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神片《起跑線》:真正成名的教育是培養出內心有光的孩子

2020-12-13 MISS叄叄

文/叄叄

從古至今,教育問題一直是每位父母心中的大石頭,前段時間的西安兒童自殺事件,再次將「教育問題」推向風口,年僅9歲女童從15樓墜下,當場死亡,她的遺書裡寫道:「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簡單的幾個字的背後,卻隱藏著多少被忽視的壓力?

小時候為了我能好好念書考個好成績,媽媽差點辭去工作全職在家帶我,甚至還經常因為作業沒寫好動手打我,毫不誇張的說我幾乎每天都挨打,如果哪天媽媽心情好沒打我,我還會因此開心一整天。

在這樣的壓力下,我幾度想就這樣一了百了,可現如今孩子的壓力越來越大,有過這樣苦惱的孩子更是越來越多......

印度神片《起跑線》: 真正成名的教育是培養出內心有光的孩子

教育問題一直存在,也一直廣受關注,印度神片《起跑線》就是基於這樣的社會背景才得以創作而成,不論是印度還是中國,教育問題一直困擾著所有的家長,他們都渴望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有著更好的未來,為了能讓孩子上一所好學校,他們不遺餘力。

《起跑線》用一種輕鬆詼諧的表現手法將這一現實問題體現的淋漓精緻,同一社會背景下,生活著三種完全不同的人群,他們代表了社會的階級層次,也體現了很多階級問題,但在他們身上,我更看到了三種不同的教育方式,從富人的「精英式教育」到中產階級的「應試教育」到窮人的「美德教育」,每一種教育方式的背後都體現了父母的性格,也體現了三種完全不同的人生。

原本並沒有任何交集的三類人,卻因為「教育問題」走到了一起,為了一個入學名額,打響了一場戰爭,而他們的孩子則成了他們的「戰利品」,他們不惜一切代價,只為孩子有一個好前途,可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孩子又該如何教育?

一.從上流社會到社會底層,孩子的教育到底該何去何從?

從社會中層到社會上層,焦慮愈演愈烈服裝店老闆拉吉憑藉父親創下的服裝店,一步步發家致富,成為了社會的中產階級,原本這樣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可他的老婆卻一心想把孩子送進私立學校讀書,希望孩子長大後成為「人上人」。

這樣的想法看似簡單,可他們卻要因此舉家搬遷至離家很遠的高檔小區,只因那裡是私立學校的學區房,孩子有希望可以就近讀書,可到了那裡,階級層次不同而引發的問題才真正暴露出來。

富人區的孩子個個張嘴就是七八種語言,言行舉止都相當得體,而拉吉的孩子在派對上跳舞被嘲笑;因為不會說英文而遭受其他小朋友的冷落,看到差距的米塔哪裡甘心自己的孩子就這樣被看不起,於是她給女兒報各種興趣班,從早上到晚沒有一刻休息,可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孩子來說真的是好事嗎?

富人區的孩子自出生一直接受著最好的教育與培養,米塔的孩子自然無法與之相較,這樣的差距並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彌補回來的,而米塔這樣的做法更像是在「拔苗助長」,過度教育不但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長期如此,更會使孩子和自己陷入精神崩潰。

女主米塔在電影中有一句經典臺詞:「不能進入好的學校,就沒有好的工作,女兒的朋友就會超越她,她會孤單,會覺得自己是失敗者,就會自棄,就有可能開始吸毒......」

印度神片《起跑線》: 真正成名的教育是培養出內心有光的孩子

這一切的想法都屬於她自己的聯想,既可笑又荒唐,但這句話也恰恰折射出了現如今很多父母的想法:孩子在學校和女生走近了,就說明他戀愛了;孩子在學校打架了,就說明他肯定學壞了;我以前在學校成績特別好,所以我孩子的成績也必須特別好;很多時候,一些捕風捉影的事很容易被父母放大,而這種一系列聯想都是焦慮情緒所導致的。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別人家孩子如此優秀,更會以此為標準要求自己家孩子,更是不允許一些不好事情的發生,在父母眼裡,類似談戀愛打架這樣的事情更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寧可錯殺三個,不可放過一個,當父母習慣將注意力放在孩子的缺點上,自然看不到孩子的未來,這樣的心態在心理學上稱之為「相對剝離感」。

它是指當人們將自己的處境與某種標準或某種參照物相比較而發現自己處於劣勢時所產生的受剝奪感,這種感覺會產生消極情緒,進而感到憤怒,怨恨。

望子成龍的想法固然是好的,但它不能成為綁架孩子的牢籠。每一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個體,每一個孩子身上也都有著不同的天賦,作為父母,應該拋棄一些「攀比心理」,遠離焦慮,學會將注意力放在自己孩子身上,發現他們的長處,才能讓他們更加健康的成長。

從社會上層到社會底層,回歸教育本質人算不如天算,就算搬去了富人區,米塔的孩子依然無法進入私立學校,他們又開始打起歪主意,裝窮搬去社會底層的貧民窟,只為拿到那25%的貧困生名額。

從富人區流落到貧民窟,人是過去了,可她們的心卻始終無法融入這些住在社會底層的人群,在米塔眼裡,這裡骯髒破亂,晚上睡覺蚊子滿天飛,甚至還有老鼠在腳邊爬來爬去,如果不是為了孩子能進入名校,她是死都不願意住在這的。

直到有一次,一個男人的出現解了他們一家的燃眉之急,她才真的有所觸動,在拉吉被懷疑造假時,他勇敢的站出來帶著拉吉去上班;在拉吉擠不上公交時,他突然跳下車,和拉吉一起等下一輛;甚至為了拉吉女兒的學費,甘願去「碰瓷」,只為拿到那點錢給她交學費,可他卻不知道拉吉夫妻兩人至始至終都在騙大家,造化弄人,這樣的「騙子」最終卻拿到了入學資格。

在富人區感受不到的溫暖,在這裡他們感受到了;在富人區看不到的「美德教育」,在這裡他們也看到了,貧民窟的人或許物質基礎差,但他們卻有著常人沒有的真實,善良和熱情。

他們同樣希望孩子望子成龍,但他們知道窮人沒有能力選擇,可就算窮,他們依然沒有放棄生活,沒有放棄真善美,並且他們用自己的真善美感染著每一個人,也感染著他們的孩子。

正是因為家長潛移默化的教育,公立學校裡的每一個孩子,臉上永遠都掛著笑容,他們從不會排擠任何人,他們同樣可以說著七八種語言,他們還會玩各種樂器,跳各種舞蹈,和好朋友們嬉戲打鬧,這是在富人區看不到,也感受不到的「美德教育」。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潛移默化式的教育,孩子每天接觸最多的就是家長,父母的言行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孩子,你的每一次說話,每一個舉動,對孩子就是最好的教育。

一個人的出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成長為什麼樣的人!而能成為什麼樣的人,也取決於父母怎麼做,如果父母在生活中以真善美的心態對待親人,朋友以及周圍的一切,那麼孩子也將成為具有真善美品格的人,這就是教育最根本的本質所在。

二.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你是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

印度神片《起跑線》: 真正成名的教育是培養出內心有光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說:「真正成名的教育是培養出內心有光的孩子。」

貧民窟的孩子就是最好的的典範,他們雖然窮,但他們卻更能看到世界的美好,對每一個人都更加的包容,這都源於他們對精神世界的滿足。

在希亞姆的孩子沒有被私立學校錄取時,他問希雅姆:「爸爸,我是不是不幸運啊?」,他含淚回答道:「你是這個世界上最幸運的孩子,他們不要你是他們的損失。」

儘管傷心難過,但他依然願意藏起自己的難過,藏起自己對社會的不公,帶給孩子一片溫暖,儘管他非常清楚,窮人沒有資格大喜大悲,但他不願意讓年紀尚小的孩子就看清生活的苦楚,他希望孩子開心快樂的活著。

哪有那麼多歲月靜好,不過是父母替你抗下了所有。

經典電影《美麗人生》裡,垚多也正是一位這樣的父親,在集中營裡為了保護兒子,他騙兒子這是一個遊戲,只要不哭不鬧,攢夠1000分就可以回家;他做苦力累的站不住時,也會興奮的告訴兒子,自己是在玩遊戲,他不停的用謊言築起一片高牆,只為保護兒子那幼小的心靈。

直到生命的盡頭,他都始終在給兒子傳遞快樂,在集中營的那段日子裡,垚多用「謊言」照亮了孩子心裡的光,而長大後的兒子也終於明白父親的良苦用心:「這是我父親做的犧牲,這是我父親賜我的恩典。」

哪怕受盡苦楚,受盡磨難,我們都願意藏起所有的心酸,只為給孩子一片天真爛漫的世界,這就是最好的「美德教育」。

在人格心理學內,美德的概念是指:凡是可以給一個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東西,包括力量,勇氣,自信等,都可稱之為美德。這是一種從內而外的力量,當一個人內心充滿了對世界萬物的愛,他自然會變得很包容,懂得愛的人,也會讓別人感受到愛。

在影片的最後,謊言被拆穿時,希雅姆才知道原來自己一直被蒙在鼓裡,他們一家只是為了那個入學名額才搬進的平民區,原來他們根本不是一類人。

被憤怒衝昏了頭腦的他決定立刻去告發他們,可最終卻在與皮婭的擁抱中,放棄了這個決定,因為他不想為此毀了這個孩子的一生,哪怕在這種關鍵時刻,決定他兒子上學命運的時刻,他依然懷揣著愛,守護心裡的那份真情。

一個對孩子,對朋友,對親人都如此溫暖的人,又怎會教育不好孩子呢?

三.回歸真實本我,給孩子做最好的榜樣

父母,更應該以身作則,做一個誠實且真誠的人印度神片《起跑線》: 真正成名的教育是培養出內心有光的孩子

這一個「入學名額」給了拉吉一家希望,卻也讓希雅姆一家陷入絕望,正因如此,拉吉才真的醒悟過來,自己一直以來的行為有多愚蠢。

為了能讓孩子進入私立學校,他們不顧階級地位的不同,硬著頭皮擠進上流圈,又進行身份造假,這一切事情的背後看似是為了孩子的前途,實際上也是毀了孩子的前途。

因為孩子在這個過程,學到的都是滿滿的欺騙,謊言和虛榮,年齡尚小的孩子,還處在認知不清晰的階段,她們對於事情的分析全部來源於家長,家長怎麼做,孩子便會怎麼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身教時刻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想要求孩子,必須先要求自己。

好在最後,拉吉將名額「還給了」學校,毅然決然的將孩子送去公立學校讀書,因為他相信公立學校一樣可以教會優秀,善良的好孩子,他這一舉動不僅僅是彌補自己的過錯,更是為孩子做出了最好的榜樣。

培養孩子的「權利意識」,做一個自信且開朗的人印度神片《起跑線》: 真正成名的教育是培養出內心有光的孩子

在影片的最後,公立學校的孩子帶給了所有人一場「視覺盛宴」,當表演結束後,所有人為他們歡呼鼓掌,可當拉吉說出他們是公立學校的孩子時,全場變得鴉雀無聲,沒有人再為他們鼓掌,僅僅因為出身不同而得不到應有的喝彩,這是多麼可悲且可笑的事情。

因為階級固化,這種連校長都淪為商品買賣的教育制度讓拉吉看透了人心,也看清了自己,他不願自己再因為擇校問題而變得不擇手段,也不願女兒皮婭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他更不想看到皮婭長大後變成和他們一樣的人。

所以他選擇勇敢站出來,哪怕支持的人只有他老婆,他也義無反顧,他想大聲的喊出來,怒斥教育制度的不公,儘管他知道這樣的做法微乎其微,階級的跨越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他最起碼問心無愧。

這也是基本的「權利意識」,在面對不公或是權利壓制時,我們應該意識到自己有與生俱來的應當享有的權利,在法定範圍內主張和行使自己的權利,勇敢地捍衛自己的權利。

對待孩子,我們更應該培養他的「權利意識」。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不會說不,甚至因此受到欺負,因為家長一直在刻意培養他們的禮貌意識,而忽略了他們的權利意識。

孩子很乖,不打架,不罵人,可別的孩子來搶食,甚至因此打他,孩子也不知道怎麼辦,難道只能吃啞巴虧嗎?

其實不然,教會孩子自我保護,擁有維護自己權利的意識,也是每位家長的必修課,要讓孩子敢於說不,教會他們在適當的時候懂得拒絕,具備權利意識,是對他們最好的保護。

保持真我,做一個快樂的普通人印度神片《起跑線》: 真正成名的教育是培養出內心有光的孩子

男主拉吉本身是個非常淳樸的人,靠著自己的努力發家致富,可依然願意住在舊市區,和鄰裡街坊每天嘮著家長裡短。

他雖然不懂上流社會的社交禮儀,但他懂得為人處世,和身邊朋友相處的也非常融洽,哪怕去了上流社會,他依然可以在社交舞會上載歌載舞,全然不顧大家的冷嘲熱諷,但後來為了孩子入學問題,他開始刻意迎合別人,開始學起蹩腳的英文,甚至開始欺騙起身邊的朋友。

直到看到貧民窟鄰居希亞姆為了他的學費,甘願去撞車碰瓷,最後還失去了入學名額時,他才懊悔不已:「是我們竊取了他兒子的學位!」

這時他才意識到,自己早已不是當初的拉吉,他厭惡上流社會的虛情假意,也厭惡教育制度下的不平等,他只想回到原本開開心心,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他開始贊助公立學校的孩子們,讓女兒也來到公立學校念書,甚至還發起了一段「怒斥教育不公」的演講。

這一切的一切都源於他找回了當初那個快樂,真實的自己。

其實在如今這個嘈雜的社會也同樣如此,每天都有各種各樣的事情,各式各樣的人徘徊在我們的身邊,在這個充滿名利和競爭的社會的,我們似乎也習慣了將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想要的東西多了,內心浮躁了,自然就找不回從前的快樂,找不回曾經的自己了。

可做人,貴在真實,再華麗的詞藻,再動聽的歌曲,也不如真實動人,真實自有千鈞之力。

正如林清玄的散文集《人生最美是清歡》中說道的:「愛的開始是一個顏色,愛的最後是無盡的蒼穹。我們走過了許多春夏秋冬、我們走過了許多冷暖炎涼,仍然能保持單純的初心,一直嚮往生命的美好,在生命的最深處,我永遠深信,人生最美的境界是清歡。」

四.結語

印度神片《起跑線》: 真正成名的教育是培養出內心有光的孩子

結語

《起跑線》用輕鬆反諷的方式表現了現如今的社會問題,從上流階層,到中級階層,再到社會底層,每一個人都在為了教育問題憂心忡忡,每一個父母也都有每一個父母的教育方式。

社會階層再不同,可教育的本質依然沒變!

每一位父母固然都希望孩子優秀,可不要忘記了教育的本質來源於家長,家長永遠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和父母的教育,決定了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相關焦點

  • 印度神片《起跑線》
    請注意前方高能劇透影片講述的是印度版「上學難」的問題,然後隨便反思了一下「教育」、「階級」、「貧富」等種種問題。影片開頭孩子米雅被同伴孤立了,因為她說印度語,其他孩子說英語,因為學校不允許。在印度,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還是階級。」
  • 扎中國父母心的印度神片:父母的《起跑線》,孩子的大騙局
    來自印度的神片《起跑線》也許適合每一個中國家長、每一個中國教育者都去看因為它會讓你在笑得合不攏嘴時看見心裡流著的淚,因為它扎心揭示出一個同樣在中國上演的殘酷事實:起跑線是設給父母的,而騙局才是設給孩子的。
  • 印度教育類電影《起跑線》,什麼才是真正的起跑線?
    從預告片來看,電影《起跑線》講的似乎就是這樣一個故事:社會被分為上中下三等人,上流社會的孩子心安理得地接受最好的教育,中等人的孩子為接受更好的教育絞盡腦汁,而窮人的孩子卻徘徊在失學的邊緣。看上去同樣是赤手空拳來到人世間,但有人的起跑線旁邊停了一輛有司機的車,有人的起跑線上卻荊棘密布。
  • 印度神片《起跑線》續集將登陸中國,印度媒體對票房樂觀!
    2018年,一部名為《起跑線》的印度電影在中國上映。如今,這部電影的續集《起跑線2》也要引進啦!(目前還沒定檔)此次,《起跑線2》關注的仍然是孩子的教育問題,講述了一個印度商人,煞費苦心送女兒去上大學、贏得英語學位的故事。從海報上看,劇情顯然延續了第一部的喜劇風格。
  • 印度神片《起跑線》續集將登陸中國,印度版《帶著爸爸去留學》?
    2018年,一部名為《起跑線》的印度電影在中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一對中產夫妻千方百計將女兒送進名校接受教育的故事,期間以喜劇的方式,描摹了從高額學區房的現實困境到教育資源壟斷以及商品化的社會現象,由於種種細節像極了發生在中國當先的一切,因而引發了觀眾的廣泛共鳴。
  • 《起跑線》:什麼才是真正的起跑線?
    《起跑線》:什麼才是真正的起跑線?文/晴雨影視解說,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百家號:晴雨影視解說提起印度電影,大家一定會想到印度電影的一個的特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一言不合就跳舞,管他劇情著不著急,先跳一段舞蹈唱一首歌再說。當然,除了這個特點,印度電影還有另一個重要的特點:反應社會現實。
  • 揭露教育現實的印度電影——起跑線
    自從2018年以來,黑仔才開始慢慢的接觸了印度的電影,才了解到原來電影可以如此自然的揭露社會現實,就2018年來講就有較多具有影響力的電影,比如《神秘巨星》、《廁所英雄》、《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等。而今天要聊的是一部與教育現實相關的印度電影——起跑線。
  • 真正的起跑線是孩子內心的覺醒,否則父母再怎麼強迫都沒用
    ,而是孩子內心的覺醒,對生命探索的能力,追求生命質量的動力。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最典型的表現就是超前教育,可實際上超前教育效果並不明顯,還會消磨孩子的對學習的興趣。我們無法不承認應試教育反人性,它扼殺了孩子太多的潛能,它無法激發孩子體內的自我意識,促成自然天性依順它的固有原則成長。但是整個教育體系的改革需要時間,所以要想真正讓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家長要懂得識別這些體系背後的弊端,從家庭教育開始,引導刺激孩子的自我覺醒。
  • 印度高分電影《起跑線》: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
    評分8.9的印度電影《起跑線》近期引起網友熱議,很多網友表示:中國人的教育之痛,竟然被印度人拍出來了!電影講的是一對夫婦為了讓孩子能夠從小就獲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巔峰而追求貴族名校的故事。於是他們舉家搬進貧民區,貧民區的生活讓人哭笑不得,環境髒亂、老鼠亂竄、廁所沒 有水、還要等著領政府的補給糧……電影最終怎麼樣了呢,結果對我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值得思考的是,如此付出得到的教育就一定能實現孩子逐步進入上層社會的目標嗎,就能真正教育好孩子嗎。恐怕在電影裡那樣利益如洪水猛獸般的學校學習,再好的教育環境和設施也教育不出來人性精神的善良。
  • 印度的《起跑線》,教育的起跑線由誰來定義
    02印度2018年有一部電影——《起跑線》,講的就是關於一個印度普通家庭為了爭奪孩子教育的,所謂的「起跑」優先權,而絞盡腦汁的用盡手段和其間陷入的種種困境。如果說,《摔跤吧爸爸》講的是逆境中,正確的家庭教育是引導孩子成長的真諦,《起跑線》則道破了孩子教育過程中,在社會中種種真實存在的焦慮。
  • 《起跑線》關注教育問題 擇校故事有了印度版
    該片故事風格諧趣,印度父母拉吉和米塔為給女兒擇校鋌而走險,假扮窮人騙取入學名額,為的是給孩子一個更好的人生起跑線。擇校本是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但為達目的卻不擇手段,如此荒誕的情節不禁令人反思擇校熱下的教育本質。
  • 電影賞析:《起跑線》在人間有誰活著不像是一場競技!
    中國是這樣,鄰國印度其實也沒啥區別,從這部所謂的印度神片《起跑線》中可以看到許多我們自己的影子。影片中的一對中產階級夫婦拉吉和米塔,本來過著富足的中產階級生活,一個經營著月光集市的一家精品服裝店,收入頗豐,一個在家安逸地當著家庭主婦,還有個傭人可供使喚。
  • 印度電影《起跑線》: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最近,一部名為《起跑線》的印度電影在國內上映。該影片在豆瓣獲得8.1的評分,再度延續了印度片的高分傳統。影片用幽默詼諧的風格講述了一對中產階級的印度夫婦拉吉和米圖,為了不讓女兒皮雅輸在「起跑線」上,費盡心思讓她進入名校的故事。
  • 印度電影《起跑線》為什麼會讓人從笑看到哭
    有句俗話說「可憐天下父母心」,今天要講的就是一部讓人扎心的印度電影《起跑線》,它是一部反映教育的電影,但是劇中並不是用很嚴肅的形式來表達,而是用輕鬆愉快的方式反映出父母對孩子教育操心的社會問題。那為什麼說它是一部讓人扎心的電影,讓小編帶領著走進電影中去吧。
  • 教育的本質: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和健全人格,才是真正贏在起跑線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一句流傳多年的口號式教育理念,正因有了這句話,無數家長內心焦慮的小火苗被點燃,於是,不加選擇地報各種課外培訓班、死盯分數和名次、一窩蜂搶佔名校學區房等揠苗助長的教育方式層出不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 電影《起跑線2》直擊印度教育,伊爾凡實力主演,父母為孩子操心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一部父母為孩子上學操碎心的印度高分電影《起跑線2》,這部電影由伊爾凡印度演技巨星主演,電影講述了一位父親與他渴望出國留學的女兒之間的故事,同時展現了父親為實現女兒的夢想面臨的種種困難,以及想方設法克服困難的過程。
  • 印度電影《起跑線》,提出教育的起跑線由誰來定義的問題
    01印度2018年有一部電影——《起跑線》,講的就是關於一個印度普通家庭為了爭奪孩子教育的,所謂的「起跑」優先權,而絞盡腦汁的用盡手段和其間陷入的種種困境。學區房,私立名校,徹夜排隊求入學報名表,學校對孩子的面試筆試,甚至充分利用一些關係手段,千方百計佔用貧民區的入學資源等等。
  • 印度電影《起跑線2》上映,依舊關注孩子教育,但狗尾續貂了
    文/馬慶雲印度電影《起跑線》第二部,已經可以看到漢語字幕版本了。這部電影印度本土上映於2020年3月13日。在印度上映的時候,其本土口碑反饋情況亦不如前作。三年前其本土上映的電影《起跑線》,引入中國內地市場之後,也引發了影迷巨大的討論興趣,並且獲得非常不錯的口碑。《起跑線》第一部之所以在中國內地也廣受認同,實在是因為我們的也苦於孩子上學會輸在起跑線上的問題。所以,電影當中,這對兒夫妻為了給孩子找到一個更為優秀的學校而「不擇手段」的故事,真的也是中國內地影迷們的「心聲」。因此,《起跑線》國內上映的時候,備受關注。
  • 贏在起跑線?父母的教養,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
    有人說,父母對孩子的幼教、早教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線;也有人認為,孩子人生的起跑線其實應該是父母的經濟情況。想贏在起跑線?實際上,父母的教養,才是孩子人生真正的起跑線,就讓我們來看看網友們的經歷:網友善解:有一次我坐地鐵,遇到的一對母子可以說是非常有教養了。
  • 電影《起跑線》:聚焦教育困局,帶你認識不一樣的印度「爸爸」
    爸爸》開始掀起一輪印度電影熱潮,繼「印度良心」阿米爾·汗演繹的嚴父形象之後,下一個被觀眾記住的「印度父親」或許是即將於4月4日上映的《起跑線》裡面的「年度貓爸」。今日,片方發布「貓爸」版預告片及海報,展現出一個印度電影裡罕見的暖父形象,愛老婆、疼女兒,堪稱「印度好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