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幾乎是每個女性朋友或多或少都有經歷過,難於啟齒,甚為惱人。輕者,只表現為小腹不適、腰部酸脹、乏力等,嚴重者,則出現小腹痙攣性疼痛、腰痛、頭暈、噁心、嘔吐、四肢冰涼等症狀,而且每次月經光顧時都表現如此,難於忍受者常常需要被迫休息幾天,嚴重影響生活、學習或者工作。
中醫有妙招:三個穴位緩解痛經不適
緩解痛經,中醫有沒有辦法呢?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針灸推拿科主治中醫師陳波燕表示,中醫學認為痛經病位在子宮、衝任,其主要病機為「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該病主要與經期或經期前後受致病因素影響有關,如情志所傷、起居不慎或"外感六淫"(風、寒、暑、溼、燥、火)等幹擾,導致衝任氣血不暢、胞宮氣血流通受阻,不通則痛,引起痛經,造成身體的疼痛不適。
正所謂「痛則不通、通則不痛」,運用中醫經穴理論和知識,通過適當的按摩手法刺激人體相應穴位,可以疏通任、督兩脈,調暢經絡,致使血氣運行得暢,最終達到緩解甚至消除痛經不適的目的。日常痛經發作時,取三陰交、地機、血海三穴同用,能夠起到疏通經絡、調暢氣血,緩急止痛的作用。趕快來看看是哪三個穴位吧!
穴位一:三陰交
三陰交穴系足太陰脾經腧穴,為足太陰、足厥陰、足少陰三陰經交會之處,主治功能甚廣,大凡與脾、肝、腎三陰經相關疾病均能治療。
《金針王樂亭》曰:「三陰交滋陰,健脾,助陽,為治血之要穴。」因此三陰交穴具有活血調經、健脾利水、疏肝益腎等作用,並有調三陰經經氣,活血通絡之效。
定位:在內踝尖上三寸,脛骨內側面後緣。
穴位二:地機
地機穴,是臨床治療痛經的有效經驗穴,痛經病人此處常有壓痛和自發痛。按摩時以食指指腹點按地機穴,周圍捫按,尋找最敏感點。
《針灸大成》:「主腰痛不可俯仰,溏洩,腹脅脹,水腫腹堅,不嗜食,小便不利,精不足,按之如湯沃股內至膝。」
定位:在內踝尖與陰陵泉穴的連線上,陰陵泉穴下3寸。
穴位三:血海
血海穴,出《針灸甲乙經》。別名百蟲窠。屬足太陰脾經。
「脾主裹血,溫五臟」,穴為足太陰脈氣歸聚之海,是治療血症的要穴,具有活血化瘀,補血養血,引血歸經之功效,為調經之要穴,故名血海。
定位:此穴位於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穴位按壓小技巧
可於經前數日及月經期間,用拇指的指腹由輕及重地按揉以上三個穴位敏感點,以能忍受為度,按壓後局部可產生酸脹痛感,或向會陰及小腹部放射,每穴3~5分鐘,左右交替,每日1~2次,疼痛會很快得到緩解或消失。
陳波燕醫師指出,痛經的女性朋友除了按揉穴位之外,平時還要注意自身的飲食起居,比如注意保暖、忌食生冷、保持情緒穩定、合理平衡膳食。與此同時,也要加強生活運動的規律性,比如早睡早起、避免熬夜,積極參加體育鍛鍊等。
【來源: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