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養生拼的是細節!常按這些穴位保健又養生--人民健康網--人民網
養生拼的是細節!常按這些穴位保健又養生
編者按:穴位保健是一種簡單、方便且行之有效的保健方法,通過刺激人體特定的穴位,激發人的經絡之氣,以達到通經活絡、調整人的機能、祛邪扶正的目的。人民健康網推出《金臺養生園》欄目,為您盤點最養生的生活方式,今天與你聊聊穴位養生的話題。
溫敷四穴暖全身
《黃帝內經》中有「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的說法,意思是陽氣就像天上的太陽,丟掉會影響壽命,強調保護陽氣的重要性。中醫也認為,陽氣充盛,則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人會少生病,有活力。寒冷冬季最易折煞陽氣,因此應著重養陽來強身健體、延年益壽,這裡給大家推薦四個「陽氣穴」,它們能參與全身的能量代謝、溫暖全身之陽。
關元。將手放在臍下,四橫指處即是關元穴,它是任脈和足三陰經的交會穴,也是陰陽元氣交關之處,故名為「關元」。元穴就像人身體的一個閥門,將人體元氣關在體內讓它不洩漏,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經常按摩關元穴能起到補益元氣、強身固精、祛寒回陽的效果。每天早晚將雙手重疊,以關元穴為中心按揉50下左右,然後用雙手食指指腹重疊在一起,點按穴位20下左右,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宜。
氣海。該穴為人體先天元氣聚會之處,位於肚臍直下大約一寸半。經常按摩氣海穴,可補中益氣、溫煦百脈、培元補虛。按摩時以掌心緊貼氣海穴,先按順時針方向按摩100次左右,再按逆時針方向重複。動作宜輕柔緩慢,以腹部感覺徐徐生熱為度。
神闕。此穴當元神之門戶,故有回陽救逆、開竅蘇厥的功效。同時,穴位又位於腹之中部,下焦之樞紐,鄰近胃和大小腸,所以該穴還能健脾胃、理腸止瀉。每晚睡前將雙手搓熱,疊放於肚臍,順時針逆時針交替按揉各100次左右。
命門。命門穴位於後腰中點與肚臍相對應的位置,它就像兩扇門,保護著腎臟,故又叫「精門」。中醫認為,腎藏精,若一個人腎精充足,則陽氣充足、老而不衰。命門可溫煦人體陽氣,喜暖不喜寒,臨床常用艾灸的方法進行保健。但艾灸是個技術活,自行操作難,平時可用暖水袋溫敷該穴,並注意防止燙傷。
睏倦乏力,按魚際穴
臨近春節,各種年終工作及應酬接踵而來,不少人身心都有點「吃不消」,睏倦乏力。此時不妨按按魚際穴,讓身體從內而外「生」出活力。
取穴:手拇指本節(第1掌指關節)後凹陷處,約當第1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大拇指一側稱「大魚際」,另一側稱「小魚際」。
具體方法:以拇指深按手掌心,其餘3指在手背側支持,主要是拇指用力,直至感覺溫暖,可以加強血液循環,調節神經。再以小魚際搓掌心、掌背。同時,還可用手掌或小魚際輕拍手臂內外側,由內向外、由上向下,反覆數次,直至皮膚紅潤,有熱脹感。
身體有毒素,按通胃經
臉色黃而黑、身體疲乏、脾氣也時常暴躁易怒……中醫將這些症狀歸納為「身體有毒素」的信號,排毒不僅能使皮膚氣色變好,對身體健康也至關重要。因此,不妨多按胃經來緩解。
取穴:屈膝沿髕骨向下循按,摸到脛骨,距脛骨外側邊緣一中指寬處就是足陽明胃經小腿部的循行線。髕骨下方的韌帶外側凹陷處是犢鼻穴,自犢鼻向下約一掌是足三裡穴,再向下一掌為上巨虛穴,再下一掌為下巨虛穴。具體方法:自犢鼻沿胃經循行線自上而下點按足三裡、上巨虛穴、下巨虛穴,通暢小腿氣血。反覆10次後換另一條腿重複動作。
年底焦慮按按「開心穴」
年底是收穫的時刻,如果收穫少或者比自己預期的少,那就會導致人焦慮。同樣,新年開始,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也會導致焦慮。其實我們很多的焦慮都是因為過去的這段時間裡沒有得到相應的滿足感和價值感。
其實,焦慮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情緒和反應方式。因為有了它,我們才能適應和應對環境的改變,最終才能解決問題。從這個層面說,當你焦慮了可能是好事,因為你要解決問題了。應對焦慮,每個人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
解放軍第309醫院急診科來要水為您推薦了幾個「開心穴」,年底有空時經常揉一下,可以緩解焦慮情緒!
這幾個「開心穴」主要包括人體上的心包經、羶中穴、風池以及合谷穴,只要感覺疲勞、緊張或者焦慮時都可以按揉一下,每個穴位按摩 2~3分鐘,力度以感到稍微有痛感就行。揉按心包經時如果覺得找穴位太麻煩,也可以直接沿著經絡一點一點地直接拍打過去,對疏通氣機非常有作用。
另外,中醫認為當內臟有火時,也容易導致抑鬱、煩躁、悲傷等不良情緒。小麥味甘微寒,有很好的調養心陰以安神志的作用,上班族平常不妨多吃點。其中,甘麥大棗湯是治療精神疾病的一個名方,主要由炙甘草12克、浮小麥30克、大棗9枚,加水適量,小火煎煮而成,每天早晚溫服一次,具有補益心脾、寧心安神的功效,在平時也可以當茶喝,效果很不錯。
常按血海穴,活血化瘀
血海穴是八脈交匯穴位中很重要的一個穴位,屬於足太陰脾經,通於督脈小腸經。血海穴和血有著密切關係,是治療血症的要穴,臨床常用於治療月經不調、肝血虛、膝關節疼痛等。
取穴:患者坐在椅子上,將腿繃直,在膝蓋側會出現一個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塊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頂端就是血海穴。
操作方法:每天堅持點揉兩側血海穴3分鐘,力量不宜太大,能感到穴位處有酸脹感即可。按摩時間最好選在每天上午9~11點,這個時段是脾經經氣旺盛之時,人體陽氣呈上升趨勢,按揉此穴可達到最佳效果。
牙疼,按揉三個穴位
1.按揉合谷。拇指指腹置於合谷穴(位於拇指和食指合攏後,隆起肌肉最高處),向第二掌骨骨膜緩緩用力,以出現酸脹感為度。
2.揉捏下關。當牙痛難忍,吃藥也不管用時,可以用大拇指對準牙痛一側的下關穴(位於頭部側面,耳前約一橫指處),用力按住,產生酸麻感。力度以能忍受的極限為度,還可配合揉捏等手法,持續至牙痛緩解。
3.揉頰車。頰車穴是治療牙痛的要穴,明代《針灸大全》就有記載:「頰車可灸牙齒愈」。頰車穴位於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耳下大約一橫指處,咀嚼時肌肉隆起部分的凹陷處即是。將中指指腹按於頰車穴,順時針或逆時針按揉,帶動皮下組織,以產生酸脹感為宜,使酸脹感傳至牙根部。
(責編:陳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