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小苗引來「黃精」滿屋
——蓬溪縣蘭草村村支書周洪有帶領村民發展產業脫貧記
2月11日下午,在蓬溪縣三鳳鎮蘭草村村支書周洪有的黃精種植基地,來自宜賓的袁萬賢和付培均正忙著將早上挖出的黃精裝車。這已經是他們今年第四次來這個小山村了。
「今天又買了一噸。我們那邊也種黃精,但他家的品種好,比我們那邊長得快、發得多。」袁萬賢說。
從1982年種下第一棵黃精苗,到如今發展中藥材種植80餘畝,周洪有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將中藥材種植作為蘭草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進行推廣。在他的示範帶動下,2017年,蘭草村發展中藥材1100餘畝。其中,有勞力的65戶貧困戶自主種植瓜蔞、黃精、砂仁等中藥材100餘畝。
躬耕35載 把一株小苗發展為一個產業
山坡上,村民張元林地裡的黃精葉茂盛喜人。「別看我的黃精還沒挖,但早就把錢拿到手了。」原來,早在半個月前,收購商已經付給張元林5000元,將他家2分地的黃精收購,且不需要他挖。「可惜種得太少了。」張元林有點遺憾。
如今的蘭草村,放眼望去都是中藥材生長的畫面。成片的瓜蔞架,整齊的砂仁樹,翠綠的黃精葉……誰能想到,這連片的中藥材產業竟是從一棵小苗發展而來。
1982年,外婆給當村醫的周洪有送來一株小苗。「當時不知道是什麼,就種在院子裡,沒想到它發得很快。」通過翻看書籍,周洪有才知道這是一種治療頭暈的中藥材——黃精。此後,周洪有對中藥材產生了濃厚興趣,開始研究中藥材種植。
1998年,蘭草村開始大規模種植中藥材——瓜蔞。「當時大米的收購價是6毛一斤,而瓜蔞是1.5元一斤。」依靠自己學到的種植技術,周洪有第一年掙了2000元。
然而,僅僅過了5年,瓜蔞開始爛市,收購價跌到2毛一斤。許多村民棄種,紛紛外出打工。然而,周洪有沒有放棄。他說:「別人不種,就是自己該種的時候。單一種植很難應對市場風險,那我就多發展幾個品種。」
遭遇意外不自棄 自食其力帶動產業發展
2008年,周洪有在除沼氣料時遭遇意外,全身燒傷面積達到78%。醫院多次下達病危通知書,但周洪有頑強地挺了過來。
病床上,三鳳鎮黨委班子前來探望,想幫他爭取低保名額,周洪有拒絕了。他說:「能夠自食其力,就不佔國家便宜。」
2009年,手腳還不利索的周洪有和村民去重慶潼南的深山老林找黃精種。
「藥材公司不想種了,但我想到當初能夠將一棵苗種成一塊地,我一定能種出黃精來。」半個多月裡,周洪有和村民在潼南當地收集了黃精種苗3萬斤。
種苗買回來,一起尋種的村民又不願種了。「5毛錢一斤,種出來能賣多少錢?」「要種3、5年,還不如去打工」……就在別人退縮時,周洪有種了8畝。
2013年,周洪有的黃精正式上市,收購價達到9元一斤。6畝地的黃精,他賣了22萬元。「行情這麼好,就留兩畝做種。」看到周洪有種黃精賣了大價錢,過去不種的村民紛紛找上門來。
對此,周洪有都無償進行講解。作為村支書的他還常常通過廣播向村民傳授黃精種植經驗。
當好領頭雁 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
2017年,蘭草村將中藥材種植作為村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在全村推廣。
雖然有周洪有等大戶示範帶動,但一些貧困戶依然缺乏興趣。張紹平便是其中一人。他說:「種這個要等兩三年,誰知道以後行情怎麼樣。」
為了打消張紹平的顧慮,周洪有先後3次上門做工作。「別怕種不好,哪個季節該注意什麼,我來幫你。村裡現在建了烘乾房,遇到行情不好,我們就把藥材烘乾,等到價格高的時候再賣。我種的比你多,我都不怕,你怕啥。」周洪有不厭其煩做工作,終於打消了張紹平的顧慮。2017年,張紹平種植了1畝多砂仁和1畝紫殼。
如今,圍繞建設「中藥材種植特色村」,蘭草村以「黨員示範+專合社推動+大戶帶動+貧困戶主動」方式,發展瓜蔞與黃精、瓜蔞與砂仁套種,形成「專合組織+種植大戶+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
記者離開蘭草村時,周洪有正在自己的黃精地裡和前來務工的十多個村民忙著採挖黃精。山腰,一些村民忙著修建小堰塘。周洪有說:「今年我打算從育種變為出產品,現在的黃精作為種苗還可以,但品相還不夠好,修堰塘蓄水積肥,能夠提高黃精質量。」
(全媒體記者 顏朝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