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是講不聽,而是聽不懂

2021-02-19 教而有方

作者:王麗芳(antonia wang),曾任臺灣立法委員助理,女兒出生後成為全職媽媽,已出版數本知名育兒著作:《孩子教我看懂愛》,《勇於與眾不同——樂當幸福不良媽媽》,《我不是天生會當媽媽》。

兒剛剛出生的時候,我去參加臺北市舉辦的「閱讀起步奏」,那是一個可以領繪本的親子共讀講座。那位講師分享了一件事,讓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說:「我剛剛進來會場的時候,看到一個媽媽抱著她的孩子,邊指著窗戶邊跟孩子說『這是窗戶、這是窗戶、這是窗戶。『窗—戶—』這樣很棒,孩子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學會語言的。」

  

那一場講座中,我拿到兩本繪本,我才了解,原來初階的繪本就是這樣,單純的字句一直反覆出現。由於孩子腦中沒有具體的畫面,所以還要搭配大又突出的圖片,讓孩子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結合圖片、單字、語彙,慢慢學習累積,有一天才能真正懂得全部的意思。

  

那次的演講影響我很深,我開始去思考孩子腦中認知建構的問題。於是,在我要提醒孩子「斜坡小心騎車」之前,我會先用球和腳踏車,反覆的實驗給孩子看,讓孩子理解,原來看不出來有傾斜的地板,其實是有坡度的,而這個坡度會讓球滾得更快,也會讓腳踏車加速下滑。

  

我跟孩子說:「這就是斜坡!」孩子才有斜坡的概念,下一次喊:「小心斜坡!」孩子才懂我在說什麼。

有很多媽媽常常來跟我抱怨,她的孩子「怎麼講都講不聽」,不像我的孩子這麼聽話;可是我想的是,孩子到底是講不聽,還是聽不懂?

  

兒子才剛剛會走的時候,我擔心他以後到馬路上,遇到危險不懂得反應,於是帶著他們在公園裡玩「走走走、停!」的遊戲,一邊走一邊說「走走走!」在喊停的時候,做出誇張的靜止動作。兒子一開始根本不知道我在做什麼,七歲的女兒卻玩得非常開心,兒子也慢慢地學著姊姊一起玩。

  

接著,我們改玩「快快的!」跟「慢慢的~」我們邊跑邊說:「快快的!快快的!」然後一喊「慢慢的~慢慢的~」腳步就要變慢。後來又衍生到「蹲下去」、「站起來」、「跑跑跑」、「走走走」,當孩子的大腦跟身體動作,能夠確實與指令連結起來,就代表孩子真的懂了這些語言代表的意思。

  

因此,兒子從會跑開始,只要他一開心往前跑,我們在後面喊「慢慢的」,甚至喊「停!」他都懂得我們在說什麼,自然就不會在馬路上橫衝直撞。

  

我常常看到很多大人,在小小孩往前亂跑的時候,大聲地在後面喊:「你這樣會被車撞到,很危險!」「要我講幾次你才懂呀!不準跑。」我便會想,在三歲孩子的腦袋中,他真的理解「被車撞到」、「危險」、「懂」這些語彙所代表的概念嗎?等到大人上前一手抓住孩子,另一手打下去的時候,孩子懂不懂他為什麼被打?

兒子兩歲多的時候,我觀察到親子館中有人意圖搶他的玩具時,他會做出推的動作,回到家,我便跟他坐在床上,我喊「我推你!」然後輕推,讓他倒在床上。

我又喊「我擠你。」就用身體去擠他;我喊「拉你!」時,就把他拉起來,兒子反覆玩著這些遊戲,玩得非常開心。那陣子我們常常玩這類遊戲,因此,當他來擠我的時候,我說「不要擠我,我不喜歡。」孩子就聽得懂我的話,也理解原來他正在擠我。

我利用跟孩子單獨相處的時間,用遊玩的氣氛,結合動作跟語言,事先讓孩子理解我說的話是什麼意思,而不是等到事情發生了,才用「孩子聽不懂的話」制止他。

當孩子正在保護自己的玩具時,眼睛只有玩具,不見得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動作,媽媽喊「不要推人!」時,如果孩子還無法理解「推人」的意思,當然無法制止他的動作。

父母以為在孩子打人的當下開口制止,孩子就會懂得「不可以打人」,事實上孩子根本沒意識到「這是打人」,只會記得「那個人搶我玩具,媽媽竟然還罵我」的委屈。

我會在孩子開始與朋友大量互動之前,結合孩子需要的語言與動作,想盡辦法事先讓孩子理解這些意思,我不會在孩子腦中沒有畫面、心中沒有感覺的時候,硬講一堆道理,硬扯一堆「同理」。

當上母親後,我發現,對於我的「配合」,孩子總是視做理所當然,卻對我的「不配合」據理力爭,用盡方式抗議。

  

孩子餓的時候,母親理所當然該奉上食物;孩子用完餐,母親理所當然要洗碗;外出時,母親理所當然要幫孩子帶水杯;孩子想要玩具時,母親理所當然要買給她;孩子想要投飲料的時候,母親更是理所當然,要自動拿出硬幣。

  

孩子看不到父母的「配合」,卻常常看到父母的「不配合」,不如意的時候就生氣大哭。這些年,看過一個又一個的孩子,也看過一場又一場的親子衝突,我逐漸了解了,許多孩子卡住的,就只是他們一點都看不懂別人的配合。

  

從孩子三歲半開始,我會在出門之前,用勉為其難的表情,告訴孩子:「其實媽媽今天不想出門,不過因為你很想很想去公園,所以媽媽只好配合你,帶你去公園。所以回家的時候,可不可以也請你配合我,讓我繞去有機商店買一些食物?」在孩子堅持要吃義大利麵的時候,我們會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愛吃義大利麵,不過爸爸一點都不喜歡吃,而媽媽雖然也喜歡吃,但是為了配合你,也已經吃太多餐了,好想吃點別的東西。今天,可不可以請你配合我們吃火鍋大餐,我們會幫你準備你喜歡吃的燙青花菜跟滷肉飯,好嗎?」

  

我們總是會很仔細的說明給孩子聽,告訴他們,哪些時候是大人配合他們,而大人有時候也需要他們的配合。

於是,當我需要女兒配合的時候,只要說:「可不可以請你配合一下呢?」她多半會答應。

  

甚至有些時候,我不用說,她也會抱著我,跟我說:「媽媽,謝謝你陪我去玩那個電動摩天輪。」「媽媽,謝謝你! 我知道你今天有點頭痛,還帶我出去玩。」女兒八歲的那一年,先生的身體出了點狀況,我們常常跑臺中找醫生針灸。女兒知道父親的狀況,即使常常要在診所枯燥的等待,犧牲自己的假期,有時候甚至會耽誤功課,她也從來沒有怨言。

  

有時候在診所拖太久了,晚餐很晚才吃,女兒還會開心地說:「謝謝你們帶我來吃我喜歡的面。」她也會在漫長的等待中,陪著年紀還小的弟弟玩。有一次,實在等得太晚了,我跟孩子說:「抱歉,讓你們餓了!」女兒回答我:「媽媽,你陪我們出去玩的時候,也是很無聊在旁邊等,也是會餓呀! 你也沒有埋怨過。」

  

女兒的這一段話,讓我覺得好窩心。我在配合孩子的過程中,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孩子便會在配合父母時,展現一樣的態度。配合孩子的需求,帶孩子出去玩的時候,我很甘願,也很投入,不會一直抱怨碎碎念,所以孩子在配合我的時候,也是心甘情願。

  

我想,這或許是我們一輩子的功課。要看懂得別人的配合,看懂那背後滿滿的愛與善意;也要看懂別人對我們的不配合,看懂別人的不配合背後真正的想法。

  

學會如何互相配合,學會在不委屈自己的狀況下,配合別人;也學會在配合與不配合中,找到平衡點。學會尊重別人的不配合,也懂得說服別人配合。

我從孩子小時候,就常帶領他們去觀察人的不同,哪個孩子喜歡吃咖哩飯?哪個孩子又不喜歡吃咖哩飯?我引導孩子去看懂很多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同樣的東西對於不同的人來說,不一定會有相同的感受與喜愛。

  

我知道,我給孩子的價值觀越單一絕對,孩子不但會用這種單一絕對去要求自己,也會要求別人,然而那種單一絕對的要求,就像一種框架,卡在框架中的大部份是自己。因此,我總會引導孩子去看很多行為背後的原因,讓他們多看看不同的角度。

  

我想起了女兒小的時候,常常去吳玥玢老師當義工的親子教室,那時候有人問老師:「老師,我的孩子去幼稚園,上學的時候一直哭,可是我一離開,老師又說他馬上開心的去玩,晚上去接他回家,他還不願意,到底是怎麼了?」

  

那時候老師看著那個媽媽回答:「孩子很特別,他們有時候會依照父母的期望表現。媽媽放心不下孩子,捨不得孩子,孩子就會展現出他很需要媽媽的樣子,去滿足媽媽的內心需求。」老師的回答,讓媽媽陷入了沉思。

  

過 一陣子,又有另外一個媽媽問了相同的問題,吳老師的回答卻是:「孩子不懂時間的概念,不知道什麼叫做「晚上就會來接你」,媽媽一離開,對沒有時間觀念的孩子來說,就是失蹤,那是很恐慌的事情。所以媽媽可以拿著計時器,跟孩子說等計時器時間到,我就會回來陪你,從十分鐘開始練,十分鐘、三十分鐘、一小時、三小時慢慢練,慢慢的讓孩子懂得時間到了,媽媽就會來接他的概念。」

  

同樣的問題,卻給了不同的答桉,老師觀察的是每對親子的不同,不是同樣一句「陪夠、愛夠」,這樣單一的方式就能夠解決。

文章來源:《孩子只是卡住了》,王麗芳著,天下文化出版社,2016年版。

相關焦點

  • 蔡英文不是聽不懂民眾講啥 而是根本不願傾聽
    蔡英文柯文哲持續互嗆,蔡英文酸柯文哲「常常聽不懂他在說什麼」,柯今(17)反擊蔡「老百姓講的話,她也聽不懂太多嘛,不然一例一休怎會搞成這樣」?然而柯文哲講的還不夠精準,蔡英文不是聽不懂民眾講什麼,而是根本不願謙卑傾聽人民的心聲。
  • 父母講道理,孩子不聽怎麼辦?其實需要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但孩子怎麼都聽不進去,爸爸見大庭廣眾之下管不住兒子,一生氣打了兒子一巴掌,孩子就哭了。爸爸沒辦法,又跟孩子講道理,講了半天,孩子還是哭個不停。這會兒媽媽回來了,連忙問:「怎麼了,怎麼哭成這樣子?」爸爸無奈地說:「他想要小汽車,我說現在不能買,等他表現好了再給他買,他就在這兒哭,怎麼說都不聽。」
  • 孩子上課聽不懂,學習效果差?可能不是笨,而是聽知覺能力待提升
    文丨福林媽咪上回我寫了一篇關於孩子學習類型的文章,有位寶媽看完後私信我,說她家孩子是典型的視覺型學習者,平時非常喜歡自己看書,但是常常不注意聽老師的話,學過的東西很多都還不會,應該怎麼提高他的聽覺能力呢?
  • 全英文,是孩子聽不懂,還是家長聽不懂?
    1對1的美教課不便宜,也許是為了自己也能接受一點點純英文的環境,也許是擔心孩子上課聽不懂,很多家長喜歡跟孩子一起上課——雖然根據我觀摩了上百節課的結論,這是一種很糟糕的方式,但是依然有很多家長樂此不疲。那節課講的是字母,大寫的字母A和小寫的字母a。老師講單詞的時候還好,只要老師說的是整句,這位媽媽必翻譯。老師說:This is a big A.
  • 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不是不聽話,而是聽不懂大人在說啥
    陶行知說過一段打油詩:「人人都說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為小孩小,你比小孩還要小。」成年人在社會中摸爬滾打多年後,自認為垂髫幼兒幼稚好笑,好像他們什麼都不明白一樣。其實,孩子的成長速度遠超你我的想像。從出生到學齡,短短的六年時間需要孩子掌握一系列一生受用的生存技能。
  • 最好的道理,不是說給孩子聽,而是玩給孩子看
    做父母並不是容易的事,養育生活中,常遇到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麻煩。下面這些場景你一定不陌生——場景1:你在超市買了各種東西,大包小包地拎著。孩子這時候卻不肯自己走,纏著你非要抱。你怎麼辦? 好言好語講道理:媽媽拿著這麼多東西呢,實在沒辦法抱你呀。這麼說孩子就會聽話嗎?NO!多半不會。而且,講道理沒有用,大人往往就更加急躁,甚至衝孩子吼叫。
  • 為什麼孩子上課聽不懂?
    究其原因:一是以為自己聽懂了,因此什麼問題也提不出來;二是根本就沒有聽懂,但是又不願問老師(1.學生太喜歡這門學科2.不喜歡這個老師3.學生的性格屬於內向型);三是根本沒聽懂,但是連問題怎麼問都不知道。(學生的提問能力被抑制住了) 對策:第一種情況,可以讓孩子找到自己最好的朋友,分享上課的內容。如果自己在講解的過程不能很好地複述出來,那麼不懂的地方就是問題。
  • 少兒英語孩子聽不懂怎麼辦
    ;英語聽力聽不懂,是剛剛碰到了自己的盲區,或者沒辦法理解。要分析孩子為什麼聽不懂,孩子聽英語的時間往往比說英語的時間多,因為聽的時候自己是被動的聽;在練習少兒英語聽力的時候,選擇孩子聽力內容和語言難度同等或者偏高於孩子的水平。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拿聽力的原文給孩子看,看了之後再去聽,那就會思路很清晰,什麼詞在什麼地方,讀什麼音都能很明白,離開原文再讓孩子聽一遍,就能聽懂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 孩子剛入學一個月就厭學,不是因為聽不懂,而是遭到「語言霸凌」
    國慶期間和她出來喝茶聊天,聽她提到自己的娃已經不想去學校,開始厭學了,明明上學還不到一個月而已。一開始,齡齡以為是課堂的內容太難,導致他聽不懂、學不會產生了厭學情緒。後來發現情形不對:兒子作業完成度很好,回家之後仍情緒不振,細問之下得知他是被同學欺負了。
  • 「說了多少次,就是聽不進!」和孩子講道理,是父母沒用的體現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總是會遇到很多問題,大多數父母最常用的辦法就是和孩子講道理,但是不論父母們說了多少次,孩子根本就聽不進去。事實上,很多家長的初心沒有錯,說的東西也沒有什麼不對的。可是大家卻沒有意識到,孩子有時根本聽不進、聽不懂家長所說的這些道理。孩子聽不懂,家長卻還硬要講,這就是父母沒用的體現了。
  • 講題孩子聽不懂,發脾氣兩敗俱傷,大小"神獸"對壘該怎麼破解?
    氣氛凝重,好像隨時都要來一個炸雷,孩子時刻準備著抬起小屁股鑽到桌子底下去。驚恐的小眼神,時不時瞄一下媽媽的臉色趕快收回去。"知不知道錯哪裡了?"媽媽嚴厲地問。"嗯,我,我,我把算式寫錯了。""怎麼寫是對的?""……""說過多少遍了?你就是不長記性!上次考試寫錯了,我不是給你講過一遍了嗎?你還能記住什麼?
  • 日說芯語||081 楊景翔媽媽《父母講道理,孩子不聽怎麼辦?》
    孩子就開始鬧,爸爸跟他講道理,只要他表現好,下次就給他買。但孩子怎麼都聽不進去,爸爸見大庭廣眾之下管不住兒子,一生氣打了孩子一巴掌,孩子就哭了。爸爸沒辦法,又跟孩子講道理,講了半天,孩子還是哭個不停。這會兒媽媽回來了,連忙問:「怎麼了,怎麼哭成這樣子?」爸爸無奈地說:「他想買小汽車,我說現在不能買,等他表現好了再給他買,他就在這兒哭,怎麼說都不聽。」
  • 日說芯語||151 楊景翔媽媽《父母講道理,孩子不聽怎麼辦?》
    孩子就開始鬧,爸爸跟他講道理,只要他表現好,下次就給他買。但孩子怎麼都聽不進去,爸爸見大庭廣眾之下管不住兒子,一生氣打了孩子一巴掌,孩子就哭了。爸爸沒辦法,又跟孩子講道理,講了半天,孩子還是哭個不停。這會兒媽媽回來了,連忙問:「怎麼了,怎麼哭成這樣子?」爸爸無奈地說:「他想買小汽車,我說現在不能買,等他表現好了再給他買,他就在這兒哭,怎麼說都不聽。」
  • 媽媽和孩子講道理磨破嘴,孩子就不聽,聰明媽媽都用這4招講道理
    這時候孩子可能並不「買帳」,會不依不饒地和媽媽僵持。「我就要吃,我就要吃。」一般這樣的「鬧劇」會讓雙方都精疲力盡,不是孩子用哭鬧取得勝利,媽媽累了買了冰淇淋妥協,就是孩子被媽媽的眼力教育馴服,被迫放棄冰淇淋。相信很多父母對上面的情景既熟悉又困惑,經常會抱怨:「現在教育孩子不能打不能罵,好好講道理又聽不進去,這也太難了吧!」
  • 高中生學不進去,理科聽不懂,怎麼辦?
    高二,感覺上課聽不進,數學不行,化學基本聽不懂,估計問題有如下三點。一是最近學習根本不在狀態。搞學習心煩意亂,根本沉不下心來搞學習。自己心裡又清楚學習搞不好的嚴重性,心中一急燥,心態更不好。數理化各科又難,沉不下心,聽不進也更加聽不懂課。
  • 別再一直跟孩子講道理了,他聽不進去的
    著名思想家盧梭曾說過:「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3種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所以不要再跟孩子一直講道理了,他們聽不進去的!不是孩子不想聽,而是他聽不懂我們大腦裡有個部分叫大腦前額葉,是我們唯一能思考的部分,左右著我們的情緒管理、判斷分析、調用社會認知以及自我意識和道德。
  • 我是一名學生,聽不懂老師講課怎麼辦
    如果老師講課夾雜著方言,也就是說講課的老師雖然使用普通話,但是卻不完全標準,而是在一些字詞上,有濃重的方言味兒,以至於讓你聽不懂。但是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大學階段,不過聽不懂只是暫時的,一天或者三兩天就能完全聽懂老師講課時的語言了。
  • 教兒寫作業,講半天仍聽不懂!父當場心肌梗塞去世
    家長輔導孩子作業時,往往都會上演相愛相殺的場景,9月28號當天一名父親在家中指導兒子寫作業,解釋題目講了半天,孩子仍然聽不懂,這名父親按耐不住性子勃然大怒,當場被氣到引發心肌梗塞。35歲的劉姓男子,從開學至今每天都會親自替孩子輔導作業,但教導過程中,孩子的慢半拍理解會令他抓狂,一直到上禮拜時,同一道題目講解無數次,而孩子終究無法理解,耐心全被磨光的他,當場暴怒直接對著孩子大吼,忽然間胸口感到有些疼痛、呼吸困難,便請求妻子接棒輔導,自己則在一旁休息。
  • 孩子講不通,罵不聽,所以打一頓就解決了?
    講道理,罵孩子,打一頓,是三種大家認知中常見的管教方式,可有的媽媽覺得孩子皮太厚,講不通罵不聽,打一頓才能知錯。實際上,我們大概太久沒當孩子,已經忘記了孩子是一種越打越皮厚的物種。並且更可怕的是,多數孩子被打不是因為自己錯的有多離譜,而是因為媽媽的情緒失控了……
  • 數學課老師講的內容聽不懂,嘗試用這種方法,這個困擾將不復存在
    數學課老師講的內容聽不懂,嘗試用這種數學可以說是很多學生的「惡夢」,因為覺得太難了,不是簡單的試題和定理的背誦就可以得不錯的分數。更讓孩子們頭疼的是,有時上數學課,老師講的基本不動,還有的時候,數學老師講的定義定理明白了,但是布置的作業習題,卻無從下手,真的是一個頭兩個大,那麼,有沒有好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