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 息肉 」,很容易變癌,但我最怕它

2020-12-19 齊魯壹點

我的名字叫息肉,其實我就是塊多餘的「肉」,或叫贅生的「肉」,在你的體內空腔臟器由黏膜覆蓋的內表面上,從鼻腔、聲帶、胃腸、膽囊到子宮、膀胱,都是我喜歡生長的地方。

醫生就按我們生長的部位給我們命名,譬如「鼻息肉」、「胃息肉」、「直腸息肉」、「膀胱息肉」等等。如果某一部位長有兩個以上的息肉,就叫「多發性息肉」。

我長得很慢,藏得很深

一般來說,我生長的速度比較緩慢,也很隱蔽,不會輕易暴露自己。

我們當中最易暴露自己的是聲帶息肉,它小如芝麻或綠豆大小時就讓人聲音嘶啞,而被及早查出;

鼻腔的息肉長到豌豆大小時才會出現鼻塞、鼻衄等症狀而被醫生看到;

小兒的直腸息肉,因為易出血而從肛門脫出而露出「馬腳」;

胃體上的息肉卻可以長得很大而患者毫無感覺;

最陰險的是大腸息肉,經常多發分布,平時隱蔽生長,到時「搖身一變」就可成為結腸癌,只不過我的表面很脆弱,容易出血,病人發現血便就會去看醫生,我這狐狸尾巴也就藏不住了,但是病人的病情往往也已經不輕了。

所以千萬不要等到有症狀了才想起我!

我真是癌的近親

您看,我惹的麻煩還真不少吧。這還不算什麼,人們最怕的還是我的癌變,因為癌變是偷偷摸摸進行的,一旦出現症狀被發現,就很有可能已成晚期癌症,有了廣泛的轉移,這時醫生對我也束手無策了。

說我是癌症的近親,恰如其分。

但我們所有家族成員並非都會變癌,在這我可以向你透露一些其中的奧秘。比如,95%的大腸癌就是我們長大之後的樣子!

並不是每個息肉都會癌變

因為惡性的畢竟佔極少數,良性的佔絕大多數,一般情況下不會造成對生命的威脅,即使癌變,也要經過較長時間。

1. 短期內生長迅速的息肉往往兇多吉少,應警惕其癌變,尤其是直徑大於2釐米的息肉,應將其當作惡性來看待;

2. 組織學屬於腺瘤型的息肉易癌變,屬炎症型的則惡變較少;

3. 體積較小、帶蒂的息肉,多屬於良性,且不易癌變,你不必緊張害怕。但寬基廣蒂的息肉常難平安,容易癌變。

4. 某些有遺傳傾向的息肉,如家族性結腸息肉等容易癌變;

5. 多發性息肉癌變的機率增加,如一個息肉的癌變率為1%,那麼生長了100個息肉,癌變可能就接近100%。

其實我最怕你們檢查

自從人們知道我們與癌症攀上了「親戚」,人們對我們息肉的警覺性就越來越高了,動不動就用鼻鏡、喉鏡、膀胱鏡、食道鏡、胃鏡、膽道鏡、結腸鏡等窺視我們的存在,把我們當成癌前病變加以及時徹底處理,使我們威脅患者生命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我成為癌的時間要5-15年,在這段時間內如果你能發現我,切除我,我就再也沒有機會癌變了。

大約在你40歲後,我就可能長成癌了,所以,你要在我長大之前發現我,在40歲前做檢查。

這麼長的時間內,你都不去找到我,那麼,我就能順利地長成一個癌瘤了。

切除我很簡單

既然我與癌症攀上了「親戚」,那麼你們就不能等閒視之,應該把我作為一種癌前的疾病來看待,應及時手術,以免「夜長夢多」,發展成為癌症。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已能夠在內窺鏡下用圈套器割除,或以電灼、雷射來治療,安全、有效、病人痛苦小,不再需要剖胸、剖腹,甚至不需要住院。

但對於那些範圍較廣,體積較大的,在內窺鏡下切除有困難,仍需手術治療,以「一時之苦」來換取「長治久安」。

我會死灰復燃,你要定期複查

我的生命力極其旺盛,雖然你切除了我,但是你的生活習慣沒變,你的體內環境沒變,適合我生長的土壤還在,我還會生根發芽,死灰復燃!

所以,你即使切了我,還要定期複查:

以結直腸息肉為例:

腸息肉疾病具有很高的復發性,這次是在直腸,下次很可能在其他部位發生。因此,患者在術後遵醫囑定期進行腸鏡複查很重要。

對於一些增生性的腸息肉疾病,其生長速度很慢,患者可在術後1~2年隨訪1次;

如果曾經有結腸息肉病史、家族史的病人,應該1-3年複查一次。

單發息肉切除、病理證明是良性的,剛開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腸鏡,連續2-3年檢查不復發,說明這個人息肉復發的概率小,之後可以改為每5-10年查一次。

有下列情況之一者,需要3-6個月再複查一次,此後的複查頻度請遵醫囑:

(1)首次腸鏡檢查因腸道準備不好,影響檢查視野者;

(2)因各種原因,未能完成全結腸檢查者;

(3)一次切除息肉總數超過10個;

(4)大於1 cm的廣基息肉;

(5)大於1 cm的腺瘤性息肉,尤其是伴重度異型增生者;

(6)息肉已局部癌變未達黏膜下層或超過黏膜不層不願追加手術切除者。

艾灸,無形又溫柔的「手術刀」

相對手術來說,艾灸對付息肉有兩個優勢:

1、安全有效

艾灸就像一把無形的「手術刀」,在避免手術帶來的痛苦和風險的同時,悄無聲息地讓息肉「由大化小,由小化無」;

2、從根治理

艾灸可以對症調理患者體質,從根阻斷息肉賴以滋生的土壤,解決息肉反覆發作的問題,新經絡公眾號提示對於40歲以上的中年女性來說,最常見的是子宮內膜息肉,不過子宮內膜息肉完全可以藉助艾灸調理得到解決,而且有效率非常高!

子宮內膜息肉的發病原因主要是由於慢性炎症的刺激,造成宮頸管黏膜突出,進而形成息肉。息肉較小時,患者常無自覺症狀;息肉較大時,則容易出現血性白帶和接觸性出血。

慢性炎症的存在意味著免疫力有缺陷——由於免疫力降低,導致陰道的酸性環境受到破壞,進而引起真菌感染,誘發慢性炎症。追本溯源,可見免疫力低下(正氣不足)是導致子宮內膜息肉的根本原因,南少林火功推拿提示若體內溼氣過重,下注胞宮,遇寒則凝形成血瘀,時間長了,也會痰瘀互結而成息肉。

故而,臨床上針對子宮內膜息肉,以健脾祛溼、活血化瘀、扶正固本為治療原則。

建議取穴

中脘:用以提升胃腸功能,調整消化系統;

神闕、關元:用以匡扶正氣,固本培元;

子宮、歸來、八髎:用以活血化瘀;

足三裡、三陰交:常用於調理婦科,可作為輔助穴。

相關焦點

  • 膽息肉會變癌嗎 膽息肉有哪些病因
    膽息肉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問題,有些患者很害怕膽息肉會變嚴重,那麼膽息肉會變癌嗎?膽息肉有哪些病因呢?相信大家非常想知道,下面就讓我們來好好看一下有關於這些方面的吧。膽息肉會變癌嗎很多人體檢時發現膽囊息肉後非常緊張,擔心會變成膽囊癌。其實,體檢時通過B超等檢查發現的所謂膽囊息肉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膽囊息肉樣病變。
  • 一封來自息肉的自白書。
    點擊查看 我的名字叫息肉,"息"就是滋生,繁殖的意思,也有「小」的意思;其實我就是一小塊多餘的「肉」,或叫贅生的「肉」,在你的體內空腔臟器由黏膜覆蓋的內表面上,從鼻腔、聲帶、胃腸、膽囊到子宮、膀胱,都是我喜歡生長的地方。
  • 息肉到底會不會癌變?看完這篇,了解息肉的全部
    一、息肉是怎麼回事兒我的名字叫息肉,其實我就是塊多餘的「肉」,或叫贅生的「肉」。在你的體內空腔臟器由黏膜覆蓋的內表面上,從鼻腔、聲帶、胃腸、膽囊到子宮、膀胱,都是我喜歡生長的地方。醫生就按我們生長的部位給我們命名,譬如「鼻息肉」「胃息肉」「直腸息肉」「膀胱息肉」等。
  • 腸子長息肉最怕吃什麼,長息肉是什麼原因
    現在很多人都有關於腸胃方面的疾病,腸息肉就屬於腸胃疾病之一。在飲食這方面如果不恰當,很容易就會導致腸息肉更加的嚴重,所以在日常的生活當中,飲食方面一定要多注意一些。關於腸息肉的兩個問題一起了解一下。首先,腸息肉怕吃什麼1.油膩食物現在的人都是非常喜歡油炸的或者是燻烤類的食物,還有就是油膩的食物,一種食物進入腸道之中都是很難消化的,會在腸道中停留很長一段時間,非常容易就會引發消化問題,增加腸道的負擔,患有腸息肉的人病情就會更加的嚴重
  • 5 mm直腸息肉的20年成癌記
    直腸直徑約5 mm的亞蒂息肉 電子結腸鏡下, 發現「20歲」的息肉已變癌 原本是良性的息肉(癌前病變),「質變」成了直腸癌。
  • 體檢查出結節、息肉、囊腫,哪個是癌先兆?幾個分析揭曉答案
    「小夥便血半年,才來做腸鏡;腸鏡檢查發現癌前病變,他仍不在意。我打電話催了3次,他才去治療,一耽誤又是3個多月,可惜,已是腸癌!」最近,福州市第一醫院消化內鏡室的蔡筱蕾醫生在朋友圈發了這段話,引得不少人唏噓。
  • 體檢報告中顯示胃息肉、腸息肉、宮頸息肉……
    眼看又到了每年一次的排隊體檢季,最怕的不是憋尿排長隊,而是報告單上奇奇怪怪的學術名詞,分不清是敵是友,尤其是「息肉」這個字眼,大多數人看到後都是一臉的疑惑,身上多出來一小塊肉要不要緊?再上網一查,立馬大驚失色,息肉會變成癌症?那到底這個小疙瘩會不會長成癌症,要怎麼揪出它,如何「幹掉」它?現代快報記者邀請了多個科室的專家,聽聽他們給出的權威解答。
  • ...絨毛狀腺瘤|腺瘤性息肉|結直腸癌|癌變率|大腸癌|預防|腸鏡|...
    消化系統癌瘤中,大腸癌穩居第一位,發病年齡也有進一步年輕化的趨勢。在一些大城市比如上海、廣州及臺灣省,大腸癌有超越肺癌成為新癌王的趨勢,而且35歲以下患者呈上升趨勢。而大腸癌的產生,大約80-95%是由腺瘤性息肉發展而來,可以說,大腸腺瘤是造成大腸癌的罪魁禍首。
  • 腸子長息肉最怕吃什麼 長息肉是什麼原因
    現在很多人都有腸胃方面的疾病,腸子長息肉就是其中之一。若是飲食不當是會加重息肉的情況的,因此,飲食方面要多留意。那麼,腸子長息肉最怕吃什麼呢?長息肉是什麼原因?應該怎麼治療?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腸子長息肉最怕吃什麼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很多疾病都是不能吃辛辣刺激的食物的,對於腸息肉來說也是如此。辛辣刺激的食物會刺激腸胃,可能會讓之前的治療功虧一簣,導致病情惡化。像那些白酒、辣椒及醋等具有刺激性食物,患者最好不要碰。
  • 患癌之前,很多人都會經歷癌前病變!抓住這個階段,消結節、除息肉...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和大眾健康管理意識的提高,結節、息肉、增生、囊腫的檢出率越來越高,但很多人對這些「異樣」的檢查結果,還是一知半解,有些人認為這是癌前病變,離患癌只有一步之遙了,整日惶恐不安;有些人卻對這樣的結果放任不管,再去體檢時發現已經是癌症了。那結節、息肉、增生、囊腫是不是癌前病變?
  • 腸息肉會癌變嗎 腸息肉竟是這樣形成的
    息肉一般都較小,細長彎曲,形狀不規則,一端游離或兩端附著在腸壁上而中間懸空,呈橋樣。在未確定其病理性質之前統稱為息肉,明確病理性質後則按部位直接冠以病理診斷學名稱,如結腸管狀腺瘤、直腸原位癌、結腸炎性息肉等。其病理性質之前統稱為息肉,明確病理性質後則按部位直接冠以病理診斷學名稱,如結腸管狀腺瘤、直腸原位癌、結腸炎性息肉等。
  • 膽囊息肉不可怕
    膽囊息肉既沒有症狀又不會影響膽囊的功能,如果它不會癌變,嚴格地來說,它算不上是一種真正的疾病。對於一個剛查出有膽囊息肉的人,聽到這些、查到這些、看到這些,能不害怕嗎?  以上所說就完全不對嗎?當然不是,膽囊息肉的相關知識中確實包含有這些,可我們不能一葉障目。其實,膽囊息肉本身並沒有太多的症狀,而能癌變的息肉並不太多,如果不會癌變,它應該算不上是什麼疾病。  膽囊息肉要手術嗎?  什麼樣的膽囊息肉要手術呢?膽囊息肉是不是一定要等到它癌變了再做手術呢?
  • 腸癌形成有3種途徑,主要是由腺瘤而變,要多久才可能變呢?
    腺瘤是息肉的一種,息肉的概念要大一些,腸道內隆起的「肉疙瘩」都叫息肉,包括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腫瘤性息肉多是腺瘤,而非腫瘤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或可消失)、增生性息肉等。腺瘤性息肉病理類型有三種,絨毛狀腺瘤、管狀腺瘤和絨毛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惡變率最高,管狀腺瘤要低一些,混合型居中。
  • 「大夫,快幫我看看,我是不是長鼻息肉了?」
    說起鼻息肉,大家並不陌生,很多鼻塞的患者到門診看病,見了醫生的第一句話就問:「大夫,快幫我看看,我是不是長鼻息肉了?」很多人都認為鼻息肉不過是鼻子裡長了塊肉,沒什麼太大的影響,在這裡要告訴大家,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的。
  • 大腸息肉是「定時炸彈」,一定要及時拆除!
    腸息肉是局部腸黏膜增生肥厚而形成的黏膜隆起樣病變,說白了在大腸黏膜表面長出來的「小瘊子」。發生原因不甚明了,多出現在中年以後,50--歲以後的人群大約有25~80%的發生率。 儘管它是一種良性疾病,但已被公認為是一種重要的癌前病變。
  • 胃腸息肉,切除了就萬事大吉了嗎?
    目前的研究顯示,許多息肉就像「披著羊皮的狼」,暗中觀察人體這塊「肥肉」,剛開始時對人體沒有什麼傷害,但隨著病情進展,「狼」終於露出本性,即發生癌變,其中結直腸息肉是導致結直腸癌變的主要因素。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癌變,但它的確是致癌的一個主要因素。息肉可根據病理類型大致可分為炎症性、腺瘤性、增生性三類。
  • 醫生,我報告單上顯示有子宮息肉,我該怎麼辦呢?我來告訴你
    北京朝陽醫院中醫科高劍虹主任醫師在門診,經常有患者拿著體檢報告單過來緊張地問我:「醫生,我子宮上長息肉了,嚴不嚴重啊,是不是癌變的前兆呀?」「醫生,我這B超單上有宮腔強回聲是什麼意思啊,會不會是什麼不好的東西呀?」子宮息肉和宮腔強回聲,是什麼呢,對身體有什麼影響呢,會引起惡性病變嗎,下面就為大家解答一下相關問題。
  • 從腺瘤息肉到腸癌需要多久?息肉多大會癌變?一次性為您詳細回答
    從腺瘤息肉到腸癌需要多久?息肉多大會癌變?一次性為您詳細回答 結腸息肉為消化道常見病之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西式化,其發病率逐年提高。結腸息肉按組織學特徵可分為炎性、腺瘤性、錯構瘤性和增生性息肉四類。
  • 膽囊息肉是什麼?會變成癌症嗎?
    自我介紹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膽囊息肉,其實我就是塊多餘的「肉」,生長在膽囊裡面。 我的學名叫膽囊息肉樣病變,也有人喊我膽囊隆起性病變,我的英文名是polypoid lesions ofthe gallbladder,簡稱PLG,是指膽囊壁向膽囊腔內呈局限性隆起的一類病變的總稱,可分為腫瘤性息肉和非腫瘤性息肉,前者包括膽囊腺瘤、膽囊腺癌,後者包括膽固醇性息肉、膽囊炎性息肉、膽囊腺肌症、膽囊增生性息肉。
  • 我45歲,堅持鍛鍊,排便正常,怎麼查出了結腸癌?
    昨天,一位讀者朋友給我留言:「我中標了,今年45歲,堅持運動,排便規律,飲酒,有些肥胖。今年第一次腸胃鏡,結腸癌切除了。無症狀並不代表沒問題,有症狀就說是形成了。早發現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