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我的穿我的用我的,罵你幾句又怎麼啦,信不信我揍你?」
「你敢揍我,我就敢還手,要不要試試看?」
這一幕幕刀鋒對劍芒的親子對話,也許在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裡時有發生,並且普遍都存在。有些家長管理情緒能力差,真的會先動粗起來,接下去發生什麼事情就可想而知了,青春期孩子絲毫不甘示弱,挽起袖子跳起來對著幹,這樣的結局肯定是兩敗俱傷,親子關係惡劣;有些家長情商高,懂得退一步讓讓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待雙方心平氣和後再做有效溝通。
為什麼青春期前的孩子都大體上很聽話,會順從父母的管束,一到了青春期後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呢?
從心理上來講,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識、獨立意識已經接近成年人,他們希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更期望得到成人一樣的尊重和重視,即使有時意識到自己的想法或做法是錯誤的,但為了自以為是的自尊而固執己見地堅持下去。這就是父母的道理講了大筐大籮,而青春期孩子還是毅然不撞南牆誓不回頭的原因了。
從身體上來講,青春期孩子年均身高增長6到11公分,並且出現了明顯的性別特徵,也一切都說明他們已經在向成人邁進。如果家長還是像以前一樣跟孩子對話:你不能做這,你只能做那,你要穿秋褲等,得到的回應基本上是這樣的:我的事不要你管!我偏要這樣,你管得著?嘁,都啥年代了,還穿秋褲?
還有,身高變化帶來了巨大的心理變化,那就是孩子和家長一般高甚至更高,以前對家長仰視變成如今平視或俯視,身高決定視線,視線影響心理 。在仰視階段,家長的威嚴對孩子有震懾作用,讓孩子在心理上有不得不服從的弱勢感;可到了平視或俯視階段,孩子心裡的弱勢感漸漸減弱,慢慢變得強勢起來,對平等的意願越來越強烈,在他們看來:我都已經我你一般「大」或者比你們還「大」了,憑什麼要聽你的,我自己的事情偏要自己做主,別想控制我!這就是青春期孩子敢與家長對打的真正原因。
那麼,面臨中考、高考壓力的中學生們,如何順利度過讓自己歡喜讓家長憂的青春期呢?很多家長都想改變孩子,其實要改變的家長自己,做好以下4件事,保管孩子的青春期不會出現大問題。
1.改變教育模式
我們做父母的,與年幼的孩子交流,往往帶有命令的語氣:放學回來都一個多小時了,還不快點寫作業去!都快遲到了,怎麼還磨磨唧唧的?專家有說,一流的父母是導師,二流的父母是教練,三流的父母是保姆。孩子還小,父母做做保姆倒也無妨,可孩子進入青春期,父母還做保姆,絕對是出力不討好,孩子不但不感恩,反而會嫌父母管得太多,沒有放權沒給自由。父母要改變教育模式,那就是要懂得適時放手,讓孩子管好自己。
2.與孩子做朋友
這裡說的與孩子做朋友,尊重放第一位,就是要跟同事、朋友一樣與孩子相互尊重。有很多家長說自己在教育孩子上很民主、開放,孩子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做主。可事實上,一些家長發現青春期孩子有早戀苗頭時,卻偷看孩子的日記,或者翻看孩子的書包。如果同事或朋友有秘密不告訴你的時候,你會打破砂鍋問到底嗎?或者不擇手段求真相?
孩子已進入青春期,需要一個獨立的心理空間,家長不能因為關心而不尊重孩子,更不要打探孩子的隱私。
3.信任孩子
家長嘮叨的根本原因就是不信任孩子,生怕孩子走彎路或犯錯誤。其實隨著孩子長大,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越來越強烈,希望自己的事情有自主權,並不希望父母過於幹涉。我們不難發現,有時候偏不想孩子犯錯,孩子卻偏偏做錯,有時候明知道會錯還要與父母對著幹,其實孩子就是要爭自主權。
所以,孩子青春期時,家長一定少說,響鼓不用重錘敲,點到為止就好。過於嘮叨不但於事無補,還很有可能會使孩子離你越來越遠。
4.反思、總結
有家長說,青春期孩子情緒易激動、常常發脾氣,有事不跟家長說,愛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確實青春期的荷爾蒙分泌過多,會引起孩子情緒不穩,但發脾氣並不是無緣無故的。家長要善於從孩子的態度中發現自己教育方式的問題。當孩子對你不尊重的時候,先不要急著壓制孩子,或者打罵孩子,而是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要知道無風不起浪,你一定有不自重的地方。找到問題點後要總結,避免以後再發現類似的事,然後要讓孩子明白有事要挑明說,學會就事論事。
孩子處於青春期,或多或少都會有變化,尤其在與父母的日常相處中,親子矛盾、衝突在所難免,父母不需要過於焦慮。從某個角度來說,應該感到慶幸,因為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的思想,在日常的衝突與碰撞中,更容易暴露成長中存在的問題,父母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引導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