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都是英語牛逼之後開始總結英語學習之路和其中採用的方法,我的英語水平很菜,所以只能是反省英語學習,通過回憶過往的英語學習過程,來覺知我為什麼一直都沒法去堅持進行英語學習,最終的目的是讓我走上堅持進行英語學習的道路。
初中時期,我的英語水平應該是可以的,中考滿分150分,我應該也有140分,畢竟我的成績在那個初中也算是前幾名了,後來也考上了當地最好的高中。但我記得我也沒怎麼專門去學英語,僅僅只是按部就班的跟著老師去學,也沒有額外的補習,閱讀額外的英語書籍,只有一本教材,總的來說,初中的英語學習是平平淡淡的,沒有突出的記憶,可能是英語比較簡單,讓我學起來也沒費力。
高中階段,當時我很討厭英語老師,原因是我認為老師只關注城市的學生,忽略我們這些從鄉鎮來的,我印象中在課堂上他幾乎沒有點過我發言,總是點那幾個城市出生的英語口語好的女生發言。另外,不知道為什麼,我對他的長相也很討厭。我有時候腦海裡會回想起他的樣子,他長年穿一個增高的皮鞋,那個增高應該有6、7公分,令我影響深刻。他講課的方式我也不喜歡,他總是喜歡講語法,摳語法,這是我最不喜歡的。總之,我對英語課是不喜歡的,對英語老師是不喜歡的,我當時在英語學習時間的投入上應該是最好的。我花時間也喜歡解數學題,喜歡閱讀文學作品,但我基本沒花課餘時間在學習英語上。只不過,平時考試,我的英語成績也大概在110分到120分左右,不算好,但還能接受。但最後,我高考英語竟然沒有及格,只有87分,是我高中三年考試中成績最差的一次。我想,對英語課堂和老師的不喜歡是不是到最後時間從量變到了質變,表現到高考上,潛意識中用一個最低的成績表達對英語老師的不滿。對英語學習懶惰和拖延的毒瘤應該就是這個時候種下來了。
大學時光,記憶中應該是花了很多時間去學習英語的,因為我當時意識到了英語學習的重要性,也曾經想過要出國考雅思、託福之類的留學考試。但所有的這一切想法也只是停留在想法中,就算買了一些英語資料,印象中我也沒怎麼看。四級考了3次,到大三的時候,我猛的花了點時間學習歷年四級真題,才以425分低分飄過,不然的話,學位證都拿不到。毒瘤是不是在這個時候開始生長了呢。
後來工作,我一直都是在斷斷續續的學習英語,記得2007年的時候,我按照千萬別學英語的學習方法,有一段時間我幾乎每天聽英語,有一天早上5點,我醒了後打開央視的英語臺CCTV-9,聽英語新聞,突然覺得裡面的每個詞都聽得一清二楚,感覺主持人說得特別慢,可是,也就那麼一次,後來,我的英語聽力還是變成模糊了。我想,如果我當時加把勁,加大聽力學習力度,應該可以突破瓶頸,達到一個新的英語階段,可惜被我給浪費了。之後,我也按照原典法,賴世雄的方法,聽寫法,總之是各種學習方法,買過各種資料,學過英語,方法都不一樣,但一樣的是我都沒有堅持和深入的去學習任何一種。雖然從2008年底開始我就在國外待著,工作都是用英語,但大都是書面英語,口語用到的比較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和印度工程師聊天,聊了1個多小時,感覺說得很流暢,想表達的意思都能清楚的表達出來。
從2008年到2013年,雖然把英語用於工作中沒有問題,但我自己感覺英語水平始終不高,並沒有突破。後來,就這樣斷斷續續的學習和使用英語,一直到了2013年,我需要雅思成績達到6.5分才能讀香港研究生。第一次裸考,只有5.5分,後來我空餘時間學習雅思,但我明白其實我根本沒真正學進去,考了3次,分數一直是6分,達不到要求。這時我開始慌了,時間緊迫,逼得我於是花了1個月的時間,每天下班後開始學習雅思真題,從6點到12點,每天如此,效率非常高,最後連續兩次考試都是6.5分,那個時候,其實考前我就知道已經沒有問題了,因為我是真的投入進去學習了。研究生期間是全英文教學,讀書期間我的英語也自覺沒有什麼提高,考試成績基本都是低分飄過,記憶最深刻的是寫畢業論文,需要寫1萬多字的英文,我在圖書館集中翻看了一段時間的英文資料,那段時間感覺看英文資料和看中文沒什麼兩樣,速度一樣快,後來也算是完成了論文要求。現在回想起來,那段時間應該是經常用英語的,無論是聽力、閱讀、口語,都應該是有長進,但為什麼我還是覺得沒有真正上一個臺階呢,可能是因為其實我的自我認識中沒有投入十分的精力去學,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和論文才學,所以英文水平一直沒有上去。
之後也沒怎麼學習英文,但有段時間在網上花了些錢去學習口語,和外教進行一對一練習,可是,也就是上了不到10次課,我又沒堅持下去。毒瘤應該在這個時候根深蒂固了,就這樣蹉跎到了今年,堅持了1個多月的英語聽力學習,沒有繼續下去,斷斷續續的一直到了現在,我決定寫下我蹉跎歲月的英語學習之路,全面覺察自己的問題所在,清楚無法堅持學習英語的毒瘤。
梳理完整個英語學習過程,我有一個感覺,我對英語懷有一顆非常自卑的心。英語在我面前像一座大山,我不敢真正去攻克它,從我高中得不到英語老師的認可和重視開始,從我高考英語不及格開始,我的內心深處就對英語產生了抗拒。雖然理性告訴我,英語很重要,我一定要學好,但高中時期的打壓已經讓我將英語當成了一座大山,難以攻克的大山,讓我對英語失去了內在的驅動興趣。後面只是為了四級、雅思、研究生考試這些外部因素去短暫的學習英語,當這些外部驅動沒有後,我就沒有了學習英語的現實壓力。而因為我對英語沒有內在的驅動力,所以我一直沒法去堅持學習英語。不想日更和閱讀,這兩樣我是有真正的內在驅動力,我喜歡他們,所以我才能一直每天堅持。
所以,寫到這裡我明白了,我得真正找到學習英語的內在驅動力,我不是為了考試、職場升遷才學英語,而是真正喜歡英語,想學好英語,這樣我才能做到長期的去堅持學英語。我英語學習的方向不應該是按照英語教材或者英語學習方法去學習,而是應該去找到英語學習的內在驅動力,或者說,應該去培養對英語的內在興趣 。如何去培養呢?去聽、去看我感興趣的英文資料,比如閱讀英文書籍,本身我就喜歡讀書,那麼把中文書換成英文的,內容本身是自己喜歡的,通過這樣閱讀的方法,既能培養興趣,又能提高英文水平。去看什麼呢?我喜歡心理學,那我就去看原版的大學心理學課程視頻,只看英文字幕。總之,我得去看我感興趣領域的英文資料。只有這樣,我才能做到堅持學習英文,不然,就會像之前十幾年一樣,永遠都是斷斷續續的學,這壺英語的開水,永遠也不會燒開。
最後,如果通過這樣的方式也培養不起來內在興趣,退而求其次,我應該給英語學習設定一個階段目標,比如雅思考試7分,GRE考試等,有了這個階段性目標,我至少在那個時期才有外在驅動力去堅持一段時間學習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