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教師60歲退休創業賣麵包,給家裡賺了200多億

2020-12-20 新浪財經

來源:華商韜略

前半生平平無奇的吳志剛,為何能在退休後,創立一家市值最高達400多億的企業?

【風從東北來】

上世紀80年代,不少國人吃上第一口麵包時,東北人已經啃了整整一百年。

麵包大規模傳入中國始於清末,外國冒險家們帶著堅船利炮闖入中國,從東南、東北兩個方向向內陸延伸。

東北長期受到俄日的影響,在麵包產業上很早就獨樹一幟。

19世紀後期,秋林大列巴開始風靡,成為幾代哈爾濱人的共同記憶,並被追溯為中國本地麵包的鼻祖。

如果中國麵包業一定要誕生一個本土豪強,那麼,東北是最有力的競爭者。

但改革開放後,東北麵包市場儘管潛量巨大,競爭卻遠不如南方沿海那般激烈。

在廣東,香港老字號嘉頓早在1985年,便在東莞開出第一家大陸分廠,並於1995年進軍江浙;另外兩家食品巨頭達利、盼盼,則分別於1989年、1996年在福建成立。

當競爭對手在「關內」逐鹿時,1995年初生的桃李,還在東北默默地沉澱力量。

【精準卡位】

麵包業大體可分為兩種商業模式:一是「中央工廠+批發」,一是連鎖麵包房。

桃李初創之時,麵包房是新鮮麵包的絕對領導者,而批發模式主要做長保質期的糕餅產品。兩者井水不犯河水。

但吳志剛並不認同這種非此即彼的格局,他要為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打開大門——批發短保麵包。

所謂「短保」,是指保質期在30天以內的產品。相比「長保」和新鮮麵包,短保麵包兼具更新鮮的口感和中等長的保質期,食用更健康。

在當時,這絕對是一個反常識的創新。

稍微有零售常識的人都知道,批發商對產品保質期極度敏感。同樣的產品,半期庫存的市場價格往往遠低於新日期。廠商為了打消批發商的顧慮,更是絞盡腦汁延長保質期。

但吳志剛決定逆天而行,直接將產品保質期砍到5-7天。

吳志剛之所以敢走這步險棋,首先是看到了巨大的零售流量。

當時的中國,零售業算得上是頂級風口。

1990年,中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僅為8255億。到2000年,這個數字變成了34153億,10年翻了4.1倍。

數字背後,是巨大的人、錢、物的流量。

當時沒有電子商務,增量自然全部都落入了高速發展的線下渠道。國內的線下零售巨頭,如物美、沃爾瑪、家樂福、大潤發、蘇寧、國美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快速進場並發展起來的。

一邊是手握海量流量的零售商,一邊是規模可觀的新鮮麵包市場,兩者竟然就這樣擦肩而過了。由於沒有專業的新鮮麵包品牌,大超市往往內部自建一個麵包房;中小商超,則乾脆放棄了這點生意。

對吳志剛來說,其可嘆程度堪比近期的千島湖洩洪。

其次,連鎖麵包房的商業模式太重。

青年時,吳志剛是毛主席的「鐵粉」,大兒子出生時,他就取名「學東」,並清楚知道以小博大時要「在運動戰中殲滅敵人」的鬥爭哲學。

麵包房需要投入大額固定成本、高昂人力成本,以及很長的產品線。對於一名退休教師來說,要實現快速擴張,這都是不可負荷之重。

以元祖食品為例,2019年公司門店數超648家,租金開支1.73億、總人工成本4.27億、水電與辦公費用3723萬。即使不算廣告與資產折舊,店均年沉沒成本就接近100萬。

直到目前,中國市場依然還沒有走出一家麵包房巨頭。

據東方證券2019年統計,頭部品牌好利來門店數「近千家」,麵包新語、元祖分別以792家、648家名列二三。

相比超1萬家的絕味鴨脖、超4300家的星巴克,乃至672座縣級以上城市,麵包房的數量還遠遠不夠。

回頭看,搭上渠道順風車的桃李,的確抄了一個近道。

【桃李的絕藝】

1995年,吳志剛正式進入麵包行業,並創立品牌「桃李」。

這是一個頗有意思的名字。

「桃李」,自古有青春年少之意,且桃李甘甜可口,完美地對應了主打「新鮮」的產品定位。不過在當代語境中,「桃李」更多代表老師辛勤栽培的學生,象徵著百年樹人的碩果。

據流通領域資深從業人士向華商韜略反饋,不少零售店和經銷商老闆都聽說過桃李背後的故事,知道這個品牌是大學老師創立的。無形之中,增加了品牌的故事性和營商信用。

當然,這是後話。桃李在進入零售渠道之前,最大的挑戰還是解決短保產品的效率問題。

由於桃李選擇走批發渠道,決定了只能選擇大眾普遍接受的價格區域。

但產品保質期短,意味著從生產、營銷、物流配送,多個環節的容錯空間都非常小。稍有不慎,一批貨就會貨值大跌甚至清零。

但桃李的精密之處在於,它在效率問題上提供了整體最優解。

首先,桃李的渠道體系建設緊密圍繞工廠規劃展開。

同一時期,友商的做法是將短保、長保業務同時推進,恨不得一次性將貨出向全國。但桃李的渠道體系緊密圍繞著工廠覆蓋半徑進行布局,專注於短保麵包戰略。通過降低配送半徑,來提升網點配送的靈敏度。

桃李的工廠,則按照「白+黑」兩班倒模式進行生產:白天按照銷售端的預估量生產,晚上則集中生產實際訂單與預估量的差額。兩批產品,都必須在次日早上6點前上貨,以最大化利用早高峰的銷售峰值時間段。

這種對效率的追求,反映到成本上,就是高昂的物流費用。2019年,桃李配送費高達7.1億,佔總銷售費用的57%。

其次,桃李壓縮產品數量,大膽採用爆品戰略。

據桃李2019年報,公司「在麵包的細分品類上,聚焦於少而精,不追求品種多,追求單品生產銷售規模」。

在選品策略上,桃李更偏愛改良那些已被市場充分檢驗、接受度高的大眾品類。通過減少線下核心SKU,桃李大幅降低了原料採購、生產工藝、研發投入、網點配送等成本。

尤其在發展早期,即便市場情況出現變化,桃李也能快速實現二次調配和商品促銷,極大地規避掉銷售的規劃成本。

據開源證券研報,桃李醇熟、天然酵母等多個明星單品年收入貢獻超10%。

在品牌投入策略上,桃李戰略性放棄了開放媒體陣地,將銷售費用悉數投入到渠道營銷中。2019年,桃李的「廣告及宣傳費用」僅為4700萬,佔總營收的0.8%。其董秘在上證e互動中表示,「公司的廣告策略一直都是店面陳列廣告」。

在此基礎上,桃李正推動一連串產能擴張。

2019年11月12日,武漢桃李2萬噸產能的一期工程正式投產。這是個微妙的時間點,兩個月後的武漢市民,因此得以安穩居家、瘋狂囤貨。

2020年2月,2.12萬噸產能的山東桃李項目投產;此外,桃李在瀋陽、江蘇、浙江合計10萬噸以上產能基地也正在同步推進。

這樣的體系化運作,使桃李麵包的單價成功壓縮到9.9元以下,既實現了高性價比,又為渠道和品牌留足了利潤空間,最終讓桃李麵包進入尋常百姓家。

2019年,桃李營收規模達56億,淨利潤6.8億;2020年一季度,疫情下的桃李更實現淨利潤1.94億,暴漲60%。

【挑戰與機遇】

2019年4月,84歲的吳志剛正式從桃李麵包退休。小兒子吳學亮與次子吳學群作為搭檔接班,分任董事長、總經理。

近幾年,桃李增速逐漸顯示出疲態。營收增速從高峰時的28.95%,連續三年下滑至16.77%;淨利潤增長相比更慢,拖累淨利潤率三年下滑了1個點。

從區域市場來看,桃李在2015年後註冊的19個地區子公司中(剔除瀋陽),2019年全部錄得虧損,其中福建市場虧損超過千萬,深圳、江蘇分別虧損500萬、800萬。華中由於新建基地,成為唯一的負毛利地區。

2018年,桃李在經營了近20年的上海市場首次錄得123萬虧損;2019年,虧損更擴大至1268萬。

桃李折戟頭部市場,讓不少投資者為其後勁捏一把汗,同時顯示出,桃李的傳統打法遭遇到挑戰。

在渠道端,由於線上渠道兇猛、線下新零售革命、渠道碎片化的大趨勢,傳統商超風頭不再。大潤發、家樂福、麥德龍、百佳等頭部企業,紛紛賣身套現。曾經的外資零售第一品牌家樂福,作價60億元委身蘇寧,甚至不足桃李市值的16%。

由於桃李深度綁定終端渠道,缺乏與消費者的直接溝通,必然會受到流量見頂甚至下滑的拖累。

產品策略上,桃李高性價比走量的打法,使其失去了品質升級的高端客戶,難以進入高毛利的消費場景。

桃李集中於區域市場的深耕,又錯過了全國性品牌投放的最佳窗口期,導致空白市場對桃李的品牌認知偏低。這意味著桃李在新區域,需要從0開始建立知名度、美譽度,使得在新市場實現盈利難度不小。

更令外界擔心的,是其企業家族化的治理體系。

2015年,桃李登陸上交所時,家族企業特徵成為一大爭議。

董事會中,除了吳志剛的三個兒子、夫人盛雅莉把持四個席位外,其直系、旁系親屬也紛紛參與公司經營。

以吳志剛的弟弟吳志道家為例,招股說明書顯示,吳志道為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妻子盛雅萍(盛雅莉的姐姐)與其子女吳學鋒、吳靜怡,分別為上海公司的法人、營銷部經理和前任會計。

至少有31名高管及近親當時或曾經持有過股份。據《時代周報》計算,IPO前吳志剛家族的持股比例高達96.77%。

如今,吳志剛家族持股比例約為67.84%,以8月14日桃李麵包394.6億的總市值計算,家族持股市值達267億。

在市場經濟早期,由於職業經理人良莠不齊、產權保護混亂等原因,家族模式確實能降低內部管理成本,助力企業發展。

但隨著時代發展,家族企業往往導致職業經理人上升困難,難以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

如今,桃李管理層逐漸老化,董事會5人的平均年齡已達59歲。

然而桃李「內憂」尚未有定論,「外患」已經洶湧而至。

桃李麵包的示範效應,惹得國內外巨頭開始入場。

全球第一大烘焙巨頭賓堡,2018年收購曼可頓後,已一躍成為中國僅次於桃李的第二大麵包供應商。早在1945年,賓堡就利用「中央工廠+批發」模式,走出墨西哥開始全球擴張,如今已成長為千億營收的行業巨頭。

中國最大的本土食品企業達利,也在2018年發布短保品牌美焙辰。達利意味深長地選擇了總部福建與桃李的大後方東北兩地首發,以更低的價格狙擊桃李。

▲賓堡和達利在價格上夾擊桃李

相比於強勁的挑戰者,桃李的戰線顯得過短了。據2019年財報,「麵包+糕點」的營收佔比高達97.9%。

航母級的對手,往往利用多品類、立體渠道等縱深優勢,在渠道進貨政策與組合促銷等打法上拖住桃李。一場惡戰已經開打。

全國擴張壓力和巨頭入場,讓桃李的渠道費用快速增長。

據2019年財報,桃李的門店費用投入達1.33億,同比增幅超過62%,遠超營收和銷售費用增速。

據東興證券研報,中國大陸人均麵包消費量僅為日本的24%、香港的18%;市場規模僅有463億,存在極大的增長空間。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麵包市場未來很可能成為千億級消費賽道。

而憑藉獨特的市場洞察、強悍的團隊執行,桃李已經獲得領頭羊的先發地位,佔據10%的市場份額。但其目前僅有56億的營收,與賓堡等動輒千億的烘焙巨頭相比,還有非常大差距。

未來20年,中國中產階級人數將達到8億,約為歐洲人口總和。中國市場,必將孕育出千億級的烘焙巨頭。

中國的偉大復興,註定是一輛風馳電掣的經濟快車。未來的麵包行業鹿死誰手,故事還遠沒有到蓋棺定論的時刻。

相關焦點

  • 中國最富有的退休老頭:60歲學做生意,85歲靠賣麵包賺來200億
    柳傳志40歲創立聯想、宗慶後44歲創立娃哈哈、陳澤民50歲創立三全食品、褚時健74歲二次創立褚橙。他們雖然大器晚成,但打造的品牌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而今天要給大家介紹這位企業家,60歲學做生意,85歲靠賣麵包賺來200億,被媒體稱為「最富有的退休老頭」。富有不單指金錢方面,還可以是精神層面上的財富。
  • 中國最「瘋狂」的創業:60歲學做麵包,今帶領家族實現200億財富
    60歲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含飴弄孫的年紀。不會再想著去商業裡折騰,可能看待兒孫的未來事業發展也都是平淡看待,不再去多言甚至多管。但是有些人卻不一樣,即便60歲的年紀,也要把自己剩餘的能量,為兒孫為家族,全部奉獻出來。今天我們的故事人物,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 60歲退休工人用2000元創業,靠賣雨傘一年賺到20億
    有數據顯示,天堂傘拿下全國80%的市場份額,年銷售額高達20多億,毫無疑問是該領域的龍頭企業。但少有人知道,這個穩坐中國傘業頭把交椅的賺錢企業,卻是由一位60歲退休工人創辦的,他的傳奇經歷,不輸褚時健!
  • 14歲輟學創業,從200元到身價180億,僅憑小工廠成為東北首富?
    東北地區在投資圈大佬們的眼中,幾乎是沒有投資價值的,這也導致我國的財富大佬們幾乎很少有來自東北地區的,反觀馬雲、馬化騰這些人,幾乎沒有涉足過東北地區的投資。但是今天就帶大家看看,東北的這位富豪也是「深藏不露」的!
  • 他靠賣紙一年賺100多億,曾負債60億,家族棕櫚園相當於8個新加坡
    7歲那年,母親帶著他渡船南下印尼,和在那裡的父親會和。高中輟學後,他做起了倒賣糖果、麵包等小生意。時局動蕩,食品和日用品奇缺,黃奕聰起早貪黑地把生意做好做大,他先後自辦雜貨店、麵包餅乾作坊,收購椰子加工椰幹,不到10年就在當地小有名氣。
  • 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告訴你,60歲的人應該做什麼?
    到2014年退休之前,在這32年間,他創下了零失誤的奇蹟。他還喜歡交朋友。無論是商界成功人士,還是街坊好友,都能跟他們侃侃而談,得到他們的人生閱歷。退休後的張宏民也沒有閒著,他開始從事一些培訓工作和公益活動,為整個社會培養後繼人才和宣傳正能量。
  • 高級女教師60歲退休,動了誰的奶酪?
    高級女教師60歲退休,動了誰的奶酪?、高級女教師60歲退休的話題很多,說得最多是不外乎幾點:一是高級女教師55歲不退休,佔了高級指標和崗位,導致年輕的老師職稱評不上來;二是女教師拿了高級職稱後,只象徵性上課,或只上副科,重的活都是年輕的做;三是高級女教師55歲不退休,就別想著學校照顧,要按滿負荷工作量安排;四是能評上高級職稱的,享受了不少的潛規則的好處,優秀和先進全給拿完了。
  • 高級女教師面對兩難,55歲自然退休還是申請延遲到60歲退休
    教師屬於機關事業單位在編人員,在2015年,國家將機關事業單位正副處級女幹部和女性具有高級職稱的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退休年齡由55歲延長到60歲,當然也可以選擇在55歲的時候選擇自願退休,這項政策建立在自願基礎上。
  • MBA人物:60歲讀MBA 二次創業拼出億萬企業
    50歲,她從只有20平方米的小麵包房開始創業,5年後創立「妞妞」品牌,走上連鎖發展之路。  60歲,她走進高等學府,獲「清華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由於年齡超過任課教授,她被奉為總裁研修班形象大使。
  • 中小學女高級教師,要55歲就退休呢?還是延長到60歲再退休?
    中小學女高級教師,要55歲就退休呢?還是延長到60歲再退休?眾所周知,醫生越老越值錢,越老越吃香,那麼老師呢?女教師到了55歲就可以退休了,那麼要不要再延長到60歲再退休呢?如果我是女高級教師,我到了退休的年齡,我會選擇毫不猶豫從自己的崗位上退下來,回家安享晚年,原因如下:首先,年齡「55+」的老教師,其教學理念很難做到與時俱進,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比較有限,所以很多老教師的教學思維很容易和現行的教學理念脫節。
  • 中小學教師,50歲提前退休好?還是60歲延遲退休好?
    中小學教師,其實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 以目前正在實行的延遲退休為例,許多單位,比如公務員行業,對於退休,都抱著順其自然的態度。畢竟,工作單位本身很輕鬆,喝喝茶水讀讀報紙,退休不退休,能有多大區別呢? 但是對於一線的中小學老師,這退休二字,卻十分沉重。
  • 具有高級職稱的女教師退休金有多少?選擇55歲退休還是60歲退休?
    具有高級職稱的女教師可以選擇55歲退休,也可以選擇60歲退休,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選擇。現在又正好是機關事業單位養老制度改革期間,2024年是事業單位中人過渡期的截止時間。這兩個問題碰在一起,於是就有人產生猶豫,是選擇在2024年之前按55歲退休?還是選擇在2024年之後按60歲退休呢?
  • 教師必須60歲退休嗎?彈性退休有望解決教師老齡化和優秀師資問題
    目前,教師退休的制度基本上都採取「一刀切」的方式:男教師60歲,女教師55歲。大家都知道教師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職業。外表看起來光鮮,實際上是非常辛苦的,很多教師不到退休年齡,就已經疾病纏身了。現在,提倡的教師彈性退休制度,具有不少的優勢,能很好地解決教師退休和優秀師資配置的問題。教師也不用「苦熬」到60歲再退休了。一、何為彈性退休現在有些地方提出了彈性退休的相關規定。教師從教25至30年,而且年齡到達了50歲。
  • 體制內高級職稱女教師55歲退休和60歲退休這樣選擇更有利!
    體制內女教師,如果有高級職稱的女教師可以在60周歲辦理退休,如果沒有高級職稱的女教師只能在55周歲辦理退休。如果你符合60周歲辦理退休條件的,當然肯定是選擇60周歲辦理退休是最為有利的。
  • 桃李麵包為何取名為「桃李」?
    大家知道桃李麵包為何取名為「桃李」嗎?這一切還得從瀋陽這位60歲的退休老教師下海經商說起。90年代中期,吳志剛剛從學校退休,閒不住的他很快就對大街小巷裡的麵包店產生了興趣。於是他開始進行走訪研究,歷經半年,他也創立了自己的麵包作坊。
  • 17歲開工廠虧損幾十萬,後創業賺回200億,今門店關門幾千家
    17歲本來是一個應該讀書的年紀,但有些人因為各種原因讀不了書,大多數是因為家庭困難,家庭困難有一些人只能去打工,一輩子默默無聞,生活在最底層, 但有一些人卻不甘平凡,用自己的努力開創了 一番事業, 比如說李嘉誠,從小經歷了非常多的坎坷,但他不認輸,如今已經成為了華人首富,還有碧桂園的創始人楊國強
  • 年薪1.5億,近200億身家,42歲退休,這農家子弟怎麼這麼好的命?
    就這樣,王慧文結束了第一次創業,算不上成功也說不上失敗,只能說是充滿遺憾。那也是他第一次「退休」,28歲。後來的事實證明,他們確實錯過了一個大機會。屆時我將退休,換一個人生軌道和生活方式。」年初,美團宣布王慧文決定在2020年底退休的消息。當時,很多人非常吃驚,不理解。王慧文才42歲,尚處於職業生涯巔峰期,為何要選擇激烈勇退?
  • 李嘉誠20多歲創業,51歲才發家,成功不怕來得晚,就怕放棄得太早
    如今的網際網路時代,搞得整個社會紛紛擾擾,人人變得非常的浮躁,都想急功近利,快速成功賺大錢,大家可能都不知道,真正能夠成大事的人,都是穩紮穩打,日積月累,十年甚至幾十年才成就一番事業。比如馬雲創辦阿里巴巴時已經35歲,歷經10多年才把阿里巴巴做到上市,任正非創辦華為的時候已經42歲,做到今年70多歲才有今天的華為品牌,宗慶後、柳傳志也都是40多歲才開始創業,華人首富李嘉誠也是如此。
  • 中小學女教師延遲到60歲退休,教學工作能勝任嗎?
    中小學教師,無論男女,幹滿三十年,或者年齡到五十歲,就可以退休回家了,領著退休工資,瀟灑過完自己的後半生。就在幾年前,我們學校的一批女教師,剛好趕上了這個福利,年滿五十,退休了。
  • 繼老乾媽後,又一中國女富豪崛起,靠賣易拉罐賺來上億身家
    但是,在商界中,有一位老太太的創業經歷比老乾媽陶華碧還要傳奇,靠賣易拉罐就能賺來上億身家,她就是上市公司奧瑞金創始人——關玉香。關玉香,1939年出生於瀋陽,19歲的時候跟隨父親搬到北京定居,後來進入一家做儀表的工廠成為一名普通的女工,直到1990年才正式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