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除夕晚上叫「三十暝晡」,有句老話說:「好囝不賺卅暝晡」。意思是:好孩子不賺大年三十晚上的錢。不管在哪裡,都要回來吃上團圓飯。在老福州人的眼裡,過年可以說是相當值得期待的事情。最為期盼和重要的莫過於那頓闔家團圓的年夜飯。
它不只是一桌豐盛佳餚,更承載著我們骨子裡關於團圓。關於家的深厚情義。無論吃了多少美味,兜兜轉轉,那一頓年夜飯是我們怎麼也擱淺不了的情結。
福州的年夜飯其實很講究的。第一道冷盤,第二道熱菜,第三道是點心,第四道才是湯,在傳統的家常做法,還要祭司祖先,祖先吃完我們才能吃。
福州年夜飯的飯桌上,不僅要有魚還要餘魚留飯。除夕吃大宴,米飯和全魚是必須準備,在福州人口中那叫「隔夜飯」,飯以木製蒸飯甑裝盛,要等到正月初一才能吃的食物,為的是年年有餘的好彩頭。
清蒸鱖魚
按照老福州的習俗,過年是吃雞不吃鴨的。福州話裡「雞」諧音「羈」,有一種將全家聚在一起的意思。民間傳說中,鴨子曾經救過本土女神陳靖姑,是有靈性的動物,過年不能宰殺。
滋補燉雞湯
老福州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年夜飯不吃蒜和海蠣。因為在福州話裡蒜和海蠣的發音與孫和弟一樣,為避免爺爺奶奶吃孫,哥哥吃弟,所以蒜和海蠣在老福州年夜飯中不可以單獨上桌。
芥菜粥是年夜飯裡一定要有,最好放在頭道吃。
為什麼呢。小編來告訴你,這源於一個傳說。↓↓↓
古時候,福州有一對窮夫妻,丈夫是個屢考不中的窮書生。一年除夕,他們家只有一把芥菜可以做年夜飯。妻子就用芥菜煮粥,撒上一些便宜的蝦米、蟹米和魚米。吃飯時,夫妻互相謙讓,丈夫說「你吃蟹,我吃魚」,妻子說「你吃魚,我吃蝦」。鄰居們聽了,以為他們家很富有,年夜飯都是山珍海味,就傳開了。
第二年,書生中了狀元,他們果真過上了富裕的生活。於是後人認為年夜飯吃芥菜粥很吉利,來年可能會發財。如今,福州不少商戶堅持年夜飯以芥菜粥為主,除了求財運,還有憶苦思甜之意。
年糕是必須吃的,年糕諧音年高,有發財、步步高、甜蜜的意義。福州的年糕叫做糖粿,福州年糕分為四類:一是紅年糕;二是白年糕;三是蘿蔔絲年糕(鹹的);四是芋頭絲年糕(檳榔芋頭絲揉進紅年糕)。
春卷俗稱春餅。福州人春節期間常食用,跟北方過節包餃子一樣普遍。這也是有一個典故的。↓↓↓
相傳宋朝年間,福州有個書生,為了應試常忘了吃飯。他的妻子就想了個辦法:把米磨製成薄餅,以菜肉為餡,包成捲筒形,做成了一種既當飯又當菜的小吃。後來,這個書生赴京趕考,中得頭名狀元。從此,福州春卷名聲大振,後來竟成了地方官吏向皇帝進貢的上等禮品,被定名為春卷。
太平燕福州話「蛋」叫「卵」,「鴨卵」音諧「牙亂」,取「壓」了「亂」就會平安之意,故稱「太平燕」,「燕」與「宴」同音,又稱「太平宴」。↓↓↓
據傳,明嘉靖年間,閩北山區與江西接壤的浦城縣有位告老還鄉的御史大人,吃膩了山珍海味,家中廚師便創了一道新點心,將豬肉泥摻些番薯粉,擀成紙片般薄,切成三寸見方的小塊,包上肉餡,煮熟後配以高湯。後來,這手藝逐漸傳開並流入福州,成了福州家喻戶曉的「太平燕」。
佛跳牆作為閩菜中首屈一指的名牌佳餚,是年夜飯中的經典大菜。名字來自於一名秀才的詩句:「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此菜源於清朝末年,和小編一起聽這個典故。↓↓↓
福州揚橋巷官銀局的一位官員,在家中設宴請布政司周蓮,官員夫人親自下廚,選用雞、鴨、肉等20多種原料放入紹興酒罈中,精心煨制而成葷香的菜餚。後來,衙廚鄭春發自己開了「聚春園」菜館,改善此菜的配料,制出的菜餚醇香濃鬱,廣受讚譽。
荔枝肉是招牌傳統福州菜,因色、形、味皆似荔枝而得名,也是小編的最愛。已有兩三百年歷史,這是福州人必吃的一道菜。↓↓↓
據說在乾隆時期,福州的一位官員為取悅欽差,讓廚師創一道特色菜。那位廚師就巧用十字花刀,將瘦豬肉劃成荔枝的形狀,並取名「荔枝肉」,由此流傳至今。
魚丸、蝦丸、肉丸有三元及第之意,為討吉利,年夜飯這道菜也是不可或缺。
八寶芋泥,福建東部沿海地區皆有做芋泥的習俗,尤以福州芋泥最為有名,是福州地區典型的甜食。
清炒芥菜這道青菜呢,出自老福州俗語「常將有日思無日、莫把無時當有時」。在油膩食物攝入過多之後,吃芥菜可以解油膩。
白果也是一道味美養生的菜式。味道鮮美,柔韌滑膩,別具風味。
八生火鍋是一道福建的漢族名菜。火鍋裝上湯、調味,先涮吃八生,再下配料,一家人一起邊吃邊聊,濃濃的團圓氣息。
紅鱘蒸粉絲也是一道逢年過節的菜。作為沿海的我們,怎麼能沒有海鮮呢。紅鱘又叫青蟹。肉質鮮美,營養豐富,兼有滋補強身之功效。
小編給大家列了一張福州人的年夜飯菜單,看著就好期待過年呀!今年的年夜飯,你們是不是心裡有數了呢?
文章來源:福州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