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公募基金顫抖吧:「預計本月會宣布對幾家公募基金立案調查」】種種跡象表明,證監會稽查部門已經將打擊重點鎖定在公募機構——既包括公募基金,也可能包括個別證券公司。
「預計本月會正式宣布對幾家公募基金立案調查,大範圍稽查有望年前收網。」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透露,監管層赴機構取證,一般是在掌握較為確鑿的線索之後。
痛極思變,監管層要對「自己的娃娃」下手了。
種種跡象表明,證監會稽查部門已經將打擊重點鎖定在公募機構——既包括公募基金,也可能包括個別證券公司。《第一財經日報》獨家獲悉,目前稽查工作尚處在對公募機構違法行為的前期取證階段,待進展到一定階段後,監管層將宣布立案調查的消息。
「預計本月會正式宣布對幾家公募基金立案調查,大範圍稽查有望年前收網。」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透露,監管層赴機構取證,一般是在掌握較為確鑿的線索之後。
不過,此次大範圍稽查行動,到底是針對前期救市過程中「趁火打劫」的內幕交易和市場操縱,還是針對上半年公募基金聯手爆炒中小創,抑或是針對A股市場長期以來的「莊家縱市」問題,目前尚不得知。
監管層槍口已瞄準
從嚴禁違規減持,到打擊股市黑嘴;從重罰「超級牛散」葉飛,到「私募傳奇」徐翔被抓;從中信證券「窩案」被揭,到張育軍、姚剛落馬,資本市場監管風暴急速升級——不只針對被監管者,也針對監管者本身。
硝煙瀰漫之中,針對公募機構的「圍獵」已在暗暗布局。
11月9日,廣東證監局到訪嘉實基金、長盛基金等多家公募基金。有報導公開了更多細節——電腦被帶走、通信記錄遭檢查。被提及的公募基金隨後做出回應,部分基金表示「這是一次常規的例行檢查,並非突擊檢查,不用大驚小怪」,另一部分基金公司則直接否認被查。
那麼,這到底是一種什麼類型的「檢查」?是證監會派出機構的隨機查訪,還是針對特定事件的突擊介入?為何有的承認,有的否認?
看似複雜的概念背後,實則監管程序問題。根據監管層工作程序,稽查執法包括多個階段和多種意圖。證監會稽查執法工作嚴格依法定程序進行。在正式立案調查之前,稽查人員需要到訪取證、了解情況,待掌握一定情況之後,才會正式下發立案調查通知書。從意圖上看,到某家機構取證,並不等於該機構即被調查對象,取證可能是為調查該機構的某個基金經理,亦可能是因其他線索追溯至該機構,此階段的稽查僅為獲得更多有用信息。
因此,在未收到立案調查通知書,且未收到針對本機構的調查通知書時,機構作出否認並不算違背事實。
不過,《第一財經日報》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此次「圍獵」應該是證監法網第八次專項行動,且年前會有案件公布。
今年以來,A股市場怪象頻現,3、4月份股市瘋漲,6、7月份又出現罕見暴跌。股市劇烈異常波動背後,各類違法違規瘋狂,市場對監管需求急劇上升,「不打不行」。
自4月開始,證監會啟動「證監法網」行動,針對市場突出的違法行為、投資者反映熱烈的違法案件,集中出手。針對股市異動期間猖獗的場外配資、肆無忌憚的內幕交易與市場操縱,證監會稽查部門強力出擊,以遏制違法行為對市場穩定性的侵蝕。
截至10月24日,證監會已經查處7批共106起重大案件,被限制出境的涉案人員近百人,查處數量級速度都遠超以往,罰沒款總額創歷史新高,僅最新公布的12起操縱案罰沒款總額就高達20多億。
前述7批案件中,被打擊主體包括上市公司、「牛散」、私募,律師、會計師、評估公司等中介。但是體量和影響力最大的公募機構——公募基金和券商,並未集中查處。
「公募基金和券商是A股市場體量最大的機構投資者,對投資者和市場影響舉足輕重,監管層對其態度更加審慎。」有了解稽查內情的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透露,近期資本市場監管風暴強勁,證監會也不得不「刮骨療毒」,才有可能改變遊戲規則,建立良性的市場生態。
此前有熟悉「證監法網」行動的監管人士曾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證監會領導對監察鏈條各環節都提出了要求,處罰委批量審、聽證會批量聽,全部大批次進行,且有明確規定的時限,即「要求兩周查一批、一周有突破、兩個月之內查結」。
依此印證,第八批法網行動查處的部分案件也有望在年底前公布。
失責指控
《第一財經日報》採訪發現,目前針對公募基金和券商的指責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是年初開始A股瘋漲,泡沫累積,基金抱團扎堆中小創,不但未發揮發現價值、穩定價格的機構投資者作用,反而助漲殺跌,加大股市波動,甚至與私募、上市公司或個別自然人聯手搞內幕交易、操縱市場。
另一個「指控」則是針對股市下跌期間,機構撤離比散戶更快,特別是在救市期間,機構未履行公開承諾,發揮「護盤」作用,甚至有機構利用信息優勢做「國家隊」對手方,聯手操縱,從中漁利的行為。當然,對機構的長期詬病還集中在「坐莊縱市」等痼疾之上。
在監管層公布調查結果之前,哪怕對違法跡象十分明顯的行為,也只能是「指控」,而非定罪。
「國內機構投資者行為散戶化,追漲殺跌、抱團取暖等現象比較明顯,基金的持倉比例甚至很多時候成為反向指標。」前資深投行人士、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黃建中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從公開資料可以看到,今年上半年機構「扎堆」爆炒創業板現象屢見不鮮,在某些個股上,甚至可以看到公募基金聯合「坐莊」的跡象。
黃建中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比如今年5月,就有投資者向監管部門舉報公募基金「團炒」華信國際以致持股「撞線」等問題。
在基金業,一直有著一條「雙十」規定:單一基金和由該公司管理的其他公募基金共同持有一家上市公司股權不得超過10%;單一基金持有上市公司的股權不得超過基金淨值10%。但華信國際一季報顯示,個別基金公司持股比例已經撞線。
「今年上半年,股市瘋牛行情中,不乏上市公司聯手機構『編故事』,並有分析師為其爆炒小盤股站臺造勢,忽悠散戶的情況。」黃建中稱。
事實上,「團炒」問題並不鮮見。據中信證券統計,今年4、5、6三個月,公募基金的中小創倉位連創歷史新高,其中九成基金重倉持有中小板股票,八成基金重倉持有創業板股票。
從重倉股的倉位結構來看,中小板倉位為28.18%,上升2.98%,創業板倉位為 26.39%,上升3.88%,中小創倉位再創歷史新高;從重倉股配置偏離度(以全部A股自由流通市值佔比為標配基準)來看,超配創業板(+16.78%)、中小板(+10.05%),低配主板(-26.83%).
這一現象在經歷三季度股市暴跌之後有所改變。據興業證券統計,2015年三季度主動股票型基金規模比二季度大幅下降28%,股票倉位從82%下降至74%,為近五年最低倉位。其中,主動型股票基金重倉股中,中小板和創業板超配比例略降,但仍為歷史較高水平。
「機構同時買入一隻股票,可以解釋為一致看好,如果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內幕交易或操縱,很難查處。」有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如果監管層在目前階段對公募機構違法行為進行打擊,很可能是針對救市期間的不法行為。
該人士分析,一方面,無論是證監法網最近的幾批案件,還是近期被調查的中信證券案、張育軍案、徐翔案、姚剛案等,推測查處問題爆發點,都是在股市異動期間或救市期間。另一方面,近期證券期貨市場查處案件非常多,且許多案件互有關聯,違法證據的獲得可能相對直接。
有參與救市的公募基金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透露一些細節。該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其所在公募基金在救市期間對救市工作的保密十分嚴格,參與救市的同事跟投研沒有任何關係,單獨工作,非常神秘。
「都是籤訂保密協議,但具體怎麼籤、跟誰籤,都沒有任何透露。」該人士稱,雖然在同一個公司工作,但完全隔離,就算大家一起上班、吃飯,也絕對不會有人談及「救市」的事情。
「涉及到救市的,絕對不會在公司工作。有的會在『外邊』一待待幾天。『外邊』是哪裡,猜測是證金公司。但不確定,因為沒有人說。」上述公募基金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就算救市結束後,也沒有人提及當時發生了什麼。
「絕對不能賺國家的錢,當時領導對我們明確表過態。」上述公募基金內部人士說,公司領導曾明確要求下屬「不能像某些基金公司一樣」,因為「在特殊時期,不懂這個問題,一定會出問題」。
股市暴跌期間,市場失去流動性,股票難以拋出。面對救市資金的進入,若機構搶先拋出股票,讓救市資金接盤,實際上就會讓救市效果消失。另外,機構利用救市信息,在股票市場、期貨市場提前布局獲利的情況,也並非沒有可能。
「公募機構有信息優勢和資金優勢,理論上來講,在救市期間也可能存在不當行為。」黃建中分析,7月初國家隊救市初期效果不彰,不排除有機構在操盤時讓「國家隊」替其接盤。「這方面公開信息很少,需要監管層的深入調查才能揭開內幕。」
特殊身份
「就算查,也是監管之手高高揚起,輕輕拍下。」對於監管層對公募機構的打擊,市場人士不乏質疑之聲,其背後所慮,正是公募機構的特殊身份。
到底查還是不查?監管者態度如何?據公募基金內部人士了解,證監會此次是下決心「刮骨療毒」,不但查,還要「殺一儆百」,為市場立規。
截至9月底,我國證券公司達到124家。前三季度全行業實現營業收入4380億,累計實現淨利潤1925億。截至9月30日,124家證券公司總資產為6.71萬億,淨資產為1.35萬億,淨資本為1.16萬億,客戶交易結算資金餘額2.32萬億,託管證券市值27.10萬億,受託管理資金本金總額為10.97萬億。
基金規模增長也非常迅速。截至今年9月底,境內基金管理公司達到100家,其中合資公司45家,內資公司55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9家,保險資管公司1家,以上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合計6.69萬億。
而且在前期救市過程中,數十家券商和基金自掏「真金白銀」來「為國護盤」。僅證監會組織「救市會議」當天,就有21家券商聯合表態,以6月底淨資產15%出資,合計不低於1200億元,用於投資藍籌股ETF;並承諾「上證綜指在4500點以下,在2015年7月3日餘額基礎上,證券公司自營股票盤不減持,並擇機增持」。
同一日,25家公募基金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承諾,積極申購本公司偏股型基金,並持有1年以上。在後續「國家隊」救市過程中,基金公司亦出人出力,扮演主力角色。
「監管層對公募機構的態度是非常審慎的。」有監管部門內部人士透露了監管層的擔憂:一是機構體量大,涉及投資人和股民數量龐大;二是機構對市場影響大,問題查處可能會對市場造成影響,也存在引發基金贖回的可能;三是行業發展至今,成就不易,擔心投資者對機構的信心受到影響。
不過該監管部門內部人士也表示,在違法問題上,監管部門是「違法必究」,「零容忍」。「無論是內幕交易還是市場操縱,稽查執法一定是以法律規定為依據的,查處的對象一定是行為觸犯了內幕交易或市場操縱的有關規定。」
《第一財經日報》採訪發現,對於這一問題,市場人士表現樂觀。有觀點認為,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股民對A股市場的特徵、對券商和基金的問題,都有充分的認識,監管層介入查處並不會引發恐慌。還有觀點則認為,市場低迷,監管層痛下改革,重塑市場生態,才是市場發展真正的希望所在。
事實上,「法網」行動推進過程中,監管層已經向市場傳遞出明確信號——「法無例外」。特別是第六批案件對海通、廣發、華泰、方正等證券公司和浙商期貨公司的嚴厲打擊,使得整個市場受到深度觸動,場外配資才得以完成整頓。監管層已經認識到,機構的社會責任,是靠管出來的,而不是慣出來的。
黃建中認為,市場需要「殺一儆百」,嚴查頂風作案。特別是在註冊制改革背景下,機構投資者責任重大,證監會工作重心從審批向監管轉移,必須嚴懲違法。這一執法動向,折射出證監會切實維護公開、公平、公正市場秩序,更加重視保護投資者權益,促進股市長期穩定發展的態度和決心。
「這是一個刮骨療傷的過程。」黃建中說,預計證監會會充分考慮市場影響,對查處節奏有所把握。「公募機構這種情況,大家確實都很清楚。查了,反而老鼠倉少了、內幕交易少了、操縱少了,市場健康了,才有長期穩定發展,這投資者更願意看到的。短期可能會對市場有一點衝擊,但長期來看是利好。」
盤點那些年倒下的最牛基金經理們……
從2007年算起,已有19家基金公司旗下28位基金經理因為老鼠倉被調查。海富通、滙豐晉信、華夏、光大保德信、交銀施洛德、長城旗下均不止一位基金經理東窗事發。公募行業「鼠患」警鐘長鳴。
1、國內首例「老鼠倉」:上投摩根唐建
案情回放:2006年3月,唐建利用擔任上投摩根研究員兼阿爾法基金經理助理之便,在建議基金買入新疆眾和股票時,使用自己控制的「唐金龍」證券帳戶先於基金買入,後又借基金連續買入新疆眾和,該股股價不斷上升之機賣出,非法獲利約153萬元。據報導,唐建因個人生活問題引發家庭糾紛,最終導致被身邊人舉報。
處理結果:2008年4月,證監會取消了其基金從業資格,沒收其違法所得並罰款50萬元,還對唐建實施終身市場禁入,其「有幸」成為中國證券市場因內幕交易而被查處的第一個基金經理。
2、國內最大基金公司涉案:南方基金王黎敏
案情回放:距唐建「老鼠倉」事件不過幾個月的時間,國內基金業第二例「老鼠倉」案便浮出水面。據了解,王黎敏在2006年8月至2007年3月任南方基金基金金元、基金寶元經理期間,使用自己控制的「王法林」證券帳戶,買賣自己所管理基金重倉持有的太鋼不鏽、柳鋼股份股票,非法獲利約150萬元。南方基金是國內基金業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基金規模2000億元左右。
處理結果:取消其基金從業資格,沒收其違法所得並罰款50萬元,7年市場禁入。王黎敏案和唐建案成為基金法實施以來,證監會對「老鼠倉」開出的第一批罰單。
3、「老鼠倉」刑事第一案:長城基金韓剛
案情回放:韓剛自2009年1月6日起擔任長城基金久富證券投資基金經理起,利用職務便利及所獲取的基金投資決策信息,與妻子共同操作帳戶,並謀取私利,共涉及股票15隻。與韓剛同時被查出的還有景順長城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塗強和長城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劉海。
處理結果:2011年5月,韓剛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沒收其違法所得並處罰金31萬元,成為中國基金業第一個因「老鼠倉」獲刑的基金經理。取消塗強和劉海的從業資格,市場禁入;沒收塗強違法所得37.9萬元,並處以200萬元罰款,沒收劉海違法所得13.4元,並處以50萬元罰款。
4、史上最悲劇「老鼠倉」:國海富蘭克林基金黃林
案情回放:2007年3月至2009年4月期間,黃林擔任國海富蘭克林中國收益基金的基金經理,他利用職務便利及所掌握的基金投資決策重要信息,操作其控制的漢唐證券某營業部荊某帳戶,先於或同步於自己管理的中國收益基金買入並先於或同步於該基金賣出相同個股,共涉及寧波華翔等股票8隻,虧損54000.04元。而在此之前,在已經被處罰的涉及「老鼠倉」交易的基金經理中,無一不是盈利的。「老鼠倉」虧錢遭處罰,黃林是第一人,被稱為「史上最悲劇的『老鼠倉』」。
處理結果:取消基金從業資格,罰款30萬
5、被處罰金額最大「碩鼠」:交銀施洛德李旭利
案情回放:李旭利可謂中國公募基金界的風雲人物。2006年擔任交銀施洛德投資總監。是曾與王亞偉齊名的明星基金。據證監會通報,李旭利於2009年2月28日至2009年5月20日,利用職務之便,通過其控制的兩個證券帳戶,先於或同期於其管理的基金買入和賣出相同股票兩隻,非法獲利1000餘萬元,成為至今國內基金業最大「碩鼠」,一度逃匿,後被京滬警方聯手將其抓獲。
處理結果:2012年6月,一審被判處有期徒刑四年,並處罰金1800萬,追繳違法所得1071.6萬。李旭利上訴,目前二審仍未宣判。
6、國內第一「券商碩鼠」:西南證券季敏波
案情回放:我國「券商老鼠倉」第一案西南證券原副總裁兼證券投資管理部總經理季敏波,自2008年9月至2011年8月期間,利用因職務便利獲取的未公開信息,買入或者賣出20餘只股票,並明示張某買入某林業股票,成交額累計5460萬元,非法獲利53萬餘元。案發後,季敏波向西南證券賠償了經濟損失42.2萬餘元。
處理結果:一審判處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並處罰金60萬元。
7、家人連帶獲刑第一案:交銀穩健鄭拓
案情回放:2009年3月至7月間,鄭拓利用擔任交銀穩健基金經理的職務便利,在信息尚未公開前,借用關係人名下的帳戶,先於或同期買賣相同股票,並從中牟利。
處理結果:鄭拓一審獲刑3年罰600萬;前妻有期徒刑2年,緩刑2年,並處罰金人民幣600萬元;前妻之妹判處拘役6個月,緩刑6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50萬元。這也是國內首起因「老鼠倉」而家人獲刑的案件。
8、涉案金額最高、涉及股票最多案:博時基金馬樂
案情回放:馬樂2011年3月9日起任博時精選股票基金經理期間,涉嫌利用職務便利獲取未公開信息,買入或賣出相同股票76隻,獲利1883萬元,成交金額累計約10.5億餘元。這是目前國內涉案金額最高、涉及股票最多的「老鼠倉」案件。同時,市場傳聞招商基金前副總經理楊奕因被舉報建「老鼠倉」而遭調查。
處理結果:馬樂已被正式批捕,證監會已立案調查。楊奕案正在調查中。
(責任編輯:DF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