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正式屬於清朝省份的十年後,又被清政府給割讓出去

2020-12-20 歷史有點料

作為中國東南邊隅的一座海島,臺灣素以風光旖旎著稱,只是在近代以來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卻是經歷了多次的磨難,脫離了祖國母親的懷抱,成為遠方的遊子,只是,這遠方的遊子何時才能真正歸鄉,無人可知。

清朝大將施琅在1684年2月上奏康熙的《恭陳臺灣棄留利害疏》中稱,臺灣「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雖屬外島,實關四省之要害」。倘若放棄臺灣為「紅毛」(荷蘭人)佔據,「乃種禍後來,沿海諸省,斷難晏然無虞」,「棄之必釀成大禍,留之誠永固邊圉」。當時的清朝朝野也已經認識到了臺灣對於東南沿海海防的重要性,這也就會促使之後的清朝統治者對於臺灣的收復採取了直接的措施。我們不妨一起先來看一下近代以來臺灣遭受的一些措施,了解這一地區的過往風雲。

明朝末年,中央勢力衰減,荷蘭在1624年侵佔了臺灣地區,之後鄭成功於1662年打敗荷蘭殖民侵略者收復了臺灣。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侵佔了雞籠(今基隆)和淡水,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荷軍在臺灣北部擊敗西班牙殖民軍,霸佔整個臺灣。1841年,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侵略者侵略臺灣的雞籠。當時的臺灣軍民奮起反擊,被參軍邱鎮功開炮擊傷,觸礁沉沒,斃英軍32人。當侵略軍上岸逃命時,為臺灣「屯丁鄉勇」分頭追擊捕獲,生俘130人,繳獲武器及地圖,擊退英軍的進犯。這是臺灣軍民抵抗英國侵略臺灣取得的第一次勝利。10月19日,英軍三桅兵艦進攻臺灣三沙灣炮臺,臺灣軍民團結一致,把英軍擊退。1842年3月11日,英軍三艘三桅軍艦駛入臺灣大安港,被大安港守軍予以擊退,英軍49人被守軍俘虜。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的1858年英、法、美、俄四國與清政府籤訂的《天津條約》規定開放臺灣、淡水兩處為通商口岸; 1874年,日本在美國支持下,派軍隊侵略臺灣,最終向中國勒索白銀50萬兩,才從臺灣撤軍; 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攻打基隆、淡水,封鎖臺灣海峽,並佔領澎湖,當時的臺灣居民稱這場戰爭為「西仔反擊戰」。

也就是說從17世紀起,臺灣遭受了來自荷蘭、西班牙、英國、法國、日本、美國的侵略威脅,對整個臺灣地區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阻礙,只是命運還是覺著對臺灣地區的折磨不夠,更大的風雨在等待著它的洗禮。1885年,清廷正式在臺灣地區建省,成為了中國的一個行省,也算是正式作為一個行政區劃歸入中央政府的統治,只是,沒有人預料到,十年之後的歷史,臺灣作為一個東南地區的門戶將被無情的打開。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腐朽的清政府已經無法與外國列強相抗衡,當清政府被東方的倭奴小國所擊敗,再也抵擋不住世界列強的步伐,中國開始面對來自整個世界的惡意,畢竟中國這塊肥肉,誰都希望來此分一份利益,中國的存亡確實已經危在旦夕。1895年,當清政府必敗的命運已經決定,中日之間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東南地區的臺灣再一次作為一次利益分割被割讓出去,剛剛成為中國省份的第十年再一次被清政府所拋棄,開始遭受了日本帝國主義在臺灣地區的統治,命運對於臺灣地區,確實是有點無情與殘酷。

近代以來遭受的多次磨難,讓臺灣地區的民眾自然不會就此屈服,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反日戰爭,只是力量太弱,無法與當時已經併入資本主義勢力的日本相抗衡,只能無奈屈服於命運。但是,它的經歷自然不會以此終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日本作為戰敗國歸還了臺灣,但是,當時中國內部自身的問題,使得臺灣再一次分離出去,一直延續至今。

臺灣地區的回歸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根據它近代以來遭受的多次磨難,希望臺灣能夠早日回到祖國的懷抱,讓這苦難的孩子早日感受母愛的溫暖。

相關焦點

  • 臺灣怎麼割讓及收復的
    臺灣是1895年被割讓,與《馬關條約》有關。1894年,日本在美英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由於清政府腐敗,一味妥協退讓,致使清軍喪師失地:先敗於朝鮮,後敗於遼東,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清軍全面潰敗,京津危急。面對這種形勢清政府驚恐萬狀,決意乞和。
  • 闢謠:李鴻章在馬關談判期間沒有說過「臺灣割讓出去並不可惜」!
    然而,讓他詬病最深的,或者說受到後世拼擊最厲害的,是傳言他在馬關和日方談判期間,面對日方要求割讓臺灣時,對寶島作出的評價。臺灣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割讓出去並不可惜!」這句話被廣泛引用,包括論文、政治人物言論、教學教材,以及電影文案等,並引申為這是清廷在甲午戰爭失敗的歷史環境下,以放棄臺灣為誘餌,吸引日本全力攻臺,以達到減輕清王朝面臨的軍事壓力。
  • 清朝「割讓」出去的海參崴,如今香港、澳門都回歸了,它怎麼辦?
    後來清朝建立,因為害怕中原發展更快,所以就不允許漢人進入東北。本來東北的人口就不多,所以在海參崴的中國居民就更少。這時候沙俄開始「想辦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和沙俄籤訂了《璦琿條約》,這也是不平等條約。到1860年的時候,《中俄北京條約》又籤訂了,當時就清政府割讓了烏蘇里江以東的領土,其中就包括海參崴。那麼海參崴為什麼收不回來呢?
  • 曾是中國第一大島的庫頁島,面積為臺灣2倍,清朝時脫離至今未歸
    元朝時期庫頁島正式被納入我國的國土面積之內,成為我國領土管轄範圍內最大的島嶼,隨後明朝的明成祖朱棣為了加強對庫頁島的統治和管理,特意在島上安排了士兵長期駐紮鎮守。到了清朝後期,由於清政府的懦弱導致我國不得不幾次三番割地賠款,《尼布楚條約》的籤訂,讓庫頁島的實際擁有權從清政府直接變成了沙俄帝國,但由於當時的沙俄並不知道庫頁島的詳細位置,所以說是割地,但是庫頁島的實際統治權還是在清政府手上。
  • 清朝是如何統一臺灣的
    鄭經繼承延平郡王之爵後,雖同清政府對立,但康熙統一臺灣的策略,並非是純粹的武力統一,而是優先招撫,積極爭取臺灣鄭氏政權及其兵民的歸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康熙七年,施琅在奏疏中提到:「去歲朝廷遣官前往招撫,未見實意歸誠。」可見,清政府的招撫效果比較有限。不戰而屈人之兵固然是至善之策,但亦應將伐兵和攻城作為萬不得已之策。對於清朝統一臺灣而言,這個策略也適用。
  • 晚清時期李鴻章對日本說「臺灣割讓,兩國定世代為仇」,語出驚人
    中國歷代朝廷都是非常重視領土的問題,大多都會選擇與來犯的敵人交戰而擴大自己的疆土,可是等到了晚清的時候,隨著列強的入侵,中國成為了一個被外國所控制的國家,雖然沒有完全淪落,畢竟清朝時期也有很多愛國人士。
  • 歷史上的今天丨臺灣正式回歸祖國
    在73年前的今天,1945年10月25日 (農曆九月二十),臺灣正式回歸祖國。 1895年,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朝戰敗,被迫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馬關條約》規定,清政府將遼東半島、澎湖群島和臺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割讓給日本。
  • 迫使清政府割讓香港島後,英國人為何還要九龍和新界
    許多歷史愛好者都知道這麼一個歷史「常識」——「香港是在公元1842年,被清政府割讓給英國的」。       但是,這個說法其實既對,也不對。       為什麼說這個說法又對又不對呢?因為這裡有一個概念的陷阱——「香港」。
  • 清朝面積1316萬平方公裡,若不向沙俄割地,硬扛下去會怎樣?
    但是在晚清時期,由於清政府無能,喪權辱國、割地賠款,則先後丟失了外東北與寶島庫頁島、外西北,並在《馬關條約》中喪失了寶島臺灣,民國時期進一步喪失了外蒙古,留下了「落後就要挨打」的慘痛教訓,而沙俄侵吞最多,直接侵佔我們共計約 161 萬平方公裡土地。沙俄直接間接佔據我們多少領土?
  • 因弱亂而丟的臺灣,必將隨著祖國的強大而回歸
    戰後,清政府採納劉銘傳的建議,在臺灣設省,劉銘傳也成了臺灣首任巡撫。自此,劉銘傳開啟了推動臺灣走向現代化的「自強新政」。劉銘傳調整了臺灣的行政區劃,整頓臺灣防務,在臺北興建機器廠自製槍彈。他大力加強交通建設,興建臺北到基隆的鐵路。他興辦企業成立煤務局、煤油局、商務局等發展經濟。他重視教育,在臺北設立西學堂、番學堂。
  • 當寶島臺灣被割讓,晚清愛國詩人丘逢甲這樣表達他的無限痛心……
    在十屆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溫家寶總理回答對臺灣問題的立場和看法時,引用了詩句「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他抓住被聘為《臺灣通志》總局採訪師的機會,深入民間,了解社會民情。他感嘆整個中華民族正處在深刻的民族危機和社會矛盾之中,從"風月有天難補恨,江山無地可埋愁。""孤島十年民力盡,邊疆千裡將材難。"中我們似乎能夠感到他憂國憂民的精神。
  • 日俄戰爭中,清政府是最大贏家?別鬧了,清政府啥好處沒撈到
    但清政府已經和日本籤訂了《馬關條約》,遼東半島要割讓給日本,眼看著自己的如意算盤就要落空,俄國再也坐不住了。於是俄國聯合德國、法國,三國一同向日本施壓,要求日本「返還」遼東半島,日本扛不住三個大國的壓力,「不得已」與清政府籤訂《遼南條約》,歸還了遼東半島。
  • 清朝時的中國護照,國雖疾弱,但護照上的這句話卻霸氣十足
    當年清政府為了緊跟世界潮流,也搞了護照這種東西,那麼,對於國力孱弱的清政府,其護照上又會寫些什麼內容呢? 首先我們來看清朝護照誕生的背景,其實,早在17世紀那會,清朝就有了類似於護照的東西,那會的護照是以「信函式集體護照」的形勢發放的。類似於《西遊記》裡唐僧的那種通關文牒,一本護照能管整個團體。畢竟那會國人也鮮有單獨出國的,一般都是清朝派使團出使外國。
  • 這個曾屬於中國的地方,比臺灣大多了,現在居然沒什麼人知道
    鴉片戰爭的結果大家都知道,清政府被迫籤訂《馬關條約》,割地賠款通商。我們都知道《馬關條約》中寫到割讓香港給英國做殖民地,其實還有一塊比香港大不知道多少倍的土地也同樣被割讓了,只不過是歷史書上沒有寫。歷史書上沒有寫道的這片領土就是拉達克地區,這片土地的面積是4萬多平方公裡,而我們常說的寶島臺灣才3萬多平方公裡。
  • 甲午戰敗後,面對割讓臺灣,李鴻章和張之洞如何唱起了紅白臉?
    從甲午戰爭到戰後和談,張之洞連續致電核心人物李鴻章,指出「臺灣萬不可棄」,如果割讓臺灣,東南沿海將「永無寧枕」,中國將沒有機會
  • 此地屬於中國,比臺灣大6倍,曾被短暫收回,但現在永遠收不回來了
    在大唐時代,正式劃入中國版圖,唐朝在此設置了堅昆都督府,隸屬於安北都護府管轄,此後長期位於中原王朝的統治之下。尤其是在清代,這裡正式改成唐努烏梁海,屬於烏裡雅蘇臺將軍管轄。在雍正五年,當時的清政府跟沙俄籤訂的《布連斯奇條約》中,正式明確規定唐努烏梁海為大清領土,首次以條約的形式確定下來。
  • 清政府最輝煌的一戰:以武力驅逐日本,成功收回了我國的東沙群島
    其實東沙群島一度還曾被別國佔領過,但是最後卻被我國成功收回了,這個功勞要歸功於清朝。清帝國最輝煌的一戰:以武力驅逐日本,成功收回了我國的東沙群島!甲午戰爭後,清朝戰敗,被迫與日本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該條約其中一條就是要求清政府將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 為何英國想要租借香港100年,清朝只答應租99年?別忽略這1年之差
    提起來中國歷史上最為屈辱的朝代,大家一定都會覺得是清朝末年,清朝末年,中國這個國家卻是成為了很多侵略者眼中的香餑餑。當時很多國家都是想要在中國分一杯羹,而當時的清政府腐敗無能,籤訂了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