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文學家首次在銀河系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科學家猜測銀河系存在數十億顆自由漂浮的流浪行星,但到目前為止,在太陽系以外發現的4000顆行星中,僅有少數是銀河系流浪行星,大多數流浪行星體積非常龐大,其質量是木星的2-40倍(一顆木星相當於300顆地球)。目前,天文學家發現一顆與眾不同的神秘星球:體積較小、自由漂浮的行星,其質量與地球相近,在銀河系內部自由漂浮。
-
現實版流浪地球,銀河系中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非常受歡迎,它還被拍成電影在春節檔放映。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太陽進入快速膨脹期,為了逃離被吞噬的命運,科學家在地球上安裝了行星發動機,推動著地球逃離太陽系。此後,地球不再繞任何恆星旋轉,成了所謂的流浪地球。
-
銀河系有數千億顆恆星,那有多少顆行星呢?又有多少個文明呢?
因為在我們的眼中,太陽就已經足夠大的,太陽自己就佔據了太陽系物質總量的99.86%,而包括地球在內的太陽系八大行星、矮行星、小行星以及各種其他的天體加在一起只佔太陽系物質總量的0.14%。太陽這麼大,可是太陽這樣的恆星在銀河系之中有上千億顆,這還是最保守的估計。
-
銀河系有多少顆「地球」?研究發現每100個「太陽」就有16顆!
地球是目前已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銀河系恆星的數量多達上千億顆,在這些恆星周圍,到底有多少顆類似地球的系外行星呢?最新研究顯示,每6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周圍,可能就有1顆「地球」!藉助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數據和歐洲航天局蓋亞衛星繪製的「銀河系地圖」,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計算了這些系外行星的大小以及和母星之間的距離,並將1/4至1.5倍地球大小,軌道周期237至500天的系外行星定義為「潛在地球」,結果發現銀河系中每100顆類似太陽的恆星附近,就有16顆類地行星。這些行星恰好處於「宜居帶」內,有可能存在液態水甚至孕育生命。
-
在我們的銀河系中,離群的行星比恆星更多
一項研究顯示,與我們所在銀河系的恆星相比,有更多的不受約束自由飄蕩的行星存在,它們與任何恆星都沒有聯繫。美國宇航局即將推出的南希-格雷斯-羅曼太空望遠鏡計劃預計將發現大量的此類行星。流氓行星的藝術概念圖。研究者認為在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中,這樣遊蕩的行星比恆星還要多。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大約有1000億到4000億顆恆星。
-
NASA發現多顆地球大小的系外類地行星!
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NASA)利用克卜勒衛星的數據發現了新的行星系統,以容納地球大小的行星。科學家們現在急切地想知道這些新的太空世界是否有可能維持生命。2013年11月,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發現了一顆古老的美國宇航局克卜勒衛星數據集裡的一顆系外行星的寶藏。研究人員追蹤了兩個紅矮星系統,其中有許多巖石行星的大小與地球相似或大於地球。
-
2020年威脅地球的10大小行星
(代表圖)2020年將與地球擦肩而過的最大小行星到2020年,四月將出現一個四公裡寬的巨大小行星52768(1998 OR2)接近地球。另一個公裡大小的小行星 136795(1997 BQ),將在五月飛越地球。這裡提供了一個2020年會擦過地球的最大小行星名單。
-
《流浪地球》在上演?科學家:銀河系內流浪行星可能有幾萬億個
對於大部分朋友來說,我們印象中的行星應該是環繞太陽這些巨大的恆星公轉,就像我們地球365天就環繞太陽一圈,年復一年,從來沒有停止過。但是當《流浪地球》這一部電影上映以後,讓我們看到了地球「逃離」太陽系時可能出現的場景,看起來很不可思議,所以也有一些朋友認為,這終究只是電影,帶著地球去「流浪」是不可能實現的。
-
如果把銀河系按比例縮小到地球大小,那麼太陽會有多大?
宇宙有多大無人知道,宇宙中有著無數的星系和無數的星球,我們生活的小星系是太陽系,太陽系僅是銀河系的一部分。地球只是太陽系的一顆行星,如果放大到銀河系,地球只是一粒塵埃,如果放大宇宙中,地球可能只是肉眼看不到的粒子。
-
你以為地球很特別,實際上僅銀河系中有60億個和地球相似的星球
,它或許是無限的,也或許它確實像其他人相信的一樣有邊界,我們生活在一顆小小的行星上,這顆行星繞著一顆中年恆星運行,這顆恆星是巨大銀河系旋臂中2000多億顆恆星成員之一,銀河系則是目前宇宙可觀測範圍內數千億個類似星系之一,太陽與大多數恆星不同(一般的恆星比較小),太陽系的行星運行軌道比較圓,軌道間的距離也比大多數行星系統更大,總體來說以其他層面來看,我們居住的地方相當宜人,不太熱也不太冷,腐蝕性化學物質沒有很多
-
解碼行星地球公轉軌道近日點、遠日點蠕動漂移
是行星地球個案還是屬於太陽系所有行星的共性特徵?早期研究者認為屬於地球獨有,誘因是外圍氣態巨行星木星、土星等對地球的引力攝動造成。隨著天文觀測深入研究發現,行星公轉軌道近(遠)日點蠕動漂移並非地球專屬,水星等行星也具有此現象。
-
天文學家發現一顆「超級地球」
據「ScienceAlert」網站14日消息稱,一組國際天文學家利用引力微透鏡技術,發現了一顆極其罕見的「超級地球」。團隊在一份聲明中指出,這是一顆人類目前發現的極少數的、大小和軌道都接近地球的太陽系外行星。相關研究近日發表在《天文期刊》上。
-
銀河系內至少存在3億顆宜居行星,人類第二家園真的存在嗎?
在銀河系內,至少有 3 億顆宜居行星在圍繞著類日恆星公轉。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天文學雜誌》,是由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搜尋地外文明計劃(SETI)研究所和世界各地其他科學家合作完成的。搜尋宜居行星的思路是,按照地球和太陽的參數,在銀河系內尋找類似的恆星系統,找到那些位於宜居帶上的 「宜居行星」。
-
地球第九大行星或是黑洞:10倍於地球質量但只有保齡球大小
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的理論物理學家雅各布·舒爾茨(Jakub Scholtz)告訴《大眾力學》(Popular Mechanics):「很可能有什麼東西使它們保持在這些軌道上。」可能是黑洞。一項全新的理論表明,它可能根本就不是一顆行星。根據一項新的研究,它可能是一個古老的原始黑洞---它很小,「可以放在你的手掌裡。」
-
宇宙存在大量流氓行星,已找到數百個,慶幸的是它們不能來銀河系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尋找流氓行星。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美國宇航局即將成立的南希·格雷斯·羅馬太空望遠鏡預計將在2020年代中期發射升空,它可能會揭示出許多流氓行星,它們不會在銀河系的恆星中運行。
-
宇宙中有多少行星?
它的名字來自天文學家約翰內斯·克卜勒,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用這座望遠鏡尋找環繞其他恆星的與地球大小相近的行星。克卜勒空間望遠鏡。圖源:NASA這座望遠鏡正在24小時、365午休,夜以繼日地工作著在深空中尋找所有可能存在的類地行星。
-
事實證明:銀河系的磁場比地球弱幾千倍!那它有什麼作用?
我們知道,行星的磁場相當於其表面一層無形的保護膜,它可以保護行星不受恆星風粒子流的影響。地球也有自己的磁場,可以保護地球免受太陽風的侵襲。太陽風是太陽活動產生的高速粒子流,會破壞行星的大氣層,進而影響到生命的發展進程,而地球的磁場正是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
地球繞著太陽轉,太陽系繞著銀河系轉,那銀河系繞著什麼轉呢?
,太陽引力一直沒消失,所以地球一直圍繞太陽在公轉至今,在太陽系中還有七顆像地球那樣的行星在圍繞太陽公轉,這八顆行星及其衛星,還有部分小行星、隕石和太陽共同組成了太陽系。太陽系圍繞銀河系中心黑洞公轉,公轉周期為2.5億年不僅僅地球擁有公轉中心,太陽系其實也有一個公轉中心,這個公轉中心就是銀河系的中心,根據科學家觀測和分析,在銀河系中心存在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太陽系受到這個黑洞引力的影響,於是圍繞這個黑洞進行公轉,我們知道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周期為365天,也就是一年,那你知道太陽系的公轉周期是多少呢
-
研究認為:銀河系或有數億顆潛在宜居星球
新華社北京11月15日新媒體專電 美媒稱,根據對美國《天文學雜誌》即將刊登的一項新研究的最保守解釋,我們的銀河系至少約有3億顆潛在宜居星球。這其中有些系外行星甚至可能是我們的星際鄰居,至少有4顆距離太陽可能不到30光年,離我們最近的可能至多20光年。
-
克卜勒452b地球!
在華盛頓舉行的美國科學促進會年會上,來自美國航天局的科學家宣布了令人驚異的結論:銀河系至少有500億顆行星存在,其中至少5億顆行星處於「既不太冷也不太熱」的地帶,有生命存在的可能。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都在致力於探索地球以外的行星世界,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發明與應用,則把這一夢想變成了現實。2009年5月至9月間,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對銀河系15.6萬顆恆星進行搜索,對銀河系行星進行首次「人口普查」。當有行星經過恆星時,克卜勒將觀察記錄到恆星亮度有微量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