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看五家公司三季度末生產性生物資產,以及和2019年末相比的增幅:
需要注意的是,溫氏股份的生產性生物資產還包括雞、鴨、鴿、奶牛等,但豬佔比最高;新希望的生產性生物資產也包括了雞、鴨等,但增量顯然主要是來自於豬。
就相比2019年末的增幅而言,增速最猛的是新希望,暴增了338.33%,其次是天邦股份,增幅達215%,被疫情錘得最慘的溫氏股份也已實現了倍增。而豬界靚仔正邦科技因發力較早,2019年末的生產性生物資產已經十分可觀,因此2020年以來的增速反而較低。
根據各家公司不定期披露的信息,溫氏股份預計到2020年末能繁母豬數量可達到170萬頭;牧原股份的目標是年底能繁母豬達到256萬頭;正邦科技預計年底種豬數量200萬頭左右,能繁約120萬,後備約80萬;新希望則預計到今年年底,公司種豬存欄超過250萬頭,其中能繁母豬預計超150萬頭 ,後備母豬達到100萬頭;天邦股份表示年底有望超額完成原先制定的40萬頭能繁母豬目標,力爭達到50萬頭。
我們再分別來看下各家公司2018年以來生產性生物資產的變化情況。
先來看溫氏股份:
溫氏股份整個2019年到2020年一季度末,生產性生物資產都增長乏力,這也已經反映在其截止2020年9月悲慘的出欄量上。從2020年二季度開始,公司的生產性生物資產連續兩個季度環比增40%以上,也開始發力了。
再來看牧原股份:
牧原的生產性生物資產在2019年一季度末出現下滑後迅速恢復,2019年三季度到2020年一季度,持續保持著20%以上的環比高速增長,2020年二季度和三季度環比增幅略微放緩。
再來看正邦科技:
正邦的生產性生物資產在2019年四季度出現爆發式增長,到2020年二季度、三季度又開始加速增長。
再來看新希望:
新希望的生產性生物資產自2019年二季度以來均保持著環比高速增長,其中2019年四季度和2020年二季度環比增幅均超100%。
最後來看下天邦股份:
天邦的生產性生物資產從2019年三季度開始發力,隨後一直到2020年三季節,各季度均保持著50%上下的環比高速增長。
小結:
由於各家的生產性生物資產以成本法計入,自繁種豬和外購種豬之間顯然具有巨大的成本差,因此新希望的生產性生物資產總量雖然最高,也是唯一一家超百億的,但種豬數量未必是最多的。
各家巨頭的種豬數量及質量如何,2021年的出欄量將給出答案。
西米衣谷公眾號養殖系列文章:
《發改委10月第3周數據:養豬一頭賺1013元,養雞虧幅再擴大》
《農業部數據:10月第3周全國仔豬平均價格出爐,已連跌六周》
《溫氏、牧原、正邦、新希望等前九月養豬數據對比:溫氏被錘成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