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參,這種存活了6億多年的古老生物中潛藏的營養價值和補益功效,讓它位居百補之首。在古代典籍和民間傳說中,也從不缺乏它的故事。據說在2000多年前,秦始皇循著《山海經》中描述的仙境,派人來到「海上仙山」蓬萊尋找長生不老的仙方,得到的答案就是當地的「海參」。唐代,唐玄宗把渤海的海參定為宮廷御用的補品,並賜御名「唐廷」,讓人把烹煮海參多年的經驗和技巧寫成書流傳後世。今天,請跟隨記者一起探尋東營海參的「前世今生」。
海參並非東營土生土長的,但引進來的海參卻對東營這片水土「情有獨鍾」。黃河衝積的泥沙為渤海灣帶來豐富的有機質和藻類,廣闊的灘涂溼地和優渥的水文條件為海參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池塘環境,這是其他很多地方所不能比的。
「陸有人參 水有海參」,海參不僅是珍貴的食品,也是名貴的藥材。據《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海參,味甘鹹,補腎,益精髓,攝小便,壯陽療痿,其性溫補,足敵人參,故名海參。海參同人參、燕窩、魚翅齊名,是世界八大珍品之一。
有人用「每日一參,百病不侵」來形容海參的營養功效,現如今,人們越來越注重養生,追求品質生活。不同的人群食用海參有不同的功效,女性食用海參,可以增強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滋陰養顏、延緩衰老,促進睡眠等。老人食用海參可有滋補功效,對於提高免疫力,改善睡眠、提高記憶力有一定作用。
海參的做法有很多種,常見的就是海參小米粥、海參雞蛋羹、蔥油海參等。肉質彈、嫩,滋味豐腴的海參,如今不僅是大雅之堂上的壓軸菜,也走進了千家萬戶平民家。海參體內的海參腸以及煮海參剩下的湯(學名叫海參漂燙液)都是可以利用的。海參腸摘除後,經過研磨、酶解、離心除雜、膜過濾(脫鹽)、濃縮、噴霧乾燥、潔淨包裝等程序,製作成海參腸粉。海參漂燙液跟海參腸的製作步驟幾乎一樣,只是少了研磨,最後製成了海參粉,還可以加工成海參麵條等產品,既充分利用了資源,又不會對周邊環境造成汙染。正如老一輩的漁民們所說的「海參全身都是寶」。
在山東省東營市現代漁業示範區,記者見到了東營海躍水產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磊,他詳細講述了海參生長的全過程。
海參從受精卵到商品成參大概需要2年至3年的時間,生長周期較長。每年3月份從煙臺、青島等地採購海參受精卵,在育苗池內繁育,經過囊胚期——耳狀幼體——樽形幼體——五觸手幼體——稚參五次變態,這個過程大約需要四十天左右的時間,這時的海參大約小米粒大小。再經過20天左右就成長為幼參了,這時候就可以放到保苗區,整個保苗池塘採用全覆蓋礁體,每平方米可投放600尾至700尾,經過半年左右的時間,10月份,就長到花生米粒大小,開始第一次分苗。把幼參放到養成池裡,直到次年的10月份全部分苗完成,再經過一年半的時間,就長成了商品成參,這時海參長度大約15公分左右,就可以人工採捕了。專業的採捕工人穿戴好潛水服,胸前掛上網袋,用抄網進行採捕,採捕採用選捕的方式,把達標的海參抓出來,稍小點的留在池塘裡,讓它繼續生長,後期還要再進行補苗。一般情況下,海參養殖池塘五年需要進行一次徹底清塘,包括更換海參吸附的附著基。
採捕上來的海參就可以進入加工環節了,先摘除內臟,煮製、醃漬成為半乾海參,十斤鮮活參可以生產出1斤左右的半乾海參。按照海參大小,按不同的規格進行分選,半乾海參經過專業烘乾變成幹參,或經過發制、速凍後成為即食海參,也就是消費者在市面上經常看到的可以直接食用的海參。
海參每年要經過兩次休眠,6月底至9月中旬是「夏眠期」,12月中旬至次年2月下旬是「冬眠期」。它的活動季只有春秋兩季,這時的海參才能進食成長,所以它的生長期相對較長。說到海參的進食,就不得不說,黃藍交匯獨有的饋贈,豐富的有機質和藻類為海參的生長提供了天然的餌料。海躍公司一直秉承健康養殖的理念,使用微生態製劑、有益菌劑消除水體有害物質,還採用益生元飼料改善海參腸道菌群,促進健康菌群的生成,內調外養,養出營養價值更高的海參。
記者從市海洋發展和漁業部門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海參養殖開發面積達到18萬畝。東營市海參養殖企業工商註冊的海參商標有「海躍尚品」、「景明」、「通和」、「海河人家」、「佳春堂」、「渤海蛟龍」等13個品牌。海參加工、銷售也開始起步並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全市已基本形成了海參育苗、養殖、加工及銷售一體化的海參產業發展格局。2020年1月至6月份全市海參產量達到3420噸。
東營市自2003年開始進行海參養殖試驗,2004年正式養殖,從而實現了「東參西養」的突破。為了加快推動海參產業發展,市委、市政府從2006年開始出臺了《關於扶持海參產業發展的意見》,連續三年每年由市財政列支專項資金扶持海參產業發展。2008年8月,以海參養殖為主的市現代漁業示範區開工建設,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單片灘涂養殖區。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東營市海參產業初具規模,成為繼遼東半島、膠東半島之後又一重要的海參養殖基地,受到國內業界的廣泛關注。
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山東黃河三角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跟科研單位合作,研發出新品種「魯海」系列14個品系和白色海參、紫色海參各1個品系。投資建設了智慧漁業養殖系統,實現了環境在線監測、數據智能分析、設備智能管控、全程實時監控,養殖水產品的環境信息、苗種信息、生長信息、投入品信息、病防信息、流通信息等各環節信息均可實時查看與追溯,顯著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海參養殖智能化、精準化管理程度和安全生產水平,最終實現海參質量安全的可追溯。
為了進一步提高海參產量,提升產品品質,東營市逐步探索海參「接力式」養殖模式,形成工廠化育苗→池塘網箱苗種培育→池塘大規格苗種培育→商品參養殖的「接力模式」。推廣海參——對蝦循環養殖、多元化養殖(海參——對蝦、海參——籃子魚等混養模式)、池塘網箱苗種培育等技術,提高池塘水體利用率,增加經濟效益。
延伸產業鏈條,逐步將東營市海參銷售從以鮮活產品為主向以初級加工品為主轉變,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經濟效益。開展海參精深加工,積極開發海洋藥物、保健品、海洋生物新材料等功能產品,提高水產品的綜合利用價值。
記者 王苗苗 通訊員 郭成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