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過了生產,經歷了滿月,慶祝了100天,即將迎來的是寶寶輔食的添加,
為了寶寶健康的成長,媽媽們每天都在為寶寶的輔食發愁,既要符合寶寶的成長特點,又要保證寶寶飲食的營養均衡,還要考慮寶寶的口味,讓寶寶愛上自己做的輔食。
那麼,作為新手媽媽,寶寶輔食添加的一些原則和常識,就需要知道並加以注意。
世界衛生組織、美國兒科學會和很多專家都鼓勵女性儘可能延長母乳餵養時間,至少一年或一年以上,而且6個月內最好堅持純母乳餵養。這是因為母乳餵養可以提供優質的營養,還可以預防疾病和感染。
母乳的主要成分是乳糖、易消化的蛋白質(乳清和酪蛋白),還有可消化的脂肪酸,完全是根據嬰兒的需求而均衡配置的,可以預防多種疾病,比如中耳炎、過敏、嘔吐、腹瀉、肺炎、哮喘、腦膜炎等。此外,母乳還含有多種礦物質、維生素、消化酶。儘管配方奶能大致的模仿母乳的營養成分,但是是無法提供全部的活性酶、抗體、生長因子以及其他母乳中的珍貴成分。
既然母乳餵養有這麼多好處,那為什麼還要添加輔食呢?
隨著寶寶的成長,特別是6個月內的寶寶,其生長發育特別迅速,體重能夠達到出生體重的兩倍,當寶寶6月齡後,單純的母乳餵養已經滿足不了寶寶對鐵、鋅、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需求,所以需要通過添加輔食來補充。
其次,對於大多數的6月齡寶寶,已經長出人生中的第一顆乳牙,那麼,這個時候,需要添加輔食,即需要藉助比乳汁稍微粗糙的食物來鍛鍊咀嚼和吞咽能力,既有利於寶寶牙齒的溢出,也有利於之後語言能力的發展。
再次,在寶寶4-6個月大的時候,其體內就會開始分泌唾液澱粉酶,儘管含量不高,但代表著寶寶的消化及吸收功能正在逐漸發育,這個時候添加輔食,可以幫助鍛鍊寶寶的腸胃消化能力。
最後,在寶寶滿6個月的時候,他身體各方面的發育,比如口腔肌肉運動功能,味覺、嗅覺、觸覺等感知覺,以及心理、認知和行為能力上基本已經做好接受新食物的準備,選擇在此時添加輔食,不僅能滿足寶寶的營養需求,也能滿足其心理需求,並促進其感知覺、心理及認知和行為能力的發展。
為了科學的給寶寶添加輔食,那麼,了解寶寶身體發育的一個特點和規律是很有必要的。寶寶咀嚼能力的發育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一般具有以下規律:
第一階段:吞咽期(4-6個月)。這個階段寶寶的輔食應該以水狀、稀糊狀為主,比如菜汁、鮮果汁、水果泥、稀粥等;
第二階段:舌碾期(7-9個月)。這個階段寶寶開始學習咀嚼,輔食以糊狀、碎渣狀為主,比如蒸蛋、碎菜、肉末、魚肉、豬肝泥、餅乾、豆腐等;
第三階段:牙床咀嚼期(10-12個月)。這個階段寶寶的咀嚼功能比較完善,可以吃一些軟的、易消化的食物,比如麵包、饅頭、濃粥、軟飯、麵條等。
根據寶寶身體發育的特點和規律,我們需要在不同年齡階段,給寶寶選擇不同性狀的食物,比較直觀的食物圖片如下:
不同性狀的食物滿足了寶寶的一個咀嚼能力發育特點,那麼,寶寶飲食的營養保證,怎麼來把控呢?
我們知道不同的食物具有不同的營養成分,其在人身上發揮的作用也是不一樣的,正因為如此,才會有「食療法」「五色入五臟」之說。
同樣的,對於寶寶來說,為了保證飲食上營養的均衡,我們對食物的選擇,也需要合理搭配。
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鹹。
——《黃帝內經》
肺屬金,白色和辛味入肺。中醫認為,辛入肺,可發散、行氣、活血,辛味能刺激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的分泌,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和機體代謝。
▎常見白色養肺食物:雪梨、馬蹄、無花果、冬瓜、白蘿蔔、銀耳、藕、百合、茭白等。
心屬火,紅色和苦味入心。紅色可以增加腎上腺素的分泌,並且能增強血液循環,有助於養心。
▎常見紅色養心食物:紅豆、紅棗、櫻桃等。
肝屬木,綠色和酸味入肝。綠色可調節體內平衡,消除緊張情緒,酸食能開胃,增強肝功能。
▎常見綠色養肝食物:菠菜、西蘭花、雞骨草、青瓜、絲瓜等。
脾屬土,黃色和甜味入脾。黃色食物利於脾,幫助食物更好的運化;吃甜食具有補熱量、養氣血、緩解疲勞、調和脾胃等作用。
▎常見黃色健脾食物:薏米、南瓜、姜、板慄、紅心番薯、黃豆、玉米等。
腎屬水,黑色和鹹味入腎。鹹味能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壓平衡,促進水鹽代謝,可增強體力和食慾。在嘔吐、腹瀉及大汗後,適當喝點淡鹽水,可防止體內微量元素的缺失。
▎常見黑色養腎食物:黑豆、黑米、黑芝麻、黑木耳、巴戟天、肉蓯蓉等。
所以在給寶寶添加輔食時,寶媽們可以逐次單一的添加不同顏色的食物,在寶寶能夠適應各種食物之後,可以根據食物的顏色來搭配寶寶的一日三餐。
總結起來,寶寶輔食添加的原則是:
先素後葷,由少到多,由細到粗,由稀到稠,由單一到多種,少鹽不甜忌油膩,患病時不添加新食物。
首先,在食物的選擇上,首次添加最好是含鐵的嬰兒營養米粉;給寶寶挑選的食物應該新鮮,儘量不餵食經過加工後的儲存式的食物;如有食物過敏的家族史,應該推遲添加蛋白類食物,比如雞蛋、海產品等容易誘發過敏的食物;不讓寶寶過早接觸成人食物;不推薦給寶寶喝用水煮過的水果水或是煮菜水(佔用寶寶胃容量,並且水中並沒有足夠的營養);選擇的食物口味應清淡,避免果味太重的食物,避免寶寶對味覺的依賴。
其次,在餵養方式上,勿將食物放入奶瓶中餵食,要用小勺餵;避免季節交替或寶寶患病期間頻繁的變換食物的種類;避免邊吃邊玩,儘量在成人監護下進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果泥最好不要與輔食混合,衝調米粉類食物選擇白開水;一歲內的寶寶,不建議在食物中添加食鹽和糖;每一種輔食的添加,要觀察3天,沒有出現過敏或者消化不良,再添加第二種。
最後,在餵養次數上,任何食物的第一次添加,應該1天1次並且少量;碳水化合物食物是輔食中的主食,至少應佔每次餵養量的一半,一歲左右固定三餐;寶寶輔食的餵養次數先從一天一次,慢慢的過渡到一天兩次,再慢慢過渡到一天三次,最好固定每次輔食時間,這樣利於培養寶寶良好的飲食習慣,從長遠上來看,對健康極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