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是一部講述印度教育的電影,導演是薩基特·喬杜裡,在豆瓣上拿下7.9的高分。
電影裡的主人公拉吉和妻子是印度的富豪,為了讓女兒進入貴族學校學習,他們先是假扮上層階級,失敗後又混進貧民窟生活爭取學位。起初他和妻子對貧民窟的學校和居民充滿偏見,但其中發生了一連串事情讓他們選擇放下偏見,接納貧民窟的居民,並讓孩子回到貧民窟上學。
豆瓣7.9分
拉吉和妻子是做服裝生意起家的,面對女兒皮雅即將上的小學,拉吉的妻子堅持要讓皮雅上貴族學校,說:「我們不能讓皮雅接受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她認為在公立學校和貧民窟的孩子一起上學,將是他們孩子一生中的恥辱。
圖片來自網絡
因此,為了讓孩子皮雅能夠上貴族學校,夫妻兩人想盡了各種辦法,先是通過第一條路徑,假扮成富人,搬進富人區,還做了很多啼笑皆非的事情。在新鄰居的迎新派對上胡言亂語,穿著高級服飾卻充滿鄉土氣息,用蹩腳的英文回答學校的問題顯得洋相百出。
圖片來自網路
拉吉夫婦為了偽裝富人花費極大的力氣,但是這一切都沒有被貴族學校接受,校長說:」學校不想錄用店鋪老闆的孩子」。因為店鋪老闆並不屬於學校想要的上層階級。這簡單的一句話,便粉碎了拉吉夫婦的夢想,並讓他們陷入更大的痛苦中。
圖片來自網絡
在這個入學面試鏈中,環環都充滿著鄙視,拉吉夫婦卯足勁讓女兒就讀貴族學校,是因為拉吉夫妻對公立學校和對貧民窟的偏見;而貴族學校不接收皮雅入學,是因為貴族學校對做生意的拉吉充滿偏見。
一環套著一環的偏見,讓拉吉一家為了女兒皮雅的入學,吃盡了苦頭,鬧出了許多笑話,最後還無功而返。但拉吉一家卻絲毫不覺得自己存在偏見,只覺得自己是在為女兒的未來奮鬥。在他們看來,這是是一件非常正確的事情,卻絲毫沒有認識到對公立學校的偏見,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
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的心理學實驗證明:偏見產生於無形,而且會長久地影響人的潛意識。
1972年,菲利普·津巴多在史丹福大學心理系地下室裡,設置了一個模擬監獄並僱傭24名學生來參加實驗,讓一部分學生扮演「看守」,另一部分學生扮演「罪犯」。在實驗開始初期,所有人都迅速進入角色,無論是扮演「看守」的學生,還是扮演「罪犯」的學生,都傾向地認為「看守」就是因為趾高氣揚,充滿敵意地對待「罪犯」;而扮演「罪犯」的人也是變得唯唯諾諾,自覺低人一等。
實驗本計劃進行2周,但由於演員們都深陷角色,顯示出了病態,實驗只進行了6天就終止了。
鍾毅平在《偏見及其認知來源》一文中指出,偏見的來源大致有三類,一是社會來源,二是情緒來源,三是認知來源。而偏見產生的認知原因則主要表現在社會標準思維加工、刺激的特性、基本歸因錯誤及公平世界現象4個方面。
拉吉一家對公立學校和貧民窟的偏見,是由父母從小所受的教育和所看到的社會灌輸出來的,對他們影響深遠,甚至不惜用偏見去指導自己女兒的教育和未來。
拉吉和他妻子對貧民窟的偏見,是在長久以往的社會刺激和薰陶中產生的,這種偏見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以致於即使這種偏見給他們帶來巨大的痛苦,他們也視而不見。
但是,在他們選擇通過第二條路徑,利用貧民窟學位入學時,與貧民窟居民朝夕相處,卻在這個過程中漸漸被貧民窟的居民打動,放下了自己的偏見。
拉吉一家在貧民窟初來乍到,對事關生存的技能一無所知,是貧民窟的居民,熱情地幫助他們,傳授作為貧民需要掌握的知識,才使他們能夠在貧民窟生活下來。即使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經常會犯蠢,還會用一個個謊言去維護時,善良的貧民窟居民還是沒有揭穿他們,而是熱情地為他們排憂解難。
圖片來自網絡
拉吉也看到了自己的女兒皮雅,在貧民窟小朋友的陪伴下自由自在的玩耍,學會在沒有小玩具、電視、飾品的情況下,開開心心地玩耍,而且保持了自己的善良和純真。
再反思學校教育的醜惡嘴臉,學校成為校長斂財的工具,學校還有名目繁多的收費項目,根本不關心孩子的教育和成長。
當拉吉認識到自己所追求的東西,給生活帶來巨大痛苦時,而貧民窟卻能帶來幫助和快樂時,丈夫拉吉開始自我的反思。認為貧民窟的教育並不是他之前所想的那樣落後和貧窮。不再像以前那樣排斥自己的貧民窟鄰居。
但是打破偏見的過程是漫長和痛苦的。
在接到貴族學校的入學通知時,明知道自己的女兒是侵佔了貧民窟小朋友的學位,他還是讓女兒皮雅入學,並不敢真正地承認自己的錯誤。
圖片來自網絡
從弗洛伊德時代開始,心理學家就注意到了「心理防禦機制」。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爾伯特指出,人的心理是一個極其強大、又緊密無比的免疫系統,這個免疫系統出於自我保護的目的,會不自覺地減輕不安、擺脫煩惱,傾向會恢復心理的平靜。因此,對於新的、有挑戰性的認知,都會下意識進行逃避。
所以拉吉在認識到真相之後,並沒有馬上做出反應,他懷揣著僥倖心理,一面佔用從貧民窟獲得的學位,一面卻心懷愧疚,就是由於「心理防禦機制」引發的「心理免疫」現象造成的。
打破偏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打破偏見,其實是推翻自己、否定自己的過程。
拉吉為了減輕心中的負罪感,彌補貧民窟孩子學位被佔用的遺憾,拉吉找到公立學校,為公立學校捐了一筆錢,重新裝修了公立學校的教室和捐贈一批圖書。
拉吉更是在一點一滴的相處中,被貧民窟居民的真誠和善良所打動,邁出了更勇敢的一步,他在貴族學校開的家長會上,隻身無援地站了出來,站在會場中間,勇敢地闡述了他對教育的看法,認為現在的教育甚至還不如公立學校,公立學校才能教會孩子真正的愛與善良,而貴族學校早已變得利益薰心。
圖片來自網絡
克服偏見是一個極其需要勇氣的過程,拉吉最後還是站出來了,並且帶著女兒皮雅從貴族學校中退學,去公立學校和貧民窟的孩子們一起上學。可以說,拉吉是徹底打破了自己對貧民窟和公立學校的偏見。
埃利奧特•阿倫森在他的著作《社會性動物》中指出,共情程度越高,人越有可能理解對方的思想和情感,有效地減少攻擊性行為,進而減少自己的偏見。
拉吉正是被貧民窟居民打動,漸漸動搖了心中對貧民根深蒂固的負面看法。在日常生活中,打破偏見需要感同身受,設身處地站在別的角度思考問題,了解得越多,偏見就會越少。
打破偏見會讓人對事物有更全新的認知,還可能引導人走上新的巔峰。
賈玲,全娛樂圈唯一一位體重超過150斤的女明星,憑藉著她姑婆的形象和爽朗的笑聲吸引了一大批粉絲。
圖片來自網絡
但是她當初考藝校的時候夢想卻不是成為一個笑星,喜劇演員身上的土氣也讓她一度不能接受。她想成為青衣,是因為志願填錯了陰差陽錯上了喜劇班,這與她本身美女的形象非常地不搭邊。
其實,這是由於賈玲對喜劇演員充滿偏見導致的,在大學畢業後,由於找不到適合的工作,處處碰壁,賈玲放下對喜劇演員的偏見,不再追求做一名青衣,而轉身接受一個丑角的設定。
她的這一轉身為她贏得了一個更開闊的人生,現在她不僅不需要和娛樂圈的其他女演員爭奪角色,還能樂呵樂呵地自由生活,不用減肥,也可以說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了。
在《起跑線》這部電影中,拉吉夫婦因為自己的偏見而受盡了苦頭,但當他們打破自己的偏見,勇敢地接納貧民窟後,他們才認識到生活中的美好。在生活中,只有勇敢地打破偏見,才能拓寬視野,遇到更美好的人和事。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