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陣子,關於明星當教授的話題,人們爭論得很厲害,起因是2006年「超女」譚維維和2007年「快男」王錚亮日前一同被他們的母校四川音樂學院聘為了副教授。於是質疑聲四起。有人說這是「高校傍明星」,是在降低門檻兒藉機炒作;也有人稱這是「文化腐敗」,是「各取所需」的一個變種;另有人則擔憂,如若這種事情形成風潮,教授頭銜泛濫,像以前某些段子中所講的,樓上掉下一磚頭,砸了一堆「總經理」之類,勢必會嚴重損害教授的職業聲望。
種種的質疑和憂慮也並非完全沒有道理。由近及遠,這兩年,明星當教授的新聞不時見諸報端,近期的孫海英、畢福劍,遠一些的還有成龍、周星馳、趙本山、曾志偉、李湘、範冰冰等等,均掛著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的名頭。在這一點上,我一向不怎麼感冒。我以為,某些示範性和實踐性比較強的領域,比如傳媒、表演等專業,聘請一些成功人士到高校搞點兒講座,現身說法,互通信息,交流體會,碰撞思想,對學生創造力和發散思維的培養肯定會大有益處,但也不一定非得給受邀人弄個什麼桂冠或榮譽頭銜,才算正式,才算師出有名。因為一般來看,既然是成功人士,他們肯定在自己的專業內有較深的造詣,或擁有高級專業職稱,或有社會影響力,這就足夠了。我記得自己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念大學時,系裡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請上個把名人與學生們互動一番,那時還沒有「客座教授」這一說兒,但每個主講人都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有些人甚至對我的工作選擇和人生之路產生了重大影響,因而我說,思想、學問、專業知識和負責的態度,才是第一位的,至於他是不是教授,並不重要。現今許多人之所以對明星當教授表示擔心,一方面是對某些人的綜合素質和人格有疑慮,為人師表當然很關鍵,不是有人在課堂上大講「潛規則」和圈內黑幕,並已在學生中造成了不良後果。另一方面,明星們多為大忙人,就算給他們的名頭為「客座」或「兼職」,但總要有些課時要求的,能否保證這些課時,還真不好說。不是有報導講,說有個學校,給聘為教授的某明星一年安排了七次講座,學生們開始還挺高興,但明星只東拉西扯地「演講」了一次,便黃鶴一去不復返,剩下的六次,學生只好躺在宿舍裡睡大覺,只能在夢中見他們的偶像了。這種有名無實的「空頭教授」,不得不令人懷疑他們是在聯手搞一場所謂「互利雙贏」的炒作。
當然,有的學校已站出來,對公眾的質疑表示質疑,甚至於憤怒,稱大家不了解情況跟著瞎起鬨。關於這一點,我前幾年曾寫過一篇小文,叫《質疑是一種進步》,我在文中說,那年的周正龍「華南虎造假案」,就是在公眾的質疑聲中被一點點揭穿的。質疑是公民的一種權利,也是一種社會進步。我並沒有將「周正龍事件」與「明星當教授」相併列的意思,只是想說明,公眾的質疑,並非都是瞎起鬨,他們能夠這樣做,只能說明大家更加成熟,也更加趨於理性。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