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零星銷售50克,又會認定販毒2公斤?法律如何規定此類情形

2020-10-31 毒品犯罪辯護何國銘

在去年,我們接到這樣的一個案件,偵查人員查明吳某向上家購買2公斤毒品,並且能夠查明他對外出售了共約50克毒品給吸毒人員,但偵控機關最終認定其販毒總數量為2公斤。不少人會覺得這些案件太不可思議,對辦案機關的認定方法不可理解,明明是50克,怎麼就成了2公斤,難道這是搞錯了嗎?

毒品犯罪案件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被追訴人向上家購買數量較大的毒品,但偵查人員查明其購毒成功後,有幾次販毒事實,但販賣的毒品數量極少,或者說在案的證據只能證實被追訴人出售的毒品數量與購毒數量存在巨大的差異。這時,司法機關卻以購毒數量認定為被追訴人販毒總數。

這樣做有道理嗎?為什麼會如此認定呢?作為辯護人能夠在這類情形如何提供辯護意見呢?

根據2015年5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全國法院毒品犯罪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的指導精神,對於有吸毒情節的販毒人員,一般應當按照其購買的毒品數量認定其販賣毒品的數量,量刑時酌情考慮其吸食毒品的情節;購買的毒品數量無法查明的,按照能夠證明的販賣數量及查獲的毒品數量認定其販毒數量;確有證據證明其購買的部分毒品並非用於販賣的,不應計入其販毒數量。

由此可見,偵控機關以被追訴人有少部分販毒行為來推斷販毒總數量是有法律規定的,貌似事出均有理,正如我們常說的「以販賣為目的而購買毒品」,以被追訴人存在販賣毒品行為為由,從而推斷被追訴人所購買的毒品均用於出售。


不得不提的是,這樣的假設或認定方式實際上是一種推斷,也可以將其視為歸納推理,一種不完全歸納。深究法律規定之背後法理,是因為偵查人員在抓獲販毒人員時,相關的毒品早已出售完畢,而所能收集到的證據尚且不能查明這些毒品的流向,毒品價格、毒品數量、交付方式等等。如果按照正常的證據採信規則,沒有查明這些事實,是不能把這些已經消耗,查無實物的毒品認定為已被販賣。但由於這些毒品被販賣的概率非常高,故司法人員認為若不將這部分數量認定為販賣,則有違嚴厲打擊毒品犯罪的宗旨,因此就跳出刑事認定必然性的要求,定罪只需達到高度蓋然即可。換言之,只要現有證據能夠證實部分毒品被販賣的機率極大,就可認定被用於出售。

由此才導致了辦案人員以被追訴人購毒後有少量的販毒行為來推斷其購買的毒品均用於出售,被追訴人涉嫌的販毒數量常以購毒時的數量為標準。

需要注意的是,推斷永遠只是一種推斷,推斷允許存在例外,我們可以根據案件事實駁倒已建立的推斷。

常見的是,被追訴人以購買的毒品均用於自我吸食為辯解理由,但若涉案毒品數量達到幾百克或者是幾公斤,這樣的說辭明顯有違常理,司法人員通常也不會採納。假定被追訴人只購買幾十克冰毒,在案證據能夠證實他有若干次販毒行為,但所販賣的數量總共加起來不到幾克,則其提出自己購毒主要用於吸食,偶有小量出售他人的辯解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至少可以作為辯護的一個切入口,畢竟涉毒數量幾十克並不多,而且相應的毒價也均在被追訴人經濟能力承受範圍之內。

針對這類型案件,我們該如何釐清販毒數量?該如何辨別被追訴人是否以販賣為目的而購毒?我們可以從那些角度作為切入點?在此我們親辦的案件為例進行闡述。


案情概述:黃某長年累月吸毒,毒癮很大,在當地認識了很多吸毒的朋友。由於吸毒需要,黃某在2016年多次向張某購買,而黃某又通過微信、支付寶轉帳的方式向上家周某購買,隨後由周某通過包裹郵寄的方式發貨,寄到下家提供的地址。周某等人為了減低販毒被捕的風險,每次發貨都要求毒品數量達到80克以上的數量,否則不予發貨,但黃某由於吸毒耗盡家財,自身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單次購買50克以上毒品。為此,黃某與劉某、祝某、王某等朋友通過籌錢的方式向張某購買,再由黃某統一向張某付款,待取得毒品後,再由黃某按照出資比例將毒品給予籌錢購毒的朋友。偵控機關指控黃某在2018年有10多起販賣事實,共向張某購買了2公斤冰毒,分別向劉某、祝某、王某出售了共50多克毒品,由此偵控機關推斷陳某是「以販賣為目的而購買毒品」,涉嫌販賣毒品2公斤。

以上述案件為例,我們可以從這些角度去判斷陳某購買毒品時無販賣之主觀目的:

其一,黃某的前科犯罪記錄恰好能夠證實黃某在2017年前並無實施販賣毒品行為,恰好能夠證實其向張某購買的毒品並非用於出售,恰好能夠證實黃某並非持毒待售,而是與他人合夥購買毒品。某判決恰好能夠證實黃某在2017年被抓獲時,偵查人員僅在黃某身上及住所查獲10毒品,法院最後認定黃某構成非法持有毒品罪。假定黃某向張某購買大量毒品,且持毒待售,其身上或者住所必然藏匿巨額毒品,但事實並非如此;假定黃某在2016年將所購買毒品大量用於出售,司法機關則應以販賣毒品罪追訴黃某的刑事責任,而非僅認定為非法持有毒品罪。單憑上述事實就足以證實不應將黃某向張某購買的全部毒品均推斷用於販賣。

其二,黃某歸案後一否認其向張某購買毒品用於出售,堅持其所購買的毒品均是與朋友合夥購毒,其並未從中獲取任何利益。因此,單憑黃某的口供就足以證實本案不應簡單地將黃某所購買的所有毒品均計算在販賣毒品的範疇。

其三,單憑周某的口供、張某的口供、高某的口供以及吳某的證言,就足以證實黃某並非為了逃避刑罰而虛構其與朋友籌錢購毒,就足以能夠解釋黃某為何頻繁向張某購買大量毒品。周某在與黃某聊天中已明確表示其要求買家購買的毒品數量必須達到80克以上才發貨,張某的口供以及吳某的證言也足以證實周某發貨必須要求具有一定的毒品數量。單憑上述證據就足以證實黃某頻繁大量向張某購買毒品事出有因。此外,結合張某建議吳某與他人籌錢購毒,再結合高某供述其與其他吸毒人員籌錢購毒分食的事實,就能夠證實在毒品圈內諸多吸毒人員籌錢購毒分食已是常態。故不應以黃某大量向張某購買毒品為由,進而全部推斷所有毒品均用於出售,更不應簡單地認為黃某購毒分食的辯解違背常理。

其四,單憑張某乘機購毒的事實,也足以證實周某對發貨數量有要求,足以證實籌錢購毒、趁機湊數購毒並非黃某胡編亂造,而是客觀事實。張某曾兩次購毒,但由於每次所需毒品數量太少,不得不借黃某向山東上家購買毒品之機,在購毒總數上增加自己的購毒數量,事後再向黃某處取回。

其五,單憑黃某多次向張某賒帳購毒,單憑黃某並未獲取大額收益,單憑黃某的微信、支付寶轉帳記錄中並無大額轉帳,即能反推黃某並非購毒倒賣的二道販子,即能反推黃某沒有將毒品均用於出售。假定黃某多次向張某購買毒品後,將所購得的毒品均用於販賣,其必然能夠獲取高額的利潤,其自身的經濟能力必然能夠承受單獨購買80克以上冰毒,必然無須聯絡其他吸毒者籌錢購毒,必然無須三番四次向張某賒帳購毒,必然也無須向證人何某借款購毒,但本案的事實也並非如此。因此,單以黃某的經濟能力即能反推其並無多次、大量出售毒品的客觀行為。


其六,單憑黃某並未穩定的下家以及毒品銷售渠道,就足以證實起訴書認定黃某在2018年意圖販賣其向張某購買的2公斤冰毒的指控錯誤。毒品買賣是暴利行業,同時也是高危行業,涉毒人員對此是心知肚明的,故倒賣毒品的常見情形是涉毒人員通過單線聯繫以減低被抓風險。居中倒賣的涉毒人員在接到下家的購毒請求後,與下家洽談好毒品交易,再向上家購買,取得毒品後轉讓給下家,從中獲取差價。由此可見,在整個交易過程中,交易時間非常短暫,並且交易的都是大宗毒品,而幾乎不會選擇囤積後零星銷售,背後原因是為了降低被捕風險,單憑黃某並未收到大額轉帳,即能證實其並未將購得的毒品,一次性大量出售。該案中,若黃某長期從事零星倒賣毒品,其必然有大量的毒品下家,有穩定的銷售渠道,否則其無法長期販毒牟利,但在案無證據證實黃某的銷售渠道,無證據證實黃某存在大量毒品下家。必須注意的是,無論是居中倒賣毒品還是為了販賣而購買毒品,大部分毒品最終應被用於出售,但起訴書認定黃某在2018年共有10起販賣毒品事實,涉毒總數為50克。50克與2公斤相比,數量相差極為懸殊,若黃某是把毒品用於販賣,涉嫌的販賣數量也絕對不可能在50克。反之,這恰好證實黃某購買毒品時並非意圖用於出售。

其七,涉案偵查人員並未在黃某的住所、車輛及隨身物品中查獲電子秤、封口機、塑膠袋等用於稱量、包裝毒品的基本工具,就恰好能夠證實黃某並非長期販毒。用電子秤稱量毒品,用封口機、塑膠袋包裝毒品是販毒零星出售毒品之常態,但本案中上述基本售毒工具均缺失,且黃某在2017年被判非法持有毒品罪一案中,偵查人員也未搜查到上述物品,這恰好能夠證實黃某並未實施大量出售毒品的客觀行為。

其八,假定黃某在2016年間共向張某購買2公斤毒品,在2018年往後陸續向吸毒人員出售毒品。須知,黃某在2017年因被判非法持有毒品罪入獄,至2018年釋放已是事實。假定黃某是以販賣毒品為目的而向張某購買毒品,則黃某向他人出售毒品的時間應該集中在2016年間,理應是一邊購買,一邊向大量且多次向下家出售,但本案事實並非如此,單憑起訴書認定黃某並未在2016年多次且大量向他人出售毒品,即能推斷黃某在2016年向張某購買毒品並非用於出售,而是如黃某所言,本案的事實是其與其他吸毒人員一同籌錢購毒分食,否則本案也絕不會出現2016年購毒,等待2018年才出售之荒謬情形。事實上,從黃某在2017年被判非法持有毒品罪一案的判決書即能證實偵查人員在2018年3月22日抓獲黃某時,從其身上及住所並未查獲大量毒品的事實,就足以證實黃某並非向張某購買毒品以持毒待售。

其九,退一步而言,單憑黃某在2017年向吸毒人員出售共計50克冰毒,就足以證實將黃某向張某購買之2公斤冰毒全部推定為用於出售,明顯不符合常理。假定黃某基於倒賣毒品牟利之目的向張某購買毒品,其所獲得的毒品必然是大部分用於出售,黃某也必然擁有眾多毒品銷售渠道及毒品下家,必然存在多次毒品販賣事實,但本案卻並非如此。顯然,這本身就是存在邏輯上的矛盾。

其十,黃某並不具有長期販賣毒品的能力。從吳某等人委託黃某向謝某等人購買毒品的事實可知,若黃某是大量購毒用於持毒待售,那麼其手上必然具有大量毒品,對下家的購毒請求,必然能夠做到有求必應,且吳某每次請求委託購毒的毒品數量均在1克以下,涉毒數量與起訴書所認定的黃某購毒2公斤差額巨大,若黃某向張某購買大量毒品是用於販賣,其必然能夠滿足吳某的購毒需求,就無需在接受上述吸毒人員的委託後,東奔西跑向其他人購買。

類似的案件在實務中確實太多,如何推翻被追訴人是「為了販賣而購買毒品」是一個非常值得長期探討的問題。誠然,事物具有特殊性,每一個矛盾都有其特殊之處,涉毒案件也一樣,以上僅是我們對相關案件的初步探討,對於類似案件的辯護方法,還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相關焦點

  • 販賣毒品罪之有效辯護:出售40克,何故指控販賣2公斤?
    要知,販毒3公斤與販毒30克完全量刑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對於前者而言,往往涉及死與不死,保命與殺頭,為此我們不得不思考控方背後的指控邏輯是什麼呢?法律對此是怎麼規定的呢?偵查人員查明陳某某通過上家張某向黃某購買約2公斤冰毒,且查實陳某某事後有20餘起小額販毒行為(每一起販賣的數量不超過2克),涉及的販毒數量共有40餘克,但起訴書指控陳某某購買2公斤毒品就是用於出售牟利,為此,陳某某的販毒數量是2公斤。
  • 販賣毒品案件辯護實證研究:「購毒即販毒」的思維誤區何時休?
    如:偵查人員只查明張三有8起販毒事實,涉毒數額30克,但起訴書卻指控張三向李四購買3公斤冰毒,因此認定其販毒數量是3公斤。在量刑方面,販毒3公斤與販毒30克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前者往往涉及殺與不殺的保命辯護問題。站在辯方的立場,我們不得不思考控方背後的指控邏輯及辯方如何有效應對的問題。
  • 明星吸毒被提請批捕,販毒如何定罪量刑?《刑法》早有規定!
    沒有吸毒何來販毒,觸碰法律底線沒有人情可講,一旦涉毒會判多久我國《刑法》有明確規定!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判處15年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沒收財產:1、走私、販賣、運輸、製造鴉片一千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數量大的;2、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集團的首要分子;3、武裝掩護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的;4、以暴力抗拒檢查、拘留、逮捕,情節嚴重的;
  • 【法律常識】關於減刑的認定標準,法律是如何規定的!
    【法律常識】關於減刑的認定標準,法律是如何規定的!根據我國刑法的相關規定,為了鼓勵犯罪分子好好接受改造,早日回歸社會,所以規定了減刑制度,主要按照法院自由裁量權的大小分為應當減刑和可以減刑兩種情形,那麼具體來說哪些情形下可以減刑?一、減刑的認定認定減刑,就是審查正在服刑的犯罪分子是否符合減刑的條件。
  • 毒品犯罪案件中的幾個法律適用問題
    但是在具體案件審理中很難把握和操作,也影響案件法律適用及定罪量刑的準確性。因此,司法實踐亟待相關立法或司法解釋的作出,以規範此類案件的法律適用。如前所述販賣搖頭丸38.9克與K粉152.2克依照什麼標準、依據來換算相加,無法操作。  三、《解釋》第3條第⑷項的準確適用問題  根據《解釋》第3條第⑷項規定,向多人販毒或者多次販毒的,可以認定為刑法第347條第4款規定的「情節嚴重」,應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 法律規定的二十種可以認定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附詳細的解讀!
    法院在處理離婚案件時首先要做好調解和好的工作,如果原告堅持不同意調解和好的,法官會做調解離婚的工作,如果被告堅持不同意離婚的,調解結束。此時法官進行開庭審理,然會根據查明的事實進行判決,感情尚未破裂的會及時判決不準離婚;雙方感情確己破裂的,沒有和好可能的,當事人不能達成調解的,會及時判決準予離婚。
  • 販毒多少公斤死刑
    【點擊文末小程序,免費諮詢法律問題】販鴉片一千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數量大的可能會判處死刑。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五年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沒收財產:(一)走私、販賣、運輸、製造鴉片一千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數量大的;(二)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集團的首要分子;(三)武裝掩護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的;(四)以暴力抗拒檢查、拘留、逮捕,情節嚴重的;
  • 網絡造謠罪的認定標準是怎樣的,法律如何規定的?
    那麼網絡造謠罪的認定標準是怎樣的,法律如何規定的? 網友諮詢: 網絡造謠罪的認定標準是怎樣的,法律如何規定的? 浙江嘉圖律師事務所沈財強律師解答: 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
  • 加拿大毒販重審被判死刑,加法律專家:販毒數量足以判死刑
    出庭檢察員當庭提出,正在查證的線索顯示,被告人謝倫伯格極有可能參與了有組織的國際販毒活動,在走私毒品犯罪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一審法院認定其為從犯和犯罪未遂並從輕處罰明顯不當,建議發回重新審判。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當庭裁定將案件發回原審法院重審。兩次庭審,加拿大駐華使館官員均到庭旁聽。2019年1月14日,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另行組成合議庭,對此案再度公開開庭審理。
  • 浙江嚴打食藥犯罪:特殊情形不需鑑定可直接認定
    對此,司法機關如何加強協作,形成共同打擊此類犯罪的合力?  9月28日,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省公安廳聯合發布《關於辦理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會議紀要》,對上述問題作了解答。
  • 販毒取保候審會判刑嗎
    【點擊文末小程序,免費諮詢法律問題】販毒取保候審會判刑。【法律依據】《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條規定,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無論數量多少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五年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沒收財產:(一)走私、販賣、運輸、製造鴉片一千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或者其他毒品數量大的;(二)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集團的首要分子;(三)武裝掩護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的;(四)以暴力抗拒檢查、拘留、逮捕,情節嚴重的;
  • 江西宜春男子販毒一千克大部分是假貨,如何定罪量刑
    交易方式為:對方讓彭飛將錢放在廣州一處地鐵站玻璃棚外側的牆角下,再另行通知他到放錢地點拿貨。3天後,彭飛將毒品帶回江西萬載縣。「因為我沒有錢,自己又吸毒,我覺得販毒來錢快,就想弄點到萬載賣。」彭飛供述,他與廣州的供貨方打過幾次交道,對方沒騙過他。因此6月20日的那次交易,他拿著裝有毒品的紙箱子直接就走了,直到回了萬載縣才拆開。
  • 網絡販毒漸成趨勢 「咳嗽水」等新毒品防不勝防
    該案販毒網絡涉及全國20多個省市,抓獲全部主要犯罪嫌疑人11名,繳獲毒品4公斤。【案件結果】尹某暉犯販賣、運輸毒品罪,被判處死刑,緩期2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羅某坤、李某等主犯,犯販賣、運輸毒品罪,被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其他主犯犯販賣、運輸毒品罪,被判處12年以上有期徒刑等重刑。
  • 自貢市特大販毒團夥落網,繳獲10公斤毒品,竟然還有槍枝彈藥!
    「特大武裝販毒團夥落網,繳獲10公斤毒品……」這是去年自貢市破獲的單案繳獲毒品數量最大的一起案件。搜查中,民警搜出冰毒9.821公斤,麻古77.25克,查獲仿製64式手槍一支,子彈12發,扣押奧迪車三臺,現金120餘萬元人民幣……目前,該案已抓獲犯罪嫌疑人12人。
  • 只是銷售止咳藥,怎麼就是販毒了?
    過度服用,會產生等同於毒品的危害性。其內所含的磷酸可待因、麻黃鹼這兩種成份作用疊加會產生致幻作用,根據非法藥物折算表,1克可待因可折算為0.02克海洛因!!!一旦吸食成隱,若不服用便會出現全身發抖等吸毒症狀,對人體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可能造成難以想像的後果。
  • 29種情形工傷認定匯總
    生活有困難的,可以預支一次性工亡補助金的50%。職工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按照本條例第三十九條職工因工死亡的規定處理。(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第2條、第61條等有關規定,離退休人員受聘於現工作單位,現工作單位已經為其繳納了工傷保險費,其在受聘期間因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應當適用《工傷保險條例》的有關規定處理。
  • 這6種情形下,法律規定不予追究刑事責任
    刑事責任是指犯罪人因實施犯罪行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按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其法律責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兩種刑事責任。大多數情況下,大家可能更清楚需要承擔刑事責任的情形。但是,有些時候,是可以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 向在校學生販毒3克,雲南一大學生在南京獲刑三年
    22歲大學生販賣3克大麻後被抓案發時邵某22歲,是昆明一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的學生。2018年6月18日,他通過微信和在校學生彭某約定,以人民幣300元的價格向在校學生彭某販賣毒品大麻3克。當天下午6點左右,邵某在位於昆明市南山區住處將3克大麻交付給彭某,並通過微信收取了彭某支付的購毒款人民幣300元。
  • 於志剛:非法持有毒品罪「情節嚴重」的認定困惑與解釋思路
    此種理解的結果是,「情節嚴重」和「情節一般」,都屬於「非法持有鴉片200克以上不滿1000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10克以上不滿50克或者其他毒品數量大」的情況,甚至可以理解為數量接近「非法持有鴉片200克以上不滿1000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10克以上不滿50克或者其他毒品數量大的」上限的情形,前述的爭議案件,就包括此類情形。  2.
  • 合同違反效力性強制規定被法院認定無效?——這是倒因為果的法律思維
    對違反該規範的,原則上不宜認定合同無效。」最高院(2015)民申字第1684號裁定亦稱:「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違反公司章程的規定,未經股東會、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同意以公司財產為他人提供擔保。該條規定旨在規範公司的內部管理,並未規定公司違反此條規定的對外擔保效力。」(22)問題並不如此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