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教育報課程周刊發表文章《莫讓擴音器充斥課堂》。文章認為,在舉辦大型規模的公開課上使用的擴音器,不宜作為常規課堂上必備的教具輔助物品。擴音器在擴大教師聲音分貝的同時,不能傳達來自教師的溫柔善意和對學生樸實無華的愛,教師要明白語言表達是教師職業的基本功。
我教中學語文三十多年,從不到二十歲教到現在五十多歲,沒有用過擴音器,但也產生過用擴音器的想法。那幾年,學生數量連年猛增,學校一下子進入大班時代,而那幾年學校年年都在初三設一個特殊班,一百三四十名學生,放在一個大會議室裡,我上課的時候,用盡了力氣說話,卻總是感覺自己都聽不見自己的聲音。那時候我也常常想,這多需要一個擴音器啊!
後來我也聽有的年輕教師在課堂上使用擴音器,教師說話是輕鬆了許多,但這樣的課堂,我覺得總給人一種「隔」的感覺,即在老師和學生之間隔了一層什麼。中小學的課堂教學,並不是簡單的「講」與「聽」的關係,而主要是以教學內容為媒介的學習和交流,交流既有學生與學生的交流,更有教師和學生的交流。交流的內容,有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把握與運用,有對思維、感悟、體驗等的個性化表達,而最深層次的交流則是師生與生生情感的交流。
當教師用擴音器說話而學生不用擴音器的時候,師生的交流就處於一種不對等狀態,情感的交流就很難不受到這層「電子」的影響。再說了,不論擴音器的「保真」度多高,教師通過擴音器發出來的聲音,都已經不是本真的、原汁原味的教師的聲音了,這就如同戴著面具讓學生看不清教師的真面目一樣,要說這對師生的交流絲毫沒有影響,恐怕也是不大可能的。也許有的人會說這是小題大作,那麼不妨設想,面對面的情感交流,最佳的方式應該是「促膝談心」,而如果兩個促膝談心的人,一個拿著話筒通過高音喇叭發聲,能不影響到談心的效果嗎?
我們學校的一位校長常常這樣說教師:「不要以為像大學教授一樣只一講就是完成了教學任務!」這話說得很好,道出了中小學課堂教學的特點。也許大學教授用擴音器講授有很好的效果,但中小學課堂上卻未必可行,因為中小學課堂上教師的很多有效教學活動都不是「講」,即使講也不能是無視學生反應的自說自話。
作為教師,我也藉助音響設施給一個年級或全校的學生做過各種講座,但在這樣的場景下,我覺得要像課堂上那樣自由、自如地和學生交流卻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的觀點是,如果確實有必要,擴音器可以用,但如果可以不用,則最好別用。尤其是面對小班額、小教室,如果想用擴音器製造「震撼效果」,其結果很可能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