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1月16日電(記者 張樂)資本市場的凜冽寒冬讓無數創業者瑟瑟發抖,艱難度日,前程未卜,對於資本、投資者的需求似乎從未如此迫切,更有諸多中小企業主沒能抵住嚴冬的考驗,慘敗收場。而血雨腥風中,卻有創業者穩掌船舵,頗有底氣,「我們有盈利能力,我們對於投資者不是剛性要求」。說這話的,不是手握重金的大佬,而是一個隨意扎著馬尾,面容娟秀氣質溫婉的江南女子。創業維艱,但這位說話輕聲細語看似柔柔弱弱的創始人,卻一路順風順水,志在必得,對目標清晰篤定,對挑戰舉重若輕。天分、勇氣、情懷、格局、實力,在跟品格口腔醫療(下稱「品格」)創始人兼醫療技術總監吳茴對話的兩小時裡,一個又一個詞組不斷在記者腦中閃回疊加,讓人不禁感嘆,要成就一番事業,一切順理成章順風順水的背後,都需百轉千回,歷經曲折。
學霸吳茴還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江南美女。圖片由本人提供
砸掉「金飯碗」,只為「百分百投入做一個醫者」
吳茴的履歷漂亮得極不真實,學霸出身的她從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畢業後,留任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十餘年;而後走出體制,加盟愛康國賓旗下愛康齒科任醫療總監、種植中心主任;一年多以後又離開愛康,創辦「品格」。兩年時間內,從國內頂級公立口腔醫院,到獨立運營一家口腔醫療機構,從體制內的「金飯碗」,到自負盈虧的私營業主,吳茴的每一個選擇在旁人看來都極其「非主流」,甚至被認為是「想不開」,就連家人都難以理解。
「品格」聯合創始人曾繼跟吳茴相識多年,如今二人又一起共事兩年多,談及她當初離開體制依然十分感慨,「吳醫生在行業裡的位置是特別靠前的,中國真正有資歷做(牙齒)種植的也就兩千人,五大院校出來的更少大概兩三百人,而吳醫生所在科室做中央保健的,不超過十位主診醫生,她是唯一一個離開體制的醫生」。就連吳茴自己,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都感嘆不已:「原來那個科室真的是國內口腔種植的頂級平臺,多少人擠破頭都擠不進來的」。有人勸她先申請停薪留職,即便日後發展得不好還可以回來。但是不給自己留後路的吳茴卻完全沒有考慮這些,「我覺得跟性格有關係,我還是喜歡更大的空間去做更自由的事情」。
外人看來的「瘋狂舉動」,其實並非頭腦發熱,恰恰是吳茴深思熟慮之後的決定。面對公立醫院大量的病人流量,即便每天早8點開始,全程不抬頭看到下午4點多,平均分配到每個患者身上的時間可能最短的也就只有幾分鐘,「患者走進這個氛圍很緊張,對於醫生來說也會很緊張,醫患之間的糾紛其實就是矛盾的激化」。在公立醫院多年,吳茴對於公立醫院的「浪費」感觸極深,傳統就醫模式對病人、對專家時間的浪費,讓她深深體會到求醫流程不順暢帶來的弊端,「我覺得應該要改變」。而這種初心,指引著她走出體制,從公立醫院離開進入到民營醫療機構。
除了對就醫模式的重構需求,體制內的吳茴還苦於難以真正「百分百投入做一個醫者」。儘管從小到大求學路上一路開掛,堪稱典範,但吳茴的性格卻並不喜歡循規蹈矩。花力氣去尋找看起來意義並不大的課題、申請各種基金、頻繁開會……人人追捧看起來耀眼的「金飯碗」,背後的無奈同樣一言難盡,「任何一個事物表面有多美好,背後就有多痛苦」。吳茴看得很清楚,更是做到了「斷舍離」,想到了就要去做。「吳醫生這一點讓我很佩服,選擇了就不後悔」,曾繼當初也力勸她不要輕易出來,畢竟公司老闆的承諾有時候很難完全落實,但是吳茴卻看到了美好的一面,堅定離開待了十多年的公立體制。
兩年三跳,逐步走到自己的舒適區
愛康齒科對於一個在公立醫院從醫十餘年的醫生而言,所帶來的思維模式的衝擊並不算小,尤其愛康國賓作為一家上市工作,規範化的公司運作讓吳茴收穫頗豐。在帶領團隊開疆拓土成效斐然的同時,吳茴卻又陷入了思考。愛康國賓的業務主要針對企業端,但是齒科卻是強C端的分支,一個牙科醫生可能會跟患者建立長久的聯繫,甚至會進一步延伸到患者的家人、朋友。「齒科的運營理念與愛康整體的發展理念其實是相悖的」,同時,北大口腔出身的吳茴曾多次赴外學習,也希望能夠開展新的醫療科技方面的研究與國際合作,一個更廣闊更自由更獨立的醫療平臺呼之欲出。
吳茴又一次選擇了離開,同樣很乾脆。也就思考了一個月時間,吳茴就已經明了,眼下跟她想要發揮的空間還是有區別,她要徹底走出體制。吳茴自認身上有著鮮明的「外科風」,沒有中間地帶,極其利落,「發現有偏差的時候,就立刻止損」。她在腦中,也已經謀劃了這個平臺的樣子:把全國最優秀的口腔醫生集合起來,不斷探索新的技術療法,努力運營做好客戶服務。
如果說十多年國內頂尖醫院的從醫背景為吳茴積累了紮實的醫學功底,在愛康接觸到的企業正常運作所需要的東西同樣寶貴,「我會更多從企業管理者角度,再結合一個醫生的經驗,去運作醫療機構」。吳茴堅信她的轉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直到現在她都認定自己前面兩步沒有走錯。先是主動砸掉「金飯碗」,緊接著放棄上市公司的高管職務,真的能捨得嗎?「捨得啊,沒有前邊那些就沒有現在的我,而且我覺得各方面都挺得心應手的,過的也是我想要的生活」,吳茴雲淡風輕地回應道。
看似是面對環境做出的一次又一次選擇,事實上,牽引吳茴一步步果敢做出決定的,還是她那顆一直都不安分的心。標準的江南美女,從小到大卻對紅妝絲毫不敢興趣,打趣稱自己內心其實是男性,「我內心可能就是喜歡做企業,當年考醫學院校是我爸替我填的專業。但我一開始當『士兵』的時候就朝著做『將軍』這個方向去努力」。對於「做大事」更感興趣的吳茴,面對常人突破舒適區的定義,卻自認逐步走到了自己的舒適區,逐漸找到了自身定位,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零市場投入,三個月實現盈虧平衡
作為一個行業的新進入者,尤其在廝殺兇猛的紅海期,活下來並不容易。但「品格」卻奉上一張亮眼的成績單,在零廣告、零市場投入的情況下,僅三個月就實現了盈虧平衡。甚至突破了一貫高標準吳茴的預期,「從公立醫院到愛康的時候是第一次接觸企業,感受到運營一家企業是多麼的困難複雜,需要各方應對,需要團隊裡各種人員配合才能逐步運作好」。就連她看過的創業相關的書籍,也都在渲染「創業十次前九次都失敗」的論調。基於這種預期,吳茴還是想著去做一把。「不成的話我就專心做好一個醫生,再怎麼樣也能靠技術吃飯」,她這樣給自己打了預防針。
「品格」成立不過兩年,在北京的門店已經開到了三家,每家門店在運營三個月內都能達到盈虧平衡。而市面上同等條件的門診兩到三年內盈利已屬不易,「我們預期一年內盈利就不錯了」。
對於盈利的預期其實有跡可循,以吳茴十多年對於行業的觀察,口腔醫療機構的門檻已經非常高了,要麼有足夠的資金可以持續投入市場,要麼擁有足夠優良的醫療資源可以長期穩定通過口碑維護客戶,逐漸積累,「如果不是這兩種,我認為都會死掉」。畢竟在一家醫院裡,看牙的病人,在就醫人群中的佔比實在是太小了,「你想一個大外科一天手術的量,可能就抵得上口腔科一年的收入」。
事實上,「品格」的運作良好也在情理之中。在當下「流量至上」的時代,「品格」在門店還沒有開張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核心的用戶基礎。「冷啟動的時候,用戶都是身邊的朋友或者跟隨了很多年的患者」,但就是基於這個非常小的用戶群,依靠醫療質量的嚴控,每個月都有不少轉介紹的客戶。
儘管從未投入任何市場力量,但依靠嚴控醫療質量,「品格」每個月都有不少轉介紹的客戶。圖片由「品格」提供
服務與就醫環境對於一家民營醫療機構而言,是用戶極為看重的點。但對於「品格」來說,醫生才是第一位的,對於醫療質量的嚴要求從未鬆懈。這不單單是出於機構運營層面的考慮,更是身為醫者的吳茴一直堅守的東西,「我覺得從醫人還是要有一定的職業操守,我不可能說為了幫企業老闆賺錢,為了實現利益最大化做違背醫療道德的事情。」吳茴還計劃明年認真做一下市場,不只是為了「品格」自身的宣傳,更是出於醫療從業者的責任,「要把行業裡的東西明明白白告訴大眾,不是讓大家都來我們這裡,起碼讓大家不要受騙。」
「我創業以來從沒有失眠過」
吳茴與口腔醫療的淵源似乎可以從出生算起,她名字中有三個「口」,「品格」的命名即出處於此,「三口為品,格物致知」。正如「品格」與吳茴的名字密不可分一樣,「品格」的成功運營當然也帶有吳茴的印記。
吳茴老家在無錫,改革開放後江浙一帶民企勃然興起,她的很多同學家裡就開辦了民企。而吳茴打小對於企業的運營觀念就非常接受,「小時候雖然我當學習委員,但是我們搞活動,我都能給班裡創收」,她大笑道。
她坦承天生的因素在工作中佔絕大部分。但在與吳茴交談的過程中,更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她在面臨挑戰時的舉重若輕,處理問題時極強的條理性,當然還有豐富閱歷帶來的格局,越努力越從容,讓她得以把創業看作是「修煉自我」。
創業者慣有的焦慮、糾結在吳茴身上並沒有顯現。她每天的生活規律得讓人難以置信,每天保證睡夠九小時,睡眠質量還特別好。她將之歸結為自己既是一個創業者,又是一個生產者,「醫生有技術就不愁,這是跟其他創業者不同的地方,醫療資源整合之後就可以有產出」。但是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儘管一路被人仰視,吳茴對於許多問題的認知與判斷卻異常的冷靜與清醒。她明白一個人能力再強也不可能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做好自己擅長的,然後其他人把各自擅長的那部分做好,「我就專心做好內部的管理運營,其他就不需要再花心思了」。
「我比較看重一早一晚,早上醒來會花一小時的時間,把當天要做的工作都整理一遍,然後安排交待出去」,吳茴先用了一年時間梳理基本的運營,確保內部崗位都有專人負責。她要做的就是協調和統籌管理,「把你的規劃給到他,然後按照進度去推進,到時間節點要結果。剩下的時間會跟合伙人商量一下下一步怎麼發展。」吳茴強大的條理性讓她免於焦慮,堅持做到每周兩天出門診,剩下的時間做運營和管理,創業以來從未失眠過的她成為「非典型」創業者。
做口腔領域的引導者 成就百年老店
被問及對於「品格」的核心定位,吳茴脫口而出,「良心品質的醫療」。在她和團隊眼中,盈利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是放在第二位的,「主要目標還是把醫療體系做好,做成百年老店。」
吳茴表示,基於打造良心醫療品質的共同理念,團隊才能一起把事情做好。圖片由「品格」提供
面對口腔醫療市場的紅海期,「品格」在擴張的路上十分謹慎,「我們要先做好自己,也不需要資金去盲目擴張,更多考慮的是在大風大浪中穩住自己的船舵,開到平穩期後再快速發展」。因此在中小企業主苦於資金緊缺的當口,「品格」卻堅持不拿資本的錢,除了盈利能力的兜底,身為醫學人的驕傲似乎也從未遠離,無論是創始人還是團隊,都認準這一共識:醫療是一件長遠的事情,不能快進快出,不能短期套現,實現快速轉化。
從醫者的驕傲與職責,讓吳茴更看重整個生態的打造,她希望在門診發展穩定後,做更多基於臨床的科研技術的研發,「即便是民營機構,也要做出學者風範的東西,這才叫『品格』,而不只是為了看牙賺錢。」吳茴的願景是做口腔領域內醫療工作的引導者,她從來沒想過怎樣提防競爭對手,更期待可以公開分享成熟的模式,「只有一個開放的心態,大家共同去維護這個市場,才會把這個市場整體做得越來越好」。