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個月添加輔食開始,寶寶要一直吃到24個月以後,才能和大人吃的一樣。這期間,輔食添加的順序、種類、食量、質地、形狀等,都隨著月齡的增長而變化。那麼,新手媽媽要如何把握輔食添加演變規律,促進寶寶的健康發育?以下介紹5種輔食添加原則,大家一看就懂。
01輔食添加原則1:從單一米糊到多元米糊
出生6個月後,寶寶從母乳中攝取的鐵已不能滿足身體發育對鐵的需求。所以,開始添加輔食後,以補充高鐵食物為先。
如強化鐵米粉、肉泥(紅肉泥,包括豬肉、牛羊肉)、蛋黃和肝泥等泥糊狀食物。
但鑑於6個月寶寶的消化、咀嚼、吸收功能尚不完善,又初次添加輔食,因而在高鐵食物中,首選強化鐵米粉,製成單一的米糊,作為寶寶的第一口輔食,減少過敏情況發生。
等寶寶適應一周後,再在米糊上,添加各種蔬菜泥、水果泥、肉泥等多樣化輔食,攪拌均勻餵養。
02輔食添加原則2:從一種到多種
開始只能給寶寶吃一種與月齡相宜的輔食,經過5-7天適應期,無過敏症狀或其他不良反應,再添加另一種新食材。
以便媽媽能快速辨別,這種食物能不能被寶寶接受。
之後隨著寶寶身體發育、營養需求增加,再陸續豐富食材的種類,逐漸由一種食材添加至多種食材混合食用。
03輔食添加原則3:由少到多
這裡媽媽注意,輔食量、餵養量和餵養次數上都要遵循由少到多的原則。
輔食量上,每種新食材要少量添加,觀察寶寶有無不良反應,再逐步增加。就拿添加蛋黃來說,應先從1/8開始添加,如果寶寶適應良好,再增加至1/4、1/3、1/2、3/4,最後到整個蛋黃。
餵養量上,寶寶剛嘗試輔食1-2周內就像試吃一樣。媽媽餵輔食時,要先從一個勺尖的量或者半勺、1勺開始,讓寶寶慢慢適應味道。
餵養次數上,開始每日添加1次輔食,吃後消化得好並適應後,再過渡到每日添加2次、3次輔食,等寶寶1歲以後逐步替代母乳。
04輔食添加原則4:由稀到稠
輔食從稀到稠,具體來講需要經歷一種質地到另一種質地的變化,從流質、半流質,演變到半固體、固體,讓輔食看上去逐漸「豐滿」。
比如大米,就是米湯、爛粥、稀粥、軟飯的過渡。
因而添加初期,輔食要加奶或溫水稀釋後再餵食,便於寶寶吞咽和消化。待寶寶咀嚼能力逐漸增強、消化能力逐漸成熟,再添加質地更硬的輔食。
05輔食添加原則5:由細到粗
輔食形狀由細到粗,需要從糊狀、泥狀、末狀、碎狀、丁狀、指狀到塊狀的「進化」,使食材逐漸「粗糙」起來。
比如青菜,輔食演變即為細菜泥、粗菜泥、碎菜、煮爛的蔬菜。
如此的性狀發展,也分別對應著寶寶嘴巴的吞咽期、舌嚼期、細嚼期和咀嚼期。
綜上,輔食添加的順序、種類、食量、質地、性狀等演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要循序漸進。通過不斷地增加輔食複雜性,讓寶寶一步一步適應。
如果寶寶出現嚴重的嘔吐、腹瀉、消化不良等,媽媽們也可以根據以上5個原則,一一查找「元兇」:
1、是否某種食材添加太早,加重寶寶腸胃消化負擔?
2、是否某種食材寶寶不耐受,產生過敏反應?
3、是否一次性輔食添加太多,引起寶寶對輔食產生厭惡?
4、是否輔食添加質地太硬,使寶寶「一吃就吐」?
5、是否食材處理過於粗糙,導致寶寶消化不良?
等等。
但不管怎樣,一旦寶寶出現不良反應,媽媽應立即暫停使用該食物。待寶寶恢復正常,再從更小量嘗試,或者變換輔食性狀,或者等月齡大點再次嘗試等。
如果之後還出現相同症狀,建議諮詢醫生看是否需要暫停添加輔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