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學校、科舉,為何宋朝官德教育能滲透到社會各階層?

2020-09-04 千經不盡理復來

「仁政」和「德政」,一直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當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古代統治者所追求的治理目標。為了維護政治安定和促進權力的公平分配,官德教育成為每個朝代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

而宋代,更是歷代以來的官德教育發展到頂峰的一個朝代,且滲透到了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更是涉及到了處於官僚體系當中的官員的具體行為和細節。宋代能夠維持如此龐大的官僚體系,也與其嚴格的官德教育培養有著重要聯繫。

一、 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共同推進下,宋代官德教育取得新成就

能夠讓宋代官員人人遵守的「官德」,其教育培養體系同樣也非常龐大。而正是因為涉及到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宋代的官德教育才能取得如此大的進步。

(一) 「家國一體」封建背景下,宗法制度促進了宋代官德教育發展

在《顏氏家訓》中有記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沒有例外,宋代的官德教育也需要從家庭教育開始。

特別是在封建社會當中,「家國一體」已經成為了人人都認同的真理,因此家庭教育和官德教育也理所當然的被捆綁在一起。「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是所有士大夫的共同理想,因此在宋人從小的家庭教育當中,就存在著官德教育的滲透。

所以,不論是貴族子弟,還是士大夫群體,在其家庭教育當中,必然存在著官德教育的身影。

比如說在《宋史》當中就有記載宋太祖教育其子女的案例,:「宮中葦簾,緣用青布;常服之衣,浣濯至再。魏國長公主襦飾翠羽,戒勿復用,又教之曰:『汝生長富貴,當念惜福』。」而對於普通的士大夫群裡來說,「為官以德」也是其教育子女的重要原則之一。

而在大多數宋人的家訓當中,都會看得到官德教育的身影。宋代家訓的內容十分豐富,但也大多包含「學而優則仕」、「三綱五常」等官德內容,整套關於儒家曆法的內容,都有可能在宋代家訓當中體現,這也是官德教育取得重要發展的原因之一。

(二) 學校教育和科舉制度,促進了宋代官德教育的強化

除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同樣也是官德教育強化的重要助力。宋代的學校分為官學和私學,但無論是官學,還是私學,都致力於把道德教育放在學校教育中的核心位置。

也正是因為如此,宋代的學校教育也成為了承載官德教育的重要載體

以儒家思想和專著為主體的宋代學校教育,自然也促進了封建倫理道德在社會中的流行。儒家的「四書五經」,更是成為了宋代學校教育當中的主要教材,而從這些教材體系當中,也可以看出宋代學校教育對學生思想層面上的同化,以及在官德教育方面的強化。

除了教材層面,學校的規章制度,也是官德教育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來說,所有宋代的學校都會對學生的日常道德品質和行為進行考察,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德行」。

比如說在《宋會要輯稿》當中就有記載學校的教規:「一,州縣學生有犯,在學,杖以下從學規。徒以上,若在外有犯,並依法斷罪。一,州縣學生有犯,教授、令佐、職事人不糾舉,與同罪,知通失按,減一等,提舉官,又減一等,若故縱並加二等……。」從這條教令可以看出,宋代學校的教規十分嚴格,而且約束力很強。

宋代的學校教育通過教材和教規對學生的德行進行官德教育,只有接受過教育的學生,才有能力參與科舉考試,通過該制度順利入仕。「科舉取仕」確定之後,學校教育基本上和官德教育就是捆綁在一起的,而從這條途逕入仕的官員,本身所受到的官德教育,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而科舉考試也成為了規範官員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徑。

從教材到教規,再到最後的科舉考試,官員需要通過學校教育再進入到正式的官員體系當中。而最終宋代的官學教育,也通過學校教育而普及到每一位官員,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強化。

二、 宋代傳統官德教育規範,有效制約封建等級制度下的權力濫用

倡導「忠君愛國」、「清廉」、「公正」和「謹言慎行」的宋代官德教育規範,在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之後,對宋代的社會治理也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積極作用。

經過了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宋代官德教育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並且對當時的社會秩序有著一定的穩定作用。

純粹依靠法律的約束並不能完全解決大部分人的道德問題,而通過禮儀教化等官德教育的手段,卻可以讓此種官德教育融入到士大夫階層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從而逐漸成為所有人的自覺行為準則,形成了一種良好的道德風尚和氛圍,長久以往,自然也促進了社會治理的發展。

除此之外,官德教育的提升,也有效的制約了封建等級制度下的權力濫用。如果沒有官德教育,官員的素質很難保證,而這種權力來源於權力的封建等級制度,只會更容易造成權力之間的勾結,從而帶來消極影響。

而在官德教育滲透到每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時候,「位高權重」的官員,受到了完整而系統的官德教育之後,其自身的整體素質也會上升,從而也減少了權力濫用的可能性。

總結:

比起以往的官德教育,宋代的官德教育屬於更上一層樓的程度。滲透到宋代社會各階層的官德教育,不僅從根源上保證了官僚體系的「德行」,而且還潛移默化的影響到了社會當中的每一個人。

在古代社會封建制度當中,官德教育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促進了社會治理的發展,而宋代的官德教育則更加具有創新之處,結合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為社會和官員體系渲染了一種「德」的氣氛,具有強大的維護作用

參考文獻:

1.《顏氏家訓》

2.《宋史》

3.《宋會要輯稿》

相關焦點

  • 由盛轉衰的科舉制:起著流動社會階層作用,使社會階層不被固化
    2、促進社會公平 科舉制的設計和運作是面向全體社會大眾的,並在制度上為各種人才參加科舉考試提供保障,使得有意參加科考的人均能參加。 而古代社會各種資源稀缺,一旦通過科舉考試便能立刻改變其身份地位,進而獲得各種社會資源的使用權。 它對下層民眾產生了巨大吸引力,使之不自覺地加入到讀書應考的大軍之中,這樣,科舉制編隊社會下層產生了多方面影響。
  • 為何明代士紳階層能興起?說一說讀書與種地的關係
    為何明代士紳階層能興起?說一說讀書與種地的關係。能讀多少書取決於能種多少地?說一說古代中國的耕讀傳家這是一個關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問題。任何一個階層興起,都是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士紳階層是伴隨著農業技術進步,田畝單產量提升而出現的一個階層。士紳階層指的是古代中國在地方上享有政治特權的讀書人以及退休的官員,士紳階層就是文人加地主,或者說有文化的地主。
  • 私立學校書院教育為何在宋朝興起?
    書院傳統發端於五代,五代時期戰亂不斷,軍閥們忙著爭地盤,無暇顧及學校教育。民間只能自發興辦教育,培養讀書人。宋代是書院的鼎盛時期,宋朝統治者重視文化尊重讀書人,擴大了科舉錄取名額,所謂「早晨還是一個農夫,晚上考中進士成了天子門生」。讀書成為改變命運的途徑,民間百姓重視教育,書院在宋朝開始興盛起來。
  • 還在為孩子的教育焦頭爛額?來看看宋朝人,是怎麼對待教育問題的
    教育問題一直是我國最為重視的人才選拔制度, 儒家的開山祖師孔子在戰國時期就提出過因材施教, 並且有教無類的教育公平問題。 但是由於中國古代長時間處於小農經濟, 一方面小農經濟讓每個家庭基本處於吃得飽飯的狀態, 同時它也限制住青少年的學習和發展。 沒有空閒勞動力, 沒有空閒的休閒時間, 那麼教化只能是貴族專有的特權。
  • 宋朝有「打假」機構?從州到縣,聊聊不賣書的宋代「書鋪」
    宋朝因為歷史原因格外重視官員的紀律性以及忠誠程度,並且商品經濟發達的宋朝更加需要清明的地方政府來推動經濟發展,出於這些目的以及需求,宋朝統治者便設立了一個從中央到地方的類似於基層辦事單位的地方,主要從事一些中央文件證明工作來防止文書被盜用,還可以為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民眾
  • 各朝代公立與私立學校的發展,及學費變化背後的國情
    自中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以來,所有貧困的孩子都可以免費到學校學習基本的文化知識,開闊自己的眼界。即使高中和大學需要交學費,但也並不是一筆天文數字,而是在一個普通家庭的承受範圍內。學費並非現代的專有名詞,在我國古代就已經有了上學交學費的概念,只不過各個朝代具體情況不同,學校的類型及學費也有不同的變化。
  • 「尊崇古法,科舉取士」——論宋代科舉對官學教育的影響
    科舉時代,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官學的學生都期望通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因而科舉考試便自然而然成為了當時學校教育強有力的指揮棒,極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操縱著中央與地方學校的發展方向。兩宋學校教育尤其發達,書院遍布天下,"取士不問家世"的社會風氣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天下士子入學讀書,科舉出仕的積極性。
  • 萬維鋼:美國教育各階層分析
    也有更了解情況的人指出,美國的基礎教育水平其實很差,如美國學生的數學能力就是個笑話,還是中國式的嚴格要求比較好。這兩種印象都是盲人摸象。我只問一個問題:你說的是美國哪個階層的教育?    美國是個有嚴重階層區分的國家,各社區按房價自然分開,在某種意義上是事實上的種族和貧富隔離。
  • 韓廬讀書 | 《家庭優勢:社會階層與家長參與》
    學校是兒童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然而,課堂又不止於學校,教育也不止於教室。原生家庭及其所處社會階層對兒童的影響往往超過人們預期。《家庭優勢:社會階層與家長參與》一書聚焦於社會階層視角下的「家校合作」問題,以社會階層——家庭文化資本——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為邏輯主線,對不同階層家庭的教育理念和行為方式進行了研究。
  • 香港社會各階層現狀分析
    哲學告訴我們,內因決定事物的本質屬性,外因通過內因影響事物的發展方向,以此為基礎,我們對香港社會各階層現狀進行簡單分析。
  • 社會的道德準則:科舉並不見得比察舉公平
    一直到隋文帝之前,中國人選拔人才的方式都是察舉。可仔細觀察隋以前的人才儲備以及官僚素養,我們會發現並沒有直接證據證明科舉興起後的官僚系統更優越。恰恰相反,在科舉制度達到巔峰的宋朝,反而出現了極為嚴重的「冗官」現象。察舉制能屹立數千年不倒,甚至當今世界的頂級名校也是用「察舉制」,這也能證明其獨到之處。
  • 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宋代學校教育與區域意識的增長
    他將科舉制度與學校的關係作為著眼點,指出中國前近代的學校實質是科舉制度的產物,是為從屬於科舉的選拔機構,而非現在一般理解的教育機構。換言之,前近代的學校整體服務於文官政治體系,因此在兩者的接點處存在大量有意義的課題。作者致力於這一系列課題的研究,積十五年之功,「竭澤而漁」地蒐集史料,將創見置于堅實的地基之上。
  • 為何說唐朝的科舉是「豪門貴族」內部的科舉?難怪唐之後再無貴族
    ·為何說唐朝的科舉是唐朝貴族內部之間的科舉為了抑制門閥歷代統治者都費盡了腦筋,但在2000年的封建王朝中卻一直消除不了,其本質原因就是皇帝自身就是帝國中最大的地主,他怎麼又能控制住他人的增長呢?門閥政治不但導致了曹魏政權的滅亡,也是整個400多年魏晉南北朝複雜動蕩年代中各朝廷最大的困擾。在隋文帝再次收拾並統一了舊江山之後,隋朝想通過科舉這條路來達到皇家集權,但替代隋朝的依然是貴族出身的李氏王朝。
  • 教育不公導致英國社會階層固化
    原標題:教育不公導致英國社會階層固化 不過,他並不期望他們成為「精英」,「國家大事由另一個階層決定,還輪不到我們」。除了叮囑孩子們多讀書、少看電視,莫裡沒有幫助他們學業的其他方法,大兒子上大學的費用也是申請的貸款。 英國中學教育系統有兩類學校,一類是政府撥款的公立學校,一類是私立學校。公立學校免學費,私立學校每年2萬—3萬英鎊(1英鎊約合10.6元人民幣)的學費對年薪3萬英鎊左右的工薪家庭來說相當高昂。
  • 教育時評:社會階層和中國教育
    越來越多社會底層家庭的孩子放棄高中、大學,直接選擇技工學校,學門手藝和技術;  5%的上層家庭根本不參加高考遊戲,也看不上國內的本科教育,這些家庭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選擇每年學費高達數十萬的國際學校,高中甚至初中就到歐美發達國家繼續接受教育;  而對教育最抓狂和焦慮的當屬城市中產階級家庭,他們的認為孩子輸不起
  • 科舉制度略考
    科舉的出現,是選才制度走向公平、公正的歷史必然。到唐朝,科舉制度逐漸完善。宋朝對科舉制度進行了重要改革,建立了與其相匹配的防止徇私舞弊制度,考試內容也有較大變化。明清兩朝是科舉制度的鼎盛時期。但清朝科舉以八股文取士,使人們思想僵化,阻礙了社會發展。1905年9月2日,張之洞、袁世凱等六重臣會銜奏請「立停科舉、推廣學堂」,清廷詔準,科舉制度被徹底廢除。
  • 《清平樂》如果能穿越,請一定去宋朝!
    只有對宋朝有了大致的了解,才能知道為什麼宋朝美學為何能獲得如此高的成就。宋朝的打開方式,大家最為熟悉、也最直觀的當然是宋朝生活圖景《清明上河圖》。它堪稱北宋社會的「百科全圖」。故宮展出這幅作品時,排6個小時的隊才能見它一眼。
  • 科學網—教育改革無法促進社會階層流動
    相反,如今出身於較差家庭的年輕人在進入社會勞動力市場時,儘管他們自身素質已經有了顯著提高,但是,相比於他們的父輩或者祖父輩,他們可預期的前景並沒有好多少。 牛津大學社會科學家約翰·戈德索普從事階層研究,他的研究表明,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英國社會階層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主要因為一些本來就具有優勢的家庭運用他們在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的優勢保證了他們的下一代可以繼續在社會各階層中居於頂層。 歷任政府都認為,促進人們接受教育是提高社會流動性的有力武器,但新的發現對於現有主流觀點是一種嚴肅的修正。
  • 在宋朝,人們有多重視教育?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正因為如此,中國才能夠5000年歷史連綿不絕,教育之根基始終讓我們薪火相傳。直到現代社會,我們都還在強調,國家發展有兩個重點,一個是教育,一個是農業,這兩個一直都在努力的發展。而且,我們在抓重點的同時,還特別強調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現在的教育已經蔚為大觀。
  • 【領導參考】 宋朝文官制度治理的得失及其啟示
    科舉方面的改革措施在宋朝之後得以沿用,雖然在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制度逐漸僵化,但其在中國古代專制社會中確實為國家選拔出了大批精英,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與穩定。2.保守性與開放性相統一。我們通常將保守與開放視為對立的存在,宋朝文官制度卻同時蘊含了這兩種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