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吸引人才湧入 大城市增加學位供給錢從哪來?

2020-09-05 消費日報—社會關注

開學季前夕,廣州天河區宣布重磅消息:未來3年將開闢1000畝教育用地,謀劃建設一批優質中學,總投資約60億元。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向縱深推進,灣區內大城市不斷吸納外來人口。人才來了,子女上學是剛需,增加學位迫在眉睫,錢從哪兒來?灣區教育高速發展的背後需要強力的財政支撐。

近日,記者在走訪調研中發現,當下各地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大手筆投入資金,新建擴建學校,增加優質學位。與以前鼓勵民辦教育相比,各地增加學位供給成為政府兜底工程,從而撬動基層增加資金投入,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其中。

財政兜底新建擴建學校

增學位、優供給、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樁樁件件都需要政府「真金白銀」的投入。廣東在教育「錢袋子」的保障上很有魄力,但仍存在區域間不平衡的問題。

當前,隨著灣區城市吸引力的持續提升,各地市人口吸引力不斷攀升。為適應當地城市發展和人口變化,保證基礎教育財政的充足,各地財政紛紛大手筆投入,一場學位攻堅戰轟轟烈烈打響:

廣州實施中小學三年提升計劃,市區兩級財政累計投入152億元;東莞到2025年將投入約300億元,新建改建擴建公辦中小學;佛山實施公辦學校提升計劃,市級財政獎補資金達5億元,區、鎮(街)預計總投入超過45億元;珠海去年投入129億元,財政性教育經費佔公共財政預算支出比例均保持在13.3%以上……

東莞市教育局局長葉淦奎說,去年東莞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支出179.36億元,佔所有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0.72%,為最大支出,可謂「花大錢來辦教育」。

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廣東地方教育經費總投入為4268.43億元,同比增長10.55%,增幅高於全國增幅2.14個百分點。廣東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投入再度名列全國第一位。

然而,大手筆持續投入背後,一些地市同樣存在區域間不平衡的問題。在廣東發布的2018年「教育帳本」中,仍有14個市、縣(區)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出現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不乏廣州、深圳、佛山等經濟強市的縣(區)。

省政府辦公廳下發《關於增加幼兒園中小學學位和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的意見》明確要求,各地級政府要確保「兩個只增不減」,即年度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和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年度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

江門市教育局局長張璐分析:江門教育投入逐年增加、資金使用效率逐年提升,但確實還存在教育經費投入與經濟發展不匹配、投入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接下來要繼續落實學前教育、義務教育、普通公辦高中生均經費制度,建立健全財政投入增長機制」。

投入要充足更要有效率

教育投入飽和不是目的,讓投入的「真金白銀」能見到成效才是目的。教育觀察人士指出,如何優化教育投入結構、提升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益成為解題關鍵。

近日,在即將啟用的望江幼兒園禮堂內,佛山市禪城區舉辦新建小區配套幼兒園移交和配建籤約儀式,16家房地產開發公司分別籤訂新建小區幼兒園移交和配建協議,預計可新增近7000個公辦幼兒園學位。

就在一年多前,禪城區非普惠性幼兒園佔比僅約30%。不到一年的時間便完成了公辦園在園學生比例達50%、普惠性幼兒園佔比達80%的艱巨任務,他們如何將有限的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

「在於打好摸底、補貼、宣傳三張牌。」禪城區教育局局長曾雄鋒說,該區財政補貼資金約360萬元,成功推動8所收費在1500—2000元/生·月的幼兒園同意降費辦成普惠性幼兒園。

與以往教育財政量力而行、鼓勵民辦教育形成有益補充不同,當下各地大手筆投入都是直指「公辦學位」這一靶心,進行不同程度探索,優化制度設計,鼓勵各級財政參與進來,釋放「資金池」的疊加效應。

東莞在這一輪教育擴容提質行動中,通過財政兜底計劃投資300億元,還設立10億元資金池,對各鎮街在2023年前建成且通過項目驗收的公辦中小學,按「先到先得」的原則予以獎勵,並積極探索通過盤活租賃物業的方式創新辦學模式。

今年迎來辦學一周年的東莞松山湖橫瀝實驗學校,就是由當地村集體所有的廠房改造而成。「我們在短時間內成功地將廠房改建為高標準學校。」該校相關負責人說,這樣既破解了教育用地的緊張局面,又盤活了村集體閒置物業,率先探索出了一條公辦學校建設的嶄新路徑。

廣開渠道吸引社會資本

除了依靠政府財政來兜底,學位攻堅背後的「錢袋子」還有賴於社會資本的參與,從而形成一個蓄水池,不斷拓寬社會力量參與公辦學位的想像空間。

東莞梅沙小學是東莞市第一家政府所有、委託社會機構管理的創新型公辦學校。該校的建設方和承辦方為東莞市萬科梅沙教育發展基金會。

通過對政企合作辦學的探索,東莞梅沙小學滿足了市民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同時也減輕了政府的辦學壓力,而且優勢明顯——既有公辦學校的經費穩定、師資穩定、生源穩定,又有民辦學校用人靈活、經費靈活、機制靈活。可以說,這是一條加快義務教育學校建設、增加學位供應的有效路徑。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確實越來越多社會力量參與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建設。

江門市江海區通過採用「交鑰匙」的建校模式,引入社會資本短時間內實現義務教育增量提質。其中區屬公辦學校江門一中附屬小學、江海區景賢初中均由社會資本投資,建成後交由區政府統籌,分別與江門一中、景賢中學合作辦學。

惠州市惠城區通過發動和鼓勵愛心企業、熱心人士等社會力量捐資辦學,也促成了不少「交鑰匙」工程。「第十一小學(南校區)等9所學校均是愛心企業捐建。」該區教育局局長林初明說。

同時,不少非營利性第三方組織也活躍在學校建設的舞臺上。

今年3月29日,天河教育基金會正式成立,廣州天河區財政撥款200萬元作為原始基金。該基金會成立之初便召開企業家代表吹風會,發動社會捐贈,補充基金總量,相關企業意向捐贈資金達1000萬元。

無獨有偶,目前正在施工建設的東莞中學初中校區,共計劃投資3.5億元。這些錢全部來源於社會捐贈。東莞農商銀行成立教育發展基金會後,第一筆2億元便捐給了該校,這筆錢通過東莞中學教育發展基金會承接,剩下的1.5億元由學校教育發展基金會募捐。

東莞中學校長黃燦明說:「未來可以進一步暢通教育募捐、捐贈渠道,為一些有教育情懷、願意為東莞教育作出貢獻的企業家及企業提供平臺,在緩解財政壓力的同時又能實現高標準建設學校。」

南方日報記者 王慧 吳少敏 馬立敏 鍾哲 王雅鑠 謝志清 黃燁倩

相關焦點

  • 人才湧入大灣區,大城市增加學位供給,錢從哪來?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向縱深推進,灣區內大城市不斷吸納外來人口。人才來了,子女上學是剛需,增加學位迫在眉睫,錢從哪兒來?灣區教育高速發展的背後需要強力的財政支撐。近日,記者在走訪調研中發現,當下各地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大手筆投入資金,新建擴建學校,增加優質學位。
  • 大城市增加學位供給,錢從哪來?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向縱深推進,灣區內大城市不斷吸納外來人口。人才來了,子女上學是剛需,增加學位迫在眉睫,錢從哪兒來?灣區教育高速發展的背後需要強力的財政支撐。近日,記者在走訪調研中發現,當下各地堅持優先發展教育,大手筆投入資金,新建擴建學校,增加優質學位。與以前鼓勵民辦教育相比,各地增加學位供給成為政府兜底工程,從而撬動基層增加資金投入,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其中。
  • 日本中文導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前景超越東京灣
    2018年11月20日,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過江通道——虎門二橋最後一片節段箱梁成功架設,主線全面貫通。預計2019年5月實現通車,屆時將有效緩解虎門大橋的通行壓力。圖為建設中的虎門二橋。中新社發 廖西平 攝  文章摘編如下: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
  • 粵港澳大灣區深化教育合作打造人才高地
    新華社廣州1月13日電(記者丁樂)《粵港澳六校關於加強教育交流合作的備忘錄》13日在廣州籤署,來自粵港澳的六所學校將在管理人員經驗交流、教師教學理念與方法分享、學生交流與研討、家長互訪與觀摩等方面進行深度的教育交流與合作。這是當天舉行的2018粵港澳教育合作論壇的成果之一。
  • 粵港澳灣區建設優勢互補 粵港澳大灣區概念股龍頭股一覽
    至誠網(www.zhicheng.com)3月27日訊  粵港澳齊發聲 大灣區探路開放新格局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備受關注,廣東省省長馬興瑞、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
  • 「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創新園·羅湖人才產業園」開園
    11月1日下午,在深圳第四個「人才日」到來之際,「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創新園·羅湖人才產業園」開園儀式在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創新園舉行。大會當天,羅湖區人才服務中心、智慧政務驛站也正式入駐園區,面向社會提供高層次人才服務,社保業務辦理、營業執照辦理、出入境辦理等一站式綜合政務服務,這標誌著羅湖區智慧化、專業化人才服務載體又上一個新臺階。  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人才創新園啟動籌建工作,2018年,園區正式揭牌,成為全市首個著眼於融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人才創新園。
  •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發布在即,區域GDP首超10萬億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呼之欲出,大灣區的經濟和人口都保持較快增長。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11城GDP之和已經達到了10.22萬億元,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GDP首次突破10萬億大關,折合美元達15145億美元,仍略低於全球第11大經濟體韓國。
  •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美術高地
    作為華南地區及粵港澳大灣區唯一獨立建制的高等美術學府,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廣州美術學院已然成為中國美術領域、設計領域、美術與設計教育領域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高地。新時期,廣州美術學院更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雙區驅動」戰略為契機,自覺承當起新的歷史使命,進一步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美術高地,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美術和設計的龍頭引領作用。
  • 畢馬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速,保險業創新風暴正逐步醞釀生成
    近日,畢馬威發布《粵港澳大灣區保險業調查報告》,分析粵港澳大灣區保險業現狀,並展望未來發展新機遇。此前,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四部委聯合發布的《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從支持保險公司跨境業務、完善跨境收支管理和服務、擴大保險業開放、支持保險資金投資粵港澳大灣區基礎建設基金、建立出口信用保險制度等諸多方面釋放了保險業的利好。
  • 李子建:面向2035年的粵港澳大灣區教育及人才培養
    長遠而言,如何善用一部分大灣區的人口作為香港的人才培養及發展來源,是值得思考的課題。另外,近些年香港學生到內地讀書和就業的情況日趨普遍,雖然整體數量和百分比不是很高,但不少內地學生就讀香港大專院校碩士及博士課程的卻呈上升趨勢。從長遠來看,隨著大灣區人口增加以及區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會不斷提升,由此推動了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發展,在人才培養方面,尤其是要重視高素質的專業大學生及研究生人才培養教育。
  • 聚焦粵港澳大灣區資歷框架建設, 共謀三地教育交流合作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粵港澳大灣區(以下簡稱「大灣區」)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探討大灣區資歷框架建設,推動大灣區教育交流合作,6月25日至26日,廣東省教育廳在廣東珠海組織召開了粵港澳資歷框架建設三方研討活動。
  • 廣州日報:新發展格局下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內循環並不是「內捲化」,特別是對於長三角和珠三角這樣依靠外向型經濟成長起來的區域來說,還是要以外循環為主,鼓勵外向型企業走出去,同時吸引國際資本、卓越人才和高端技術留下來。「十四五」下一步怎麼走?我們自己不能封閉起來,還是要繼續改革開放。而改革開放也是解決中美矛盾最有效的武器。
  • 中山奮力建設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一極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本身就是一項重大創新;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關鍵也在於創新。」中山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旭東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山正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歷史機遇,做好「東承」文章,強化「西接」功能,不斷提升城市吸引力和承載力,按照省賦予中山的「三個定位」,奮力將中山建成珠江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支撐點、沿海經濟帶樞紐城市、粵港澳大灣區重要一極。
  • 梁海明:吸引人才到大灣區安居樂業
    城市要發展,需要人才的聚集,有研究發現,平均而言流動人口每增加1%,會帶來地區GDP增長0.54%。流動人口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在沿海地區則更為突出。而政策的放寬一方面可以吸引港澳一些專業人才如會計師、醫生以及部分科技創新產業的人才到內地工作和定居。
  • 中國大灣網關於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流動的思考
    靠圍堵「憋住」人才的做法,只會讓有志之士所譏笑,對擁有海外國外身份的學者來說,這種做法近乎幼兒的遊戲。大學是一個高端知識分子匯聚之地,實在不應犯此類錯誤。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和國際化城市,必須用法治規範人才流動。兩年前(2017年),深圳市制定並實施了人才條例,對吸引各層次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深圳市的人才政策還有一定的優化空間。
  • 「南方日報」廣東石油化工學院致力高水平人才建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石化產業的人才搖籃
    目前,學校正積極籌建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石化產業技術研究院,以及加入了粵港澳高校聯盟,為粵港澳大灣區石化產業的發展提供著科研創新技術和人才支撐,在教育領域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目前,學校通過擴大辦學規模,吸引人才集聚,致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石油化工產業的人才搖籃。綠草茵茵,清風徐徐。去年,廣油西城新校區已經啟用,並迎來第一批學子,加上官渡校區、光華校區,現學校校園面積已達2000多畝,辦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廣油還適當擴大全日制學生招生規模,適度增加專業數。
  • 獨家丨海南大學梁海明:粵港澳大灣區要為「一帶一路」建設做好兩件事
    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當前要為「一帶一路」建設做好兩件事,一是加強科技創新,二是提升金融服務。大灣區的實力:科技創新和金融服務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支持粵港澳加強合作,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 長三角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經貿科技人才洽談會在深圳舉行
    11月17日,2020年浙江湖州市吳興區經貿科技人才洽談會暨粵港澳大灣區吳興商會二周年慶典活動在深圳舉行。來自長三角地區的地理核心城市——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與粵港澳大灣區重要城市——深圳,在此達成了一批戰略合作項目。這場跨越千裡的「握手」將拓寬兩地緊密合作的新路徑。
  • 紐約灣區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啟示
    我國的粵港澳大灣區目前已上升為國家戰略,可與當今世界著名的紐約灣區相媲美,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設立,不僅加快了粵港澳三地經濟的融合,更是對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珠三角地區經貿格局和產業的再升級,有利於「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本文通過對比分析粵港澳大灣區與紐約灣區的發展情況,研究國際灣區發展歷程及經驗,或可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有益借鑑。
  • 粵港澳大灣區共享一流慕課 打造灣區人才成長「立交橋」
    新華網北京4月17日電(郭亞麗)去年11月,為便於粵港澳三地高校共享優質資源,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在線開放課程聯盟成立。今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印發後,廣東省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一流灣區必有一流高等教育集群的支撐引領,粵港澳大灣區擁有180多所高校,300餘萬在校生,高等教育基礎十分雄厚。香港名校眾多,基礎研究強,國際化水平高;廣東高校,類型齊全,生源質量高,產業條件好;澳門高校,葡語特色鮮明、旅遊學科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