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生完孩子,我就從一名溫柔、知性的淑女,變成了暴躁的&34;,每天不是在生氣,就是在生氣的路上。明明自己也知道這樣不對,可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怎麼辦?
朋友因為工作的關係只能把孩子交給婆婆照顧,剛開始,小朋友還表現的特別開心,怕媽媽擔心自己還安慰媽媽,表示自己會乖乖聽話,不會惹奶奶生氣。可是婆婆來了還沒幾天,兒子就完全變了一個人。
每次朋友去上班就要大鬧一通,哭著喊著不讓媽媽上班,下班之後,小朋友也非常黏著自己,不管做什麼都要跟著,坐在一起都不行,就要坐在媽媽的腿上。朋友以為兒子是因為分離焦慮才會表現出這種反應,但是後來發現,事情好像並沒有那麼簡單。
婆婆的育兒方法和自己有很大的不同,朋友認為新社會對待孩子的方式也要有所改變,更推崇科學育兒,但是婆婆卻認為孩子不打不成才,尤其是男孩,於是經常責罵孩子。小朋友的自尊心嚴重受挫,自然不喜歡奶奶。
朋友和婆婆一番商量,婆婆終於決定改掉自己的方式,並且表示願意嘗試鼓勵的方法教育孩子,很快,小朋友和奶奶的關係越來越親密,朋友也覺得自己輕鬆了不少。我特意在朋友那打探到鼓勵的幾個小方法,各位寶媽們跟著學起來吧!
越是年紀小的孩子越會容易放棄,這個看起來好難呀,不想做;這個肯定很累,不想做;這個奶奶會幫我的,我不用做;還有的孩子會因為小小的挫折而放棄,比如刷牙的時候把衣服弄溼了不舒服;吃飯的時候總是夾不起喜歡的食物,乾脆就不做了。
家長要給予他們前進的鼓勵和勇氣,比如衣服溼了就可以告訴他們正確的刷牙姿勢;夾不起喜歡的食物就用勺子。幫助他們找到問題,改正缺點。
美國的一位心理教育學家桑代克曾經提出,如果一個人對自己做的一件事情非常滿意,他就會經常做這件事情。孩子也是如此,家長誇讚他們做的好的地方,他就會經常這樣做,所以,家長在生活中要善於觀察,發現小朋友的優點,適當的提出表揚。提升孩子自信心的同時,擺脫自卑,成為更好的自己。
獎勵是激發孩子進步最有效的方式,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會發現,獎勵往往比懲罰更有效果。所以,家長要會用獎勵代替懲罰。但是要注意的是獎勵要把握好分寸,不要因此讓孩子變得唯利是圖,只注重獎勵而不是過程。
我曾經聽過家長抱怨:你說的方法我都試過,偏偏我家孩子油鹽不進,爸爸媽媽說的話就像是耳旁風一樣,聽完就忘,那家長就可以試一試&34;。孩子的好勝心理、逆反心理就是家長最好的&34;,適當的刺激,能夠激發出他們的鬥志,從而做的更好。
我們常常說:孩子天生就是模仿者,而他們最喜歡模仿的對象就是父母。所以,家長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樣,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要知道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一位連自己都不能控制的家長,憑什麼要求孩子做得好呢!
教育並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變成大人眼中&34;的樣子,而是家長用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找到小朋友的發光點,並幫助他們把這一優點無限放大,讓孩子成為屬於&34;的模樣。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做&34;家長,每一位孩子都能成為最優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