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好朋友聊天時,她說起最近孩子沫沫所在的幼兒園舉辦家長開放日活動,通過這個活動,好朋友看到了沫沫在幼兒園裡的表現,發現沫沫不是太會聽老師講話。
當老師講話的時候就看到沫沫自己在玩手指頭,等到老師提問她時,她茫然地瞪著大眼睛。後面有個活動是老師講故事,這個故事沫沫在家裡聽過,但是在老師講的時候沫沫不斷地去插話,老師說其他小朋友還沒有聽過故事呢,讓她陪其他小朋友一起把故事聽下來。
可是沫沫堅持沒一會又站起來插話,這就打斷了其他小朋友完整地聽故事。
而且好朋友發現,沫沫在幼兒園出現的這些問題在家裡並不明顯,到幼兒園怎麼會變得這麼明顯呢 ?
人有兩個耳朵一張嘴,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說。
正常的耳朵都能聽,這種天生的本領還用培養嗎?
其實不然,「聽力」不等於「傾聽」。
我們都知道「傾聽」要有正常健康的「聽力」為生理基礎,但是有了「聽力」未必善於「傾聽」,因為「傾聽」是有目的、有選擇、有自我控制性的「聽力」。
傾聽既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也是提升自我意識的有效工具。因為有效地傾聽有助於從孩子的理念、思維模式和思考途徑中去探尋出適合自身的結果出來,這種境界就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寫照。因此,「聽」是培養孩子智慧和理性的重要途徑。
我們都希望孩子以後學習好,但是要想學習好的關鍵是孩子學會傾聽老師講課,不會聽課的孩子在學習上就要走彎路,甚至落後。
傾聽雖是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卻是成長中的大事情,養成孩子注意傾聽的習慣,發展語言理解能力。所以,良好的傾聽習慣與能力需要父母有意的培養與訓練。
聽力是孩子能仔細聽聲音和言語的能力。如果孩子要學習和理解口頭語言,就需要有仔細聆聽的能力。
在孩子各個年齡段傾聽的發展特點:
★1~2歲的孩子通常能夠對一個簡單明確的指示做出準確的傾聽反應,例如:「指給媽媽看,哪個是小狗?」、「奶奶在哪兒呢?」
★2~3歲的孩子能聽懂語言中的附加詞,如「大」或「小」,我們可以對孩子說:「把那個大的玩具熊拿過來。」
3歲的孩子基本能聽懂兩個同時出現的指示語,比如我們可以對孩子說:「拿著你的小玩具,去給爸爸看看。」這個時候孩子的專注傾聽時間大約是5分鐘左右。
★3~5歲的孩子能理解3個以上同時出現的指示語,其中包括方位詞,如上、下等。
5歲的孩子通常已經能聽懂對方語句中的連詞,如「如果……那麼……」,我們可以孩子邊唱邊說:「如果你感到高興,那就拍拍手!」
三四歲的孩子大概能傾聽10分鐘,五六歲的孩子能傾聽20分鐘。
這樣的情況你是不是經常遇到:
那就是無論我們重複多少遍,孩子依舊把我們說的些話當耳旁風,完全忽視你。我們會感到精疲力盡,幾近抓狂。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傾聽的習慣呢?
1、給孩子一個安靜傾聽的環境
我們在與孩子交談時儘量把周圍噪聲降至最低,把電視、手機等音量調低或關掉。給孩子一個無幹擾的安靜傾聽環境。
同時,我們在跟孩子說話的時候要慢一點兒,中間要稍有停頓,給孩子辨別和理解的短暫時間。
2、經常跟孩子玩「悄悄話」的遊戲
在做這個遊戲的時候。我們需要把聲音放得很低,挨著孩子的耳朵悄悄地說話,讓孩子集中注意力來傾聽,這樣有利於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和聽力。
在女兒3歲時,這是她最喜歡的遊戲,我會在她耳朵邊說一句話悄悄話,然後娃爸在旁邊會故意的問女兒:媽媽,跟你說的什麼啊?告訴爸爸吧。」每次女兒都會把我說的話再悄悄地去告訴爸爸,這樣在玩遊戲中,我們能很好的鍛鍊孩子的傾聽能力。
3、在講故事中鍛鍊傾聽能力
孩子都喜歡聽故事,特別是我女兒,她是從一歲開始就閱讀的。
我們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注意要咬字清晰,不能硬照搬書中文字,可以根據故事情境適當增添一些簡單的形容詞和動作,提高孩子的傾聽興趣。
同時,我在給女兒讀熟悉的繪本時,會故意讀錯其中的一句話,女兒會發現並給指正出來。
這樣的方式,都會鍛鍊到孩子的傾聽能力。
寄語:
培養孩子的傾聽能力是發展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基礎。因此我們應注重激發孩子的傾聽興趣,培養孩子良好的傾聽習慣,促進孩子傾聽能力的發展,讓孩子樂於傾聽、學會傾聽。
關注【涵妮媽媽育兒經】,在這裡獲得更多的育兒知識,幫你解決育兒難題,如果你有好的育兒心得和體會,歡迎一起分享,讓我們科學育兒,努力做不吼不叫育兒有道的好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