過,小人長戚戚中的戚,是憂愁、悲傷的意思。戚通慽或者慼。意思是,在古代戰爭之中,擔憂並肩作戰的兄弟氏族的安危。
  • 心不在馬=心不在焉?二者如何在生活中滲透?
    心不在馬=心不在焉?二者如何在生活中滲透?小時候常被長輩批評「不要心不在焉」,所以在認知裡心不在焉是一個貶義詞。「心不在焉」這個成語,它出自西漢·戴聖《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意為:做事情注意力不集中,心思不在事情上。所以我們不應該心不在焉。後來在識字過程中會有人誤把「焉」字讀成「馬」,當有人對我們說你心不在馬時便知道自己走神了。
  • 2015年高考作文題目預測之「心要在焉」
    中國教育在線高考頻道小編特別整理總結了2015年高考作文題目預測之心要在焉,為考生高考作文寫作提供素材。下面是2015高考命題作文「心要在焉」的素材內容,以及參考範文,希望對各位考生有所幫助。,心在焉。
  • 「小人」為什麼「常戚戚」?
    我在上文中作了無法辯駁的否定,不懂原文,不辨真假,是受幾千年統治階級愚弄、矇騙的必然結果。他們又共同提出,「為什麼要稱『常戚戚』為『小人』呢?」以此為他們的論據。我現再回答如下:凡對中國歷史、文化稍有了解,在中國生活過一段時期的人,一定知道所謂「小人」,一般指子女、學生、老百姓;而「大人」則指父母、老師、官員.。
  •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走的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當以修身為要,修身是修自己,不是修別人,把自己修的像一塊海綿一樣的可以容下一切困難,阻力,障礙。這就是君子之道了。  容忍的力越高,所修的道也就越高;容納的力越強,修持的境界也越強。  戚:在古代的意思  形聲。
  • 古文觀止:《五柳先生傳》陶淵明 |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4 因以為號焉:就以此為號。以為,以之為。焉,語氣助詞。5 不求甚解:這裡指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探究。6 會意:指對書中的有所體會。會:體會、領會。他死後,曾子前去弔喪,黔婁的妻子稱讚黔婁「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求仁而得仁,求義而得義。」23 戚戚:憂愁的樣子。24 汲汲:極力營求的樣子、心情急切的樣子。25 其言:推究她所說的話。
  • 你是我的不知所措,我卻只是你的心不在焉!除了做朋友別無選擇!
    你是我的不知所措,我卻只是你的心不在焉!除了做朋友別無選擇!世界上男女之間有很多種關係:朋友、戀人、親人…然而在許多種關係中,愛情,永遠是最令人痴迷和嚮往的東西,因為遇到了自己喜歡的就會不自覺的改變自己,而且這種改變是發自內心的!因為只有自己更加優秀才能配上自己喜歡的人!下面依依學姐就講述一個真實的故事吧!
  • 趣味英語:「心不在焉」和「離題萬丈」竟然都是同一個英文?
    再比如說,一個學生在上課的時候,對老師所說所寫的耳不聞眼不見,無法集中注意力,那麼我們也可以說這個學生心不在焉。那麼用英語該怎麼說這兩個成語呢?很簡單,miles away就可以表達清楚了。什麼?」離題萬丈「和「心不在焉「竟然都是同一個英文?
  •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子羔(生卒年不詳),姓高名柴,字子羔,又稱子皋、子高、季高,據說比孔子小三十歲,衛國人,一說是齊國人。他任衛國獄吏時,不徇私舞弊,按法規辦事,為官清廉,執法公平,有仁愛之心,受到孔子的稱讚、民眾的讚揚。此事可見於《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孔子相衛,弟子子皋為獄吏,刖人足,所跀者守門。人有惡孔子於衛君者,曰:「尼欲作亂。」衛君欲執孔子。孔子走,弟子皆逃。子皋從出門,跀危引之而逃之門下室中,吏追不得。
  • 今天孩子上幼兒園了,一整天都心不在焉。
    今天孩子正式上學了,前兩天大人帶著去試園兩天,感覺孩子狀態挺好的,每天都是開開心心的去學校,今天早上也挺開心的,把她送到班裡,我就立即走了,估計孩子還沒反應過來,不知道我走了之後哭沒哭。 把孩子送到學校,我就開始收拾廚房整理家,看到孩子經常玩的東西,就忍不住流淚水了,畢竟孩子一下也沒離開過我,滿腦子都是孩子的畫面,一上午幹活都心不在焉,真得是不是孩子離不開大人,而是大人離不開孩子。 但是人總得要成長,這是每個人要經歷的階段,無論大人孩子即使再難,也要堅強面對,希望我們的寶寶們在幼兒園快樂成長!
  • 《歸來》:似曾相識「焉」歸來,焉識「焉識」?
    《歸來》是由張藝謀導演,由陳道明、鞏俐、張慧雯主演,根據嚴歌苓小說《陸犯焉識》改編的電影。主要講述的是知識分子陸焉識與妻子馮婉喻在大時代背景下的感情變遷故事。陳道明飾演的陸焉識是一個博學多才的知識分子,歸國後有了一個妻子馮婉喻和一個女兒丹丹。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文化大革命打亂了他的生活,使他成為文化大革命的犧牲品,淪為了一名勞改犯。在陸焉識成為勞改犯的第十七個年頭,他終於頂不住壓力,偷偷的跑出勞改所想與家人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