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古人認為,兔子難辨雄雌(或者不分雄雌?),所以,兔崽子可能沒有爹。連爹是誰都說不清,不就是私生子了嗎?
在講究血統傳承的封建時代,可以肯定,那些兔崽子們的日子不好過呀。久而久之,兔崽子就成為了一句典型的罵人的話了。這中間,也體現出了科學、民俗以及迷信三者之間的激烈爭奪。
今夜月明入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白兔望月,體現的是眷眷思念之情。那麼,為什麼是兔子?為什麼是月亮呢?因為,古人覺得兩者有密切的關聯。
關於兔子與月亮的關係的說法,已經很古老了,至少在漢代之前就有。在東漢王充的唯物主義思想的著作《論衡》中,就對此產生了質疑。原文如下:
兔吮毫而懷子,及其子生,從口而出。
通篇看下來,王充的意思是說,兔子僅僅是舔了別的兔子的毛,然後,就懷孕了,最後,還從嘴裡吐出兔崽子。這個說法,與禹(大禹)母吞薏苡(植物種子,可入藥)而懷孕,與契(商代始祖)母咽燕卵(鳥蛋)而懷孕,其實是一回事,卻都是荒謬的。
王充甚至說,就算是有什麼稀奇古怪的徵兆出現,也恐怕不在現實中,而會在夢中(必有怪奇,不見於物,則效與夢矣)。
不過,民間的原始的泛神論崇拜以及不科學的傳說,還是很頑強的。到了晉代,這一類的說法還是不絕於耳。諸如此類,可見西晉張華的《博物志·卷四》,原文如下:
兔舐毫望月而孕,口中吐子,舊有此說,餘目所未見也。
你看看,雖然張華熱衷於收集奇談怪論,但他本人也不太相信。此時,兔子望月,就成為了母性思春的代名詞了。
估計,也正是由於如此,小白兔、月亮和嫦娥姐姐(加上吳剛等),就成為了民間傳說中的描述男女思戀之情的標配了。
對於民間傳說的理解,可以有多個角度。嫦娥奔月,是一個動聽的愛情故事;白兔望月,是對美好姻緣的期盼。可是,如果反過來理解,那麼,兔崽子不就是一個沒有親爹的私生子了嗎?
用兔崽子罵人,顯然比較惡毒。你無釐頭地蹦出人世,還不丟人嗎?比如,到了元代,兔崽子一說就形成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兔崽子就逐漸成為了部分民間口語中的主角兒了,當然,此時兔崽子是丑角。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180°的大轉變呢?因為,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在中國民間,特別是,經過了鬱郁不得志的中下層知識分子的鼓吹和渲染,形成了一股對儒家仁義道德的行為規範的說教的反抗的力量。
元代文學家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有一首《廢家子孫詩》 ,就頗具諷刺意味。原文如下:
宅眷皆為撐目兔,舍人總作縮頭龜。
女眷如兔子,門下舍人像縮頭烏龜,那這些不爭氣的廢家子孫呢?一定就是實打實的兔崽子了。其實,順便把兔崽子(他爹是誰?)的爹也罵了。
一旦開了頭,就一發而不可收拾。到了明清時期,兔崽子的形象就越來越不堪了。到了最後,兔崽子甚至成為了男妓的代名詞了。反正說到底,兔崽子不是個好東西。
比如,在民國初年的評書《雍正劍俠圖》又名《童林傳》中,就多次出現兔崽子的說法。在第五十八回裡,是這樣說的:
哎喲喝!馬老義士爺!我們這兒背地裡說閒話哩。老義士爺您可別往心裡去!我們罵那老兔崽子不是您哪。
在這裡表露出來的,明顯是對所謂的假道學的不屑。請大家注意,罵人的話,也是一種語言中的「精華」。因為,想要一招制敵,噎得你啞口無言,所以,其中必然含有極高的技巧。當然,我們現在不鼓勵張口罵人,因為這是不文明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