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老母親的生活永遠不缺要追的劇和要吃的瓜。最近,「跳繩補習班火爆」的消息又一次戳中了我們焦慮神經的末梢。
看了看相關新聞,大意是杭州一位媽媽,孩子剛上一年級,學校要求跳繩一分鐘達140下,於是便花了1288元給孩子報了跳繩課,一共9節,結果,孩子上完體驗課就開掛了,成功掌握了跳繩技術,媽媽不幹了,要求機構退費。這一爭執將「跳繩班」這個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的課外培訓班推到了輿論的風口上。
小齡家長們聽完這則新聞一般正常反應是杏目圓瞪:跳繩還用報班學?我們小時候不都是自己蹦躂幾下就學會了?又想收我的智商稅嗎?!
而作為一個家有全身協調能力巨差、運動能力渣渣娃的老母親來說,我覺得1288元真是良心價格呀!早在5年前,卑微的我就花了2萬給孩子上了60多節所謂「感統課」,僅僅學會了拍球和跳繩……
文 | 兆兆
常聽一些老家長們說:在孩子教育方面,沒有花錢的不是。對於此,我只能咬著牙、搖著頭表示認同……
回想起來,這錢花得肉疼,但不可避免,這一趟「冤枉路」也讓我看清了孩子真實的身體能力,對玄乎其玄的「感統失調」這一概念也有了深刻認識。
「感統」是個筐,什麼都能往裡裝
一切得從娃剛上幼兒園說起。在此之前,他的活動範圍僅限於家、小區樓下,小朋友一起玩的地方也只有兒童樂園、偶爾去試聽的興趣班,也曾想找個同齡的小夥伴結對子也並沒有實現,這恐怕是多數都市小朋友的成長環境。
對照著育兒書上的說法,娃從小的成長也基本達到發育裡程碑的要求,坐、爬、走、長牙、說話,什麼時候幹什麼事兒,沒覺得晚但也不算伶俐。3歲半的時候,我們就把他送進了家附近的幼兒園,噩夢從此開始了。
頭兩個星期倒是相安無事,不哭不鬧,但接孩子的時候別的孩子就算哭著也能排隊著走,他卻總是得老師單獨牽著手送出來,老師自然是報喜不報憂,說「今天表現挺好的」,而眼睛裡閃爍的明明是欲言又止的委屈與無奈。
幼兒園只有上午和下午各開半小時監控,之前我都只是瞟一眼,有一天耐下性子從頭到尾看完,真是百爪撓心。
基本上所有時間都得有專門一個老師跟著他,坐下來聽故事,他就下座位到處溜達,做遊戲時完全不參與,自己趴在地方玩小火車,有時候在教室裡還找不到他的身影,後來了解到是自己跑到操場玩去了……
第二天把娃送進去,我就站在校園操場和班主任聊了起來,想聽聽他在學校的真實反應,老師看我急切的樣子也就把苦水倒了出來:不聽指令、不參與集體活動、不明白小朋友意圖老是和人發生衝突,運動能力差,還不會雙腳跳、拍球根本摸不到球。
說到拍球,我一回頭,一院子小朋友人手一個小皮球,都在賣力地拍,噼裡啪啦好不熱鬧,只有我娃呆呆站著,一屁股坐在皮球上,看得讓人心酸。
unsplash_Photo by Treddy
老師,您看他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呢?看我愁容滿面,老師動了惻隱之心,說:看這表現有點像感統失調,最好找專業的機構練習矯正一下。那時候覺得老師見過的孩子各式各樣,自己也就養過這麼一個孩子,她的判斷必定有一定道理。那是我第一次聽到「感統失調」這個詞,這是個什麼病,要去哪裡治?
網上搜、周圍問,還真有早教機構有針對感統失調的課程,忙不迭帶著孩子去「問診」。先是做了一沓子問卷,「是否手腳笨拙、容易跌倒?」「是否注意力不集中、愛做小動作?」「 是否很難與別人分享玩具和食物,無法考慮別人的需要?」「是否說話口齒不清、表達困難?」……
幾十道題做下來,招招命中,最後的測評結論毫無意外是「重度感統失調」,什麼事兒沾上「重度」二字就顯然不是什麼好事,聽得人肝兒顫。
看著我一臉懵,課堂顧問開啟了滔滔不絕的課程安利和洗腦,沒事沒事,我們之前有個案例跟您孩子情況差不多,練了半年後,進步明顯,到中班後老師反映一點問題都沒有了,上課安坐可好了;還有一個孩子之前三歲還沒法爬樓梯,現在自行車騎得可溜了。
心急之下必做愚蠢決定,說的就是我。當時腦子都沒轉一轉,一咬牙給孩子在早教中心報了一年的課程,每周兩次,每次45分鐘,一節課300元。
Ad
點擊播放 GIF 3.7M
市面上的感統機構都訓練啥
要問為啥課程單價高,早教機構給的說法是每個孩子情況不一樣,比如有的是前庭失調、觸覺敏感,有的是本體感失調、聽覺統合失調,哪兒失調就得有針對性地加大這方面練習,老師是一對一服務,隨時根據孩子的身體能力調整課程,這麼一說確實有道理,一對一、個別化,聽起來值這個價。
這神秘的感統訓練到底長什麼樣呢?機構倒是不避諱,家長可以透過門上的玻璃窗看見。一間感統教室差不多是這樣的(如下圖),裡面有各種所謂感統訓練的器具,孩子每節課的流程也大同小異,趴在滑板上由老師推下來,坐在半個圓球裡轉圈,腳下踩著塑料塊走高蹺,套著豆袋往前跳,腳踩平板上騎小車,趴在地上匍匐前進,前滾翻等等,所有這些活動都要達到一定的數量。
一個三歲多的孩子,本身運動能力就渣渣,要跟隨老師的指令完成一定數量的各種動作,實在是太有難度了。
因此,每次45分鐘的課能慢慢悠悠練習一半的運動量就不錯了,常常是以孩子躺地乾嚎拒絕訓練收尾。我那個著急啊(主要是心疼錢),查到的各種資料都在鼓吹,6歲前感統訓練最有效,過了這個時間就很難趕上了。
總之,那段時間整個人就被感統失調洗了腦了。加了各種家長群,打聽哪裡有更見效的課程,果然輾轉打聽到了北邊有個名師叫Z老師,不過要先給孩子測評一下能力,這次的測評可不是填填量表那麼簡單,整個過程猶如被武術大師一番正骨,前滾翻、匍匐爬、單腿跳,Z老師都半強迫半輔助完成,動作完成利索、到位,這Z老師出的力氣比機構那些年輕溫柔的小老師們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測評時,教室裡還有別的孩子在拍球,左手拍右手拍,花式跨腿排,還能轉身扭頭拍;有個孩子在跳繩,前跳後跳還能雙搖。看起來都只有5、6歲的樣子。Z老師說拍球和跳繩太重要了,一進小學就要體測,一個男孩子這方面不及格會影響自信心的,這句話一下子就戳進了我的心窩子,是是是,我雞啄米似的點頭。
點擊播放 GIF 1.1M
由於是個人工作室,價格也相對實惠,一節課90分鐘,300元一節。我立刻退了那邊早教中心的課程加入了Z老師感統訓練教室。
一周兩次從大東邊開車60公裡到北邊,與早教不同的是這邊不是一對一,常常是3、4個孩子排著隊依次從滑板上滑下來,拋接球也是孩子之間組隊完成,老師是真嚴格,動作的質量和數量也都能練到位,每次練習完孩子能直接睡倒在車裡。
經過半年高強度的訓練,娃的運動能力明顯上來了,拍球能單手雙手、花式跨腿,跳繩也能連續20個。但是,除了身體上的變化,其他各種不遵守規則的行為依舊存在,上課坐不住,下座位到處溜達時有發生,說好的感統能提高注意力的效果並沒有讓我看見奇效。
感統失調究竟是什麼
因為這突如其來的感統失調,迫使我這個佛系媽媽開始研讀相關書籍,對自家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感統的全稱是感覺統合,英文名稱Sensory Integration(SI),由職能治療師A. Jean Ayres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
SI理論主要基於神經生物學的視角,強調了大腦對輸入及輸出信號的整合加工是學習的前提。她認為——如果一個人缺少整合感覺信息和運動控制的能力,不管他受到多少教導,都不能很好地完成如編織、剪裁等任務。
當加工感覺信息的問題影響到孩子從事或參與該年齡常見的日常活動或「職業」時,職能治療師通常會選擇ASI的方法幫助他們攻克這些感覺統合障礙。如果懷疑孩子有感覺統合障礙,治療師會使用感覺統合測試Sensory Integration and Praxis Tests , SIPT 確定孩子具體的感覺統合缺陷領域。
通俗來講,感覺統合障礙以及其治療方法是一整套基於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要通過職能治療師嚴格測評並獲取一份個性化的幹預方案。通常用於對自閉症譜系障礙孩子和學習障礙孩子的輔助治療。
當這一概念逐漸從臺灣地區傳播到大陸,在本土化的過程中慢慢變了味,成為各種早教培訓機構盈利的噱頭。事實上,判斷一家機構提供的感統訓練是否靠譜可以分為三步:
看看老師們是否有相關資質或接受過系統培訓;
看看他們是否有完整的評估、幹預計劃、數據記錄的體系;
ASI幹預方案中的每個要素是否在幹預中體現。
從我觀察孩子這一年多參與感統訓練來說,這練習的項目不就是大運動嗎?蹲爬跑跳這些個動作帶著孩子去戶外也能完成啊,與感統治療有什麼關係?
由於每個孩子的發育進展不一樣,當他的某些能力未發展出來時,與同齡人處於同一環境中,就會顯得「不合群」,也不排除部分孩子存在多動症的情況。兒童發育裡程碑極具借鑑意義,當懷疑孩子在發育上落后里程碑半年以上建議還是去正規的發育門診看看。
所以,指望這些練大運動的機構能治療感統失調是沒啥科學依據了。不過,經過這一年的訓練,我也看見了娃的真實身體能力,確實是渣渣中的戰鬥機,很大一部分是先天因素使然,一個體育從未及格過的媽指望孩子是運動員嗎?對於娃的要求我也更「放鬆」了,當同齡人已經學會自行車、遊泳、輪滑時,不會催促他,這些都不是必須在一定年齡段學會的技能,慢慢來。
娃現在三年級,依舊偶爾被老師投訴課堂坐不住,小動作多,我也不過多糾結,這就是真實的他,這個月比上個月,今年比去年,已經進步了很多,這些才是作為父母應該看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