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歲。對於這一消息,後浪出版公司予以確認。
周有光1906年出生,早年專攻經濟,近50歲時「半路出家」,參與設計漢語拼音方案,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就在昨天,周有光先生剛剛過了112歲生日。
周有光身上的標籤實在太多:作家沈從文的連襟、才女張允和的丈夫、經濟學家、語言學家。有評價稱,周有光一輩子活出了別人幾輩子。他的一生分了幾個階段:50歲以前是銀行家;50歲到85歲,是語言文字學家,精力都傾注在語言文學領域;85歲以後,是思想家。(法制晚報微信公號ID:fzwb_52165216)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生於江蘇常州,那時還是清朝光緒年間,他的一生經過了晚清、北洋、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時代,有人戲稱他是「四朝元老」,更有人將他看做百年中國從傳統過渡到現代的一個縮影。
「半路出家」從經濟學家到語言學家的轉變
十歲時,周有光隨全家遷居蘇州,進入當時初始興辦的新式學堂讀書。中學畢業後,周有光考上了上海聖約翰大學,後來又改入光華大學繼續學習。大學畢業後,他與夫人張允和同往日本留學。1935年,周有光放棄日本的學業返回上海,任教光華大學,並在上海銀行兼職。(法制晚報微信公號ID:fzwb_52165216)
50歲之前,周有光是金融學家和經濟學家,50歲之後,他從上海移居北京,從事語言文字研究:1955年,他去北京參與文字改革會議,結束後就決定留在北京,改行語文。他先後擔任文改會委員和副主任、國家語委委員、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漢語大詞典》學術顧問、《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美聯合編審委員會委員、《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名譽會長。曾任全國政協委員兼教育組副組長。
「周老曾戲言自己50歲起由經濟學教授改行從事語言文字學研究,前者是半途而廢,後者是半路出家,兩個「半」字合在一起,就是個圓圈,一個『零』字。事實上,他在學術生涯中所獲得的成功、成就和成績,達到了近乎圓滿的境界。」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張森根如是評價道。
也正是由於參加制訂漢語拼音方案、參與設計、推廣漢語拼音體系,周有光被不少人尊稱為"漢語拼音之父"。不過,他本人卻一直覺得被稱呼為「漢語拼音之父」不好。張森根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周老(指周有光,下同)曾多次對他說:「讀過我書的人,決不會把那頂桂冠隨便加在我頭頂上」。他的外甥女毛曉園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曾提到,「舅舅覺得,漢語拼音很早就出現苗頭,有一個發展過程,不要把功勞都歸在一個人身上。他不希望這樣。舅舅有很多機會可以有名有利,但他從來不追求這個」。
制定的《漢語拼音方案》載入史冊 百歲之後仍出版三著作
周先生對於推廣普及民族共同語有全面而詳盡的論述。他指出:「一國人民,如果語言彼此不通,那是一盤散沙,不是一個現代國家。」「推廣共同語是國家現代化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先行工作。」他還說:「『文明古國』要想成為『文明今國』,不能不進行現代化的改造。『現代化』必須以『教育現代化』為基礎,『教育現代化』必須做好『語文現代化』的準備。」周先生認為「語文現代化」的首要目標就是普及現代共同語,學校、公共場所和集體活動一律說共同語,實行共同語和方言的「雙語言」制度。他認為,「語音標準是否確定是共同語『成年』的標誌;共同語是否普及,首先在全國學校成為校園語言,是教育『成年』的標誌。凡是認真工業化的國家都以普及共同語作為建國大事。」 周先生還提出普通話普及的標準,即「全國學校以普通話為校園語言,全國公共活動以普通話為交際媒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