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到了,你第一個想到了什麼?粽子君?賽龍舟?千萬不要忘了,還有一個低調清新的植物在向你招手。
民諺有「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因此每至端午之際,老百姓常把插艾葉和菖蒲作為節日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葉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以防蚊蟲,闢邪祛病。還會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稈枯後的株體泡水燻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燻蒸。
相傳在端午節前後,氣溫升高,各種蚊蟲和毒蟲活動頻繁出來叮咬人,因此此時正是瘧疾大發的時候,各種鬼怪出來作亂,民不聊生。古代醫療水平有限,簡單的瘧疾就有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很多百姓對瘧疾束手無策,也沒有錢治療,大家都覺得這是鬼神作怪。
由於門前掛艾草,減少了瘧疾的發生,大家覺得艾草也可以僻邪驅瘴,所以端午節採摘艾草插在門前,已經成了民間必不可少的一種風俗,可以幫助人們驅趕邪氣和毒蟲,保護人們免受疾病的困擾。
⒈南方的農曆五月進入盛夏,高溫高溼的氣候來勢兇猛,各種溼熱、瘟疫開始發作,蚊蠅蛇蟲橫行。所以,五月被俗稱為「毒月」,五月初五叫做「毒日」。這天懸掛艾草為的避諱這些夏日的溼毒。
⒉艾草自古就是良藥,避晦、除毒、消炎。艾草的清香味道正好吻合抗擊「毒日」的需要。至今艾草的藥物治療作用仍被廣泛運用,譬如艾灸,在民間始終發揮著很好的保健治療作用。
⒊農曆五月是植物生長旺盛期,艾草長勢正旺,已成棵型,藥物成分盈實。尤其是南方地區,潮溼悶熱的空氣中,門邊掛著的艾草,清香久遠,沁人肺腑,聞著心清氣爽,討厭的蚊蠅卻避而遠之,更是受人喜愛。
艾草也叫艾蒿,屬於民間的一種野菜,南方人可以把艾蒿做成美食吃,我是沒吃過,我在大西北,這裡幾乎沒有艾蒿。所以北方人很少吃艾草,就把它當做藥為主。一般把艾蒿葉子在端午節期間收集起來曬乾,要是畏寒怕冷,就用它晚上煮水,泡腳,要是腹部涼的,也可以用它裝布袋中,微波爐加熱,敷肚子,看看艾蒿的好處太多了,不用花錢,少花錢能治大病的藥草,自然是喜歡。所以說,我們的古人太聰明了。
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問題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聲明:以上內容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