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商韜略
前半生平平無奇的吳志剛,為何能在退休後,創立一家市值最高達400多億的企業?
【風從東北來】
上世紀80年代,不少國人吃上第一口麵包時,東北人已經啃了整整一百年。
麵包大規模傳入中國始於清末,外國冒險家們帶著堅船利炮闖入中國,從東南、東北兩個方向向內陸延伸。
東北長期受到俄日的影響,在麵包產業上很早就獨樹一幟。
19世紀後期,秋林大列巴開始風靡,成為幾代哈爾濱人的共同記憶,並被追溯為中國本地麵包的鼻祖。
如果中國麵包業一定要誕生一個本土豪強,那麼,東北是最有力的競爭者。
但改革開放後,東北麵包市場儘管潛量巨大,競爭卻遠不如南方沿海那般激烈。
在廣東,香港老字號嘉頓早在1985年,便在東莞開出第一家大陸分廠,並於1995年進軍江浙;另外兩家食品巨頭達利、盼盼,則分別於1989年、1996年在福建成立。
當競爭對手在「關內」逐鹿時,1995年初生的桃李,還在東北默默地沉澱力量。
【精準卡位】
麵包業大體可分為兩種商業模式:一是「中央工廠+批發」,一是連鎖麵包房。
桃李初創之時,麵包房是新鮮麵包的絕對領導者,而批發模式主要做長保質期的糕餅產品。兩者井水不犯河水。
但吳志剛並不認同這種非此即彼的格局,他要為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打開大門——批發短保麵包。
所謂「短保」,是指保質期在30天以內的產品。相比「長保」和新鮮麵包,短保麵包兼具更新鮮的口感和中等長的保質期,食用更健康。
在當時,這絕對是一個反常識的創新。
稍微有零售常識的人都知道,批發商對產品保質期極度敏感。同樣的產品,半期庫存的市場價格往往遠低於新日期。廠商為了打消批發商的顧慮,更是絞盡腦汁延長保質期。
但吳志剛決定逆天而行,直接將產品保質期砍到5-7天。
吳志剛之所以敢走這步險棋,首先是看到了巨大的零售流量。
當時的中國,零售業算得上是頂級風口。
1990年,中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僅為8255億。到2000年,這個數字變成了34153億,10年翻了4.1倍。
數字背後,是巨大的人、錢、物的流量。
當時沒有電子商務,增量自然全部都落入了高速發展的線下渠道。國內的線下零售巨頭,如物美、沃爾瑪、家樂福、大潤發、蘇寧、國美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快速進場並發展起來的。
一邊是手握海量流量的零售商,一邊是規模可觀的新鮮麵包市場,兩者竟然就這樣擦肩而過了。由於沒有專業的新鮮麵包品牌,大超市往往內部自建一個麵包房;中小商超,則乾脆放棄了這點生意。
對吳志剛來說,其可嘆程度堪比近期的千島湖洩洪。
其次,連鎖麵包房的商業模式太重。
青年時,吳志剛是毛主席的「鐵粉」,大兒子出生時,他就取名「學東」,並清楚知道以小博大時要「在運動戰中殲滅敵人」的鬥爭哲學。
麵包房需要投入大額固定成本、高昂人力成本,以及很長的產品線。對於一名退休教師來說,要實現快速擴張,這都是不可負荷之重。
以元祖食品為例,2019年公司門店數超648家,租金開支1.73億、總人工成本4.27億、水電與辦公費用3723萬。即使不算廣告與資產折舊,店均年沉沒成本就接近100萬。
直到目前,中國市場依然還沒有走出一家麵包房巨頭。
據東方證券2019年統計,頭部品牌好利來門店數「近千家」,麵包新語、元祖分別以792家、648家名列二三。
相比超1萬家的絕味鴨脖、超4300家的星巴克,乃至672座縣級以上城市,麵包房的數量還遠遠不夠。
回頭看,搭上渠道順風車的桃李,的確抄了一個近道。
【桃李的絕藝】
1995年,吳志剛正式進入麵包行業,並創立品牌「桃李」。
這是一個頗有意思的名字。
「桃李」,自古有青春年少之意,且桃李甘甜可口,完美地對應了主打「新鮮」的產品定位。不過在當代語境中,「桃李」更多代表老師辛勤栽培的學生,象徵著百年樹人的碩果。
據流通領域資深從業人士向華商韜略反饋,不少零售店和經銷商老闆都聽說過桃李背後的故事,知道這個品牌是大學老師創立的。無形之中,增加了品牌的故事性和營商信用。
當然,這是後話。桃李在進入零售渠道之前,最大的挑戰還是解決短保產品的效率問題。
由於桃李選擇走批發渠道,決定了只能選擇大眾普遍接受的價格區域。
但產品保質期短,意味著從生產、營銷、物流配送,多個環節的容錯空間都非常小。稍有不慎,一批貨就會貨值大跌甚至清零。
但桃李的精密之處在於,它在效率問題上提供了整體最優解。
首先,桃李的渠道體系建設緊密圍繞工廠規劃展開。
同一時期,友商的做法是將短保、長保業務同時推進,恨不得一次性將貨出向全國。但桃李的渠道體系緊密圍繞著工廠覆蓋半徑進行布局,專注於短保麵包戰略。通過降低配送半徑,來提升網點配送的靈敏度。
桃李的工廠,則按照「白+黑」兩班倒模式進行生產:白天按照銷售端的預估量生產,晚上則集中生產實際訂單與預估量的差額。兩批產品,都必須在次日早上6點前上貨,以最大化利用早高峰的銷售峰值時間段。
這種對效率的追求,反映到成本上,就是高昂的物流費用。2019年,桃李配送費高達7.1億,佔總銷售費用的57%。
其次,桃李壓縮產品數量,大膽採用爆品戰略。
據桃李2019年報,公司「在麵包的細分品類上,聚焦於少而精,不追求品種多,追求單品生產銷售規模」。
在選品策略上,桃李更偏愛改良那些已被市場充分檢驗、接受度高的大眾品類。通過減少線下核心SKU,桃李大幅降低了原料採購、生產工藝、研發投入、網點配送等成本。
尤其在發展早期,即便市場情況出現變化,桃李也能快速實現二次調配和商品促銷,極大地規避掉銷售的規劃成本。
據開源證券研報,桃李醇熟、天然酵母等多個明星單品年收入貢獻超10%。
在品牌投入策略上,桃李戰略性放棄了開放媒體陣地,將銷售費用悉數投入到渠道營銷中。2019年,桃李的「廣告及宣傳費用」僅為4700萬,佔總營收的0.8%。其董秘在上證e互動中表示,「公司的廣告策略一直都是店面陳列廣告」。
在此基礎上,桃李正推動一連串產能擴張。
2019年11月12日,武漢桃李2萬噸產能的一期工程正式投產。這是個微妙的時間點,兩個月後的武漢市民,因此得以安穩居家、瘋狂囤貨。
2020年2月,2.12萬噸產能的山東桃李項目投產;此外,桃李在瀋陽、江蘇、浙江合計10萬噸以上產能基地也正在同步推進。
這樣的體系化運作,使桃李麵包的單價成功壓縮到9.9元以下,既實現了高性價比,又為渠道和品牌留足了利潤空間,最終讓桃李麵包進入尋常百姓家。
2019年,桃李營收規模達56億,淨利潤6.8億;2020年一季度,疫情下的桃李更實現淨利潤1.94億,暴漲60%。
【挑戰與機遇】
2019年4月,84歲的吳志剛正式從桃李麵包退休。小兒子吳學亮與次子吳學群作為搭檔接班,分任董事長、總經理。
近幾年,桃李增速逐漸顯示出疲態。營收增速從高峰時的28.95%,連續三年下滑至16.77%;淨利潤增長相比更慢,拖累淨利潤率三年下滑了1個點。
從區域市場來看,桃李在2015年後註冊的19個地區子公司中(剔除瀋陽),2019年全部錄得虧損,其中福建市場虧損超過千萬,深圳、江蘇分別虧損500萬、800萬。華中由於新建基地,成為唯一的負毛利地區。
2018年,桃李在經營了近20年的上海市場首次錄得123萬虧損;2019年,虧損更擴大至1268萬。
桃李折戟頭部市場,讓不少投資者為其後勁捏一把汗,同時顯示出,桃李的傳統打法遭遇到挑戰。
在渠道端,由於線上渠道兇猛、線下新零售革命、渠道碎片化的大趨勢,傳統商超風頭不再。大潤發、家樂福、麥德龍、百佳等頭部企業,紛紛賣身套現。曾經的外資零售第一品牌家樂福,作價60億元委身蘇寧,甚至不足桃李市值的16%。
由於桃李深度綁定終端渠道,缺乏與消費者的直接溝通,必然會受到流量見頂甚至下滑的拖累。
產品策略上,桃李高性價比走量的打法,使其失去了品質升級的高端客戶,難以進入高毛利的消費場景。
桃李集中於區域市場的深耕,又錯過了全國性品牌投放的最佳窗口期,導致空白市場對桃李的品牌認知偏低。這意味著桃李在新區域,需要從0開始建立知名度、美譽度,使得在新市場實現盈利難度不小。
更令外界擔心的,是其企業家族化的治理體系。
2015年,桃李登陸上交所時,家族企業特徵成為一大爭議。
董事會中,除了吳志剛的三個兒子、夫人盛雅莉把持四個席位外,其直系、旁系親屬也紛紛參與公司經營。
以吳志剛的弟弟吳志道家為例,招股說明書顯示,吳志道為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妻子盛雅萍(盛雅莉的姐姐)與其子女吳學鋒、吳靜怡,分別為上海公司的法人、營銷部經理和前任會計。
至少有31名高管及近親當時或曾經持有過股份。據《時代周報》計算,IPO前吳志剛家族的持股比例高達96.77%。
如今,吳志剛家族持股比例約為67.84%,以8月14日桃李麵包394.6億的總市值計算,家族持股市值達267億。
在市場經濟早期,由於職業經理人良莠不齊、產權保護混亂等原因,家族模式確實能降低內部管理成本,助力企業發展。
但隨著時代發展,家族企業往往導致職業經理人上升困難,難以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
如今,桃李管理層逐漸老化,董事會5人的平均年齡已達59歲。
然而桃李「內憂」尚未有定論,「外患」已經洶湧而至。
桃李麵包的示範效應,惹得國內外巨頭開始入場。
全球第一大烘焙巨頭賓堡,2018年收購曼可頓後,已一躍成為中國僅次於桃李的第二大麵包供應商。早在1945年,賓堡就利用「中央工廠+批發」模式,走出墨西哥開始全球擴張,如今已成長為千億營收的行業巨頭。
中國最大的本土食品企業達利,也在2018年發布短保品牌美焙辰。達利意味深長地選擇了總部福建與桃李的大後方東北兩地首發,以更低的價格狙擊桃李。
▲賓堡和達利在價格上夾擊桃李
相比於強勁的挑戰者,桃李的戰線顯得過短了。據2019年財報,「麵包+糕點」的營收佔比高達97.9%。
航母級的對手,往往利用多品類、立體渠道等縱深優勢,在渠道進貨政策與組合促銷等打法上拖住桃李。一場惡戰已經開打。
全國擴張壓力和巨頭入場,讓桃李的渠道費用快速增長。
據2019年財報,桃李的門店費用投入達1.33億,同比增幅超過62%,遠超營收和銷售費用增速。
據東興證券研報,中國大陸人均麵包消費量僅為日本的24%、香港的18%;市場規模僅有463億,存在極大的增長空間。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麵包市場未來很可能成為千億級消費賽道。
而憑藉獨特的市場洞察、強悍的團隊執行,桃李已經獲得領頭羊的先發地位,佔據10%的市場份額。但其目前僅有56億的營收,與賓堡等動輒千億的烘焙巨頭相比,還有非常大差距。
未來20年,中國中產階級人數將達到8億,約為歐洲人口總和。中國市場,必將孕育出千億級的烘焙巨頭。
中國的偉大復興,註定是一輛風馳電掣的經濟快車。未來的麵包行業鹿死誰手,故事還遠沒有到蓋棺定論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