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東南邊隅的一座海島,臺灣素以風光旖旎著稱,只是在近代以來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卻是經歷了多次的磨難,脫離了祖國母親的懷抱,成為遠方的遊子,只是,這遠方的遊子何時才能真正歸鄉,無人可知。
清朝大將施琅在1684年2月上奏康熙的《恭陳臺灣棄留利害疏》中稱,臺灣「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雖屬外島,實關四省之要害」。倘若放棄臺灣為「紅毛」(荷蘭人)佔據,「乃種禍後來,沿海諸省,斷難晏然無虞」,「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圉」。當時的清朝朝野也已經認識到了臺灣對於東南沿海海防的重要性,這也就會促使之後的清朝統治者對於臺灣的收復採取了直接的措施。我們不妨一起先來看一下近代以來臺灣遭受的一些措施,了解這一地區的過往風雲。
明朝末年,中央勢力衰減,荷蘭在1624年侵佔了臺灣地區,之後鄭成功於1662年打敗荷蘭殖民侵略者收復了臺灣。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侵佔了雞籠(今基隆)和淡水,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荷軍在臺灣北部擊敗西班牙殖民軍,霸佔整個臺灣。1841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侵略者侵略臺灣的雞籠。當時的臺灣軍民奮起反擊,被參軍邱鎮功開炮擊傷,觸礁沉沒,斃英軍32人。當侵略軍上岸逃命時,為臺灣「屯丁鄉勇」分頭追擊捕獲,生俘130人,繳獲武器及地圖,擊退英軍的進犯。這是臺灣軍民抵抗英國侵略臺灣取得的第一次勝利。10月19日,英軍三桅兵艦進攻臺灣三沙灣炮臺,臺灣軍民團結一致,把英軍擊退。1842年3月11日,英軍三艘三桅軍艦駛入臺灣大安港,被大安港守軍予以擊退,英軍49人被守軍俘虜。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的1858年英、法、美、俄四國與清政府籤訂的《天津條約》規定開放臺灣、淡水兩處為通商口岸; 1874年,日本在美國支持下,派軍隊侵略臺灣,最終向中國勒索白銀50萬兩,才從臺灣撤軍; 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攻打基隆、淡水,封鎖臺灣海峽,並佔領澎湖,當時的臺灣居民稱這場戰爭為「西仔反擊戰」。
也就是說從17世紀起,臺灣遭受了來自荷蘭、西班牙、英國、法國、日本、美國的侵略威脅,對整個臺灣地區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阻礙,只是命運還是覺著對臺灣地區的折磨不夠,更大的風雨在等待著它的洗禮。1885年,清廷正式在臺灣地區建省,成為了中國的一個行省,也算是正式作為一個行政區劃歸入中央政府的統治,只是,沒有人預料到,十年之後的歷史,臺灣作為一個東南地區的門戶將被無情的打開。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腐朽的清政府已經無法與外國列強相抗衡,當清政府被東方的倭奴小國所擊敗,再也抵擋不住世界列強的步伐,中國開始面對來自整個世界的惡意,畢竟中國這塊肥肉,誰都希望來此分一份利益,中國的存亡確實已經危在旦夕。1895年,當清政府必敗的命運已經決定,中日之間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東南地區的臺灣再一次作為一次利益分割被割讓出去,剛剛成為中國省份的第十年再一次被清政府所拋棄,開始遭受了日本帝國主義在臺灣地區的統治,命運對於臺灣地區,確實是有點無情與殘酷。
近代以來遭受的多次磨難,讓臺灣地區的民眾自然不會就此屈服,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反日戰爭,只是力量太弱,無法與當時已經併入資本主義勢力的日本相抗衡,只能無奈屈服於命運。但是,它的經歷自然不會以此終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日本作為戰敗國歸還了臺灣,但是,當時中國內部自身的問題,使得臺灣再一次分離出去,一直延續至今。
臺灣地區的回歸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根據它近代以來遭受的多次磨難,希望臺灣能夠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讓這苦難的孩子早日感受母愛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