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中國父母心的印度神片:父母的《起跑線》,孩子的大騙局

2020-09-02 禪說電影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這句中國父母人人皆知的話,

到底是至理名言還是坑人謊言?


沒有起跑線嗎?當然有,富二代、星二代從小上不一樣學校、看不一樣風景、接觸非一般的人,他們的起點就是別人的終點,怎能說沒有起跑線?


有起跑線嗎?好似也沒有,窮二代長大後成為富二代領導者的比比皆是,而且都說人生是場馬拉松,怎能局限在一條起跑線?


一句廣告詞讓中國家長為之糾結「白髮三千丈」,

一句廣告詞讓中國家長為之奔命「緣愁似個長」。


為什麼?憑什麼?



來自印度的神片《起跑線》也許適合每一個中國家長、每一個中國教育者都去看。


因為它會讓你在笑得合不攏嘴時看見心裡流著的淚,因為它扎心揭示出一個同樣在中國上演的殘酷事實:起跑線是設給父母的,而騙局才是設給孩子的。



/父母:貧富對立的起跑線

孩子:分享即關愛的大騙局/


起跑線到底是誰的起跑線?


電影中的爸爸拉吉和媽媽米圖給出了最真實、最殘酷的答案:起跑線是給父母的。


在起跑線上競爭的,其實是父母的階級地位、經濟貧富、人脈資源。



來看看皮雅的父母——拉吉和米圖所處的起跑線位置吧:

階級:拉吉和米圖無疑是中產階級,他們是從貧困裡走出來的暴發戶,是月光集市上的老闆和老闆娘。


貧富:他們算得上中產階級裡的小富人,他們辦得起Party,買得起學區房,捐得起貧困學生,但他們沒法像真正的富豪那樣揮金如土,世界任我走。


人脈:他們是月光集市裡呼風喚雨的「明星」,但出了月光集市呢?他們誰也指不上,誰也靠不著。



正因為是中產階級,他們堅信自己有能力「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正因為是中產階級,他們自己辛苦攀爬的痛苦經歷讓他們覺得「絕不能讓女兒再這樣」,於是,為了唯一的女兒——皮雅,他們加入了最盛大、最殘酷的比賽——德裡幼兒園招生。



為這一個名額,他們做了中國父母再熟悉不過的事:

第一,購買學區房:為讓女兒皮雅能上德裡TOP5的學校,他們不惜離開了呼風喚雨的月光集市,「逼」著自己重金買下學區房,如同中國千千萬萬的父母一樣;



第二,參加輔導課:為了提升皮雅代表著「階級」的英語能力,他們給女兒報各種輔導課,還要求皮雅不準再說「印地語」(母語),甚至「逼」著自己張口便是蹩腳的英語,如同中國千千萬萬的父母一樣。



第三,父母培訓班:幼兒園僅僅考察孩子?當然不。


和中國一樣,幼兒園還考察著父母的學歷、職位、頭銜、社會關係和教育能力。


於是,拉吉和米圖為了通過這場父母的考試,「逼」著自己參加了父母培訓班,讓自己從頭到腳、從內到外「華麗轉身變精英」,如同中國千千萬萬的父母一樣。



這條「階級層次、經濟貧富、人脈關係」的起跑線設給誰的?


答案已然不言自明。


但極具諷刺意味的是,就在父母的培訓班上,在一場針對家長的模擬考試中,出現了這樣一個問題:


老師:「這是我最喜歡的問題,你們怎麼向孩子解釋『貧窮』一詞?」


媽媽米圖:為什麼要去解釋呢?貧窮在我們國家的每個角落都得到了完全的詮釋。


爸爸拉吉:每個角落都有乞丐乞討,我們不用介紹他們是誰吧。


老師:這些你們自己想想就好,怎麼能在面試時這麼說呢......

(拉吉和米圖面面相覷)


老師:如果你們被問到這個問題,記住,只要回答「分享即關愛」,然後微笑就好了。


拉吉:分享即關愛?


老師:對,然後一定要——微笑。



分享即關愛」加微笑,這才是正確答案。


你記住了嗎?


米圖和拉吉記住了。


於是他們在面對正式家長面試時,一本正經答道:「我們帶她去孤兒院,讓她和社會弱勢群體的孩子分享玩具,讓她明白『分享即關愛』。」(微笑)



這就是我們為孩子設下的大騙局:


在我們極盡所能裝扮成「社會精英」而鄙視「社會底層」的時候,我們對孩子說「分享即關愛」?!


在我們說著英語、秀著世界旅遊照片、開著Party狂歡以示精英階層的時候,我們對孩子說「去孤兒院分享玩具吧,因為分享即關愛」?!


笑話,天大的笑話。


可這笑話在笑誰?


我們中國人的生活中,難道不也是時時在上演這樣的笑話:

我們用房產、就職機會、教育資源等等一切來區分貧富,盡一切所能將資源壟斷在自己手中,然後我們對不肯分享糖果的孩子說:「這小孩,不能這麼自私,要分享給別人」......


我們買豪車、購豪宅、穿名牌、挎名包,然後我們對自己要買頂級玩具的孩子說:「這小孩,怎麼那麼虛榮呢」.......


我們每一位父母都像餓鬼般在起跑線設置的地獄裡競爭著,然後強裝微笑著對孩子說:你要愛我,愛別人,愛世界。


這微笑,這話,到底騙了自己,還是騙了孩子?


/父母:虛假欺詐的起跑線

孩子:公平正義的大騙局/


買學區房、進培訓班、報英語課、拜神求佛......最終拉吉和米圖的女兒皮雅進了TOP5嗎?


沒有。


招生辦這樣回答:學校不想招集市老闆的孩子。



可同時,拉吉的手下,住在貧民窟裡的手下的兒子,卻進了TOP5,為什麼?


因為政府硬性調了25%的名額給了貧困生。


像極了我國正在採取的,為了保證「教育資源公平」的某些措施。


可結果呢?公平了嗎?正義了嗎?


印度人民大膽曝了光。


拉吉和米圖,像許多其他中產階級父母一樣百思不得其解:精英階層不用愁,貧困階層有配額,唯獨中產階級呢?為什麼唯獨人數最為龐大的中產階級兩頭不落?



於是,他們做出了許多中產階段都想做出的決定:搶佔貧困生名額。為此,他們又做了三件事:


第一,賄賂。帶著錢,想好詞,走進校長辦公室,這是拉吉首先想到的辦法,可結果呢?他看到一位父親因為賄賂被校長趕出來(這裡的校長是否正義我們後面再說),於是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敢承認,便灰溜溜逃走了。



第二,住進貧民窟。從月光集市到富人區,再到貧民窟,電影是誇張的,但還是照見了事實,我們千千萬萬的父母都在為了兒女從窮到富,再從富到窮。



第三,搶車、搶水,搶米,鬥蚊子、鬥蒼蠅、鬥老鼠。為了讓招生辦相信自己的女兒皮雅確實是窮人的孩子,從富人區「下來」的拉吉和米圖開始學習窮人的生存哲學。



為了一桶水,米圖會像潑婦般爭吵,為了上一次廁所,拉吉捨棄了全天的工錢不要......



正如影片中鄰居孩子的母親說:「在這裡(貧民窟)生存可是一門學問」。這門學問是鄰居家孩子的爸爸媽媽教給拉吉和米圖的,但拉吉和米圖實際上是來搶鄰居家孩子的名額的。


這就是事實,這甚至是教育管理者們都知道的事實。


中產階級帶著虛假和欺詐,去偷竊貧民家孩子的權利。到頭來,他們怎麼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影片再次給予了最大膽的諷刺:

培訓老師:如果你們的孩子不想上學,你們會如何是好?


米圖:我們肯定是不會打罵她的。


拉吉:我們會說,如果你去上學,我們就給你一個棒棒糖。


培訓老師:什麼?你怎麼回事啊?


(拉吉和米圖再次面面相覷)


培訓老師:「賄賂是絕對不對的,絕對不可以這樣回答。


拉吉和米圖改口:「我們會問她『你為什麼不喜歡上學啊』,有時候對我們而言的小問題,對孩子來說是大問題。總之,我們是不會賄賂她的,絕對不會教她賄賂。」



這就是我們為孩子設下的大騙局:


我們把錢塞向別人的口袋,乞求別人給自己一個「點頭」,然後我們回家訓斥向自己要一個棒棒糖的孩子:「不給,那是賄賂,絕對不可以。」


我們打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旗號去上扮「精英」、下扮「貧民」,然後我們回家這樣訓斥自己的孩子:「撒謊是可恥的,必須說真話」.......


我們偽造著各種證書、搶佔著他人的利益、偷竊著別人的權利,然後我們回家訓斥自己的孩子:「你敢偷東西,打斷你的手,警察會抓你去坐牢」.......


從社會、到學校、再到家庭,我們齊心協力地編織著這樣一個關於「善良、正義、真實、分享」的大騙局,然後等著孩子走進社會,發現這一切都是假的?


這騙局,到底是為了我們下一代,還是害了我們下一代?


/父母:教育變生意的起跑線

孩子:教育改變命運的大騙局/


如果《起跑線》僅僅諷刺了父母、培訓機構,那它終究還是片面的。


讓我驚嘆而又佩服的是,印度的這一神片大膽通過「校長」這一角色揭露了教育管理者的腐敗,進而又通過這一角色,猛烈抨擊了整個社會體制的「公平」假象。


拉吉和皮圖的女兒最終成功進入了TOP1,怎麼進去的?


以貧困生的名義進去的。


而一直教他們如何在貧困裡生存、甚至以「碰瓷」的方式為皮雅賺回入學費用的鄰居家小孩呢?


沒有。


這件事深深刺痛了拉吉的良心。



拉吉最終走向了TOP1的校長辦公室,他坦然承認了自己的欺詐行為,並期望學校把女兒佔用的名額退還給貧困生。


然而,就是這位TOP1的校長,這位手握大權的校長,這位同樣從貧困裡走出的校長,不僅沒有把名額還給貧困生,反而輕描淡寫的說出了這樣一段話:

校長:如果我們把名額給了窮人家的孩子,那麼我們如何從中獲益?


拉吉:您怎麼能這麼說?您也來自貧困家庭。


校長:謝謝您提醒我,所以我永遠忘不了自己為了去同學家的派對為他們寫作業,而如今,我的這些同學們,為了讓他們的孩子入學,卻反過來不惜為我做任何事。


拉吉:您把教育變成了生意。無論如何,我一定會把這名額還給貧困生。


校長:我好害怕啊,您打算去找媒體?政客?還是警察呢?如果他們的孩子也一樣在這裡上學呢?


拉吉茫然。



這就是整個社會構建出的一個巨型網絡,一個由特殊階層掌控的網絡,一個其他階層和他們的孩子難以進入的網絡。


千百年前,孔子說:「有教無類」;柏拉圖說:「教育要公平」;亞里斯多德說:「法律必須保證自由公民的平等教育權利」。


千百年後,教育演變成一樁大生意。


在這樁生意裡,進入的家庭因為孩子的進入,而更加自豪、富裕、強悍;


沒進入的家庭因為孩子的沒進入,而更加沒落、貧窮、絕望。

這是一個無休止的惡性循環,而我們卻對自己的孩子說著「善良、正義、真實、分享」,難道我們指望著下一代在我們如此的「言傳身教」下,來攻破我們製造出的惡性循環,創造出一個美麗公平的新世界?


該是醒醒的時候了,該是我們首先自己對自己負責,進而才對下一代負責的時候了;該是我們首先不自欺,進而不欺下一代的時候了。


在影片的最後,無計可施的拉吉只好在大禮堂裡說出了一段話:


「在沒小飾物、電視機等玩意兒的情況下保持開心,這些不是我女兒在這所學校學到的,『少即多、分享即關愛』,孩子們被要求記住這些,但這些都是我女兒跟這個貧窮鄰居家小孩學到的,而不是在這所學校裡學到的。

我們偷了他們的權利,但我們還是不會讓他們在這裡上學。為什麼?


因為像我們這樣的父母更樂意去欺騙,而像她這樣竊取他們機會的校長,不再是校長,而是一個生意人。教育不再是教育,而是一門生意了。


但我不會教我的孩子去剝奪別人的權利,她可以在任何地方讀書,但是不會在這裡。今天,我就為我的孩子皮雅辦理退學。」



多麼震撼的一段話,說完呢?很多家長鼓掌,然後跟隨?


沒有。


實際上,沒有一個家長站起來鼓掌,除了妻子米圖。


實際上,那位校長依舊以校長的姿勢站了起來,告訴大家:「我們為什麼會聚集在這裡,我們聚集在這裡是為了孩子們美好的未來......」



這就是殘酷的事實。


你,如果是一名家長,繼續接受這樣的事實,還是行動起來拒絕在起跑線上賽跑?


你,如果是一名教育管理者,繼續在這樣的事實裡墨守成規,還是行動起來還原教育的本質?


你,如果是一名孩子,還想長大嗎?



【素 說 記 語】


看完這部電影,我久久未能入眠。


我的孩子3歲,上幼兒園了,所以,我也站在了起跑線上。


和電影中的拉吉、米圖一樣,我也是一名中產階級,和千千萬萬的中國父母一樣,我也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未來。


那麼,我要賽跑嗎?


不,我想改變。


怎麼改變?一個人面對這麼龐大的一個系統,怎麼改變?


我知道我無法改變,但我看著在我身邊熟睡的孩子,我堅定走向電腦,敲起了鍵盤。


這文章寫完了,能有改變嗎?


沒有。


也許就像在大禮堂說完那段話的拉吉一樣,無人鼓掌,無人轉發。


但是,我依舊要寫。


因為,改變從來不是從下一代開始,改變只能從我開始。


改變從來不是從口號開始,改變只能從行動開始。


歡迎關注我們,一起參與討論吧!

禪說電影

不一樣的角度看電影

讓我們一起:

【看】他人的電影,

【觀】自己的生活,

【導】自己的人生。

本文作者:素說,禪說電影創始人,《幸福就像如來掌》《高維智慧看電影》系列作者。

圖片來源:網絡,若有不妥,請及時聯繫定會妥善處理。

相關焦點

  • 印度神片《起跑線》:真正成名的教育是培養出內心有光的孩子
    印度神片《起跑線》: 真正成名的教育是培養出內心有光的孩子教育問題一直存在,也一直廣受關注,印度神片《起跑線》就是基於這樣的社會背景才得以創作而成,不論是印度還是中國,教育問題一直困擾著所有的家長,他們都渴望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有著更好的未來,為了能讓孩子上一所好學校,他們不遺餘力。
  • 電影鑑賞:《起跑線》這部最新的印度神片,真是扎心了!
    而當他們費盡心思終於要將女兒送進名校時,事情卻又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中國有一句很熱門的口號: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這條「起跑線」指的就是孩子接受的教育,中國人認為孩子接受了好的教育,才能具備強大的競爭力,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機制中獲得先機與優勢。
  • 極限男人幫6個問題扎了無數父母的心:怎麼才算贏在了起跑線?
    1前段時間,《極限挑戰》又雙叒叕扎了無數人的心,一度登上微博熱搜。距離高考還有100天,極限挑戰男人幫走進了上海崇明中學,陪伴高三學生經歷了一場特別的百天衝刺誓師大會。高三的學生們站在操場上同一起跑線,男人幫六個人每個人問一個問題,如果答案是有,即可向前走6步到達下一條線,如果答案是沒有,原地不動。
  • 印度神片《起跑線》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電影是《起跑線》《起跑線》《起跑線》請注意前方高能劇透影片講述的是印度版「上學難」的問題,然後隨便反思了一下「教育」、「階級」、「貧富」等種種問題。影片開頭孩子米雅被同伴孤立了,因為她說印度語,其他孩子說英語,因為學校不允許。在印度,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還是階級。」
  • 黃渤黃磊的扎心提問|輸在起跑線的孩子,別再輸了父母給的衝鋒衣
    雖然也有逆襲,但跑得最快的,更多的是起跑線靠前的那些。- 2 -看完這個節目,有人說「寒門再難出貴子」,有人對難以逾越的階級差距感到無望。身為父母,每一問都如此扎心。我們當年奔跑過來,現在我們是孩子的起跑線。
  • 中國教育孩子為啥父母這麼累?離不開這4點原因,很扎心
    中國爸媽帶孩子,孩子不累了,反倒是父母變得格外的累,對於國外的家長來說,生孩子就是來「玩」的,但是,對於中國家長來說,生孩子就等於生了一個「祖宗」。二、競爭大,攀比心理強烈現在教育孩子成本高是很顯然的,這也就造成了在教育上的攀比,從結婚開始就想著以後孩子學區房的問題,這不僅僅是孩子教育上的攀比,更是大人面子上的攀比,其中也存在一種虛榮心。
  • 影評|可憐天下父母心 為了孩子《起跑線》真拼
    近幾年來,印度電影不斷佔據中國市場,從《我的個神啊》到《三傻大鬧寶萊塢》再到《摔跤吧在印度也是同樣如此。當父母有機會讓孩子進入最好的學校的時候,即使是「不擇手段」,他們也會甘之如飴。《起跑線》這部電影說的正是孩子入學與教育的問題,影片中主角家庭是中產階層,父母恩愛,但孩子的教育與學校的選擇卻是他們的心頭大事,為了能讓自己的孩子進入最好的學校,他們搬去富人區,遠離自己原來的生活環境,用豪車、名牌包裝自己,在努力之後
  • 可憐天下父母心,印度年度話題電影《起跑線》國內將映
    自從去年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現象級之後,今年年初又一部《神秘巨星》在中國市場上獲得了極好的口碑,然後現在大家一提到印度電影,就想起米叔阿米爾·汗。米叔的魅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印度還有更多沒有米叔參與的優秀電影,希望大家不要錯過。
  • 電影《起跑線2》直擊印度教育,伊爾凡實力主演,父母為孩子操心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一部父母為孩子上學操碎心的印度高分電影《起跑線2》,這部電影由伊爾凡印度演技巨星主演,電影講述了一位父親與他渴望出國留學的女兒之間的故事,同時展現了父親為實現女兒的夢想面臨的種種困難,以及想方設法克服困難的過程。
  • 印度神片《起跑線》續集將登陸中國,印度媒體對票房樂觀!
    2018年,一部名為《起跑線》的印度電影在中國上映。如今,這部電影的續集《起跑線2》也要引進啦!(目前還沒定檔)此次,《起跑線2》關注的仍然是孩子的教育問題,講述了一個印度商人,煞費苦心送女兒去上大學、贏得英語學位的故事。從海報上看,劇情顯然延續了第一部的喜劇風格。
  • 中國父母為了孩子上學到底有多拼?
    最近的熱播劇「《三十而已》裡,全職媽媽顧佳的一句話,戳中無數父母淚點。劇中最為扎心的一幕是: 顧佳為了孩子能上更好的幼兒園,不惜背上高房貸搬到高檔小區,結果卻卡在面試環節。記得以前看過一個印度電影《起跑線》,整部影片,以「為女兒擇校」這樣一個極小的角度切入,電影叫做《起跑線》,名字起得相當傳神。因為,我們都熟悉一句口號: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有趣的是,看來很多印度人也認同這個觀點。
  • 印度電影起跑線影評分享
    印度電影起跑線印度電影自從摔跤吧爸爸後,火熱起來,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印度電影起跑線的影評。3我想,若是中國的父母能多想想孩子童年的成長趣味性及給予的關愛之情適度性,而不是將自己沒有的東西一味加注孩子身上,不問喜惡,只知跟風,便覺自家的起跑線應該是提高了點,不輸其他家孩子比較多這些問題,我想祖國的花朵會有更燦爛的綻放~4整部電影看得心情舒暢
  • 父母的焦慮,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此前,曾上映一部印度電影《起跑線》,講的是一對中產階級的家庭為孩子選擇幼兒園的故事。故事發生在印度,但裡面的情節特別中國化,好像講述的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一對剛剛富裕起來的父母,想讓孩子去好一點的學校,但是呢,孩子多,好學校少,即使買了學區房,也不能保障孩子一定能進入好學校,孩子得參加各種培訓,家長也得接受各種面試,就算是有錢有關係,渾身的辦法都用上,入學的時候也未必如願。能給孩子創造好條件,無可厚非。可問題是,焦慮的家長,加上流水線一樣的各種培訓,真的能夠成就我們的孩子嗎?對此,我深表懷疑。
  • 電影《起跑線》可憐天下父母心,網友:貧窮是一門藝術
    文/清攸影訊印度電影在國內的評價越來越高,從阿爾米汗的《三傻大鬧寶萊塢》、再到2017年上半年火遍中國的《摔跤吧!爸爸》,12.9億的票房再一次刷新了印度電影在國內的記錄,可能是印度和中國的發展有一定的相似性,有一些社會現象還是會感同身受的。不得不說,印度電影非常犀利的揭露了當今社會的現象,像《三傻》揭露古板、生產線式的教育現狀,《神秘巨星》調侃了印度男女地位的懸殊等等,不僅在印度,在中國也同樣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 黃渤6個問題扎了無數父母的心:到底什麼樣的起點才算贏?
    這六個問題如下:1、你的父母是否都接受過大學以上的教育?2、父母是否給你請過一對一的家教?3、父母是否讓你持續地學習功課以外的一門特長而且現在還保持著一定水準?以各自的位置為起點,學生們衝向體育館,只有前20名才有資格進入館內拿到禮物。
  • 印度電影《起跑線》為什麼會讓人從笑看到哭
    有句俗話說「可憐天下父母心」,今天要講的就是一部讓人扎心的印度電影《起跑線》,它是一部反映教育的電影,但是劇中並不是用很嚴肅的形式來表達,而是用輕鬆愉快的方式反映出父母對孩子教育操心的社會問題。那為什麼說它是一部讓人扎心的電影,讓小編帶領著走進電影中去吧。
  • 孩子的起跑線,父母的棺材板.
    這是被每個家長奉為聖經的一句話,為了把孩子的起跑線拉的比同齡人靠前再靠前,無數父母絞盡腦汁為此一搏。甚至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從懷孕就開始了。孩子尚在肚子裡的時候,很多媽媽就開始對著肚子135放英語,246放古典音樂做胎教了。她們無論胎位正不正都堅持順產的理由無非就是:這樣對孩子比較好。月收入剛剛過一萬的家庭,願意咬牙送孩子上兩到三個學費兩萬多的早教機構。
  • 印度神片《起跑線》續集將登陸中國,印度版《帶著爸爸去留學》?
    2018年,一部名為《起跑線》的印度電影在中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一對中產夫妻千方百計將女兒送進名校接受教育的故事,期間以喜劇的方式,描摹了從高額學區房的現實困境到教育資源壟斷以及商品化的社會現象,由於種種細節像極了發生在中國當先的一切,因而引發了觀眾的廣泛共鳴。
  • 印度電影《起跑線》:你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最近,一部名為《起跑線》的印度電影在國內上映。該影片在豆瓣獲得8.1的評分,再度延續了印度片的高分傳統。影片用幽默詼諧的風格講述了一對中產階級的印度夫婦拉吉和米圖,為了不讓女兒皮雅輸在「起跑線」上,費盡心思讓她進入名校的故事。
  • 「量子波動速記」被查:可笑的騙局,偉大的父母
    他們給自己的孩子,報了這些所謂的「超能力」課程,甚至不惜加價讓這些「老師」用更好的方法來教自己的孩子,於是就誕生了「智保天賦」項目,它包含了8大技術和7大特訓營,其中包括多元感知、量子速讀、過目不忘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