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執法中如何關注公民的基本權利

2020-12-20 全國人大

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是法治建設的四個基本環節。執法活動是有關國家機關和執法人員執行法律、實施法律的職權活動。執法活動比立法、司法更直面社會,它更易與公民的權利,特別是公民的基本權利發生碰撞。在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執法活動需在公共利益和公民個人權利之間作出平衡。我們既要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公共利益,也要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權利,尤其是公民的基本權利。

公民的權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自己可以做或不做某件事的自由,或者要求其他主體作出一定作為或不作為的法律資格。公民的權利很多、很複雜,可以作多視角的分類。其中可以分為基本權利和一般權利。公民的權利都依法受到尊重和保護,但公民的基本權利受到憲法和法律的特別保護,我們在執法中必須特別關注。

那麼,什麼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呢?公民的基本權利與一般權利如何區別呢?簡單地說,凡是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都屬於公民的基本權利。現代各國都把公民基礎性的、基本的、重要的權利寫進憲法,以受到憲法的特別保護。儘管各國憲法規定的公民權利不盡相同,但憲法凝聚了特定國家的人民關於哪些權利是基本權利的共識。我國憲法第二章的章名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而不是「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道理也就在這裡。憲法規定的權利是公民基本權利,基本權利以外的權利,就屬於一般權利了。

從我國憲法規定的內容看,下列六類權利屬於公民的基本權利:一是平等權,指公民不因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等不同而受到歧視;二是政治權利,包括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言論自由、出版自由、集會自由、結社自由、遊行示威自由、批評權、建議權、控告權、監督權等;三是精神和文化活動的自由,包括宗教信仰自由、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科學研究自由、文學藝術創作自由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等;四是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包括生命權、健康權、人身自由、人格權、住宅權等;五是社會經濟權利,包括財產權、勞動權、休息權、營業自由、獲得物質幫助權、受教育權等;六是獲得權利救濟的權利,包括裁判請求權、申訴權、國家賠償和補償請求權等。

公民的基本權利,大多是憲法明文規定的權利,但也存在一些不是憲法直接規定但為憲法所包含的權利。例如,雖然憲法沒有明確規定營業自由,但是《憲法》第13條規定了財產權,第42條規定了勞動權。只有當個體經營者和私營業主享有營業自由,他們的財產權和勞動權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所以可以推導出,營業自由也是憲法規定的基本權利。

對於公民的基本權利,沒有法律依據,並出於公共利益的需要,是不得限制和剝奪的。具體而言,在執法活動中如果要限制,甚至剝奪公民的基本權利,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看是否有法律的直接依據。世界上任何法治國家,對公民基本權利限制都實行「法律保留」。對公民基本權利的限制要通過各國議會制定的法律來規定。就我國而言,「法律保留」就體現為:對公民基本權利的限制由法律來規定;所以,沒有法律的直接依據,執法機關不得限制或剝奪公民基本權利。這裡的「法律」是狹義的「法律」,僅指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沒有法律依據,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都不得作出限制和剝奪公民基本權利的規定,更不要說其他「紅頭文件」了。所以,執法機關及其執法人員實施執法活動,如果涉及對公民基本權利的限制或剝奪,一定要查一查是否有直接而明確的法律依據。有法律規定的才可做,無法律規定的絕對不可做。現實中,一些地方和部門,在沒有法律依據的前提下,擅自用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直接限制或剝奪公民的基本權利,甚至有的執法部門用自己的紅頭文件或一個通知,就對基本權利加以限制或剝奪,這種做法必須改變。

二是看是否出於公共利益的需要。限制和剝奪公民的基本權利,不僅要有法律的直接依據,而且必須在確實出於公共利益的需要時才能做。什麼是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的根本特點是公共性,它的受益人是廣泛而開放的。如果受益人是特定的,利益專屬於封閉式的某些人,那就不是公共利益。具體而言,公共利益包括以下幾類:一是有關國家主權與安全的事業;二是有關國家重點建設的項目及公共設施建設;三是有關搶險、救災等工作;四是使社會公眾受益的事業。現實中,一些地方和部門,擅自擴大對「公共利益」的解釋,打著「公共利益」的旗號,亂拆、亂建、亂限,嚴重侵害公民的基本權利和利益,這種現象必須杜絕。

三是看是否符合法定程序和正當程序。法定程序,是指法律、法規規定的程序,如處罰程序、強制程序等;正當程序,是指具有公平、公正、公開的特點,符合正當性的程序。我們實施涉及公民基本權利的執法活動,除了必須有法律依據,出於公共利益的需要,還必須遵循法定程序;在法律對程序尚無規定時,必須遵循正當程序。絕對不許繞開法定程序和正當程序「走捷徑」。現在個別地方,動輒把拆遷、拆違、拆牆、拆牌等定性為「政治任務」,從而繞開法定程序和正當程序,不讓申辯、聽證,不給合理的搬遷時間,事後不許複議和訴訟,顯然與法治精神相悖,必須予以糾正。

當然,執法活動針對公民基本權利需要特別關注以上三點,並不意味著公民的一般權利就可隨意限制和剝奪。公民的一般權利雖然不適用「法律保留」原則,但對它的限制和剝奪也必須有法律和法規的依據。並且,規章無法律法規依據,不得縮減公民的權利。

來源:學習時報

編校:侯朝宣

相關焦點

  • 八下3.1《公民基本權利》
    (1)政治權利和自由     (2)人身自由     (3)社會經濟與文化教育權利選舉權和被選舉權:①含義:我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 2020年中考政治知識梳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1.公民的基本權利     (1)含義: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是指由憲法所規定的公民 享有和履行的最主要、具有決定意義的權利和義務,也叫憲法權利與憲法義務,     (2)人身自由權的地位:人身自由權是公民最基本的權利。
  • 初中政治知識點歸納之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
    1、公民的基本權利:   (1)人身權利:人格權和身份權。   人格權分為:①生命健康權;②人身自由權;   ③人格尊嚴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姓名權、隱私權   (2)政治權利: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監督權,宗教信仰自由,言論自由。
  • 2019中考政治考點複習:公民的權利
    2、法律依據: 我國法律規定,公民的生命健康權不受非法侵犯,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權的行為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3、如何保護公民的生命健康權? (1)生命健康權是法律賦予我們的權利,當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受到威脅和侵害時,我們一定要勇敢的拿起法律武器,依法保護我們的生命健康權。一要及時報案,不能讓侵害者逍遙法外;二要採用合法手段,不能以牙還牙、以惡對惡。
  • 2020年甘肅社區工作者考試:《憲法》關於公民的基本權利的規定
    政治自由指的是公民表達自己政治意願的自由,包括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等方面的自由。其中首要的就是言論自由。要注意陷阱哦,沒有罷工的自由。政治權利和自由這部分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中很重要的考點,考查方式有兩種:一是考察框架,主要是單選或者多選的考察;二是直接考察具體內容。此處偏識記性,多記幾遍即可。
  • 面對公職人員執行職務中的不法侵害,公民同樣擁有正當防衛的權利
    「城管打人」與「正當防衛」兩個熱點話題交匯融合,再輔之以現場視頻,的確引人關注。此前的正當防衛案件多是針對社會人員的不法侵害,本案特殊性在於,商販面對的是城管隊員,且是在城管執行公務期間。而對其「正當防衛」的認定,則傳遞出這樣一種理念:針對公職人員在執行職務過程中的不法侵害,公民同樣擁有正當防衛的權利。
  • 2020北京事業單位招考公基知識:《憲法》關於公民的基本權利的規定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本文整理2020北京事業單位招考公基知識:《憲法》關於公民的基本權利的規定。更多事業單位招聘信息,請點擊北京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網。 各位同學,這次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憲法中的重要考點,公民的基本權利。公民的基本權利的考點內容較多且重要,偏識記性。
  • 2016陝西社區備考指導: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一、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 1. 平等權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我國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也是社會主義法制的一個基本原則。其基本精神是:凡我國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權利,也都平等地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義務;任何公民的合法行為,都平等地受到法律保護,違法犯罪行為也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制裁;任何公民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2. 人身自由權 公民的人身自由是公民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和享有其他權利的先決條件,它包括生存權和自由權。
  • 重大疫情期間公民權利保障
    在重大疫情期間,公民的權利行使會受到哪些影響,如何保障,執法辦案機制應當怎樣調整,都是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對此作些探討。另一方面,生命權、健康權也是國家應當保障的權利,當某種涉及生命權和健康權的事項具有公共性,超出了一般公民有效選擇條件和能力範圍之外,公民有權要求國家給予保障,包括公共衛生與基本醫療服務。②新冠肺炎屬於大型傳染性疾病,國家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對患者實行免費醫療,就是來源於國家保障公民生命權、健康權的實現。  除了生命權與健康權之外,患者還享有其他權利。
  • 人權和公民基本權利的概念、區別與聯繫
    1、概念(1)人權是一個政治概念,是指人之所以為人就應當享有的權利,其最初的含義包括 了人們追求生活、財富、自由和幸福的權利。人權的觀念起源於「天賦人權」學說,人類歷史上最早確認人權的憲法性文件是1776年美國的《獨立宣言》。伴隨社會的發展,人權的觀念經歷了從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到社會經濟文化權利,從個體權利到集體權利,從國 內人權到國際人權的發展過程。
  • 美國公民的個人自由和權利正逐步縮小
    美國公民的個人自由和權利正逐步縮小 2008年03月13日 11:11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社北京三月十三日電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十三日發表的《二00七年美國的人權紀錄》指出,美國公民享有的個人自由和權利正在逐步縮小
  • 2019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憲法》公民基本權利之人身自由權、監督權...
    下面為大家分享2019山東事業單位考試:《憲法》公民基本權利之人身自由權、監督權和自由及社會經濟與文化權利的規定。公共基礎知識 | 面試 | 時事政治童鞋們,上次咱們一起學習了公民的基本權利之平等權、政治權利與自由及宗教信仰自由三個基本權利,這次咱們就來學習一下公民基本權利之人身自由權、監督權及社會經濟與文化權利,咱們上次已經說過了公民的基本權利這一知識點在咱們考試當中主要還是偏向識記性的考察,所以需要童鞋們今天學習完之後課下仍需多花點時間記憶。
  • 【考點】八年級下冊1-1 公民權利的保障書
    憲法核心價值:核心價值追求授予並規範國家權力運行以保障公民權利——憲法核心價值憲法地位: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為公民權利的保障書,憲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一、國家權力屬於人民7、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原則保障:憲法規定廣泛的公民基本權利,並規定實現公民基本權利的保障措施:規定國家武裝力量屬於人民,並規定其擔負捍衛國家主權,防止國內外敵對勢力顛覆的使命,從而保障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原則得以實現。
  • 從德國呂特案認識基本權利的價值內涵
    其理由是:根據基本法第5條第1款第1項的規定,他在表達自由方面的基本權利受到了侵害。呂特與哈蘭之爭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社會民主黨中有名的「桂冠法學家」阿道夫·阿倫特親自為呂特代理本案。德國聯邦憲法法院最終受理了該案件,並交由第一審判庭審理。最終憲法法院判決呂特勝訴。該判決對後世基本權利內涵產生了重大影響。
  • 「城管追打攤主被割傷」案告訴我們:面對公職人員在執行職務中的不法侵害,公民同樣擁有正當防衛的權利
    「城管打人」與「正當防衛」兩個熱點話題交匯融合,再輔之以現場視頻,的確引人關注。此前的正當防衛案件多是針對社會人員的不法侵害,本案特殊性在於,商販面對的是城管隊員,且是在城管執行公務期間。而對其「正當防衛」的認定,則傳遞出這樣一種理念:針對公職人員在執行職務過程中的不法侵害,公民同樣擁有正當防衛的權利。
  • 如何理解「自由」、「權利」與「基本權利」?
    從這個意義上講,「積極權利」與「消極權利」必然存在矛盾,正如哈耶克所言:「老的公民權利(civil rights)與新的社會經濟權利不可能同時獲得保障,事實上,它們互不相容;新的權利不可能在不摧毀舊的公民權利旨在建立之自由秩序的情況下通過法律得以落實。」
  • 「失足」公民也有監督權利 「中國法治評論」第86期
    繼而詳細分析了嫖娼與他的監督公車私用之間有什麼關係、他是否享有監督權利及其依據、如何看待他因此不享有監督權利的看法等問題,認為「失足」公民也有監督權利。這也是對輿論界的不同聲音的一種回應與解讀。內容概覽:問題在於,即便廣州區伯嫖娼了、違法了、墮落了、失德了,與他的監督公車私用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 2021福建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公民基本權利之通信自由與通信秘密
    2021福建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公民基本權利之通信自由與通信秘密 福建事業單位招聘網:提供2021福建事業單位考試閱讀資料,包括公共基礎知識。包含法律知識、政治知識、經濟知識、科技知識等。
  • 《民法典》與《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中的公民健康權
    解讀人:李 琦 阮 靜 目前在學界和實務界對健康權的權利構造缺乏系統性的研究。健康權是複合權利還是單一權利,是積極性權利還是消極性權利,都尚無定論。在這種情況下,健康權的民法典保護便匆匆上馬,充分表明在生存環境受到越來越多挑戰、瘟疫橫行、人為破壞環境等情形下,對公民健康權的保護已刻不容緩。
  • 剝奪公民乘坐火車的權利,嚴重侵犯公民人身自由
    果不其然,這樣無知的「群眾呼聲」,竟然被採納,國家發展改革委、鐵路總公司等八門部聯合出臺意見,擬從5月1日起,對嚴重影響鐵路運行安全和生產安全的行為責任人,列入「嚴重失信」的「黑名單」,剝奪他們乘坐火車的權利。火車作為大眾化的交通工具,是公民長途遠行的基本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