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農業多貢獻」的「智慧」密碼
——廣元高質量推動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紀實
全球最大紅心獼猴桃基地、全國最大黃茶基地、全省最大高山露地蔬菜基地……
一張張閃亮的名片,無不展示廣元市高質量推動農業園區建設以來的豐厚碩果。
從零突破,我市累計建成現代農業園區107個;
厚植沃土,超110萬畝園區、3個省星級現代農業園區業已成型。
三園聯動 三產融合
高質量發展集群成鏈助推產業增值
縣建現代農業園區、村建「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園、戶辦家庭產業園(貧困戶脫貧增收自強園)……
2008年至今,廣元堅持把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作為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按照「三園聯動」建園、融合發展興園、機制創新活園、要素集聚強園,大力開展國、省、市縣園區創建,蒼溪縣成功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省星級現代農業園區3個,全市現代農業園區核心面積突破110萬畝,輻射帶動全市480萬畝優勢特色產業基地建設,帶動貧困戶人均增收3600元以上。目前,全市累計建成現代農業園區107個,「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園2548個、家庭產業園21.7萬個,建成全球最大紅心獼猴桃、全國最大黃茶基地、全省最大高山露地蔬菜基地。
「要想富、分開住,房前屋後栽果樹,兩到三年就致富」,這是蒼溪農民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一直傳唱至今的脫貧致富「歌謠」。脫貧攻堅以來,激發內生動力,助力貧困群眾建立自強農場(增收脫貧自強園),成了蒼溪「三園聯動」產業扶貧方式之一。
「我們在園區打工,一年下來,一個人能有一萬塊錢的收入,」在三井現代農業園區,蒼溪縣歧坪鎮三江村八組村民唐顯明坦言,他自家園子的一畝半獼猴桃,今年掛果頗豐,以往年平均10000元/畝來算,收入過萬,完全沒問題。
產業旺起了,農戶富起來了,集群成鏈便成了園區產業增值的關鍵。
近年來,我市堅持產加銷、農文旅融合,推動集群成鏈發展,大力建設以利州區、廣元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核心的「現代都市農業示範區」和大蜀道、嘉陵江為主線的「兩大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帶」及廣元富硒茶、蒼溪紅心獼猴桃、朝天核桃、道地中藥材、廣元山地蔬菜(山珍)、生態生豬、劍門關土雞為重點的「七大百億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推動形成「一區兩帶七集群」發展格局。以園區為重點,推行種養循環、綠色生產,大力發展產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培育國家級龍頭企業3家、省級龍頭企業36家,圍繞建設中國生態康養旅遊名市,挖掘鄉村多種功能和價值,推動現代農業園區「景區化」建設,在園區中建成4A景區5個、3A景區20個、省級農業公園5個,蒼溪縣建成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朝天區曾家山建成中國農業公園,全市建成美麗田園「十鄉百景」50個。
目前,蒼溪縣、朝天區分別入選紅心獼猴桃和核桃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成米倉山茶葉、劍門關土雞等4個四川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習近平總書記關心的「白葉一號」茶葉落戶青川縣,正續寫「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新故事。
科技助力 蔬果豐盈
智能化管理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
港澳市民,吃上廣元直供的新鮮蔬菜,在幾年前已成為現實;
紅心獼猴桃經過加工,可延伸出酵素、酒、果醬等系列產品,依然鮮美;
香菇木耳孕育不斷,供不應求……春茶、夏梨、秋獼果、冬香菇……
一年四季,「廣元七絕」被輪番端上餐桌,除了應時應景,還能隨時想吃就吃。這,得益於市場的主導和科技的支撐。
每年8、9月份,就有很多商販到園區來收購果子,有美國的、歐洲的……產業園裡的有機果,甚至生態果不愁銷路。近幾年,蒼溪農業產業園通過加強院縣合作,引進農業技術人才,建院士(專家)工作站,開展良種引進、繁育、技術推廣、農民實用技術培訓,讓產業園的紅心獼猴桃通過了有機認證和歐盟認證,鮮果十分搶手。
遠望旺蒼東凡茶葉現代農業園,雲霧繚繞,近看才發現是噴灌系統在給茶樹澆水。除了噴灌系統,茶園裡還應用了即時氣象、視頻監管、移動巡檢、測土配方施肥等先進設備和技術。靠這樣的現代化生產方式,茶園主人不用再看天吃飯。同時,為茶葉配套的冷鏈系統,讓茶葉產品由產到銷全程實現100%的冷鏈運輸和冷藏。
蔬菜什麼時候播種、施肥、澆水?長勢如何?在朝天平曾蔬菜現代農業園,直供港澳蔬菜基地的農產品可追溯系統,一掃就能定答案。而青川食用菌茶葉現代農業園,集約化高效生產、智能化管理設備、綠色精深加工技術等先進實用配套技術的推廣應用,使園區內的食用菌、茶葉全部通過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
「四川名牌」「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中華文化名茶」「中國馳名商標」……
廣元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品牌愈發響亮。「智慧農業」,不斷成為園區「新寵」。
我市在管好用好現有設施設備的同時,充分利用導航、遙感、物聯網、5G、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建強現代特色優勢農業裝備,以科技化促進農業現代化,實行精細化種植、智能化管理,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抗風險能力。同時,每個百億產業集群建有1個產業技術研究院,每個園區建有1個院士(專家)工作站(大院)已全部實現,全市園區累計承載各類改革試點50多項。
目前,我市與北京大學、中國農科院、四川農科院等38家科研院所籤訂合作協議,園區建有院士(專家)工作站17個。集成現代農業種業、裝備、技術,建成智慧(數字)園區26個。
機制創新 促農增收
產銷對接 共享改革紅利
從一個細胞,
到一株幼苗,
從一株幼苗,到一個園區,
從一個園區,再到百億產業……
廣元農業園區,歷經「科技之變」的同時,順應改革之勢,產業增收乘勢而上。
行駛在蒼溪縣亭子鎮沿嘉陵江的山間,一座座農家小院枕江而居,前有菜園果樹,後有林園河塘,一派恬淡寧靜、質樸秀美的鄉村田園風光讓人心曠神怡。
蓋起「小別墅」、開上小汽車,日子過得越來越好,成了當下多數人生活的常態。而農村改革中,「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三變進程,釋放了鄉村振興內生動力,促進農民穩定增收,共享改革紅利。
以蒼溪縣歧坪鎮為例,2019年以來,歧坪鎮黨委、政府引入四川紅辣香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種苗並與其籤訂2000畝朝天圓錐椒品種的種植合同,由該公司統一供種、提供種植技術、包產包銷、上門收購,並制定了最低保護價1元/斤訂單式收購,經濟效益十分可觀。近年來,天新、三井園區和各村示範園創新「業主+貧困戶」的利益聯接模式,由業主為貧困戶提供技術,同時籤訂訂購合同,保障了貧困戶的利益;業主按期向農戶兌現土地流轉費和就業機會。
機制創新是園區發展的根本保證。我市創新園區管理、聯農帶農、發展激勵機制,增強園區內生動力。推行訂單、託管、代養、入股等利益聯結模式,創新保土地租金、保貧困戶就業、保農產品訂單收購、保特色農業保險和生產託管超產分紅、訂單收購二次返利分紅、產品儲藏增值分紅、集體資產收益分紅「四保四分紅」機制,園區80%以上農戶融入園區生產鏈、價值鏈。培育園區產業發展領軍人200名、新型職業農民7000人。湧現出「全國十佳農民」趙海伶、「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李君等一批創業典型。
據了解,去年,全市農業農村經濟實現平穩發展,全年第一產業增加值153.01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27元。蒼溪縣運山鎮等3個鄉鎮、利州區白朝鄉月壩村等27個村被評為省級鄉村振興先進鄉鎮和示範村。全市優勢特色產業正朝著「業興」跨越,農村面貌正朝著「村美」邁進,農村經濟正朝著「家富」躍升,「三農」工作內生動力正朝著「勁足」集聚。全市以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抓手,協調推進農村各項改革取得突破。全面完成農村土地確權登記,登記面積458.65萬畝,頒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62.7萬本,居全省第一。
新希望播種在廣袤田間,新動能孕育在智慧園區。
沐浴著新時代的陽光,廣元正凝聚力量,主動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加快建設成渝地區北向重要門戶樞紐、高品質生態康養「後花園」、綠色產品供給地和產業協作配套基地。
(記者 曾媛 徐競瑜)
來源:廣元新聞網
廣元政務
原標題:《解鎖「農業多貢獻」的「智慧」密碼——廣元高質量推動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紀實》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