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飲茶,
或伴文事雅集,
或奉修身養性,
或自寄情言物。
劉松年《攆茶圖》
或於皇廷盛宴,宮中行樂,雅盛至極。或謂三兩知友,談書作畫,啜茗品香。
或至禪門僧事,羅漢供茶、求法參拜。
《品茶圖》局部
古人飲茶之所,
多嚮往雲山秀嶺、園林庭院、幽靜雅舍。
從《十八學士圖》、宋徽宗《文會圖》、劉松林《攆茶圖》、趙伯驌《風簷展卷》、唐寅《煎茶圖》、文徽明《品茶圖》等畫作,皆可一窺古代文人雅士品茗事茶之氛圍與環境。
《竹爐山房圖》局部
啜茗場景,
即品茶空間,
或於名山名泉的山林泉畔、
或於意境幽美的庭園一隅、
或於寧靜清雅的山房茶寮。
常見文人三四,侍童兩三。
主客悠閒自得,品茗清談,把卷論畫。
侍者則忙於備茶焚香,插花提畫。
古人對品茶環境的種種營造與追求,
無一不體現其生活雅趣與精神情趣。
《十八學士圖》局部
《事茗圖》局部
當代,
茶空間的概念則相對寬泛,
與茶相關之所,並著重體現生活美學、尤其是東方文化美學之處,皆可謂茶空間。
無論空間大小、設計風格、情感表達如何,
茶空間秉承的還是以人為本、人物合一之法則。
這大概也近乎於古人追求的道法自然吧。
雅善齋 茶空間
雅善齋 茶空間
雅善齋 茶空間
雅善齋 茶空間
雅善齋 茶空間
雅善齋 茶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