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產業產值連續10多年增速超20%

2020-12-15 央廣網

11月18日,首屆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技術與應用展覽在浙江省德清縣開幕。圖為展商向參觀者介紹一款智能無人測量船。 新華社記者 翁忻暘攝

編者按:進入21世紀以來,地理信息技術與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深度融合,催生了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更深刻影響了經濟社會發展和普通民眾日常生活。地理空間信息將如同「水」和「電」一樣,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設施,為未來「導航」

現在,即使身處一個陌生的地方,人們也不用擔心迷路,掏出手機定位導航,就可以輕鬆找到要去的地方。甚至,周邊有什麼美食、購物場所,通過手機也可以輕鬆了解。

時至今日,過去人們眼中專業而神秘的地理信息與現實生活竟如此密切相關。11月19日至21日,以「同繪空間藍圖,共建美好世界」為主題的首屆「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在浙江德清召開。在這裡,不僅地理信息專家學者暢想未來,而且各家企業也展出了最新的地理信息應用成果。

成為未來基礎設施

你了解嗎?人類活動80%的信息與地理位置有關。聯合國副秘書長劉振民說,地理信息就如同「水」和「電」一樣,是一種基礎設施,將無處不在。

總的來說,地理信息技術包括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全球定位系統及數字地球技術,被廣泛應用於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生態保護和災害預警等領域。

進入21世紀以來,地理信息技術與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深度融合,催生了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更深刻影響了經濟社會發展和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

數據顯示,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產值連續10多年以超過20%的速度增長。截至2018年6月底,我國地理信息產業從業單位數量超過9.5萬家。地理信息產業2018年總產值預計超過6200億元,同比增長20%。

阿里巴巴CEO張勇表示,阿里巴巴成立19年來,從一家小公司成長為覆蓋電商、支付、雲計算、物流等領域的龐大數字經濟體,離不開地理信息技術的支撐。

他認為,地理信息技術是數字經濟底層的框架,將成為未來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

正是基於這一認識,2014年阿里巴巴收購了高德地圖公司。目前,高德地圖可以提供全國超過360座城市和所有高速公路的實時交通路況,並實現了分鐘級更新。

張勇表示,「我們不僅為消費者,也為第三方提供地理信息服務,其延伸出來的物流、餐飲配送、無人駕駛、自動駕駛等功能,正形成一個生態圈」。

專家表示,地理信息是準確掌握國情國力的重要前提,是一個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資源,是各國政府實施發展規劃、開展宏觀管理、維護國家安全、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依據,必須充分利用、善於利用。

賦能新產業新業態

在首屆聯合國世界地理信息大會技術與應用展覽上,參會的200多家企業展出了各自的地理信息技術新應用。

在南方測繪展臺,固定翼、多旋翼等多種無人機依次排開;毫米級精度測繪儀吸引了很多專業人士駐足參觀。

南方測繪工作人員郭慶介紹,無人機可以應用到農業防蟲、森林防火等許多場景中,實現高效、自動化的數據採集。這些以前需要大量高強度野外作業的工作,現在通過無人機可以輕鬆完成。

他表示,南方測繪現已在無人機航測、三維雷射掃描測量、室內定位導航系統等方面打造測繪工程新模式,並發展新業態。

近年來,燃氣管道洩漏和爆炸、城市內澇、路面塌陷等情況時有發生。人們目光難以企及的城市地下管網如何保證安全?

在正元信息展臺,工作人員王磊介紹,將分四步解決城市管網安全問題。一是對城市地下排水、燃氣、熱力等管線開展普查;二是對地下管線及周邊環境開展隱患排查,形成管線健康檔案資料庫;三是針對有關問題加強治理;四是針對管線關鍵位置和設備安裝物聯網感知設備,實現對地下管線安全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控,從而提升管線的安全監管水平。

在京東展臺,無人配送車吸引了很多參會人員的目光。這種無人配送車在高精度地圖的支持下,可以通過自主定位和導航,準確地停靠在配送點,實現點對點物流配送。據介紹,目前京東無人車已經在北京、上海、天津、廣州等地開展運營。

智慧農業、智慧旅遊、智慧交通、智慧醫療——地理信息技術正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城市因此變得更具智慧,城市裡的人們也享受到了更加便利的生活。

張勇表示,智能地圖正成為機器學習的產物和人工智慧的最佳展現。一張真正智能的地圖知道你想要什麼,並能根據你以前的行為,為你作出判斷。

衍生應用無處不在

地理信息技術可以為文化遺產保護做什麼?在廣州歐科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展臺,360度全景、三維模型等各種形式展現了我國豐富的文化遺產數據成果,以及文化遺產「點—線—面」的動態保護體系。

廣州歐科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熊愛武表示,以前城市規劃有很多,但往往是「各幹各的」,規劃之間難免撞車,等到發現問題又為時已晚。通過採集相關地理信息,把文化遺產數據融入城市規劃中,這樣在規劃階段就實現了文化遺產保護。

在該展臺還設有互動體驗區,通過掃碼看建築等多種形式傳播文化遺產,提升了公眾的體驗。

通過AI(人工智慧)技術,還可以及早發現土地違法亂象。在展覽中,記者看到山東淄博市國土資源局與阿里巴巴合作,在全國首次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實現了衛星遙感影像自動分析識別與比對。此舉大大提高了國土資源監察執法的工作效率,將原先需要幾個月才能完成的遙感照片分析比對工作,縮短至幾分鐘。這樣一來,以前的土地違法事後處罰可以轉變為事中幹預。

在大會上,也有不少專家學者談到,當前地理信息技術發展在讓人們享受便利的同時,最大的擔心是個人信息安全問題,包括信息洩露,以及信息的不合理利用問題。

此外,由於地區發展水平導致的「數字鴻溝」問題也引起了與會專家的關注。由於發展不平衡,可能會導致各個地區在數字信息技術應用方面差距越來越大,最終造成惡性循環。

「讓我們利用地理空間信息,共建一個更安全、更美好、不讓任何人掉隊的世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向大會發來的祝賀視頻引起了不少與會人士共鳴,這或許就是未來努力的方向。(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黃曉芳)

相關焦點

  • 2020年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產業向高質量發展...
    地理信息是國家基礎性、戰略性信息資源,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國家安全與人民生活便利化,政府層面高度重視促進地理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近幾年國內地理信息市場規模快速增長,2019年國內地理信息產業產值達到6476億元,比2018年增長8.7%,增速下降6.3個百分點。
  • 實現第一產業產值超10億元
    原標題:實現第一產業產值超10億元   12月7日,記者從南寧市邕寧區「聚焦強首府
  • 我國地理標誌產品相關產值超萬億元
    記者從26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我國地理標誌產品相關產值突破1萬億元,已全部脫貧摘帽的832個貧困縣中,超過六成擁有地理標誌。發展地理標誌特色產業已成為各地發展區域特色經濟、實施精準脫貧的一條重要途徑。
  • 合肥家電產業連年產值超千億 「四大件」產量連續六年居全國之首
    十年奮進,合肥家博會蓄積強大能量,助推產業在城市發展的時光冊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家電產業,作為合肥產業星空中最耀眼的一顆星,為世人矚目,更綻放出新光彩。坐擁全國最大家電生產基地,合肥正朝著「全球家電製造中心」這一目標闊步前行。
  • 廣州生物醫藥產業強勢崛起 今年底產值將超1300億元
    根據廣州市的規劃,今年底生物醫藥產值將超1300億元,2021年產業規模實現5000億元,佔GDP比重超4%,到2025年產業規模將達萬億。    而要完成上述目標廣州要跨過的坎也不少,比如,如何培育更多的本土龍頭企業?如何充分發揮集群優勢?如何利用好各大創新平臺和豐富的醫療資源?如何讓「單打冠軍」成長為平臺型企業以帶動產業鏈上下遊的發展?
  • 湖北市洪湖蓮子產業產值超十億元
    文獻可考的人工種植歷史也有2000多年。如今,洪湖每年出產的近5萬噸蓮子中,有相當數量來自野生蓮藕。這些蓮子每年秋天銷往全國各地,被製成各種佳餚。據悉,廣式月餅中最好的蓮蓉,公認是由洪湖蓮子為原料製作而成的。洪湖蓮子產品顆大粒圓、皮薄肉厚,兼有清香甜潤、微甘而鮮的風味。洪湖蓮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澱粉、磷脂、生物鹼、類黃酮以及多種維生素等營養保健成分,可以製成多種飲料、食品。
  • 我國地理標誌產品相關產值突破1萬億 智慧財產權成脫貧致富「金鑰匙」
    信息優勢助推專利技術強農。通過與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共同建設的51家在華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ISC),著眼區域經濟發展。其中,陝西、新疆等地的TISC中心為當地貧困地區解決了農產品種植及加工等方面的技術難題,實現了產業升級。同時,還專門面向中西部地區開展專利信息幫扶工作。
  • 山東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產值超200億 海藻酸鹽產能全球第一
    11月30日,從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山東著力建設「藍色藥庫」,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產值超過200億元,約佔全國的一半,海藻酸鹽產能全球第一。  山東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省海洋局局長張建東說,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是我國最具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其複合增速是海洋生產總值增速的2倍。山東省是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大省,產值超過200億元,約佔全國的比重的一半。  「十三五」期間,山東省加大海洋創新藥物研發攻關力度,設立總規模50億元的「中國藍色藥庫開發基金」,創建山東省海洋藥物製造業創新中心。
  • 地理信息科學:不光是電子地圖
    什麼是地理信息科學? 地理信息發展為一門學科有一段「糾結」的來歷,它原來叫地理信息系統,聽上去更傾向於一門技術,在地理學者多年的錘鍊下,後續空間科學的崛起逐步完善了其學科體系,便將其更名為「地理信息科學」,使其不再是計算技術的附屬品,所包含的學科意義也更加飽滿。
  • 北京經濟增速回落 新興高科技產業將是新增長點
    數據顯示,1-3季度,北京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002.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7% ,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3個百分點。  在三大產業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8.8億元,下降8.2%;第二產業增加值2985.4億元,增長2.4%;第三產業增加值12918.2億元,增長8.1%。
  • 中山家電產業集群產值超千億
    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徐成彬在發布會上表示,中山市家電產業基礎雄厚、產業鏈配套完善,集群產值超千億元,是廣東省乃至全國重要的家電製造集聚區域之一。目前,中山正在全力打通家電產業生產鏈、金融鏈、人才鏈、信息鏈,引導企業進行全流程智能化改造,推動家電產業加快轉型升級。
  • 蘭溪首個產值超百億產業項目順利投產 自立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舉行出...
    蘭溪首個產值超百億產業項目順利投產 自立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舉行出銅儀式 2020-09-19 13: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成都電子信息產業能級邁向新臺階 全口徑產值有望突破萬億大關
    今年我市電子信息全口徑產值有望首次突破萬億大關,圖為京東方液晶顯示屏生產線。本報攝影部供圖 攝影 胡大田最新消息2020(第三屆)中國信息通信大會上,記者獲悉,2020年四川數字經濟規模預計超過1.6萬億元,我市電子信息全口徑產值有望首次突破萬億大關。昨日,2020(第三屆)中國信息通信大會在蓉開幕。
  • 臺灣製造業產值連續四季度負增長
    新華社臺北2月19日電(記者吳濟海、查文曄)臺當局經濟主管部門19日公布,2019年第4季度製造業產值33660億元(新臺幣,下同),較上年同季減少6.60%,為連續4季度負增長。2019年全年製造業產值132195億元,年減5.84%。
  • 深圳信息技術產業產值約佔全國1/7
    深圳信息技術產業產值約佔全國1/7 中國信息化百人會2020年峰會舉行,會上透露深圳將建全球產業集群 來源:南方都市報
  • 遼寧大連海參全產業鏈產值超200億元
    遼寧大連海參全產業鏈產值超200億元2019-11-09 10:2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遼寧日報據大連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大連海參產業在養殖規模、產量、品牌影響力等方面均居全國前列,即使去年夏天遭遇了極端高溫天氣的嚴重侵襲,目前產量依然佔全國的20%以上。  大連是我國優質海參的主要產地,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就在國內率先進行池塘刺參規模化養殖並取得成功。
  • 我國地理標誌產品相關產值破萬億元
    記者在會上獲悉,目前我國地理標誌產品的相關產值已經突破1萬億元,在已經全部脫貧摘帽的832個貧困縣中,超過六成擁有地理標誌。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甘紹寧在會上表示,國家知識產權局充分發揮智慧財產權的獨特優勢助力精準扶貧,通過專利技術強農、商標品牌富農、地理標誌興農,探索出將智慧財產權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相融合、共發展的有效路徑。
  • 2020年中國地理信息系統(GIS)行業現狀研究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年中國地理信息產業產值超過3000億元,增長率超過20%.與此同時,國產地理信息系統軟體技術水平已比肩國際,國內市場佔有率逾50%,測繪和地理信息國產裝備已出口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我國地理信息產業正進入發展的黃金機遇期。
  • 國內文創產業園區增速驚人 超九成虧損招商難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網調查顯示,2009年,國內文化創意產業園還不到500個;今年一季度,全國已建成或待建的文化創意產業園超過了1萬個,增速驚人。  隨著2009年《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和2010年《關於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發布,特別是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召開,文化產業被最終確立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各地隨後掀起一股發展文化產業的浪潮。
  • 製造業佔全球3成,工業產值全球第一,中國為何還不是發達國家?
    經由四十多年的開展,中國不論在經濟水平,或是概括國力方面,在環球列國排名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從起先的經濟掉隊,到現在環球第二大經濟體國度,中國這40多年的起勁,涓滴不比那些蓬勃國度少。但是中國的產業化開展固然晚,在增速方面卻足以秒殺西方列國,短短十年的時間,便完成了西方國度幾百年才走完的路。我國的產業化從開國以後才方才首先,其時的中國和西方國度比擬,就像是一個幼齡兒童同樣,在他人首先造飛機大炮的時分,中國的產業才方才起步。但是誰也沒想到,僅僅以前了幾十年,中國的產業水平就衝到了環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