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歌古稱童謠,屬於兒童文學的一種——兒童文學還包括童話、寓言、兒童詩歌、兒童故事、兒童戲劇、卡通動漫等。兒歌是成人根據兒童的心智水平、接受能力、興趣偏好等因素創作的一種藝術形式,兒歌的主要作用是教育,用來對兒童闡明某個人生道理、宣講某種自然或社會知識等。
我國兒歌歷史悠久,最早在先秦時代就有兒歌的產生。但古代的兒歌大多附帶政治功能,《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反一正兩例。
司徒王允用連環計和美人計除掉董卓,事先編了這樣一首童謠詛咒董卓:
千裡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諸葛亮為鞏固劉備在荊州的地位,編排了這樣一首童謠,借童子之口來歌頌劉備美德:
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富足。
《兩隻老虎》是家喻戶曉的一首兒歌,近日更是被當成了一部電影的IP。
近年來流行「解(瞎)構(扯)」,很多純真爛漫的兒歌和童話,被腦洞大開(價值崩塌)的「解構者」們詮釋得「很黃很暴力」,比如小紅帽和白雪公主的童話故事,在他們嚴重都充滿了很粉紅的象徵色彩。
在這種風潮下,《兩隻老虎》在很多人心中也不是一首輕快的兒歌,而成了一個暗黑血腥的劇本:兩隻老虎之所以一隻沒有耳朵,一隻沒有尾巴,還一直在很快地跑,是因為它們為了地盤和母虎在開展一場爭奪戰。在相互的撕鬥中,它們互有損傷,一隻老虎失去了耳朵,一隻老虎失去尾巴……但戰鬥並沒有停止,它們仍然在追逐撕打。同類相殘至此,可真奇怪啊!
兒歌的主要傳播目的,是用簡潔鮮明的語言,簡單明快的節奏,讓孩子們在最快的時間裡學會傳唱並形成記憶,逐漸培養出對生活、事物正確的態度和觀點。兒歌應該是積極的,明朗的,向上的,而不應該是消極的,晦暗的,退步的。
從那些被傳唱的經典兒歌當中,可以總結出兒歌包含的常見主題:
用兒歌勸勉孩子努力學習。
比如《小兒郎》:「不怕太陽曬,不怕風雨狂,只怕先生罵我懶」。為了學知識長本領,偶爾惡劣的天氣是需要克服的。如果沒有學好知識,就會「無有學問無臉見爹娘」,對不起父母的期待和操勞。
上學也可以是很愉快很美好的,「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連小鳥都會對我打招呼「早早早」(《上學歌》)。積極上學好好念書,不光父母老師歡喜,連老天爺也會獎勵我們。
最典型的是《世上只有媽媽好》,但歌頌母愛只是其中一層目的,更重要的目的是告訴孩子們:我們也應該去愛我們的媽媽,就像媽媽愛我們一樣。
《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嘔心瀝血您在寫教材,高大的身影映在您窗上」,這是一首歌頌老師辛勤育人的經典兒歌。老師深夜還在為我們備課改作業,我們能不用功念書不尊重老師的勞動嗎?
「我在馬路上,撿到一分錢」(《一分錢》),這是宣揚拾金不昧的精神。今天日常中使用到的最小硬幣大多已是五毛一元,失主丟失了可能也不在意,我們可能也沒辦法交給「大蓋帽」蜀黍。如果不撿這一枚硬幣,硬幣衝進下水道,國家發行的整體貨幣就會憑白少一點,拾金不昧的品質也仍然是需要的,那該辦呢?我個人建議小朋友在這種情況下撿起來,也許失主早不在乎了,也許你一時不知道該交給誰。那可以搭公交車投進去,但你最好還是自己再刷一遍自己的公交卡。這樣,那一分錢五毛錢一元錢,你還是替國家保存了下來,你也做到了拾金不昧。
「西天取經不容易,容易幹不出大業績」(《一個師傅仨徒弟》,動畫片《西遊記》片尾曲),藉助孫悟空的經典形象,教育孩子們要勇敢機智地同成長中的艱苦抗爭,練出明辨的「火眼金睛」和「七十二變」的本事。這跟《論語》裡教導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很多一致的內核,對於兒童來說哪個教育效果更好?當然是這首兒歌。家長不能僅僅滿足於讓孩子通過卡通動漫消遣娛樂,而要積極發掘其中的教育意義。
西方人喜歡講事實、邏輯和實證,而中國人更擅長更習慣形象思維。《小白船》描述了想像中的月球,真正的月球上面,當然沒有「白兔在遊玩」,但在孩子心智未開未熟時,應該小心呵護他們的想像力。等他們逐步成長後,慢慢用已確認的科學發現,告訴他們真實的宇宙世界,不宜在他們童蒙的時候,粗暴地破壞他們的想像力。
《又見炊煙》,充滿田園牧歌的美好。將來隨著城鎮化的深入推進,柴火炊煙的農業圖景也許會成為歷史,那麼這首兒歌就可能還具有史料價值。
《小毛驢》,「我有一頭小毛驢……甩了我一身泥」,如果你穿了一身乾淨衣服騎著驢趕集,被發了性子的小毛驢甩了一身泥巴,其實是有些尷尬的,那需要把毛驢狠抽一頓嗎?不是。應該是解決問題,自己收拾乾淨,再檢查平時對毛驢的訓練是不是存在不足。毛驢是為我服務的工具,我應該愛惜,同時科學訓練讓它更好地為我服務,而不是隨便遷怒毆打,這既不符合愛生惜物的公,對實際問題的解決也沒有作用。
如果看到別人被他的毛驢(車輛)甩了一身泥怎麼辦?應該考慮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給他一些清水一塊毛巾,不可以在一旁嘲笑。只有自己本人或者非常親近的人,才可以為這種反差的場景發笑「自嘲」,但自嘲化解尷尬之後仍然要立刻去解決問題。
「我頭上有犄角,我身後有尾巴,誰也不知道,我有多少秘密」(《小龍人》插曲《我是一條小青龍》)。我當然不是真的小青龍,我頭上沒長角,身後有尾骨但沒有尾巴。那我是誰呢?書上總說我們是「龍的傳人」,為什麼這麼說?我是從哪裡來的?長大了又會去哪裡?……早慧的兒童在數歲後會初步思考這些問題,父母老師們此時需要逐漸對他們科普生命的起源、進化知識。
「日出喚醒清晨,大地光彩重生。讓和風拂出的音響,譜成生命的樂章」,《明天會更好》是一首歌詞旋律非常上乘的兒歌,有對世界和平的祝願,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祈禱。兒童不是矇昧無知的,他們正值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塑造階段,利用兒歌達到教育目的非常重要。
……
此外,還有歌頌英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和憶苦思甜(如《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的兒歌,這些歌曲的目的都是告訴孩子們: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來之不易,應該好好珍惜。最好的做法是努力學習,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有用之才,用知識智慧科學技能為更多人謀福祉。如果不能成才,最低限度也要成人,遵紀守法遵守公德。
兒歌具有快速顯著的教育作用,對兒歌的解釋和鑑別也要立足實際,剔除其中不合時宜的部分。
比如「沒媽的孩子像根草」,對於一些孤兒就不合適。那些因為特殊原因失親的孤兒,他們在國家、社會和眾多公益人士的關懷下,最後都能健康成人。他們可能沒有一個具體的血緣意義上的「媽媽」,但黨、國家和公益人士,都是他們的「媽媽」。他們也絕不是草,一樣「像塊寶」,一樣能成材成人。
回到《兩隻老虎》這首經典兒歌,我們對孩子解釋這首兒歌的時候,必須拋棄我們成人思維裡那種暗黑的元素,而應該這樣解釋:沒有耳朵和尾巴的老虎是跑不快的,跑得快才真奇怪!親愛的孩子,你要聽話(長耳朵),做事有始有終,不能有頭無尾。現在不懂事的時候,你得聽爸爸媽媽的話。等將來你們學好了文化知識,長大了,你們會比爸爸媽媽更聰明,那時候你們就可以聽從自己的內心。但是不管什麼時候,做事一定要有頭有尾,這樣在你未來的成長道路上,你才會像老虎一樣跑得很快。爸爸媽媽會始終關注你,你的未來不可限量,你取得的任何成就,我們都不會感到奇怪。
——這樣解釋,才是適合兒童且能夠給孩子們積極賦能的。
讓人遺憾的是,當代的兒歌創作是荒蕪的。今天的兒童們反反覆覆唱的,仍然是《小燕子》、《小星星》、《拔蘿蔔》、《小兔子乖乖》一類創作年代較久的兒歌。不光是沒有表達新時代新風貌的兒歌作品,整個兒童文學領域都存在「兒歌荒」。所以有志文藝工作者需要響應國家號召,去努力創作植根於人生活、服務於社會,反映新時代風貌,且具有積極教育意義的兒歌。
兒歌的創作也可以考慮跟傳統文化相結合,我們的古典詩詞中就有取之不盡的素材。比如「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遊子吟》),比如《聲律啟蒙》和《笠翁對韻》之類的蒙學經典,都可以用來譜曲成為兒歌。以兒歌這種形式來培養兒童的國語興趣,啟發兒童的審美意識,藉此識別名物,逐步塑造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少兒強則國強,少兒智則國智。兒歌雖小,其用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