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就是我們的思想造成的」。1800年前馬庫斯·奧裡利厄斯在他那本叫《沉思錄》的書中這樣寫道。每天早上給你自己打打氣,是不是一件很傻、很膚淺、很孩子氣的事呢?不是的,正好相反,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看,這點非常重要。
為了說明思想的魔力,這兒還有一個有關基督教信心療法的創始人瑪麗·貝克·艾迪的故事。
當時,她認為生命中只有疾病、愁苦和不幸。她的第一任丈夫,在他們婚後不久就去世了,她的第二任丈夫又拋棄她,和一個已婚婦人私奔,後來死在一個貧民收容所裡。她只有一個兒子,卻因為貧病交加,不得不在他4歲那年就把他送走了。她不知道兒子的下落,以後有31年之久,都沒有再見到他。
因為她自己的健康情形不好,而她一直對所謂的「信心治療法」極感興趣。可是她生命中戲劇化的轉折點,卻發生在麻省的理安市。一個很冷的日子,她在城裡走著的時候,突然滑倒了,摔倒在結冰的路面上,而且昏了過去。她的脊椎受到了傷害,使她不停地痙攣,甚至醫生也認為她活不久了。醫生還說,即使奇蹟出現而使她活命的話,她也絕對無法再行走了。
躺在一張看來像是送終的床上,瑪麗·貝克·艾迪打開一部書。她後來說,她讀到書裡的句子:「有人用擔架抬著一個癱子到耶穌跟前來,耶穌……就對癱子說,小子,放心吧,你的罪赦了……起來,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站起來,回家去了。」
她後來說,耶穌的這幾句話使她產生了一種力量,一種信仰,一種能夠醫治她的力量使她「立刻下了床,開始行走」。
「這種經驗,」艾迪太太說,「就像引發牛頓靈感的那枚蘋果一樣,使我發現自己怎樣地好了起來,以及怎樣地也能使別人做到這一點……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說:「一切的原因就在於你的思想,而一切的影響力都是心理現象。」
300年前,密爾頓在瞎眼後,也發現了同樣的真理:
「思想的運用,和思想的本身,就能把地獄造成天堂,把天堂造成地獄。」
拿破崙和海倫·凱勒,都是密爾頓這句話的最好例證:拿破崙擁有一般人所追求的一切——榮耀、權力、財富——可是他卻對聖海蓮娜說:「我這一生從來沒有過一天快樂的日子。」而海倫凱勒——又瞎、又聾、又啞——卻表示:「我發現生命是這樣的美好。」
依匹克特修斯,這位偉大的斯多噶派哲學家,曾警告我們說:我們應該極力消除思想中的錯誤想法,這比割除「身體上的腫瘤和膿瘡」重要得多。
依匹克特修斯在19個世紀之前說過這句話,可是現代的醫學也能支持他的理論。坎貝·羅賓便博士說,約翰霍普金斯醫院所收容的病人裡,有4/5都是由於情緒緊張和壓力所引起的,甚至一些生理器官的病例也是如此。歸根究底,他宣布說,「這些都能追溯到生活和問題的無法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