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3月18日,遼寧省錦州市動物園報告其飼養的孔雀接連兩天出現急性發病死亡。經專家組現場臨床診斷,市級、省級獸醫實驗室檢測,診斷為疑似H7N9流感疫情;經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進行雞胚接種分離病毒、亞型鑑定和基因測序分析,確診為高致病性H7N9流感疫情。為追溯疫情的可能來源、分析疫情的擴散風險,繼而提出針對性的防控建議,採用現場勘察、訪談、問卷調查等形式,結合實驗室檢測,對該起疫情進行了緊急流行病學調查。調查發現:該起疫情襲擊率為4.5%(9/200),由遷徙候鳥帶毒引入可能性較大;未及時開展免疫,導致抗體水平不達標是引起疫情暴發的內在因素。經過科學處置,疫情未發生擴散。本起疫情提示,必須紮實做好禽流感免疫相關工作,高度重視家禽飼養場以及其他場所觀賞鳥類的免疫,確保築牢免疫屏障,以降低疫情發生風險。
2013年3月,我國首次在上海市和安徽省發現3例人H7N9流感病例。研究表明,人H7N9流感病例是由新的重組型禽源H7N9流感病毒感染所致。截至目前,我國已經發生了5波人H7N9流感疫情,其中浙江、江蘇和廣東等沿海省份感染病例居多。研究表明:起初H7N9流感病毒對家禽表現為低致病力或無致病性,但在2016年底至2017年第5波人H7N9流感疫情流行期間,從人和禽體內均分離到高致病力的變異型H7N9流感病毒;經病毒裂解位點分析和動物試驗,發現分離毒株對雞等家禽具有高致病力,且具備了比低致病性H7N9毒株更強的哺乳動物體內適應能力。自2017年9月以來,農業農村部實施了家禽 H7N9流感強制免疫與撲殺相結合的綜合防治策略,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人間感染病例明顯減少。但由於部分省份活禽交易普遍以及候鳥遷徙等因素的存在,禽間的H7N9流感疫情時有發生。近年來,國內外還發生了多起野生鳥類及家禽的高致病性H7N9流感疫情。
2019年3月18日,遼寧省錦州市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以下簡稱「錦州市疫控中心」)獸醫實驗室接到錦州市動物園觀賞孔雀連續兩天出現異常死亡的報告。錦州市疫控中心立即組織專家組進行了現場剖檢診斷,並採集死亡孔雀臟器和雙拭子樣品進行了實驗室檢測,發現為H7N9流感病毒核酸陽性;遂即將情況上報遼寧省農業農村廳,並採集相關樣品送遼寧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以下簡稱「遼寧省疫控中心」)檢測。3月19日,經省級復檢,確定為H7N9流感疑似疫情;3月20日,經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進行病毒分離鑑定並測序分析,確診為高致病性H7N9流感疫情。3月25日,農業農村部公布了該起孔雀高致病性H7N9流感疫情。遼寧省農業農村廳在接到錦州市疫情報告後,立即組織省級疫情處置專家組赴現場開展了緊急流行病學調查,對疫情進行了追蹤溯源,評估了傳播風險,同時指導疫情處置工作。
病例定義
臨床懷疑病例
自2019年2月25日以來,在錦州市動物園飼養的孔雀等觀賞禽類,以及周邊家禽養殖場(戶)、公園、花鳥市場及幼兒園等場所飼養的禽及其他鳥類中,出現神經症狀或不明原因急性死亡的病例。
疑似病例
經錦州市疫控中心使用H7N9雙重螢光RT-PCR檢測為陽性,並經遼寧省疫控中心使用H7N9雙重螢光RT-PCR復檢為陽性的臨床懷疑病例。
確診病例
經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確診為H7N9流感病原學陽性的疑似病例。
調查方法
現場調查
採用現場勘察、訪談、問卷調查等形式,對該動物園內飼養野禽的種類、數量以及禽舍布局、飼養管理模式、免疫情況、調入調出情況、園內其他野生動物飼養管理情況等進行調查;通過與該縣(區)農業農村局、農業發展服務機構疫病控制部門及動物衛生監督部門相關獸醫人員座談,了解疫點3km範圍內的禽養殖場戶分布及其養殖、免疫等基本情況,以及禽交易市場、候鳥或野鳥活動等相關情況。
臨床觀察及剖檢
現場觀察園內飼養的孔雀等野禽的臨床表現,並對死亡孔雀進行解剖,觀察病變情況。
樣品採集
2019年3月18日,採集動物園小禽舍內病死孔雀喉頭、氣管、肺臟和肝臟等組織樣品,咽/洩殖腔雙拭子樣品以及同群活孔雀血清和雙拭子樣品共21份;3月19日,採集鳴禽舍和水禽舍內鳥類咽/洩殖腔雙拭子樣品以及環境糞便、飲水、飼料庫飼料和環境、禽舍防禽網糞便等樣品共70份;4月3日,採集鳴禽舍和水禽舍內存欄鳥類咽/洩殖腔雙拭子、環境水樣及糞便樣品30份,採集疫點周邊3km範圍內禽飼養場戶、活禽交易場點、公園、花鳥魚市場及幼兒園內的家禽或觀賞禽類咽/洩殖腔雙拭子、環境水樣和糞便樣品共551份。
實驗室檢測
所有採集的組織、拭子、飲水等樣品,首先經錦州市疫控中心實驗室採用螢光RT-PCR方法進行禽流感病毒核酸檢測,陽性樣品送遼寧省疫控中心實驗室復檢,同時送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確診。發病期間採集的血清樣品,送遼寧省疫控中心實驗室進行抗體檢測。
數據分析
將調查數據資料分類錄入Excel,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使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進行疫情三間分布描述,繪製疫情流行曲線,並對疫情的風險因素來源、傳播方式等提出假設並驗證。
調查結果
基本情況
飼養情況。該動物園位於錦州市凌河區人民街5段11號(東經121.139 359、北緯41.143571),佔地24.5公頃,包括動物觀賞區13.8公頃,其中野禽類館舍3處,分別為鳴禽舍、水禽舍和小禽舍。各舍間相互獨立,鳴禽舍與水禽舍相鄰。發病死亡孔雀所在舍為小禽舍,位於園區的最裡面,與鳴禽舍和水禽舍相距約100m。禽舍飼料近3年來由同一個供應商供貨,從未更換;3個禽舍飼餵同批飼料,最近一批飼料2019年2月初購入。各禽舍由不同飼養員負責飼餵管理,基本上不串舍;園內有專職獸醫負責禽鳥的日常保健和診療。園內存欄的禽類均為觀賞鳥類,未飼養家禽。發病前,3個禽舍共存欄野禽394隻,其中小禽舍存欄200隻,包括孔雀155隻以及綠頭鴨、雁鵝、鴯鶓、鴕鳥和鴿子等其他野禽45隻。
免疫情況。2018年10月,使用禽流感H5+H7亞型三價苗開展過1次全園觀賞鳥類的集中免疫;2020年3月15日,再次使用禽流感H5+H7亞型三價苗開展了1次全園觀賞鳥類的集中免疫,免疫劑量為1mL/只。
野禽購入及調出情況。經查閱園內禽鳥檔案,現場查看園內禽鳥飼養情況及詢問園內管理人員,確定該動物園2年內未購入,也未售出觀賞鳥類。
周邊排查情況。發病舍周邊3km範圍內涉及凌河區、古塔區、太和區共計17個鄉(街道)、49個村(社區),有中小型規模禽場6個、花鳥魚蟲市場1個,無活禽交易市場。其中的5個禽場距疫點約3km,1個禽場距疫點約1.5km,花鳥魚蟲市場距疫點約2km;共存欄禽13.12萬隻,包括家雞、鴨、鵝、鵪鶉等12.1萬隻、鴿子0.87萬隻、其他觀賞鳥類0.15萬隻。經排查,未發現異常情況。
臨床表現及剖檢症狀
2019年3月18日,錦州市疫控中心專家現場調查發現,有1隻孔雀表現出明顯神經症狀,走路搖晃不穩,翅膀觸地維持平衡,頭扭曲後揚,身體強直,並很快死亡。另據該動物園內獸醫描述,3月17日發病死亡的孔雀中,也有1隻出現神經症狀並很快死亡。現場調查發現,該小禽舍內剩餘的孔雀和其他鳥類眼觀均正常,個別孔雀排綠色稀便。現場對3月17日和18日發病死亡的孔雀進行剖檢,僅見腸道有瀰漫性出血,其他臟器均無肉眼可見病變。
三間分布
時間分布。2019年3月17日,該動物園小禽舍內3隻孔雀急性發病死亡;3月18日,又有6隻孔雀急性發病死亡;3月18日,錦州市疫控中心專家進行現場診斷。經過專家評估,立即對發病死亡孔雀所在小禽舍採取封鎖、消毒、隔離、撲殺和無害化處理等應急處置措施,對該禽舍內剩餘的191隻觀賞禽進行全群撲殺和無害化處理。本次暴發的時間分布曲線見圖1。
空間分布。該動物園內飼養觀賞禽的場舍共有3處,疫情僅局限在小禽舍內(圖2)。距小禽舍約100m處的鳴禽舍和水禽舍內飼養的丹頂鶴、白頭鶴、紅腹錦雞、赤麻鴨等觀賞鳥共194隻,臨床表現均正常。小禽舍位於動物園園區最裡面,環境更為僻靜。該區域樹木密度最大,數量也較鳴禽舍和水禽舍周邊多很多。據園區管理人員觀察,該區域內活動和棲息的野鳥明顯較另兩處禽舍周圍多,尤其在晚上。
群間分布。本次暴發的襲擊率為4.5%(9/200),僅小禽舍內飼養的孔雀發病死亡,同舍內飼養的綠頭鴨、雁鵝、鴯鶓、鴕鳥和鴿子等其他觀賞鳥臨床表現均正常,其他2棟禽舍內觀賞鳥臨床表現也均正常。
實驗室檢測
3月18日,錦州市疫控中心對該動物園小禽舍內採集的6份樣品(病死孔雀臟器1份、病死孔雀拭子3份和同群活孔雀2份拭子)進行了禽流感病毒核酸通用型及分型螢光RT-PCR檢測,檢出H7N9流感病毒核酸陽性6份;3月19日,錦州市疫控中心對鳴禽舍、水禽舍、禽舍防禽網和飼料料庫內採集的70份樣品進行了禽流感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遼寧省疫控中心對錦州市疫控中心送檢的21份樣品(3份臟器、9份拭子和9份血清樣品)進行檢測,結果發現3份臟器、6份拭子樣品為H7N9流感病毒核酸陽性。血清樣品檢測結果顯示,H5 Re-8抗體效價≥4log2的9份,H7 Re-2抗體效價為3log2的5份、2log2的1份、0log2的3份,均<4log2,表明H5抗體水平均合格,而H7抗體水平均不合格;3月20日,12份樣品(臟器3份、拭子9份)送至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3月23日,經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雞胚接種分離鑑定和基因序列分析,確診為高致病性H7N9流感;4月3日,錦州市疫控中心對採自該動物園及周邊3km範圍內的相關樣品共581份進行了禽流感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病因假設與分析
通過遷徙野鳥帶毒傳入的風險最高
錦州市為遼寧省西南部渤海灣的重要港口城市,地理位置特殊,氣候溫和,處於全球最主要的9條候鳥遷徙通路中最繁忙的第5條東亞-澳大利亞遷徙通道及新發現的第9條西太平洋候鳥遷徙通道交匯處的渤海灣瓶頸區域(圖3)。以錦州市的小凌河口、大凌河口及毗鄰的盤錦市遼河口、營口市大遼河口組成的渤海灣濱海溼地,是全球第三大、亞洲最大的原始野生濱海溼地。每年2月底開始,有200多種數千萬隻候鳥遷徙至此停歇、繁殖或越冬,到4月底或5月初離開。該動物園內樹木茂密,林木覆蓋率達80%以上。除禽舍有防止園內野禽外逃的防禽網外,園區內無其他防野鳥設施。據動物園飼養員介紹,2月下旬以來,園內一直有成群野鳥盤桓。現場調查時也發現,有成群野鳥飛入、飛出園區。另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通報,2019年1月以來,與錦州市同處兩條候鳥遷徙路線上的印度、巴基斯坦、越南、俄羅斯等我國周邊國家發生多起家禽及野鳥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此外,禽流感抗體檢測結果表明,該發病舍內的野鳥均未建立起有效的H7N9流感免疫保護屏障。因此,遷徙野鳥帶毒傳入引發疫情的風險最高。
飼料和飲水傳入的風險較低
園區觀賞鳥的飼料由料房統一配送,料房管理較為規範,野鳥、老鼠等進入可能性極小;對飼料庫內飼料、環境和禽舍內飲水抽樣進行了禽流感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在後期解除封鎖前進行評估採樣監測時,曾考慮是否由飼餵的猛獸飼料(主要為從固定的交易市場經檢疫後購進的雞肉)帶毒傳入,但對飼料庫裡5份凍存雞肉和5份冰箱和料庫環境樣品進行禽流感病毒核酸檢測,結果也均為陰性。因此,由飼料和飲水傳入的風險較低。
人員和車輛帶毒傳入的風險較低
園區觀賞鳥分別在3個相對獨立的禽舍內飼養,由各自飼養員負責。據陳述,2月份以來,飼養員均無與園外禽類接觸史;時值3月中旬,東北地區氣溫較低,加上該動物園規模不大,園內動物品種數量不多,且近年來變化不大;進入園區的遊客以周邊的居民帶著孩子參觀為主,外地遊客極少。同時,該動物園禁止遊客自帶食物飼餵動物,園區內有專門售賣飼料的攤位,主要為小袋顆粒飼料和機制玉米卷,遊客可以通過防禽網或籠子,飼餵園區觀賞鳥。另外,發病禽舍周邊3km範圍內也無活禽交易市場,對周邊禽飼養場、環境等樣品進行禽流感病毒核酸檢測的結果也均為陰性。綜上,由人員帶毒傳入的風險較低。園區內禁止外來車輛進入,僅園區配料車、綠化車等專用車輛通行,因此由外來車輛傳入的風險也較低。
疫情擴散風險
該動物園3月17日開始出現孔雀發病並死亡,3月18日錦州市疫控中心介入調查後,初步診斷為禽流感疫情,政府對園區立即採取了封鎖、消毒等控制措施。結合禽流感最長潛伏期為21d的特徵,追蹤調查期設為2月25日至園區實施封鎖。調查顯示,此期間內該動物園內無觀賞鳥調出,也未向園區外運出禽舍墊料、糞便等汙染物,因此疫情由疫點向外擴散的風險較低。
疫情處置
3月18日,錦州市疫控中心介入調查後,通過臨床觀察、剖檢,結合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初步懷疑為禽流感疫情,遂對整個園區採取了隔離、消毒措施;3月19日凌晨,在採樣送遼寧省疫控中心復檢的同時,當地政府按照《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術規範》,對園區採取了嚴格的全面封鎖、消毒、隔離措施。通過風險評估確定小禽舍為疫點,並對疫點內死亡及同群觀賞鳥全部撲殺並無害化處理;對園內另兩處禽舍內觀賞鳥、環境、飲水等開展緊急採樣檢測,每天對園區所有觀賞鳥進行臨床觀察、記錄,一旦有可疑情況立即報告;劃定疫點周邊3km範圍為疫區,10km範圍為受威脅區,對疫區內禽類養殖場戶、花鳥市場及其他相關場所進行了緊急排查並採樣檢測,對疫區及受威脅區所有禽類開展H7N9流感緊急免疫。緊急免疫15d後,採樣進行禽流感免疫抗體評估和病毒核酸檢測,發現H5和H7抗體合格率均達到95%以上,禽流感病毒核酸均為陰性。4月9日,錦州市組織專家對疫點、疫區進行現場評估驗收,認為符合解除封鎖的規定,遂按照程序解除封鎖。至此,該起H7N9流感疫情被徹底撲滅。
討論
本次疫情為國內首次報導的一起孔雀高致病性H7N9流感疫情。通過緊急流行病學調查並未找到確切的疫情傳入來源,但通過風險分析,綜合考慮疫情暴發時間、野鳥遷徙路線、周邊國家疫情情況、疫點周邊3km範圍內禽類養殖場戶及其他相關場所的排查及檢測情況,推測疫情由遷徙野鳥帶毒傳入引發的風險較高。錦州市疫控中心從禽舍防禽網上及園區環境中採集的10份鳥糞便拭子樣品中並未檢出禽流感病毒核酸,這可能與採樣時機不對、樣本數量不足等因素有關。因此,建議今後在野鳥遷徙季節,持續加強對遷徙野鳥的禽流感主動監測,為禽流感的及時預警和制定精準防控措施,提供更為確實可靠的科學數據支撐。風險評估表明,病原由飼料、飲水、人員和車輛等傳入的風險較低,也排除由調入禽類傳入的可能。該園區內未制定科學的禽流感免疫程序,未及時開展H7N9流感疫苗免疫,導致園內飼養禽類抗體水平未達到群體保護水平,這是該起疫情發生的內在誘因。通過採取科學處置措施,並經過排查和監測評估,證實該起疫情未發生擴散,最終確定該起疫情被成功撲滅。
本次疫情提示,必須高度重視禽流感的強制免疫工作。禽類養殖場戶、觀賞鳥及花鳥市場等禽類養殖相關場所,應制定科學免疫程序,及時開展禽流感免疫工作,定期開展禽流感免疫抗體水平監測和評估,並做好新生禽類的補免工作,保證禽流感免疫及時到位,確保不留免疫空檔期,使禽群持續保持堅實免疫屏障;同時禽類相關場所應建立生物安全體系,制定科學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做好防止野鳥進入以及人員管理、場所消毒、無害化處理等各項具體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