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質疑和思想自由的權利|李沉簡

2021-02-22 七彩娘娘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認為科學會有利於每個人。科學顯然很有用,也是很有益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我參與了原子彈的製造工作。科學的發展導致了原子彈的產生,這顯然是一個具有極其嚴肅意味的事件:它代表著對人類的毀滅。

 

戰後,我對原子彈憂心忡忡,既不知未來會怎樣,也更不敢肯定人類一定會延存。自然地,一個問題會這樣被提出:科學是不是包含著邪惡的成分?

 

這個問題也可以這樣來問:當我們看到科學也可以帶來災難時,那麼我如此熱愛,並且畢生孜孜為之的科學事業的價值究竟何在?這是我無法迴避的問題。

 

這篇「科學的價值」,你們可以把它看成是我在探索這個問題時的所思所悟。

 

時常,人們對我提出,科學家應該多多關心社會問題,特別是要考慮科學對於社會的影響。人們似乎相當普遍地認為,只要科學家們對於錯綜複雜的社會問題加以關注,而不是成天鑽在枝尾末節的科學研究之中,那麼巨大的成功就會自然到來。

 

我以為,我們科學家是很關注這些社會問題的,只不過我們不是把它們當作自己的全職而已。其原因是,對於這些比科學研究複雜千百倍的社會問題,我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絕無靈丹妙藥。

 

我認為當科學家思考非科學問題時,他和所有的人一樣無知;當他要對非科學問題發表見解時,他和所有的門外漢一樣幼稚。今天我的講演「科學的價值」所針對的並不是一個科學課題,而是價值評判;這樣看來,我下面將要講的大概也是粗淺不堪的了。

 

科學的價值的第一點是眾所周知的。科學知識使人們能製造許多產品、做許多事業。當然,當人們運用科學做了善事的時候,功勞不僅歸於科學本身,而且也歸於指導著我們的道德選擇。科學知識給予人們能力去行善,也可以作惡,它本身可並沒有附帶著使用說明。這種能力顯然是有價值的,儘管好壞決定於如何使用它。

 

在一次去夏威夷的路途中,我學會了一種方法來表達上述問題——一個佛祠的主持向遊客們談及佛學,最後他說他的臨別贈言將使遊客們永不忘卻(我是真的從未忘卻)。這贈言是佛經中的一句箴語:「每個人都掌握著一把開啟天堂之門的鑰匙,這把鑰匙也同樣能打開地獄之門。」

 

如此說來,開啟天堂之門的鑰匙又有什麼價值呢?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分辨一扇門是通向天堂還是地獄,那麼手中的鑰匙可是個危險的玩藝兒。

 

可是這鑰匙又確實有它的價值——沒有它,我們無法開啟天堂之門;沒有它,我們即使明辨了天堂與地獄,也還是束手無策。這樣推論下來,儘管科學知識可能被誤用以導致災難,它的這種產生巨大影響的能力本身是一種價值。

 

科學的另一個價值是提供智慧與思辨的享受。這種享受一些人可以從閱讀、學習、思考中得到,而另一些人則要從真正的深入研究中方能滿足。這種智慧思辨享受的重要性往往被人們忽視,特別是那些喋喋不休地教導我們科學家要承擔社會責任的先生們。

 

我當然不是說個人在智慧思辨中的享受是科學的全部價值所在。不過,如果我們社會進步的最終目標正是為了讓各種人能享受他想做的事,那麼科學家們思辨求知的享受也就和其他事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了。

 

另外一個不容低估的科學的價值是它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概念。由於科學的發展,我們今天可以想像無窮奇妙的東西,比詩人和夢想者的想像豐富離奇千萬倍。自然的想像和多姿比人類要高明得多。比如吧,詩人想像巨大的海龜馱著大象到海裡旅行;而科學給了我們一幅圖畫——天宇中一個巨大的球在旋轉;在它的表面,人們被神奇的引力吸住,並附著它在旋轉。

 

我常常想這些奇妙的東西,這些從前人們根本不可想像,而如今科學知識使我們可以想像的東西。

 

曾經,我站在海邊的沙灘上,陷入了這樣的深思:

 

潮起潮落

無法計數的分子

各自孤獨地運行

相距遙遠卻又息息相關

泛起和諧的白浪

曠代久遠

 

在尚無生物的上古

眼睛還未出現

年復一年

驚濤拍岸如今

為了誰,為了什麼?

在一個死寂的星球

沒有為之欣悅的生命

 

永無休止

驕陽彌散著能量

射向無垠的宇宙

掀動著大海的波浪

大洋深處

分子重複不變

忽然,萌生新的組合

它們會複製自身

由此演出了全新的一幕

 

愈變愈大

愈變愈複雜

生物,DNA,蛋白質

它們的舞蹈愈加神奇

 

躍出海洋

走向陸地

站立著

具有認知力的原子

具有好奇心的物質

 

憑海向洋

一個好奇者在好奇

我——

一個原子的宇宙

一個宇宙中的原子

 

這樣的激動、驚嘆和神秘,在我們研究問題時一次又一次地出現。知識的進步總是帶來更深、更美妙的神秘,吸引著我們去更深一層地探索。有時探索的結果令人失望,可這又有什麼關係?我們總是興致勃勃而自信地深鑽下去,發現無法想像的奇妙和隨之而來的更深更美妙的神秘。這難道不是最激動人心的探索麼!

 

誠然,沒有過科學研究經歷的人大概不會有這種近似宗教的感受。詩人不會寫它,藝術家也無法描述這種奇妙的感受。我很是不解——難道他們都不為我們所發現的宇宙所激動嗎?歌唱家現在還不會歌唱科學帶來的神奇美妙,科學對於人們來說還是在講課中接受的,而不是在詩與歌之中。這說明我們還沒有進入一個科學的時代。

 

這種沉默無歌的原因之一,大概是人們必須懂得如何讀這種音樂的樂譜才能歌唱。比如,一篇科學論文說,「鼠的腦中放射標記的磷在兩周中減了一半。」這是什麼意思呢?

 

它的意思是鼠腦中(你、我的腦子也沒什麼差別)的磷有一半已經不是兩周前的原子了,它們已被替換了。那麼我要問:「究竟什麼是載有意識的分子呢?子虛烏有麼?這些全新的分子能承載一年前在我腦中的記憶,可當時發生記憶的分子卻早已被置換了!這個發現就像是說我這個體僅僅是一個舞蹈的編排。分子們進入我的大腦,跳了一場舞就離開了;新的分子又進來,還是跳和昨天一模一樣的舞蹈——它們能記住!」

 

有時我們會從報紙上念到這樣的話:「科學家認為這項發現對於治療腫瘤是十分重要的……」。看,這報導只注重那項發現有什麼可利用之處,而完全丟開了它本身的意義。而實際上它是多麼奇妙啊!偶爾,小孩子反倒會意識到那些意義;此時,一個科學家的苗子出現了。如果當他們上大學時我們才教他們這些,那就太晚了。我們必須從孩童教起。

 

現在,我來談談科學的第三個價值——它稍稍有些間接,不過並不牽強。科學家們成天經歷的就是無知、疑惑、不確定,這種經歷是極其重要的。當科學家不知道答案時,他是無知的;當他心中大概有了猜測時,他是不確定的;即便他滿有把握時,他也會永遠留下質疑的餘地。承認自己的無知,留下質疑的餘地,這兩者對於任何發展都必不可少。科學知識本身是一個具有不同層次可信度的集合體:有的根本不確定,有的比較確定,但沒有什麼是完全確定的。

 

科學家們對上述情形習以為常,他們自然地由於不確定而質疑,而且承認自己無知。但是我認為大多數人並不明白這一點。在歷史上科學與專制權威進行了反覆的鬥爭才漸漸贏得了我們質疑的自由。那是一場多麼艱辛、曠日持久的戰鬥啊!它終於使我們可以提問、可以質疑、可以不確定。我們絕不應該忘記歷史,以致丟失千辛萬苦爭來的自由。這,是我們科學家對社會的責任。

 

人類的潛能之大、成就之小,令人想起來未免神傷,總覺得人類可以更好。先人在惡魘中夢想未來;我們(正是他們的未來)則看到他們的夢想有些已經成真,大多卻仍然是夢想,一如往日。

 

有人說教育的不普及是人類不能前行的原因。可是難道教育普及了,所有的人就都能成為伏爾泰嗎?壞的和好的是同樣可以被傳授的;教育同樣擁有趨善或趨惡的巨大能力。

 

另一個夢想是國與國之間的充分交流一定會增加互相理解。可是交流的工具是可以被操縱的。如此說來所交流的既可以是真實,也可以是謊言。交流也具有趨善和趨惡雙重可能。

 

應用科學可以解決人們的物資需求,醫藥可以控制疾病——看上去總算盡善盡美了吧?可偏偏有不少人在專心致志地製造可怖的毒物、細菌,為化學生物戰爭做準備。

 

幾乎誰都不喜歡戰爭,和平是人類的夢想——人們儘可能地發揮潛能。可沒準兒未來的人們發現和平也可好可壞。沒準兒和平時代的人因沒有挑戰而厭倦不堪,於是終日痛飲不止,而醉燻燻的人並不能發揮潛能、成就大業。

 

和平顯然是一個很大的力量,如同嚴謹、物資發展、交流,教育、誠實和先人的夢想。與先人相比,我們確實進步了,有更多的能力了。可與我們能夠成就的相比,所達到的就相形見絀。

 

原因何在?為什麼我們就無法戰勝自己?

 

因為我們發現,巨大的潛能和力量並沒有帶著如何使用它們的說明書。譬如,對物質世界認識愈多,人們就愈覺得世界真是毫無目的意義可言。科學並無法指導行善或行惡。

 

有史以來,人們一直都在探究生命的意義。他們想:如果有某種意義和方向來指導,人的偉大潛能定會充分發揮。於是有了許多種對生命意義的闡述和教義。這些各自不同的教義有著自己的信徒,而某一種教義的信徒總是懷著恐懼的心情看待其餘教義的信徒。這種恐懼來自於信念的互不相容,致使原本良好的出發點都匯入了一條死胡同。事實上,正是從這些歷史上錯誤信仰所製造的巨大謬誤中,哲學思考者們慢慢發現了人類美妙無限的能力。人們夢想能發現一條通途。

 

那麼,這些又有什麼意義呢?我們如何來解開存在之謎呢?

 

如果把所有的加以考量——不僅是先人所知,而且他們不知而我們今天所知的——那麼我認為我們必須坦率地承認,我們還是知之甚微。

 

不過,正當我們如此承認的時候,我們便開始找到了通途。

 

這並非一個新觀念,它是理性時代的觀念,也正是它指導著先賢們締造了我們今日享用的民主制度。正因為相信沒有一個人絕對懂得如何管理政府,我們才有這樣一個制度來保證新的想法可以產生發展、被嘗試運用、並在必要的時候被拋棄;更新的想法又可以如此地輪迴運行。這是—種嘗試——糾偏的系統方法。這種系統方法的建立,正是因為在18 世紀末,科學已經成功地證明了它的可行性。在那時,關注社會的人們已經意識到:對各種可能性持開明態度便帶來機會;質疑和討論是探索未知的關鍵,如果我們想解決以前未能解決的問題,那我們就必須這樣地把通向未知的門開啟。

 

人類還處在初始階段,因此我們遇上各種問題是毫不奇怪的。好在未來還有千千萬萬年。我們的責任是學所能學、為所可為、探索更好的辦法,並傳給下一代。我們的責任是給未來的人們一雙沒有束縛自由的雙手。在人類魯莽衝動的青年期,人們常會製造巨大的錯誤而導致長久的停滯。倘若我們自以為對眾多的問題都已有了明白的答案,年輕而無知的我們一定會犯這樣的錯誤。如果我們壓制批評,不許討論,大聲宣稱「看哪,同胞們,這便是正確的答案,人類得救啦!」我們必然會把人類限制在權威的桎梏和現有想像力之中。這種錯誤在歷史上屢見不鮮。

 

作為科學家,我們知道偉大的進展都源於承認無知,源於思想的自由。那麼這是我們的責任——宣揚思想自由的價值,教育人們不要懼怕質疑而應該歡迎它、討論它,而且毫不妥協地堅持擁有這種自由——這是我們對未來千秋萬代所負有的責任。

(本文轉自公眾號「思考者iThink")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自由」、「權利」與「基本權利」?
    ——編注)可見,一些人所追求的「自由」,不過是另一些人所追求的「專制」。「兩種自由概念」: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在很大程度上講,對「自由」一詞的語義分析繞不開政治思想家伯林(Isaiah Berlin)提出的「兩種自由的概念」。
  • 自由權利的哲學
    該成果力圖在準確、全面、系統把握黑格爾《法哲學原理》理論內容、思想精髓的基礎上,通過對話、詰問、反思,澄清法哲學、道德哲學、政治哲學等一系列相關基礎理論問題。  該成果的基本內容和主要理論觀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以「自由及其定在」為靈魂通透把握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自由及其定在是《法哲學原理》全部奧秘與精髓所在。
  • 美國公民的個人自由和權利正逐步縮小
    美國公民的個人自由和權利正逐步縮小 2008年03月13日 11:11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三日電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十三日發表的《二00七年美國的人權紀錄》指出,美國公民享有的個人自由和權利正在逐步縮小
  • 捍衛孩子表現的自由,思想的自由...
    1949年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定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聯合國於1989年通過兒童權利公約兒童權利公約目錄:我們在孩子時期就失去太多了第十三條(表現的自由)一、兒童應有自由表意之權利,該權利應包括以言辭、書寫或印刷、藝術形態或透過兒童自己決定的媒介,不受國境限制地尋取、接受、傳達任何資訊與意思。
  • 孩子有堅持錯誤的權利,父母有不高興的自由,但不變的是愛和關懷
    不知道有多少青春期孩子,在經歷父母的不解、質疑和否定之後,一直耿耿於懷,直到長大成人依然對原生家庭和父母心懷芥蒂。這樣的孩子,絕對不是一個人,也不在少數。,那麼他的尊嚴和榮譽就不是完整的。但是,我們把孩子辛辛苦苦地撫養成人,卻從不去尊重和理解孩子,不在乎孩子內心真實的需求和願望,只要興致上來就想打就打、想罵就罵。面對孩子的惶恐謹慎,卻總是有意無意地信口雌黃,用隻言片語去擊碎和摧垮青春期孩子獨有的那一份驕傲和自尊。
  • 2019考研英語翻譯真題解讀:思想自由和個人言論自由
    可以直接翻譯:尤為重要的是他對自由的觀點。   2) which,for him,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individual是which引導的定語從句。這個定語從句,可以直接翻譯在後面,採用重複先行詞的方式來翻譯,其先行詞是freedom(自由)。for him是「對他而言,對他來說」。
  • 權利之界,自由之廓
    這就是我們眼裡的「權分」,我們再來看看作為這個詞發源地的近代西方政治界對「權利」的認識,雖然近代西方的個人權利理論大致被認為起源自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但這種意識的產生並非「一個偶然地」意識覺醒。
  • 人民網評:香港居民的法定權利和自由不會受損
    任何不帶偏見的人,在通讀草案說明內容後都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這部法律符合現代法治原則和精神,所有相關的立法、執法和司法行為,都將嚴格依照法律規定、遵循法定程序,不會侵犯香港居民依法享有的各項權利和自由。
  • 如何才能形成「獨立人格」,達到思想自由的境界?
    而唱反調實際上就是質疑,質疑正是「獨立人格、自由思想」最有特徵性的表現。那麼趁著思維還在這個路子上,再順便聊聊這個問題。其實要講清楚這個問題就會陷入一個悖論。因為我在這裡闡述什麼是「獨立人格、自由思想」,如果題主接收到了,並且覺得「說得太對了,就是這個理」,那麼題主在接受了我的觀點的時候,就已經失去了獨立思考能力,小到觀念改變,大到人格建立,就已經不再獨立,思想就已經進入了我所構建的思維窠臼,不再自由。
  • 鼓勵菸民改用電子菸,既尊重了個人權利和自由,又符合公共衛生倫理
    公共衛生倫理強調實現公共衛生目標應「儘量減少侵犯個人權利和自由」。無論菸民決定接戒菸還是改用電子菸,我們都應表示尊重。近日,美國匹茲堡大學的3名研究學者在其發表的研究論文中指出,電子菸危害遠小於捲菸,應將「電子菸可用性」(E-Cigarette Availability,簡稱ECA)作為一項菸草減害戰略。
  • 明星當教授引熱議 評:質疑是公民的權利
    這一陣子,關於明星當教授的話題,人們爭論得很厲害,起因是2006年「超女」譚維維和2007年「快男」王錚亮日前一同被他們的母校四川音樂學院聘為了副教授。於是質疑聲四起。    種種的質疑和憂慮也並非完全沒有道理。由近及遠,這兩年,明星當教授的新聞不時見諸報端,近期的孫海英、畢福劍,遠一些的還有成龍、周星馳、趙本山、曾志偉、李湘、範冰冰等等,均掛著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的名頭。在這一點上,我一向不怎麼感冒。
  • ...長官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香港居民依法享有充分的權利和自由...
    趙立堅指出,香港回歸以來,中國中央政府切實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嚴格按憲法和基本法辦事,全力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香港居民依法享有充分的權利和自由。趙立堅指出,香港回歸以來,中國中央政府切實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嚴格按憲法和基本法辦事,全力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香港居民依法享有充分的權利和自由。中國政府貫徹「一國兩制」的決心堅定不移,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決心堅定不移,反對任何外部勢力幹涉香港事務的決心堅定不移。
  • 社科院專家在人民日報談自由:並非人天生的權利
    自由不是人天生的權利,而是在歷史中形成的。只有解決了現實矛盾,才能逐步獲得自由。最後,自由是人的發展方向,是人真正能夠在社會中獲得足夠發展空間的保障。自由不單純是個人問題,人的自由離不開社會的進步和解放。因此,個人的自由與社會的解放是統一的,不能割裂。辛鳴:把「自由」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詞之一,反映了我們社會對人權利的尊重、對人尊嚴的呵護以及促進人發展的最基本的價值取向。
  • 呂怡維:人權概念和人權思想的中國話語闡釋
    對於什麼是「人權」和「人權思想」等基本人權理論問題,不能完全按照西方人權理論的既定框架去認識和定論,應從中華幾千年歷史文化發展的實際出發,堅持把人權的普遍性原則和中華文化傳統以及當代實際相結合,運用中國自己的話語對其進行闡釋。
  • 生育的權利與自由由誰決定?
    生育,是上天賦予女人的權利,然而,這項權利的背後,也承載著義務!來自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稱,每年有四分之一的懷孕婦女會選擇墮胎。全世界每年的墮胎率高達25%,約5600萬人。這居然和上世紀80年代的愛爾蘭一樣?這算是開歷史的倒車嗎?來自大城市的經濟條件較好和人際關係較廣的女性可以在國外尋求墮胎,並且將來可能會繼續這樣做。但那些依靠國家醫療保健的女性,在意外懷孕或是胎兒有異常的時候又該怎麼辦呢?
  • 自由地生活、思想、抒寫和表達
    每個創作者首先應該學會自由地生活,自由地思想,然後進行自由地抒寫與表達。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之中,由於受到客觀條件和人為因素的制約,要想達到絕對的自由是不可能的。因為自然條件的制約,人不可能像鳥兒那樣自由地飛翔,也不可能像魚兒那樣自由地潛水。
  • 復旦教授曲衛國 :讀書時沒有自由思想,比不讀書更糟
    這些年的畢業典禮,我每次都反覆絮叨非正式版的民間復旦校訓:自由而無用。遺憾的是,翻看前幾次的發言,我發現我的心情一年比一年沉重。2017年我主要談的是無用,non-instrumental。2018年我發現有必要對於自由好好地思考一番,因為說到自由,大家似乎更關注自己的自由權利。
  • Freedom:離婚自由是法律「賦予」的權利嗎?
    最近,在關於「離婚冷靜期」的新聞報導中,我就看到了一個這樣的例子,原話是:「離婚自由是法律賦予的權利」。另外,Freedom還被定義為一種「權利」;這種含義,實際上是由「自由狀態」衍生而來的,在詞典中解釋為:the right to do or say what you want without anyone stopping you,不受約束和阻止做事情和說話的權利。
  • 專業派|中國共產黨堅持宗教信仰自由歷程大梳理
    宗教信仰自由是《憲法》賦予公民的權利之一(圖片來源:資料圖)問: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堅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 答:中國共產黨從一成立,就以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因此,在宗教問題上,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為指導,成功地解決了宗教問題。早在建黨初期,就重視宗教問題。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和探索,總結了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
  • 教師的權利和義務,教師資格證考試重點
    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有宗教信仰自由;有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嚴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的權利;有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的權利;有對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提出批評和建議,並對他們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國家機關提出申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