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記者走進三鳳鎮蘭草村中藥材種植基地,放眼望去,成片的瓜蔞架、整齊的砂仁樹、翠綠的黃精葉……漫山遍野的中藥材鬱鬱蔥蔥,長勢喜人,空氣中瀰漫著沁人心脾的中草藥清香。
時下正值中藥材成長的季節。在蘭草村,到處都能看見村民們冒著酷暑忙碌的身影,除草、修枝、施肥……總有幹不完的活兒。
示範帶動有效
走中藥材特色脫貧路
說到蘭草村的中藥材,不得不提村支書周洪有,他從1982年種下第一棵黃精苗,到如今發展中藥材種植80餘畝,在全村起到示範帶動作用。
2013年,周洪有的黃精正式上市,收購價達到9元一斤。6畝地的黃精,他賣了22萬元。「行情這麼好,就留兩畝做種。」看到周洪有種黃精賣了大價錢,過去不種的村民紛紛找上門來。對此,周洪有都無償進行講解,他還常常通過廣播向村民傳授黃精種植經驗。
2017年,蘭草村將中藥材種植作為村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在全村推廣。經過努力,該村形成了以「貧困戶+種植大戶+專合組織」為主導的完整利益連結,通過「黨員示範+大戶帶動+專合社推動」等方式,推進中藥材產業發展,建設脫貧奔康產業園。
目前,該村中藥材種植品種主要以黃精、砂仁、瓜蔞、枳殼等為主,種植面積達1000餘畝。形成了以村支部書記等5名黨員為示範戶的黨員帶動模式,種植面積達180餘畝;發展5戶種植大戶開展示範,種植面積達330畝,帶動65戶貧困戶種植中藥材100餘畝、200餘戶非貧困戶種植中藥材300餘畝,輻射帶動立莊、東蟬等周邊8個村種植中藥材1000餘畝,進一步增加了群眾收入和集體收入。
產業結構合理
全鏈條壯大產業發展
2011年,村民張文兵在周洪有的帶動下,開始中藥材黃精種植,2017年他嘗到了種植中藥材帶來的豐厚效益,當年,便流轉土地百餘畝,種植瓜蔞60餘畝,成為全村第一個規模化種植瓜蔞的帶頭人。
「瓜蔞種植後,當年就要產生利潤,一般2—3年就是盛產期。相對3—5年的砂仁、黃精,見效更快。」剛種下的砂仁苗很矮,張文兵就採用立體套種的辦法,在地裡套種瓜蔞。瓜蔞是攀緣性草本植物,不僅實現了高矮結合,需光與耐蔭的結合,而且收穫瓜蔞後,其藤、葉、莖腐爛後,就變成了砂仁的有機肥料,可以很好地保持土壤的溼潤和肥沃。張文兵說,瓜蔞還可以抗蟲害、防雜草,第二年又可再生,與砂仁是最好的「搭檔」。同樣套種的還有黃精和枳殼。
據介紹,蘭草村中藥材種植品種多樣,生產周期不統一,該村堅持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基本原則,充分利用土地空間開展黃精、砂仁、瓜蔞三種藥材套種,達到既有短期收益也有長線收益的目地。
建脫貧產業園
群眾多途徑享產業紅利
蘭草村中藥材發展越來越多,但是,如何讓更多的村民從中受益,成了大家最關心的事。
為了能把更多的貧困群眾納入其中,該村以建成脫貧奔康產業園、增加群眾收入和集體收入為目標,已探索出了「租金+薪金+股金」三金鍊接產業扶貧模式。即以貧困戶、種植大戶、專合組織為主體,以土地入股、資金入股、務工、自主種植為手段,27戶貧困戶以土地和資金入股種植大戶,享受利益分紅;貧困戶和非貧困戶自主種植400餘畝,併到大戶和專合組織進行務工,增加經濟收入;以村「兩委」為主導,以專合組織為平臺,建立「統一規劃品種、統一提供種苗、統一技術培訓、統一組織銷售」模式,與陳善堂、回春堂等藥業公司籤訂收購協議,確保各方利益。同時,村集體合理運用產業基金入股大戶分紅。「實行這種模式,貧困群眾沒有經營風險,而且有了穩定的收益,也解決了部分勞動力。這樣,貧困戶既得土地租金,在基地勞動又能拿到薪金,還可得股金,加快了農民增收致富步伐,讓部分群眾走上了脫貧路。」
「目前,我們正在加快中藥材烘乾初加工房建設,建成後集體收取一定出租費用,達到提升產品效益和增加集體收入的目的。」周洪有告訴記者,下一步該村將創新建立脫貧奔康產業園規模發展利益機制,以工廠化育種為核心,發展合作社推廣種植和精、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條,引導產業扶貧,讓中藥材產業發展更好惠及當地貧困群眾。(楊雪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