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富豪為何讓孩子讀貧民窟小學?別讓偏見毀了人生

2020-08-20 微言達義

《起跑線》是一部講述印度教育的電影,導演是薩基特·喬杜裡,在豆瓣上拿下7.9的高分。

電影裡的主人公拉吉和妻子是印度的富豪,為了讓女兒進入貴族學校學習,他們先是假扮上層階級,失敗後又混進貧民窟生活爭取學位。起初他和妻子對貧民窟的學校和居民充滿偏見,但其中發生了一連串事情讓他們選擇放下偏見,接納貧民窟的居民,並讓孩子回到貧民窟上學。

豆瓣7.9分

偏見下的人生充滿痛苦

拉吉和妻子是做服裝生意起家的,面對女兒皮雅即將上的小學,拉吉的妻子堅持要讓皮雅上貴族學校,說:「我們不能讓皮雅接受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她認為在公立學校和貧民窟的孩子一起上學,將是他們孩子一生中的恥辱。

圖片來自網絡

因此,為了讓孩子皮雅能夠上貴族學校,夫妻兩人想盡了各種辦法,先是通過第一條路徑,假扮成富人,搬進富人區,還做了很多啼笑皆非的事情。在新鄰居的迎新派對上胡言亂語,穿著高級服飾卻充滿鄉土氣息,用蹩腳的英文回答學校的問題顯得洋相百出。

圖片來自網路

拉吉夫婦為了偽裝富人花費極大的力氣,但是這一切都沒有被貴族學校接受,校長說:」學校不想錄用店鋪老闆的孩子」。因為店鋪老闆並不屬於學校想要的上層階級。這簡單的一句話,便粉碎了拉吉夫婦的夢想,並讓他們陷入更大的痛苦中。

圖片來自網絡

在這個入學面試鏈中,環環都充滿著鄙視,拉吉夫婦卯足勁讓女兒就讀貴族學校,是因為拉吉夫妻對公立學校和對貧民窟的偏見;而貴族學校不接收皮雅入學,是因為貴族學校對做生意的拉吉充滿偏見。

一環套著一環的偏見,讓拉吉一家為了女兒皮雅的入學,吃盡了苦頭,鬧出了許多笑話,最後還無功而返。但拉吉一家卻絲毫不覺得自己存在偏見,只覺得自己是在為女兒的未來奮鬥。在他們看來,這是是一件非常正確的事情,卻絲毫沒有認識到對公立學校的偏見,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

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的心理學實驗證明:偏見產生於無形,而且會長久地影響人的潛意識。

1972年,菲利普·津巴多在史丹福大學心理系地下室裡,設置了一個模擬監獄並僱傭24名學生來參加實驗,讓一部分學生扮演「看守」,另一部分學生扮演「罪犯」。在實驗開始初期,所有人都迅速進入角色,無論是扮演「看守」的學生,還是扮演「罪犯」的學生,都傾向地認為「看守」就是因為趾高氣揚,充滿敵意地對待「罪犯」;而扮演「罪犯」的人也是變得唯唯諾諾,自覺低人一等。

實驗本計劃進行2周,但由於演員們都深陷角色,顯示出了病態,實驗只進行了6天就終止了。

鍾毅平在《偏見及其認知來源》一文中指出,偏見的來源大致有三類,一是社會來源,二是情緒來源,三是認知來源。而偏見產生的認知原因則主要表現在社會標準思維加工、刺激的特性、基本歸因錯誤及公平世界現象4個方面。

拉吉一家對公立學校和貧民窟的偏見,是由父母從小所受的教育和所看到的社會灌輸出來的,對他們影響深遠,甚至不惜用偏見去指導自己女兒的教育和未來。

打破偏見的過程充滿曲折反覆

拉吉和他妻子對貧民窟的偏見,是在長久以往的社會刺激和薰陶中產生的,這種偏見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以致於即使這種偏見給他們帶來巨大的痛苦,他們也視而不見。

但是,在他們選擇通過第二條路徑,利用貧民窟學位入學時,與貧民窟居民朝夕相處,卻在這個過程中漸漸被貧民窟的居民打動,放下了自己的偏見。

拉吉一家在貧民窟初來乍到,對事關生存的技能一無所知,是貧民窟的居民,熱情地幫助他們,傳授作為貧民需要掌握的知識,才使他們能夠在貧民窟生活下來。即使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經常會犯蠢,還會用一個個謊言去維護時,善良的貧民窟居民還是沒有揭穿他們,而是熱情地為他們排憂解難。

圖片來自網絡

拉吉也看到了自己的女兒皮雅,在貧民窟小朋友的陪伴下自由自在的玩耍,學會在沒有小玩具、電視、飾品的情況下,開開心心地玩耍,而且保持了自己的善良和純真。

再反思學校教育的醜惡嘴臉,學校成為校長斂財的工具,學校還有名目繁多的收費項目,根本不關心孩子的教育和成長。

當拉吉認識到自己所追求的東西,給生活帶來巨大痛苦時,而貧民窟卻能帶來幫助和快樂時,丈夫拉吉開始自我的反思。認為貧民窟的教育並不是他之前所想的那樣落後和貧窮。不再像以前那樣排斥自己的貧民窟鄰居。

但是打破偏見的過程是漫長和痛苦的。

在接到貴族學校的入學通知時,明知道自己的女兒是侵佔了貧民窟小朋友的學位,他還是讓女兒皮雅入學,並不敢真正地承認自己的錯誤。

圖片來自網絡

從弗洛伊德時代開始,心理學家就注意到了「心理防禦機制」。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爾伯特指出,人的心理是一個極其強大、又緊密無比的免疫系統,這個免疫系統出於自我保護的目的,會不自覺地減輕不安、擺脫煩惱,傾向會恢復心理的平靜。因此,對於新的、有挑戰性的認知,都會下意識進行逃避。

所以拉吉在認識到真相之後,並沒有馬上做出反應,他懷揣著僥倖心理,一面佔用從貧民窟獲得的學位,一面卻心懷愧疚,就是由於「心理防禦機制」引發的「心理免疫」現象造成的。

打破偏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打破偏見,其實是推翻自己、否定自己的過程。

打破偏見,需踐行勇敢

拉吉為了減輕心中的負罪感,彌補貧民窟孩子學位被佔用的遺憾,拉吉找到公立學校,為公立學校捐了一筆錢,重新裝修了公立學校的教室和捐贈一批圖書。

拉吉更是在一點一滴的相處中,被貧民窟居民的真誠和善良所打動,邁出了更勇敢的一步,他在貴族學校開的家長會上,隻身無援地站了出來,站在會場中間,勇敢地闡述了他對教育的看法,認為現在的教育甚至還不如公立學校,公立學校才能教會孩子真正的愛與善良,而貴族學校早已變得利益薰心。

圖片來自網絡

克服偏見是一個極其需要勇氣的過程,拉吉最後還是站出來了,並且帶著女兒皮雅從貴族學校中退學,去公立學校和貧民窟的孩子們一起上學。可以說,拉吉是徹底打破了自己對貧民窟和公立學校的偏見。

埃利奧特•阿倫森在他的著作《社會性動物》中指出,共情程度越高,人越有可能理解對方的思想和情感,有效地減少攻擊性行為,進而減少自己的偏見。

拉吉正是被貧民窟居民打動,漸漸動搖了心中對貧民根深蒂固的負面看法。在日常生活中,打破偏見需要感同身受,設身處地站在別的角度思考問題,了解得越多,偏見就會越少。

打破偏見會讓人對事物有更全新的認知,還可能引導人走上新的巔峰。

賈玲,全娛樂圈唯一一位體重超過150斤的女明星,憑藉著她姑婆的形象和爽朗的笑聲吸引了一大批粉絲。

圖片來自網絡

但是她當初考藝校的時候夢想卻不是成為一個笑星,喜劇演員身上的土氣也讓她一度不能接受。她想成為青衣,是因為志願填錯了陰差陽錯上了喜劇班,這與她本身美女的形象非常地不搭邊。

其實,這是由於賈玲對喜劇演員充滿偏見導致的,在大學畢業後,由於找不到適合的工作,處處碰壁,賈玲放下對喜劇演員的偏見,不再追求做一名青衣,而轉身接受一個丑角的設定。

她的這一轉身為她贏得了一個更開闊的人生,現在她不僅不需要和娛樂圈的其他女演員爭奪角色,還能樂呵樂呵地自由生活,不用減肥,也可以說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了。

結尾

在《起跑線》這部電影中,拉吉夫婦因為自己的偏見而受盡了苦頭,但當他們打破自己的偏見,勇敢地接納貧民窟後,他們才認識到生活中的美好。在生活中,只有勇敢地打破偏見,才能拓寬視野,遇到更美好的人和事。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中國「房奴」和印度「貧民窟主」
    言下之意,別以為就上海北京牛逼,看誰還敢小瞧咱們,那口氣跟赫魯雪夫和尼克森在廚房辯論社會主義優越性一樣。不過前一段時間,一個印度孟買的朋友把北京上海的威風都給滅了。聊到房價問題,她說孟買象樣點的高檔公寓樓平均得4000美金每平米,說的舉座皆驚,要知道人均GDP印度可遠遠沒有趕上中國啊。
  • 攻略| 印度孟買富豪聚集地與貧民窟的兩極化體驗
    賈特拉帕蒂希瓦吉終點站賈特拉帕蒂希瓦吉終點站舊名 維多利亞火車站,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舞蹈場面的取景地,也是孟買的標誌性建築。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建築,世界上最漂亮的鐵路建築,孟買最美的的維多利亞風格建築。這棟集歐洲維多利亞、印度教和伊斯蘭風格於一體的大氣建築,第一感覺很歐式,但門前熙熙攘攘的人群和黃綠色的電動三輪車會讓你驚覺這是在印度。
  • 疫情揭開塔拉維的面紗,貧民窟裡住貧民是一種偏見
    亞洲第一大貧民窟,全球第二大貧民窟——塔拉維貧民窟。塔拉維貧民窟位於印度的第一大都市孟買,譯為「美麗的港口」,又被稱為印度的「西部門戶」。孟買佔地面積約603平方公裡,塔拉維貧民窟面積約1.7平方公裡,而孟買人口約2300萬,塔拉維人口約100萬。為了更直觀地了解塔拉維貧民窟情況,這裡用數字做一下簡單對比。
  • 教育|從貧民窟到上流社會:一位印度教育家的工作心得
    當代印度教育家Shukla Bose女士,從工作了26年的企業界轉身,與同仁創辦Parikrma人文教育基金會,在印度班加羅爾「一個一個的教好」那些貧民窟的孩子。今天我們來聽聽Parikrma 的故事,看看她們如何帶領貧民子弟走向成功。本文轉自: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文章有刪減)
  • 印度頂級富豪:5人住27層70億豪宅,養600個僕人,旁邊就是貧民窟
    文|何知了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印度有反差極致的兩面,所謂的天堂和地獄,全都在印度。而貧富差距典型的城市就是孟買。孟買住著印度的精英階層、知名人士,但卻有著亞洲最大的達拉維貧民窟,貧民窟100萬人的鄰居還是印度首富的70億超級豪宅。
  • 印度專家疑惑:中國人口14億,都沒貧民窟,為啥印度卻貧民窟遍地
    但是人口和我們相似的印度,情況卻完全和中國不同。印度貧民窟遍地印度人口也十分眾多,達到了12.25億,也擁有很強的軍事實力,但是經濟發展的卻不夠好,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按照美元來計算的話,只能排到世界第11位,和歐洲只有幾千萬的小國家的GDP差不多,自然社會建設也就十分緩慢了。
  • 印度很多女性都住在「貧民窟」,為何還能穿金戴銀?網友看後感慨
    這是咋回事我們都知道印度女性地位非常低,無論是在電視劇還是紀錄片裡面,我們都能看到印度女性幾乎人人穿金戴銀,尤其是在出嫁的時候,本身印度就是一個非常喜歡黃金的國家。這些影視劇裡的印度女性身上總是帶著黃金首飾,顯得貴氣逼人,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這樣的印象,印度國家貧富差距很大,有錢人自然買得起的黃金,但是為何印度貧民窟的女性也能穿金戴銀呢?
  • 電視劇《拯救少年犯》:家長的偏見,毀了孩子的一生
    如果大人之間存在著偏見,家長將自己對對方的偏見告訴孩子,也會影響孩子的判斷能力,孩子也會對那個讓家長產生偏見的人產生敵對心理。2、對孩子的性格產生偏見在大多數家長看來,內向的孩子都是不討喜的。他們都喜歡性格比較外向的孩子,這性格內向的孩子也會產生偏見。
  • 從《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試著解釋印度後殖民主義
    關於電影賈mal,一個在孟買貧民窟長大長大的孩子。沒有了母親,他和哥哥以自己的方式生存了下來。然而,沒人能想到。一夜之間,賈Mar成了家喻戶曉的名字百萬富翁。他參加了印度最熱門的娛樂節目《誰將成為百萬富翁?》,答對了所有問題,即將贏得2000萬盧比。但在他回答最後一個問題之前,主持人把他交給了警察,說他是作弊。
  • 印度最大貧民窟疫情轉危為安,真相是什麼?
    作為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之一,外界一直擔憂印度可能成為下一個「震中」。而擁擠不堪、衛生條件極差的貧民窟更是被視作「定時炸彈」。據不完全統計,全印度遍布著大大小小11萬個貧民窟,約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這些地方。4月1日,塔拉維報告首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患者是一名56歲的男子,確診數小時後在送院途中不治身亡。
  • 世界十大城市貧民窟之印度加爾各答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世界十大城市貧民窟之墨西哥城,今天我們的視角從北美洲再移到亞洲的印度,來聊聊世界十大城市貧民窟之印度加爾各答。加爾各答在印度的位置圖加爾各答是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位於印度東部恆河三角洲地區, 胡格利河(恆河一條支流)的東岸。
  • 想像與偏見:民國教科書裡的印度
    一九二二年年初,中國面對華盛頓會議上山東懸案的交涉等問題,因此,顧倬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醒小學生:「方今海上列強野心勃勃,頗有欲印度我者,是則此文何可不急讀之。」一九二五年蔣為喬、莊俞所編之《訂正最新國文教科書》中,也以面積與土地的對比來呈現印度滅亡的事實:「亞洲之南。有濱海大國。曰印度。立國五千年。開化之早。實次於吾國。其地縱橫四千餘裡。人口二萬五千萬。亦吾國之亞也。
  • 印度「賤民」敲開富貴之門:貧民窟的童婚新娘成億萬富翁
    作為身價上億的印度商界巨擘,身為達利特人的薩羅伊發揮了應有的能量。但在41年前,她還是一個被迫嫁人的童婚新娘。 當時還在讀初中的薩羅伊因為婚事被迫退學,她又哭又鬧,但於事無補。父親本來想讓她至少讀到高中畢業,但舅舅勸他,「一個姑娘家讀了書能幹什麼呢,還不是只能做家務,為什麼要她讀書?」
  • 疫情下的印度貧民窟:失業、借債與抱團自救
    他們支撐著印度的經濟,卻因封鎖而失去生活來源,被病毒與貧困兩面夾擊。(圖說:達拉維貧民窟,一位婦女坐在家門口。圖/Reuters)居住環境擁擠、難以社交隔離、缺乏公共衛生設施……達拉維貧民窟曾被國內外媒體稱為「印度疫情的定時炸彈」:截至5月23日,孟買所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已成為印度疫情最嚴重的邦,累計確診近2.9萬例;達拉維貧民窟則是「震中」的熱點地區,23日單日新增確診36例,累計確診達1514例,累計死亡58例。
  • 達拉維貧民窟Dharavi Slum:真實的《貧民窟百萬富翁》
    近年來,貧窮旅遊受到了很多爭議,印度的貧民窟、巴西的貧民窟迎接了一波又一波的遊客。 這也許就是西方意識形態中的「偏見」和「短視」,要把貧民窟與「絕望」和「骯髒」對等。 Dinesh希望通過帶領一個又一個達拉維旅行團,消除遊客腦海中的刻板印象,還原一個真實的達拉維。這裡有你西方電影中看不到的一面,那些積極生存,充滿希望的瞬間。 達拉維有兩個部分,一個是商業區,一個是居民區。
  • 8.6奧斯卡最佳電影,貧民窟男孩上綜藝,一夜贏了1000萬
    初次看到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名字,我不禁腹黑的想,這又是哪個蹩腳導演熬出來的心靈雞湯?基於對印度電影的印象,很長一段時間以內,我都拒絕看這部電影。事實上,拋卻這種成見,仔細看完電影以後,發現這完全是因為我的偏見。
  • 印度"技術女孩"學編程 立志改變貧民窟日常
    &nbsp&nbsp&nbsp&nbsp在印度孟買,一群窮人家的少女在學習編寫程序,希望為她們居住的塔拉維貧民窟居民開發出各種手機app,解決多種多樣的日常難題。
  • 印度,文明的貧民窟(上)
    在看到文章大標題的時候,估計會有很多人會很疑惑,印度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為何會被貼上文明貧民窟的標籤?其實這只是常規上認識的印度,實際上印度現在文明,並不是其原來本身的文明。真實的印度在歷史上是一直處在一個被侵略的尷尬位置,真正的四大文明之一的古印度文明是古老的哈拉巴文明,那跟現在的印度文明基本上沒有任何關係。現在的印度文化,是一些後來入侵者和當地土著文化融合而成的產物,並不具備參考價值。
  • 為何印度貧民窟女性能穿金戴銀,卻還住破房子?真相令人啞口無言
    印度是一個喜歡黃金的國家,每次在電影裡看到印度的女人,她們總是帶著黃金,在大家的腦海裡留下了一個印象,印度的女人總是帶著黃金。但是,大家都知道,印度這個國家的貧富差距很大,有錢人當然可以買黃金,為什麼印度的貧民窟的女性會穿金戴銀?真相使遊客啞口無言。
  • 能動英語:別讓吼叫毀了孩子的童年
    能動英語:別讓吼叫毀了孩子的童年輔導孩子做功課,這絕對是考驗家長耐心的「揪心」時刻;尤其是輔導孩子英語功課,那更是家長「備受煎熬」的時刻。朋友圈裡常常看到咆哮媽媽和怒吼爸爸的身影出沒,還有更嚴重的,就是把手掌拍紅了的家長,以及因為孩子生氣進醫院急救室的父母……只不過是做功課,卻搞出了快要搭上人命的節奏……這又何必呢!「我受不了啦!哎,每次輔導作業,我總是被我兒子搞得灰頭土臉的,非常沮喪。」兒子上小學二年級的李女士這麼說。「讓我教孩子學英語?我確實沒耐心,我承認,面對孩子,自己的態度不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