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相似的求學經歷,或許是性格中的某些契合,閱讀李萬瑞兄的文章,總會心有戚戚焉,他直擊心靈的敘寫和氤氳出的淡淡憂傷,常常使我沉醉其中,遐想聯翩。
收到他的文集《老槐樹》時,正值手頭需要處理的事情很多,擔心一旦沉浸於書中便不能自拔,故而暫且置諸書架。最近偶得閒暇,展卷開讀,又一次被他營造的意蘊深長的文字世界深深吸引。
(李萬瑞,濰坊市奎文區作協主席)
作為這部文集的重要作品,《老槐樹》是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深情回憶,長短不一的64節篇章,雜糅了村莊史、家族史和個人史,一一鋪陳時代變遷,還穿插著鄉村奇人趣聞,每每讓讀者擊節慨嘆。萬瑞兄在重溫童年,更是發現童年;是重溫生活,更是發現生活。「打懶老婆」、藏貓貓、下河撈魚、偷摘瓜果及趕年集、聽講古、觀殺豬等活靈活現的場景,生活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農村孩子,哪個沒有經歷過,並留下刻骨銘心的印記?八辛的節儉、王華的缺心眼、四仁的詭巧、李增信的嗜酒、李子梅的苦命及父親的老實、母親的快性子、我的自閉等栩栩如生的描繪,不正是多姿多彩現實生活的展現嗎?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老槐樹》的敘事方式,亦古亦今,亦景亦人,亦述亦論,跳躍性大,故事性強,許多地方看似閒筆,卻蘊含豐富,啟人思考。摘錄兩個片段:
王華結過婚,是用妹妹換的,但王華只知道瘋,新媳婦暗示肚子疼讓他揉,他嚇得躲出去,向同齡人請教再三也不知所以。新媳婦自知沒有指望,總是藉故回娘家,把王華家本來清貧的底子更搗騰得家徒四壁,之後索性長住娘家不回來了。王華明白過來,也把妹妹要了回來。自此與老父幼妹一起生活。
期間最經典的事件是王華賣藕,把父親下河挖的一簍子藕擔到了集上,整整五十斤啊,但那買藕的人說,五十斤是不錯,但藕上的窟窿就佔了三十斤,王華遂當二十斤把藕賣掉了。
大旱季節,會有老人在井邊煮粥祈雨,選用上等的七七菜,加一點豆面……有一年祈雨之後,粥還剩了半盆,支書突然有了衝動,集合當時村裡的知青訓話,讓大家嘗嘗憶苦思甜的味道,別天天說自己的知青飯不香。結果知青一擁而上,幾分鐘不到,半盆粥喝得一點不剩。那挑頭的知青吧嗒著嘴對支書說,這等美味,與我們知青的夥食比好上天了,謝謝支書大人了。
支書鐵青著臉,一甩手走了!
這些從容不迫的筆觸,讓人一笑之餘,也體會了那個年代的生活苦楚、人性詭譎,品咂出人生五味和命運莫測,豈不是妙筆?
這部書分四輯,《老槐樹」僅是第一輯「流年記略」的頭篇,該輯還有11篇文章。其餘三輯為:「百人百字」6篇文章,「曾經清純」5篇文章,「親情家園」5篇文章。其中「百人百字」寫老師、同學、戰友、同事、文友,「文筆或許粗陋,但忠於內心,感情和文字都是乾淨的」。萬瑞兄是性情中人,真摯坦率,情感充沛,毫無心機。他筆下的人物,同他一樣,美、善、真集於一身,讀來猶如浮躁世界中的清涼劑,給人神清氣爽之感,自然增強了對這片土地的熱愛,會更加堅實地走好人生之路。我在微信公眾號閱讀這些任務小傳時,曾評論說:「這樣的文章是需要耐心讀,仔細讀,琢磨著讀,反覆讀的。這是百讀不厭的佳作,只因為是滿懷著激情寫出的。文字要打動人,真實真情真誠是最關鍵的!……最近讀馮驥才《俗世奇人》,感覺特好。只是馮寫的是小說,李主席寫的是真人真事。」這次,從紙質書上重讀,依然像有數朵漂亮的花兒開放在心間,燦爛了整個靈魂。
萬瑞兄寫親情的文章,多次讓我淚溼眼眶,不能自已。《痛哉骨血隨風散》是對老實巴交父親的懷念,字字句句都是發自內心的情愫,不僅讓厚道的父親鮮活地立在讀者面前,而且那份愛、那份疼、那份悔,淋淋盡致,直抵心靈。「父親真的走了之後,才忽然明白過來:燈滅了,這是世界就什麼也看不見了,不僅沒有了光明,也沒有了溫度」。懷想我的老父親生命最後躺在床上那段時光,我也是「痛哉骨血隨風散」,只是我缺乏萬瑞兄那樣好的文筆,難以寫出這樣感人肺腑的文章。《永遠的痛》同樣敲擊著我本已支離破碎的心,夫妻仳離是人生中最無法為人道的痛,唯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知道那種撕心裂肺,尤其還牽涉到孩子的撫養與教育。在孩子大婚時,「我思慮再三,還是不能夠參加兒子的婚禮。我的出現對未曾謀面的兒媳一家是個非常尷尬的遇見。在這個大喜的日子裡,少一些枝椏當是對兒子最大的祝福。但錯過這個當面祝福的機會對我卻是很殘忍」。閱讀至此,我也快要窒息了。深深情,切切悔,盡在這不多的方塊字裡。
一如萬瑞兄的文學主張,「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學作品的靈魂應是貫穿字裡行間的濃鬱人文關懷」,《老槐樹》恰切體現了這一點。同時,萬瑞兄的文字暗藏機鋒,時有嘉言妙語,如「其實,人最偉大的地方不是夢想成真,而是歷經很多夢碎之後依然相信夢想。真實的東西或許不完美,但比虛無縹緲的夢更讓人感動」;如「男人不壞,女人不愛,這個世界上其實沒有什麼道理好講的」,諸如此類,增添了文章的張力和內涵,值得讀者好好領會和學習。
《老槐樹》,中國文化出版社2019年3月第1版,定價:3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