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給教材挑錯」挑出什麼真問題?
近日,北京林業大學教師施兵「找茬」大學英語教材一事引發廣泛關注。通過查閱100多本教材和資料,他撰寫了一份近30頁的《大學英語教材質量分析報告》。近日,記者從教育部獲悉,有關出版社對查證屬實的問題,採取措施進行更正或將在教材的修訂改版過程中更正。(《京華時報》11月18日)
教材也會出錯?有的還是常識性錯誤?這樣的消息,恐怕讓不少人的眼鏡跌落在地。這些差錯到底是如何產生的?我們應該做哪些反思?為此,我們選取了兩篇角度不同的文章,期待引發讀者更多思考。
敢於質疑比挑錯本身更可貴
■耿銀平
古人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比教材出錯本身更可怕的是對教材的迷信。這就要求教師、學生要敢於質疑,從質疑中找到書本、教材的錯誤。即便沒有找到錯誤,質疑和解惑的過程也是知識的積累,學識的進步。
從這次「給教材挑錯」事件中,我們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啟迪。其一,它彰顯了質疑精神的可貴,不因有既定結論存在,而一味盲目地追隨。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個性的存在,都有著鮮活的個體價值,將質疑精神和個性價值充分發揮,教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才會更有生機和活力。其二,它讓思考這個重要的學習環節的價值得以展現。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這告訴我們,學習和求知,僅僅進行信息佔有是不夠的,在佔有的基礎上,還要善於自我總結、提煉、反思,各種知識才能牢固地沉澱在大腦中,讓思維更為開闊,完成更為紮實的積累。其三,質疑更能培養創新型人格。在學習中,記憶僅僅是第一步,創新和創造才是最終目的。當我們將對專家的質疑和批評,當成了學習的常態,從而提出與眾不同的邏輯性推理,就算最後沒有達成立竿見影的創新成果,但每一次推理都是一次創新性思維的激活,久而久之,就容易養成創新型人格,為未來的創新、創造打下堅實的思維基礎。
儘管很多人都知道質疑精神的重要性和價值,但由於當下的教育評價更注重標準答案,由此導致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質疑和批判精神都顯得不足。在這種大背景下,這位教師對教材的「質疑」,顯得更有價值。不管這次質疑最終能達到何種效果,他已經用自己的行動給其他教師和學生做出了一次很好的示範:質疑能力和批判精神無比重要。「行不言之教」,這種教育成果,或許比教會學生知識本身來得更為重要。
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無疑是問號」。但是,僅僅認識到質疑和批判精神的價值還遠遠不夠,更應該將這種意識的培養落到實處。在筆者看來,我們的教育要嘗試多元評價,讓充滿個性的孩子也能在高考之類的權威評價中得到激勵。如此一來,教師才會放開手腳,孩子才敢大膽質疑。教育工作者也應該多搭建「質疑舞臺」,多提供寬鬆的發展環境,多激活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對於學生們來說,在創造和質疑方面,要多一些自信從容,要敢於說「不」,不要被一些所謂的權威束縛住了思維。(作者系媒體評論員)
嚴把教材質量關呼喚「深耕細作」
■黃慧
教材不僅關乎學生們的知識學習,也關係到他們精神世界的發育和建設。教材出現常識性錯誤,不僅損傷學生們的教育權益,也會給他們精神家園的培育帶來負面效應。面對部分教材質量欠佳的現實,施兵老師沒有袖手旁觀,而是通過細節推動的方式,來引起教育部門和公眾對教材質量的關注,這樣的行為當然值得點讚。
作為一種表達手段,「給教材挑錯」見證了一位教師的良知堅守和價值追求;面對「給教材挑錯」,教育部門尊重和回應了施兵老師的意見和訴求,並且要求有關出版機構及時地「亡羊補牢」,採取補救措施。從這個角度上說,「給教材挑錯」一事實現了教育主管部門和普通教師的一次良性互動。
公益人士、「免費午餐」發起者鄧飛曾說,「當下有很多社會問題,但我們不該只是抱怨或者指責,我們還可以行動起來,聯合各界,尋找解決方法」。提升教材質量,既需要更多的公眾參與「給教材挑錯」,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加強業務指導和監督管理,當然更離不開直接責任方——教材編寫者的「深耕細作」。
近年來,「給教材挑錯」多次進入公眾視線。從直接原因上看,在「網際網路+」不斷深化的當下,普通人以往難以獲得足夠關注的「沉沒的聲音」找到了更多表達的出口;從深層次上講,在消費主義文化邏輯的影響下,一些教材編寫者被商業目的遮蔽住了雙眼,部分教材的質量底線被越拉越低,有的甚至進入「只講數量不講質量,只講經濟效益不講社會責任」的怪圈。
教材出現常識性錯誤,與教材編寫的功利化不無關係。當商業資本的逐利邏輯遭遇浮躁的社會心態,教材的粗製濫造也就難以避免。脫離了真誠的態度、真實的力量這一根本,教材編寫難免就會「輕率而糊塗」。在工具理性的驅動下,「錢袋滿噹噹、腦袋空蕩蕩」的人們賺得盆滿缽滿,卻給學生帶來消極影響甚至是誤導。
教材的背後,隱藏著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圖譜。教材作為一種特殊產品,容不得竭澤而漁式的利益變現。說到底,一本優秀教材既需要編寫者「深耕細作」,也離不開一套成熟完善的審定、監督、糾錯機制。只有將質量意識和品牌觀念融入教材「編寫者—讀者」的各方面和全過程,「給教材挑錯」這樣的案例才會越來越少。(作者系高校教師)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