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有孩子的家庭對"吃"有種執念,在吃上面與孩子較真太多,也導致吃什麼、吃多少成了很多家庭與孩子相互間關係的一個潰瘍點。
今天主要來談論下嬰兒應該怎麼吃。
在一些新生兒媽媽的群裡,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問題:"我家寶寶到底吃飽了沒有啊?
哭了是不是就說明沒吃飽?可是才剛剛吃過1個小時啊",
"寶寶夜裡哭是不是因為餓了,每次哭我只能用餵奶來哄睡,但又擔心給他吃太多了,不給的話又一直哭,好苦惱","我家寶寶已經2天沒有便便了,是不是我的奶不夠了?"
大家都是第一次當媽,實在是搞不懂這個小小的人兒到底能吃多少。
但有句老話叫"要想小兒按,三分飢與寒",如果寶寶吃的太多並不好,非常容易不舒服。
嬰兒發出這幾種信號,就是吃飽了,寶媽不要"過度餵養",很傷娃。
1、寶寶經常吐奶
小寶寶吐奶是正常的,但是如果頻率較高,可能就是因為吃的多了,寶寶的胃容量有限,如果吃的多就容易漾出來,有句土話叫,吃到嗓子眼了。吐的次數多,也會造成寶寶的腸胃不適。
2、大小便是否正常
如果寶寶尿的過多,或者便便的不正常就可能是餵養過度了,什麼樣的便便是有問題的呢?
寶寶吃的多但便便卻不多說明可能吃多了,造成積食,影響腸胃功能了。
如果便便的顏色與平常不一樣,或者有泡沫,也可能是餵養過度造成腸胃消化問題。
3、脹氣
小月齡的寶寶容易脹氣,如果發現寶寶的肚子硬邦邦還很鼓,就可能是脹氣了,一般脹氣的寶寶會哭鬧。
經常餵食的過多還容易引起腸絞痛。
4、寶寶增長過快
寶寶並不是長得越快越好,特別是體重快速增加。
有些家長就喜歡把孩子養的白白胖胖,如果孩子不夠胖就會擔心營養不夠,其實如果長的過快可能會引起很多健康問題。
孩子有一個平均的生長曲線,體重前3個月增長的快,後面就慢下來,前3個月的增長量等於後9個月的增長量,並不是一個勻速的過程。
如果孩子長的過快,偏離生長曲線較多,家長就應該調整下孩子的飲食結構。
5、不願意進食
如果在餵奶的時候寶寶表現出抗拒、哭鬧,就應該立即停止餵食,孩子不願意吃就說明已經吃飽了,不要管這一頓吃了多少,應該吃多少,應該以孩子表現做判斷,切不可死板教條。
想下我們自己,有時也會出現明明吃的不多,但還是不餓的情況,小孩子更甚,食量有時大有時小很常見。
有些媽媽不管寶寶的實際情況,只希望孩子吃的多吃的胖,拼命的喂,寶寶一哭就懷疑是餓了,造成營養攝入過多,體內堆積脂肪,引起內分泌紊亂,代謝異常,
這樣的寶寶長大後肥胖的機率更高。那怎樣餵養才是合理的,健康的呢?
1、了解孩子的腸胃
剛出生的寶寶胃容量只有5m-7m,就是大拇指那麼大而已,而到了第三天就可以長到25ml左右,到了第七天就大約有一個桌球那麼大,1到3個月的嬰兒胃容量有120ml左右,1歲的孩子大約250-300ml…
根據不同月齡孩子的胃的大小大約判斷下一次性喝多少合適,如果是母乳沒法衡量多少,就讓寶寶吃到鬆口為止。
2、了解食物在孩子胃裡的排空時間
一般來看,水在寶寶胃裡排空的時間最短,不到2個小時;其次是母乳,在2個半小時左右;下面才是奶粉,3-4個小時。
所以如果是奶粉餵養,可以在3個小時左右開始觀察寶寶的狀態,判斷是否需要進食。
3、判斷孩子是否吃飽
如果是瓶餵的話,有一個方法可以判斷孩子有沒有吃飽,餵奶時確保奶瓶裡有剩餘,不要沒次都吃光光,有餘量才說明寶寶是真的飽了。
4、 觀察孩子的狀態
第一觀察寶寶的狀態,如果不煩躁,能夠安靜的呆著或者玩就說明餐食沒有問題。
第二注意寶寶的睡眠質量是否較好,如果寶寶能夠睡的很好也說明餵食的比較合適。
第三觀察寶寶的小便次數,每天在5次以上就說明量是足夠的。
每個媽媽第一次養育孩子,沒有經驗會有一些迷茫或者失誤,這很正常,應該多學習育兒知識,同時尊重孩子的感受,發現問題及時改善,多學習才能成為合格優秀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