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政」和「德政」,一直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當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古代統治者所追求的治理目標。為了維護政治安定和促進權力的公平分配,官德教育成為每個朝代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
而宋代,更是歷代以來的官德教育發展到頂峰的一個朝代,且滲透到了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更是涉及到了處於官僚體系當中的官員的具體行為和細節。宋代能夠維持如此龐大的官僚體系,也與其嚴格的官德教育培養有著重要聯繫。
能夠讓宋代官員人人遵守的「官德」,其教育培養體系同樣也非常龐大。而正是因為涉及到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宋代的官德教育才能取得如此大的進步。
(一) 「家國一體」封建背景下,宗法制度促進了宋代官德教育發展
在《顏氏家訓》中有記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沒有例外,宋代的官德教育也需要從家庭教育開始。
特別是在封建社會當中,「家國一體」已經成為了人人都認同的真理,因此家庭教育和官德教育也理所當然的被捆綁在一起。「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是所有士大夫的共同理想,因此在宋人從小的家庭教育當中,就存在著官德教育的滲透。
所以,不論是貴族子弟,還是士大夫群體,在其家庭教育當中,必然存在著官德教育的身影。
比如說在《宋史》當中就有記載宋太祖教育其子女的案例,:「宮中葦簾,緣用青布;常服之衣,浣濯至再。魏國長公主襦飾翠羽,戒勿復用,又教之曰:『汝生長富貴,當念惜福』。」而對於普通的士大夫群裡來說,「為官以德」也是其教育子女的重要原則之一。
而在大多數宋人的家訓當中,都會看得到官德教育的身影。宋代家訓的內容十分豐富,但也大多包含「學而優則仕」、「三綱五常」等官德內容,整套關於儒家曆法的內容,都有可能在宋代家訓當中體現,這也是官德教育取得重要發展的原因之一。
(二) 學校教育和科舉制度,促進了宋代官德教育的強化
除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同樣也是官德教育強化的重要助力。宋代的學校分為官學和私學,但無論是官學,還是私學,都致力於把道德教育放在學校教育中的核心位置。
也正是因為如此,宋代的學校教育也成為了承載官德教育的重要載體。
以儒家思想和專著為主體的宋代學校教育,自然也促進了封建倫理道德在社會中的流行。儒家的「四書五經」,更是成為了宋代學校教育當中的主要教材,而從這些教材體系當中,也可以看出宋代學校教育對學生思想層面上的同化,以及在官德教育方面的強化。
除了教材層面,學校的規章制度,也是官德教育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來說,所有宋代的學校都會對學生的日常道德品質和行為進行考察,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德行」。
比如說在《宋會要輯稿》當中就有記載學校的教規:「一,州縣學生有犯,在學,杖以下從學規。徒以上,若在外有犯,並依法斷罪。一,州縣學生有犯,教授、令佐、職事人不糾舉,與同罪,知通失按,減一等,提舉官,又減一等,若故縱並加二等……。」從這條教令可以看出,宋代學校的教規十分嚴格,而且約束力很強。
宋代的學校教育通過教材和教規對學生的德行進行官德教育,只有接受過教育的學生,才有能力參與科舉考試,通過該制度順利入仕。「科舉取仕」確定之後,學校教育基本上和官德教育就是捆綁在一起的,而從這條途逕入仕的官員,本身所受到的官德教育,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而科舉考試也成為了規範官員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徑。
從教材到教規,再到最後的科舉考試,官員需要通過學校教育再進入到正式的官員體系當中。而最終宋代的官學教育,也通過學校教育而普及到每一位官員,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強化。
倡導「忠君愛國」、「清廉」、「公正」和「謹言慎行」的宋代官德教育規範,在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之後,對宋代的社會治理也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積極作用。
經過了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宋代官德教育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並且對當時的社會秩序有著一定的穩定作用。
純粹依靠法律的約束並不能完全解決大部分人的道德問題,而通過禮儀教化等官德教育的手段,卻可以讓此種官德教育融入到士大夫階層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從而逐漸成為所有人的自覺行為準則,形成了一種良好的道德風尚和氛圍,長久以往,自然也促進了社會治理的發展。
除此之外,官德教育的提升,也有效的制約了封建等級制度下的權力濫用。如果沒有官德教育,官員的素質很難保證,而這種權力來源於權力的封建等級制度,只會更容易造成權力之間的勾結,從而帶來消極影響。
而在官德教育滲透到每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時候,「位高權重」的官員,受到了完整而系統的官德教育之後,其自身的整體素質也會上升,從而也減少了權力濫用的可能性。
比起以往的官德教育,宋代的官德教育屬於更上一層樓的程度。滲透到宋代社會各階層的官德教育,不僅從根源上保證了官僚體系的「德行」,而且還潛移默化的影響到了社會當中的每一個人。
在古代社會封建制度當中,官德教育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促進了社會治理的發展,而宋代的官德教育則更加具有創新之處,結合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為社會和官員體系渲染了一種「德」的氣氛,具有強大的維護作用。
參考文獻:
1.《顏氏家訓》
2.《宋史》
3.《宋會要輯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