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萬維鋼介紹過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在家庭教育中,你是一個什麼人,比你具體對孩子怎麼操作,要重要得多。」父母是怎麼樣的人,他們是怎麼理解家庭、親情和教育的,比把孩子送到何種學校裡更重要。
眼下「育兒指南」滿天飛,父母們亂花眯眼,不知道該相信誰。
前幾天,朋友的父親去聽了一場「適度懲戒」的講座,回來就要對孩子適度懲戒,但真到了要懲罰孩子的時候,老爺子又下不去手。
又過兩天,老爺子去聽了堂「愛是唯一的理由」的講座,又改了風格,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用愛來打動孩子。
我很少聽那些滿嘴「愛能解決一切」的專家講家庭教育。教育從來不是父母一方無休止的施與,更多是對話、了解,共同制定規則,大家共同成長。
萬維鋼介紹過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在家庭教育中,你是一個什麼人,比你具體對孩子怎麼操作,要重要得多。」父母是怎麼樣的人,他們是怎麼理解家庭、親情和教育的,比把孩子送到何種學校裡更重要。
要成就理性的父母,首先要避開「錯誤的常識」,這些教育理念有時候就是一些個人的經驗之談,缺乏科學依據,今天,我們介紹幾種常見的錯誤觀點,然後一起聽聽科學家們怎麼分析它們。
這些觀點,你一定至少相信過一種。
幫助我們分析這些錯誤觀點的科學家,都是來自美國最頂尖的教育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例如,Alison Gopnik、Stephen Hupp、Jeremy Jewell,他們的研究都有長期的觀察和豐富的文獻基礎,代表學界的共識,基本靠譜。
很多父母樂於給孩子胎教,胎教音樂的必選莫扎特。他們相信莫扎特的音樂能幫助孩子的大腦發育。
現代育兒產業中,莫扎特是一個存在感極強的符號,人們相信莫扎特的音樂能讓孩子更聰明。他們給孩子播放《G小調交響樂》《費加羅婚禮》,想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之中,獲得智力的加持。
科學研究的結果是,對兩歲以下的孩子,這些東西是沒用的。我們知道,兩歲以下的孩子最擅長的是模仿,但他們只願意模仿眼前的、立體的、活生生的人,所謂的「陪伴機器人」還有電視上的人,他們都不怎麼感興趣,更何況旋律很複雜的音樂了。
建議
當然,對於兩歲以上的孩子,現在人工智慧模擬的「真人聲音和對話」,可能對他們會起作用,但無論什麼節目還是機器,都比不上父母跟孩子親切地對話。美國兒科學會建議不要讓兩歲以下孩子看電視,而建議父母多給孩子朗讀,就是這個意思。
中國有過「小皇帝」一代,他們都是獨生子女時期出生成長的,人們普遍認為獨生子女更加自私,不善於跟人交流。現在這樣提的人越來越少了,因為在二胎放開之後我們發現,家有兩個孩子,該自私的時候還是自私,合作能力似乎也不見提高。
獨生子女哪個國家都有,這種想法也不只是中國人有,各國心理學家都好奇這件事情,他們把獨生子女和家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對比研究,得出各種結果,有人綜合分析了一百多項這樣的研究,有了兩點結論——
獨生子女其實還是有優勢的:
他們在以自我為中心的環境中長大,對成就事業的野心更大;
因為跟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多,他們跟父母的關係會更好一些。
成熟度、團隊合作能力、自控力、情緒穩定程度、社交能力等多方面,獨生子女並不比其他孩子更差。
有人會說,這是外國的數據,那麼中國呢?其實,中國的心理學家們也在研究這個問題,得出的結論類似,也就是至少在性格方面,「不存在獨生子女效應」。
現在很多人生二胎,很重要的一個理論是,一個孩子太孤單,沒有夥伴。其實大家多慮了,現在社會形態變化很快,各種社會活動能給孩子足夠多的社交機會,他們和同輩人的社交時間和社交密度遠高於以往,需要擔憂的其實是孩子們從小不會玩,欠缺社交能力。
這是普遍存在於中國父母群體中的錯誤觀念。
原騰訊副總裁、《文明之光》的作者吳軍在跟斯坦福、芝加哥、霍普金斯大學的三位教授談教育的時候,三位教授都跟吳軍強調了必須讓學生掌握的一種能力——寫作。
幾位教授一致認為,大學教育中學生需要掌握和強化的最根本的能力就是閱讀和寫作。
日常生活中,需要寫的東西太多了,建議、報告、簡歷、信件、論文……都需要掌握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寫作可以直接訓練邏輯思維能力,善於寫作的人更會溝通。
想寫好當然要會讀,閱讀能力也是首當其衝要培養的。但是,有太多輕視讀寫的人不認為這兩種能力需要專門學習。
研究大腦發育的科學家發現,從智人開始到現在,人類大腦已經發育了數十萬年,大腦習慣了看、聽、說,但文字介質進入人類歷史才幾千年,大腦其實是不習慣於閱讀和寫作的。只要有機會,大腦就會逃避文字的讀寫,這就是為什麼進入讀圖和聽書時代後,人類在飛速逃離讀寫。
想讓大腦順利接受讀寫,就必須經過長期的、有計劃和高強度的訓練,這中間循序漸進的練習和技巧的學習都是極其重要的。畢竟,這兩種能力的習得是個人發展的天花板。
美國的基礎教育不夠好,但他們的高等教育非常出色,如果有人質疑讀和寫的訓練是不必要的,只要他們去了解一下歐美的高等教育,精英大學無一例外都設置了專門的寫作訓練課程,而且一般都是所有人的必修課。
這一點,中國高校也意識到了,今年清華大學也開始開設「寫作與溝通」課,這是我們可以看得見的進步。
這些年,中國有一種社會現象,孩子高考結束後,很多家庭集中離婚。他們的理由很簡單,為了孩子的幸福,婚姻維持了這麼多年,高考結束,給孩子有了交代,可以結束這種互相忍受的婚姻了。
這些父母堅信「離婚會影響孩子」,這是真的嗎?美國社會學家調查,幾乎一半的美國孩子18歲之前都經歷過父母離婚,半個美國的孩子,好像也沒有被毀掉。
作家連嶽有篇文章,專門駁斥這個觀點,他說:孩子孩子,多少婚姻罪惡假汝之名而行。孩子當了婚姻的替罪羊。
科學家在綜合分析過六十多項離婚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之後,得出結論:離婚對孩子的心理和行為確實有些影響,但影響並不大,對孩子學習成績的影響就更小了。
很多人可能不願意相信這個結論,因為單親家庭的孩子確實會出現一些心理問題。科學家給出的解釋是,離婚這件事確實對孩子影響有限,真正影響孩子心理、行為和學習成績的,是父母經常爭吵。
父母湊合著組成家庭,勉強維持一個「冷酷」又經常吵架的健全家庭,可能對孩子適得其反。社會學家建議,整體而言,如果家庭已經陷入無休止的爭吵,離婚比不離好,他們統計的結果是:孩子寧可只跟一位家長生活,也不願意整天看打仗。
當然,跟孩子聊父母要離婚,也是個技巧,如果坦誠地跟孩子聊這個問題,孩子可能會更容易面對。
體罰現在是個很敏感的問題,經常有學校老師體罰孩子被媒體曝光,帶來一些惡劣的影響。在反思中國家長到底該不該打孩子的時候,我們要先看看國外:日本父母打孩子嗎?美國家長打孩子嗎?考察過很多國家的教育之後我們會發現,他們是允許體罰孩子的。
歐美電影看多了,大家會下意識以為美國法律是不允許體罰孩子的,這個觀點其實是錯的。美國法律是不允許虐待孩子,針對孩子的錯誤,合理的體罰是合法的。有人說過:美國人依法享有言論、持槍和打孩子的權利。
有社會調查顯示,69%的美國人認為合理體罰是正常的教育手段,90%的美國兒童家長聲稱,過去的一年裡,他們是體罰過孩子的。
那麼問題來了,體罰孩子,是一個有效的教育行為嗎?
科學家給出的答案很明確:短期制止和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體罰比單純的講道理有效,但是,如果是想讓孩子汲取教訓,形成貫徹終生的好習慣,還是要多種手段並用,只靠打不可能形成長期的良好習慣。
說白了,短期的懲戒是可以的,但不能多打、常打,這樣不但不能養成終生好習慣,還會傷害親子關係,並對孩子的性格有影響。
很多家庭習慣用金錢或物質鼓勵孩子形成某種好的習慣,比如,做家務可以得到零用錢,整理好自己的房間有物質獎勵,好好學習可以兌換自己想要的禮物。這種方法的前提是,親子雙方都是理性的經濟人,基於物質的刺激可以有效提高大家的積極主動性。
很多「育兒指南」是反對這種物質激勵的,但在心理學和社會學學者的研究中,他們發現,這種看過於物質的方法確實是有效的。初期,孩子因為物質激勵會去主動完成一些任務,但很可能會慢慢形成習慣,隨後,即使撤銷物質激勵,這個行為也會延續下去。
存在的問題是,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物質、金錢激勵會有不同。比如,科學家發現,用這種方法鼓勵幼兒生活自理、主動做家務是有效的,但這種方法鼓勵中學生倒垃圾,就徹底沒有效果,反倒會被他們認為是恥辱。
因為這種方法的前提是基於大家都是理性人,所以,在這個問題上,科學家們更傾向於認為該方法整體有效,但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分析了解過這些錯誤的理念,最終回到萬維鋼老師的那個觀點:你是個什麼樣的人,比你對孩子做了什麼,要更加重要。現在很多人傳播教育理念,喜歡聳人聽聞,提出一個觀點,不按照他們的觀點做,好像就會有大的災禍,其實完全不用這麼恐慌。
我們想把孩子教育的更好,會很難,想讓他們突然變壞,其實也不容易,孩子有一整套自我調整、自我成長的機制,家長們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然後,適度地引導,不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過好自己的生活,陪著孩子一起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END-
作者 | 直呼子曰
責編丨樹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