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從貧民窟到上流社會:一位印度教育家的工作心得

2021-01-08 澎湃新聞

如何實現教育公平?全世界都有不同的做法,而那些懷揣著一顆熱心,用堅定的行動讓教育資源惠及弱勢群體的教育公益實踐總是令人尊敬。當代印度教育家Shukla Bose女士,從工作了26年的企業界轉身,與同仁創辦Parikrma人文教育基金會,在印度班加羅爾「一個一個的教好」那些貧民窟的孩子。今天我們來聽聽Parikrma 的故事,看看她們如何帶領貧民子弟走向成功。

本文轉自: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文章有刪減)

視頻連結:http://1il19.cn/oPDqam

(可複製連結至瀏覽器,查看演講視頻)

以下是整理的演講全文:

Shukla Bose: 今天,我謙恭地站在這裡,與諸位分享我過去六年在教育和服務領域的一點經驗。我並不是一個訓練有素的學者,也不是一個資深的社會工作者。我曾經在企業界工作26年,所做的事就是努力讓機構盈利。在2003年,我創辦了Parikrma人文基金會。

我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訪貧民區。班加羅爾有兩百萬人口,居住在800個貧民區裡。儘管我們不可能走遍所有的貧民區,我們還是儘可能地關注到更多地區。我們穿越這些貧民區,找到那些從來不上學的小孩子的家,我們去和那些父母交談,努力說服他們送孩子去上學。我們和孩子們玩在一起。儘管回到家時累得精疲力盡,但是眼前浮現的一張張快樂的小臉,一雙雙閃亮的眼睛會伴隨我們入眠。

剛開始,我們很興奮地投入工作,但是隨即,這些數字讓我們震驚了:2億個從4到14歲的孩子,本應該去上學,但是沒有上;1億個上學的孩子,卻壓根不會閱讀;1億2千5百萬個孩子不懂基礎的數學。我們還了解到:2500億印度盧比的財政撥款用於政府教育,其中90%用於支付教師和管理者的薪水,然而,印度幾乎擁有世界上最高的教師缺勤率,每四個教師中就有一個整學年都不去學校。

這些數據令人震驚,且不勝枚舉。我們不斷的被質問「你們什麼時候開始?你們要開辦多少所學校?你們打算收多少孩子?你們如何控制規模?你們如何開分校?......」聽起來壓力山大,但我們總是堅持說:「我們不是在玩數字遊戲。」我們希望每次接受一個孩子,帶領這個孩子完成教育,送他(她)上大學,讓他(她)為更好的生活、高價值的工作做好準備。

所以,我們創辦了Parikrma。第一所Parikrma學校建在一個貧民區,那裡有7萬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我們的第一所學校是建在貧民窟裡面一座二層高的建築屋頂上,它是這個貧民窟裡唯一的二層建築。那個天台沒有像樣的天花板,只有半張錫板。那是我們的第一所學校,165個孩子。印度的學年從6月開始,而6月經常下雨,很多時候我們所有人就擠在錫板下面等待雨停。那是怎樣的一種團結!當時我們同在一個屋簷下的所有人,今天依然在一起。

然後就是第二所學校,第三所學校,第四所學校,以及一個專科大學。6年以後的現在,我們辦起了四所學校,一個專科大學,接受了1100個來自28個貧民區和4個孤兒院的孩子。(掌聲)

我們夢想非常簡單:就是讓每個孩子都能去接受教育,為將來的人生做好準備,同時能平靜、知足地生活在這個充滿衝突、混亂的全球化世界裡。談到全球化,我們不得不談及英語。我們所有的學校都是英語授課的。我們知道有一種謬論:說那些從貧民區出來的孩子不能流利的說英語,因為他們家庭裡沒有人會說英語,他們的同齡人也沒有人會說英語。但事實證明,他們錯了。

(展示視頻)來自Parikrma學校的學生用流利的英語表達自己——

女孩:我喜歡讀探險小說,那是我最喜歡的類型之一。我喜歡阿爾弗萊德·希區柯克,還有哈迪男孩。他們很類似,但是也不盡相同。我喜歡這些書,因為書裡面用的詞彙和寫作手法,以及風格。有一次我隨意挑選了一本書,我就愛不釋手的一口氣讀完,哪怕讀完要花費我三四個小時,我也願意。

男孩:我用Google查到了世界上最快的車:我喜歡杜卡迪ZZ143,它是世界上最快的自行車;我還喜歡帕薩特220GTSI,它是印度最快的自行車。

ShuklaBose:你們看到的這個女孩,她的父親在街頭賣花。而這個小男孩已經堅持5年來上學了。全世界的小男孩都喜歡快的自行車,而他從來沒有見過一輛自行車,當然也從沒騎過;但是他通過Google搜索找到了他感興趣的信息。開辦英語授課的學校時,我們決定引入儘可能最好的課程,就是ICSE(全印度中等教育證書)課程。又一次,很多人嘲笑我:「你瘋了吧?給這些學生選擇那麼難的課程?他們永遠都不可能掌握。」事實上,我們的孩子掌握的很好,甚至非常優秀。真希望大家到我們學校看看孩子們學得多麼棒。

還有一個謬論:貧民區的家長們對於讓讓孩子上學不感興趣,他們更情願讓他們去工作。這絕對是謬論。全世界的父母都希望他們的孩子能擁有比自己更好的生活。他們需要相信的是:改變是可能的。

(展示視頻)貧民區的家長談自己的孩子:

家長A:我家孩子進了學校之後,有了很多好的行為習慣,學會了說英語,對待父母很尊敬。我女兒在學校學到了很多!

家長B:在進入Parikrma學校之前,我家孩子特別淘氣,很難管教;但是現在他們表現很好。

家長C:我問我家孩子未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他們有說想成為藝術家的,有說想當醫生的,還有想成為軟體工程師的。

ShuklaBose:我們學校開家長會,有80%的出勤率,有時候是100%,這比很多貴族學校都要高得多了。父親們已經開始出席了。有意思的是:當我們學校剛剛創辦的時候,那些家長在籤到表上摁拇指印,而現在,他們開始籤下自己的名字——是孩子們教會了他們寫字,孩子們在教家長的過程中表現出的能力是令人驚喜的。

幾個月之前,也就是去年年底,有幾個母親來找我們說:「我們想學習讀書寫字,你能教我們嗎?」於是我們為那些家長,那些母親們開辦了第二課堂,有25個母親定期來學習。我們希望把這個項目繼續開展下去,並將它擴展到我們其他的學校。

孩子們的父親中有98%是酗酒者。你能想像這些孩子是來自多麼不正常、令人崩潰的家庭。我們送這些父親去戒癮所,當他們回來的時候,大部分時間是清醒的,我們得幫他們找份工作,以防止他們酒癮復發。有三個父親接受了烹飪的訓練,我們教他們營養學,衛生學,幫助他們建造起廚房。現在他們正在為我們所有的孩子提供食物。他們幹得非常不錯,因為他們自己的孩子在享用他們做的食物;但是最重要的是,這是他們第一次獲得尊重,感覺自己在做的事情是有價值的。

我們的非教學的職工中,超過90%是學生的父母親和大家庭中的成員。我們設計了很多項目以確保這些孩子能來上學,比如給年長的哥哥姐姐們提供職業技能培訓,這樣年幼的孩子可以不必輟學去打工。

還有一種謬論,說來自貧民區的孩子不能融入主流社會。來看看這個女孩:她是28個被選入了貴族學校、這個國家裡最好的學校的孩子之一,她被杜克大學人才遴選項目選中,還參加了印度管理研究所(阿默達巴德)的營地活動。

(視頻)

女孩:我參加了阿默達巴德營地活動,對我們而言這是很自豪的。在那裡每個人都非常友好,我認識了很多朋友,英語進步了很多。在那裡,我認識了有著不同行為標準的孩子,他們有著不一樣的思維方式,來自完全不一樣的社會階層。我和所有人都熟悉了,他們都非常友好,我們成了非常好的朋友。他們有來自德裡的,有來自孟買的,直到現在我們也通過facebook保持聯絡。

自從阿默達巴德之旅之後,我變得完全不一樣。在那之前,我不喜歡和人交往,不會很快就開始和陌生人交談。在那裡我不但英語進步了很多,還學會了足球、排球、飛盤等很多運動。我不想回班加羅爾,讓我留在這裡吧!這裡有多麼美味的食物!我喜歡這些美味的食物,更喜歡侍應生來問我:「您好,女士,您想要點什麼?」這種感覺多麼美妙!

(笑聲,掌聲)

ShuklaBose:這個女孩在來上學之前是做女傭的。而現在,她的理想是成為一名神經學家。

我們的孩子在運動上也發揮出色,他們真的非常優秀。在班加羅爾,有一個校際運動會,每年舉行,有5000個孩子參加,他們來自當地140個最好的學校。我們連續3年獲得了最優秀學校獎。我們的孩子回家時都是載譽而歸,贏得眾多崇拜者和朋友。去年,就有一些來自優秀學校的孩子找到我們,想獲得入學資格。我們也有自己的夢之隊。

這些為什麼會發生?為什麼我們能有這種自信?這僅僅是一種標榜嗎?我們擁有來自麻省理工學院,伯克利,斯坦福,印度科學研究所的教授,他們在課外時間來教我們的孩子科學公式和實驗,藝術,音樂也在其中,作為一種療愈和表達的媒介。

我們相信:教育的內容比硬體更重要。最重要的東西無關基礎設施,不是廁所,不是圖書館,而是在這所學校裡真實發生的:創造一種學習、探索、研究的環境和氛圍,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們開始創辦Parikrma時,對於未來的方向毫無頭緒。我們沒有聘請麥肯錫來做商業計劃,但是我們確信我們想做的是:一次教好一個孩子。我們不在意數字,而是看著孩子真實的完成生命的循環,釋放他所有的潛能。我們不追求數量,我們看重的是質量,規模的擴大和數量的增長,在你做好質量之後會自動發生的。我們得到了企業的支持,讓我們現在能夠開辦更多的學校,但是「一次教好一個孩子」是我們不變的初心。

這是5歲的Parusharam,幾年前,他在街頭乞討,經過一個公交車站時,被收留進一個孤兒院。他現在進了幼兒園,在過去的4個半月中他一直來上學,他已經學會說英語。我們現在有個教學模型,可以在3個月時間裡教會孩子們說英語、聽得懂英語。現在他可以用英語來給你講故事:關於口渴的烏鴉,鱷魚,和長頸鹿的故事。如果你問他喜歡做什麼,他會回答:「我喜歡睡覺,我喜歡吃,我喜歡玩。」如果你問他想做什麼,他會回答:「我想騎馬。」Parusharam每天來我的辦公室,為了來給我按摩肚子,因為他相信這會給我帶來好運。(笑聲)

當我開始創辦Parikrma的時候,我是帶著一大堆自負和改變世界的決心;但是現在,我自己被改變了,我被孩子們改變了。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愛,同情心,想像力,創造力。Parusharam就是Parikrma的寫照:有個很簡單的開始,但是未來有長長的路要走。我可以向你保證,再過個幾年,Parusharam也能來TED發表演講。謝謝!(掌聲)

這場TED的主講人Shukla Bose女士,是一位印度的教育家,一位民間公益領袖,也是一位社會創業家。她通過創辦學校,幫助貧民窟的輟學兒童重回課堂,為他們提供優質的教育,創造積極向上的教學環境,研究探索的氛圍,賦予一千餘名學齡兒童接受優質教育的權利,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和對未來的夢想,融入主流社會,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Shukla Bose和Parikrma學校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教育的目的是發現並釋放孩子們潛在的天賦和能力。

Parikrma以他們的實踐,成功的打破了社會對於貧民窟孩子的三大偏見:

偏見一、來自貧民窟的孩子沒法學會說英語。實際上,視頻裡那幾個孩子的英語非常流利,證明了經過訓練,貧民窟的孩子也能用流利的英語自由的表達自己。

偏見二、貧民窟的孩子無法掌握難度較大的課程,實際上Parikrma教出來的孩子成功的掌握了印度人認為很難的課程,而且成績優秀,他們的智商並不比貴族學校的孩子低,只要有人開發他們,他們就可以表現得很出色。

偏見三、貧民窟的家長對於讓孩子上學不感興趣,更希望他們讀書掙錢。事實證明,貧民窟的家長和全世界的家長一樣,希望自己的下一代過上比自己更好的生活,希望孩子通過接受教育,為一個更好的未來做好準備。當孩子們在Parikrma學到好的行為習慣、禮貌、尊敬和豐富的知識,家長們感到很驕傲;甚至家長們被孩子帶動,主動的要求學習、脫盲,證明貧民窟家長也是有自尊、有遠見的,並不是像偏見認為的那麼頹廢和急功近利。

Parikrma的公益理念體現了眾生平等的思想,對貧民窟的孩子和他們的家庭一視同仁的尊重:尊重他們的潛能,用教育激活他們的潛能、激活他們對美好生活和美好未來的渴望,賦予他們自主改變命運的能力。

Parikrma用富有決心和耐心的行動和實踐,不求數字的驚人,但求實實在在的改變貧民子弟的命運,一個一個的把孩子們教好。他們在實踐中想出很多辦法,力圖保證每一個適齡兒童都能接受優質教育。結果他們發現,在做到教學的質量之後,數量的增加和規模的擴展是自然而然的事。這種務實的精神是值得讚嘆的。

亞洲浪潮,博鰲視野

立足亞洲 面向世界

傳遞論壇最新動態 促進亞洲深度合作

全球重要對話的傳達者 亞洲共同發展的瞭望者

原標題:《教育|從貧民窟到上流社會:一位印度教育家的工作心得》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以《起跑線》為例,解讀印度教育類題材電影的美學特點和社會意義
    《起跑線》於2017年在印度上映,講述的是印度一對中產階級夫婦,拉吉和米圖,為了能讓自己的女兒進入私立名校上學而進行的各種努力。他們買學區房、試圖躋身上流社會,然後又想託關係走後門,甚至寄希望於神明,但是這一切都失敗了。最後他們採取了非常手段,搬去貧民窟假裝窮人,竊取政府給窮孩子的上學名額。但是最後,他們還是放棄了私立名校。
  • 中國「房奴」和印度「貧民窟主」
    能在孟買買一套體面公寓的,在印度社會中絕對屬於上層社會,這樣的公寓通常有不錯的社區環境,穿著制服的保安,小區裡甚至有網球場和遊泳池。要買這樣一套公寓即使對於政府公務員或者教師一類的中產階級工薪階層來說,也是極為吃力的。
  • 疫情下的印度貧民窟:失業、借債與抱團自救
    他們支撐著印度的經濟,卻因封鎖而失去生活來源,被病毒與貧困兩面夾擊。(圖說:達拉維貧民窟,一位婦女坐在家門口。達拉維的司機只是疫情下印度勞動力境況的縮影。據《華盛頓郵報》引用高盛經濟學家的分析,印度的全國「封鎖」造成了至少1億人失業或被迫離開工作崗位,失業率已飆升至27%。德裡國際經濟關係研究協會的高級顧問卡普爾表示,在印度數目龐大的非正式勞動力「沒有社會福利網,甚至沒有最低保障」 。
  • 世界十大城市貧民窟之印度加爾各答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世界十大城市貧民窟之墨西哥城,今天我們的視角從北美洲再移到亞洲的印度,來聊聊世界十大城市貧民窟之印度加爾各答。加爾各答在印度的位置圖加爾各答是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位於印度東部恆河三角洲地區, 胡格利河(恆河一條支流)的東岸。
  • 從《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試著解釋印度後殖民主義
    在閱讀本文之前,歡迎點擊「關注」,確保及時觀看更多在以前的文章,我們中談到了印度種姓制度的形成,儘管相關的官方文件已經公布和廢止,但對現實社會沒有實質上意義。今天,我們來自2009年的年榮獲奧斯卡金像獎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來了解印度在沒有西方殖民主義之後的宗教糾紛和種姓制度矛盾下是什麼樣的。
  • 印度神片《起跑線》:真正成名的教育是培養出內心有光的孩子
    印度神片《起跑線》: 真正成名的教育是培養出內心有光的孩子教育問題一直存在,也一直廣受關注,印度神片《起跑線》就是基於這樣的社會背景才得以創作而成,不論是印度還是中國,教育問題一直困擾著所有的家長,他們都渴望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有著更好的未來,為了能讓孩子上一所好學校,他們不遺餘力。
  • 印度專家疑惑:中國人口14億,都沒貧民窟,為啥印度卻貧民窟遍地
    印度貧民窟遍地印度人口也十分眾多,達到了12.25億,也擁有很強的軍事實力,但是經濟發展的卻不夠好,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按照美元來計算的話,只能排到世界第11位,和歐洲只有幾千萬的小國家的GDP差不多,自然社會建設也就十分緩慢了。
  • 印度富豪為何讓孩子讀貧民窟小學?別讓偏見毀了人生
    《起跑線》是一部講述印度教育的電影,導演是薩基特·喬杜裡,在豆瓣上拿下7.9的高分。電影裡的主人公拉吉和妻子是印度的富豪,為了讓女兒進入貴族學校學習,他們先是假扮上層階級,失敗後又混進貧民窟生活爭取學位。起初他和妻子對貧民窟的學校和居民充滿偏見,但其中發生了一連串事情讓他們選擇放下偏見,接納貧民窟的居民,並讓孩子回到貧民窟上學。
  • 印度最大貧民窟疫情轉危為安,真相是什麼?
    記者 | 肖恩黑暗而狹窄的通道裡,陸續有工作人員對著各個角落噴灑消毒水;路的盡頭是緊閉的大鐵門,只留下角落的一扇小門,門上掛著禁止外人進入的標語;等著測體溫的人排起了長龍,小部分人戴著口罩,更多的人只用手帕、布塊包住口鼻……路透社的一個短片這樣記錄下了被封鎖的亞洲最大貧民窟——位於印度經濟中心孟買的塔拉維(Dharavi
  • 教育不公、階級固化,印度電影深刻反映教育不公——《起跑線》
    印度電影作為一支蓬勃發展的隊伍開始在電影行業大放異彩。《三傻大鬧寶萊塢》、《摔跤吧!爸爸》等電影口碑票房的成功為印度電影行業的崛起添磚加瓦。小編今天想要推薦的是一部印度喜劇電影《起跑線》。正規頻道,不去名牌大學,連虎吉和m圖都動了貧困生名額的脖子,假裝住院的貧困生貧民窟印度是階級分化的國家教育是一個人向低階級的高階級的脫離在他們眼裡,「不止是英語一種語言,還是階級」因此,他們以說印地安語為恥,以說英語為榮他們拼命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名牌學校,把自己的孩子引向更高的階級
  • 印度"技術女孩"學編程 立志改變貧民窟日常
    &nbsp&nbsp&nbsp&nbsp在印度孟買,一群窮人家的少女在學習編寫程序,希望為她們居住的塔拉維貧民窟居民開發出各種手機app,解決多種多樣的日常難題。
  • 未來教育家|赫爾巴特: 從少年神童到世界著名教育家
    在近代教育史上,沒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與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對當時乃至之後百年來的學校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的發展產生了非常巨大、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在世界教育學史上被公認為是「現代教育學之父」和「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學》則被公認為第一部具有科學體系的教育學著作。  1776年5月4日,赫爾巴特出生於德國西北部小城奧爾登堡,是家裡的獨生子。
  • 髀設·展|印度貧民窟改造新模式:達拉維社區土地信託
    對印度的貧民窟而言,後面兩點很容易被忽視,尤其是「保證土地的使用權」。印度政府近年提出這樣的政策,要在2020年,讓所有印度居民都有自己的房子。對政府推出的具體政策,印度各界也在期盼,而像達拉維這樣的貧民窟無疑是工作重點。
  • 《起跑線》故事雖然發生在印度,中國的觀眾卻極有代入感!
    《起跑線講述的是一個身為服裝店老闆的父親如何在女兒的升學壓力下極力鑽營,嘗試種種正常和非法手段無效的情況下,無奈採取欺騙的辦法,搬入貧民窟,與窮人競爭優惠入學名額的荒唐故事。電影告訴我們,「窮人的生活中無助往往導致浪漫」,諷刺教育經典喜劇,通過土豪假裝窮人為女兒上學,揭露貧富差距、私立公立學校落差、弄虛作假、學校為利益忽視教育,土豪夫婦被窮朋友仗義相助與撞車碰瓷賺錢感動,道貌岸然校長則假仁假義、虛偽貪財,對貧民窟勾畫很真實,搞笑也自然幽默,
  • 印度疫情已全面崩潰,最大貧民窟或超半數已感染!
    截止到8月3日下午16:30,印度疫情目前已造成1,750,723人累積確診感染新冠肺炎,同時死亡人數達到37,364人,在累積確診的新冠肺炎感染病例排行當中,印度的病例總數在全球排名第三,僅次於美國和巴西,其中死亡病例總數在全球位居第五位。
  • 張文宏最擔心的印度疫情,真的那麼可怕?深入孟買貧民窟揭秘真相
    而且,從疫情在傳入印度開始,印度的篩查都僅限於少量的富人階層;真正可能爆發大面積疫情的、基數十分龐大的印度底層人群,甚至對於印度政府來講,也是個未知數。只在昨天國際勞工組織當天表示,印度將近4億非正規部門從業人員因無法工作而喪失收入,這樣的情形或使他們陷入深度貧困。
  • 攻略| 印度孟買富豪聚集地與貧民窟的兩極化體驗
    來這裡找旅行發騷友印度孟買孟買是一個南北縱深很遠的狹長型的城市,正常情況下乘車從孟買市區北部到南部需要1.5小時。不同於其它印度目的地以古蹟為主要景點,作為一個「從零建起的城市「,孟買的市內景點主要分為三類:英國殖民地時期建築、現代功能性建築和宗教場所。
  • 印度電影《起跑線》:這是教育的真諦和窮人富人該有的樣子
    近日,在家看到一部印度電影頗為感動,這是部由伊爾凡·可汗和薩巴·卡瑪爾聯袂主演的教育電影。2017年5月在印度上映,2018年4月在我們國家上映,豆瓣評分至今維持在7.9分。一晃到了15年後,此時的拉吉憑著不怕吃苦的精神和絕佳的口才,將小店發展成了規模可觀的時裝店,娶到了心中所愛,兩人愛情的結晶:女兒皮婭也到了要上小學的年齡。女主米塔一心在家專心相夫教子,覺得自己和丈夫之所以不能擠入上流社會,是因為沒有得到很好的教育,尤其是對於男主不會說英文一事耿耿於懷。
  • 達拉維貧民窟Dharavi Slum:真實的《貧民窟百萬富翁》
    我們也有自己的貧民窟,雖然這些貧民窟的居民很多並不是來自馬尼拉。 由於菲律賓很多省份的工作機會稀少,農民工湧入城市尋找工作,負擔不起馬尼拉高昂的生活成本,很多人就會住在貧民窟的房子。 確實,這些貧民窟裡有著各種各樣的「貧窮」與「悲哀」,但這些並不是你看到的全部。在這裡,你還能看到「生存」和「希望」。
  • 印度,文明的貧民窟(上)
    所以準備借著這機會,更新兩篇文章,分上下兩部分,從古代到現在,就來說說我們這個老鄰居,老對手的一些事情。一來給大家擴充下知識,二來也從側面訴說下,文化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到底會帶來多大的影響。在看到文章大標題的時候,估計會有很多人會很疑惑,印度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為何會被貼上文明貧民窟的標籤?其實這只是常規上認識的印度,實際上印度現在文明,並不是其原來本身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