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於4月1日延長運營時間的部分上海軌交線路因故延後了「加時運營」計劃,但嗅覺敏銳的商家不會停下探索商機的腳步。在他們看來,周末軌交運營增加的1小時,為商業帶來的將遠不止1%的利潤增長,尤其是餐飲業。
不錯,上海正在有計劃地推動夜間經濟發展。2月下旬,市商務委正式啟動「具有國際消費城市特徵的夜市模式」建設計劃,今年年內就要力爭推出4至5個能夠體現上海飲食文化、民俗風情,且滿足海內外遊客多元消費需求的「地標型夜市」,形態有特色街、餐飲集聚型夜市廣場和商旅文體融合型夜市等三大類。
有趣的是,新天地和豫園、彭浦夜市和周浦夜市、七寶萬科和大寧寶燕商城分別作為上述三種夜市的代表,出現在了同一份夜市榜單中。人們不禁要問,上海究竟想要打造怎樣的地標型夜市?夜市的定義又是什麼?
昌裡路夜市。 來源:百度百科
日前,記者專訪了上海財經大學現代市場營銷研究中心主任晁鋼令教授,請他來解答,除了「鬧猛」,夜間經濟還能為這座城市帶來什麼。
怎樣才算「地標型夜市」
為什麼新天地和彭浦夜市、川沙夜市出現在同一份榜單中?聽到記者一上來就拋出這個最大「疑點」,晁鋼令表示,對於「夜市「,有兩個概念必須明晰。
首先,狹義的「夜市」,指的是具有自由交易性質的夜間市場,包括上海的昌裡路夜市、臨汾路夜市(彭浦夜市),以及在臺灣旅遊時常見的當地夜市。其次,廣義的「夜市」則將範圍擴大,泛指夜間消費市場,包括百貨商場、商業街、夜排檔,乃至文化娛樂設施。可以說,狹義的夜市是平民生活文化的代表,廣義的夜市則是夜間經濟的縮影。
在他看來,上海將要打造的「地標型夜市」無疑擴展了傳統夜市的概念。原因之一,是上海消費市場規模已經邁入萬億元級,2016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了10946.57億元。「發展消費經濟,就要充分啟動市場。」然而,上海的城市特性決定了其真正的消費高峰都出現在夜晚和周末,尤其是餐飲、零售等路過性消費,傍晚5時至晚間8時才是每天的消費高峰。因此,「把晚上的生意都做出來,」成為上海消費市場發展的新目標。
肇周路夜市美食。 來源:百度貼吧
上海並非沒有好夜市。肇周路、壽寧路、昌裡路、吳江路、虹梅路老外街等都各具特色,在部分市民遊客中擁有超高人氣。但總的來說,相比臺北士林夜市、高雄六合夜市、香港廟街夜市等足以成為城市代表的夜市,上海一直缺乏具有廣泛代表性和國際影響力的夜市地標。
晁鋼令認為,上海人沒有吃宵夜的習慣是其一,夜市與周邊居民區的管理矛盾是其二,市中心商住分流情況日益顯著是其三。因此,怎樣讓夜間市場做到「利民不擾民、亂而有章法」,是上海擴大夜市經濟概念、打造地標夜市的關鍵。
夜排檔如何不擾民
夜市擾民一直是城市管理的一大難題。2013年3月,上海市中心著名的永康路酒吧街就因夜晚噪音擾民,居民不堪其擾發生了「潑水事件」。每到夏季,夜排檔擾民常常「榮登」夏令熱線居民投訴榜首,昌裡路、長壽路、臨汾路等馬路夜市均榜上有名。
晁鋼令指出,上海的夜市長期存在「建立-整頓-扶持-再整頓」的循環,隨著城市居住人口密度變大,居民比例與擾民程度一直無法達到平衡。「有市場就意味著噪音和環境髒亂差,要擾民;市場遷到非居住區,沒有人氣,結果直接歇業。」
臺北士林夜市。 來源:豆瓣
香港廟街夜市。 來源:香港旅遊發展局
與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地區的夜市不同,上海夜市更多依靠本地居民聚集人流,而非遊客。因此,城市管理和城市交通就成為夜市發展的關鍵。晁鋼令認為,政府在鼓勵和扶持夜市的同時,還應儘快出臺相關法規完善夜市管理,引入社會自治和共治手段。
2011年,中國臺北市政府頒布《臺北市攤販管理自治條例》,規定臺北市政府為市域範圍內所有攤販的主管機構,負責攤販的登記、規劃管理、就業輔導、食品安全、噪音和環境等管理,並明確規定,所有攤販不得擅自變更營業項目、不得妨害公共秩序和衛生。因此,每到夜深人靜、夜市收市,能看到不少攤主都在忙著拖地、掃垃圾。
南京路步行街周邊開個夜市怎麼樣
南京路步行街。 來源:黃浦區政府
除了擾民,上海商住分流趨於明顯,也讓「夜市」這一商業形態較難進一步發展。晁鋼令指出,當市中心沿街居住狀態減弱,夜間消費人流勢必會湧向非居住地。不過,人流聚集的優點是方便進行統一的商業規劃,弱點則是容易被交通「牽著鼻子走」。這也是為何,當上海地鐵宣布周末「多開一小時」,人們再次對商業寄予厚望。
那麼,根據現有軌交站點,上海哪些地方適合發展夜市?晁鋼令將其歸納為三類:購物中心,交通樞紐,小有名氣的成熟夜市。
購物中心內設夜市,涉及盤活商場存量資源,但目前大部分商場更傾向發展門店餐飲。近年來,一些商場也嘗試開設特色餐飲夜市,如徐家匯美羅城就將此前風格多樣的大食代,更新成了匯集上海傳統小吃的「大食代2.0版」。
相比之下,交通樞紐附近設夜市更為順水推舟。晁鋼令表示,除卻擁有豐富存量空間的地鐵上蓋,在保證主幹道車流通行的基礎上,陸家嘴、五角場等夜間人流集中的地區可以用好一兩條支馬路發展夜市,但前提是要設為步行街,防止人車混行影響城市安全。
說到支馬路,不少人都會聯想到南京東路步行街周圍的支馬路。晁鋼令表示,該區域具備客流集聚優勢,兩側支馬路居民區密布。眼下較適宜夜市發展的有第一百貨東樓與西樓之間的六合路。配合百聯集團在第一百貨的轉型,「雙子樓」下方的這條不足8米寬的小馬路或許能成為上海新的夜市地標。
彭浦夜市搬遷至寶山區共和新路。 杜晨薇 攝
錦江樂園士林夜市。 閔行區政府 供圖
事實上,去年10月發布的《上海街道設計導則》將上海街道分為商業街道、生活服務街道、景觀休閒街道、交通性街道和綜合性街道五大類,同時還明晰了包括步行街、社區道路、綠道在內的特定功能道路。
縱觀上海已經成形、且有一定影響力的夜市,無論是「江湖地位」頗高的昌裡路,店鋪和攤檔混雜的壽寧路,還是文藝範十足的大學路,都在基於自身道路功能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從而激發了周邊街區的商業活力。晁鋼令表示,保留這些成熟夜市的功能,再對周邊交通進行疏導,未來它們都將成為上海發展夜市經濟重要的「大本營」。
此外,錦江樂園內的「士林夜市」也是不錯的先例,未來在大寧綠地、五角場等大型公共空間,都可嘗試開設階段性的夜市。
城隍廟夜市的喜與憂
豫園。 供圖:豫園商城
還有一個問題縈繞在不少上海人心頭:城隍廟適合搞夜市嗎?
「有難度。」晁鋼令表示,上海豫園地區的交通流暢性不如南京夫子廟和蘇州觀前街,周圍僅一個軌交站點,缺乏交通主幹道。同時,周邊缺少具有影響力的大型商業中心,夜間客流集聚能力較差,交通流轉化為消費流還不夠充分。
但同時,有一點不容忽視,豫園豐富的老上海飲食文化,是上海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地標型夜市迫切需要的元素——特色。
倫敦布裡克斯頓夜市 來源:《金融時報》
英國《金融時報》去年9月評選出的「倫敦五大夜市」中,布裡克斯頓夜市(Pop Brixton)有來自印度、牙買加、西班牙巴斯克地區的傳統美食,緊鄰倫敦南岸大學的梅爾卡多市場主打義大利美食,位於倫敦北部的Dinerama市場則勝在上下兩層露天集市的特殊形態。
高雄六合夜市木瓜牛乳。 舒抒 攝
上海的「近鄰」中,中國臺北士林夜市因其「大而全」成為臺灣夜市的代表,高雄六合夜市因明星政要多次光顧的「木瓜牛乳」而聞名,香港廟街則因《食神》等經典影視作品從夜市街變身景點。突破地域局限的特色,使這些夜市成功吸引了全球遊客的目光。
因此,晁鋼令指出,除了人流聚集地這一必備條件,上海發展夜市還必須跳出純餐飲業態,必須將餐飲與地方特色商品結合,增強對國內外遊客的吸引力,同時還將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和城市就業。
政府不當「三夾板」
然而,晁鋼令也表示,單純依靠政府推動夜市形成很難。尤其在網際網路時代,影響消費意願的因素愈發多樣,消費者完全能自行選擇消費目的地。「關鍵是要讓經營者有積極性,讓消費者買帳。」
要讓雙方都買帳,「夾」在當中的政府應該做什麼?
晁鋼令認為有三點。其一,政府必須因勢利導,在有夜市需求的地方創造條件,包括交通、經營場地、管理人員、攤位和店鋪的營業資質審核等;其二,鼓勵大型商業體發揮作用,由大型商場負責夜市的招商、內部管理和經營規範;其三,為了調動大型商業體的積極性,同時保障商家和消費者的利益,政府可提供政策優惠,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下,通過稅收、經營審批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勵商業體承擔夜市的經營管理功能。
「所以,不要小看夜市,它對上海邁向全球城市在商業、文化上的滲透力和影響力都不容忽視,對上海市民文化、民俗文化的傳承也尤其重要。」晁鋼令說,從「馬路生意」到成為經濟現象,夜市滿足的是人們最「草根」的消費需求,也可能成為主流消費形態。因此,不發展夜市,「魔都」總感覺少了一塊。
題圖說明:昌裡路夜市
題圖來源:王濤 攝 本文內文:作者供圖 圖片編輯:邵競 (編輯郵箱:jfshquxi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